搜索

20986

主题

襄阳

商业开发以后的漳河源

[复制链接] 查看:4154 | 回复:27
发表于 2014-6-9 12:30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商业开发以后的漳河源


河源。李秀桦摄

多年后的某一天,漳河源手工造纸传人秦师傅的侄子小秦从外地返回南漳看望叔叔。此时的龙王冲村已经改名为漳河源村。小秦在远景下了出租车,看到村部的商店门脸都整修一新,通往漳纸工坊的水泥路已经建好,他非常高兴。几年没有回来,家乡变化好大。

他继续往前走,发现一幅巨大的广告牌,“欢迎来到国家4A级景区漳河源”,心里略有些奇怪。再走到羊马坑,发现亲戚家的房子已经不见了,原址建了个游客中心。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下山到漳纸工坊的路口设了一个检票处,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要求他买票,五十块钱一张。他是来看望叔叔的,难道探亲还要门票?但工作人员是外地来的,怎么解释他们也不听。他很生气,给叔叔打了个电话,留下给他买的礼物又原路返回了。

又有一天,儿童节。秦师傅终于联系上了九十年代初捐建漳源编钟学校的程先生,邀请他和长期捐助龙王冲村小的麦田计划襄阳分社的志愿者们一起回访漳河源。一行人兴冲冲地带着给孩子们的礼物驱车前来,但到了远景才知道,已经商业开发了,要收费。

武汉的拉图尔自然生活社区,在漳河源捐建了拉图尔观光步道,每年都带孩子们来这里作自然教育体验。但开发以后,他们也不能再免费进入了,走在他们自己捐建的小路上,他们也是要交钱的。

天津南开大学的一些校友捐钱建起“漳河源南开桥”,有校友来拍摄南开桥,缅怀给南开桥题字的自己的老师,也被告知进景区要收费。

这时的漳河源,游客中心每天滚动播放着拾穗者2007年在第29届东京JVC录影节上获奖的纪录片《漳源纸事》。拾穗者持续关注漳河源手工纸传承十余年,实施漳纸工坊自然生态与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漳河源的宣介和建设做出过主要贡献。不过现在他们来漳河源,同样要买票。这不奇怪,他们到春秋寨景区就要买票,虽然春秋寨的研究和宣传他们也做出过巨大贡献。

十堰的画家刘先生,当年曾来漳河源写生,很喜欢这里的原生态风貌。他的钢笔速写被印上改良的手工纸,挂在陈家的客厅展示。但这次来,漳河源刚修了一条下山索道,自然风貌已被破坏。他说以后再也不想来了。

宜城的户外达人英先生,和纸民一家是好友,曾和拾穗者带着充气艇到漳河源,在河里挥桨冲浪,一行人乐何如哉。这次再和好友重访漳河源,他发现已经没有办法漂流了,因为下游已经拦起一道水坝,这里变成了一个微型水库,水已经不再流动。划船可以,但私人充气艇不准下河,必须租用旅游公司的游艇。大家买票上船,来回划了几圈。河还是这条河,但水势不同,心情不同,当初自在自如的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

北京的学者李先生,长期研究文物古建,对漳河源倾心已久。终于来到漳河源了,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大失所望。因为在中场下场之间,修起了一座钢筋水泥建筑,乃是一个旅游公司经营的招待所。原有建筑格局已经破坏了。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中场到上场的路上原有药王庙遗址,庙是纪念孙思邈的,已经重建了,却改成了财神庙,主祀的是武财神赵公明。庙里有一口钟,敲一次三十块钱。上高香一百块钱一柱。

研究茶道的王老师,以前曾多次带领学生来这里做茶道表演。那时漳河源人不多,来的多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夜间万籁俱寂,几位老友端着普洱茶列坐水边,映着月色听王老师弹古琴,特别有格调。可是这一次五一假期王老师带着琴来,一点心情都没有了。因为漳河源已经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许多人在那里吵吵嚷嚷,根本没有能弹古琴的氛围了。

以前龙王冲村的村民很热情,有时还留客人吃饭。现在大多数村民开起了饭馆和旅社,做起了小生意,再也没有留人吃饭这一说了。以前在漳河源吃饭,口味都是比较清淡的,素菜为主。现在有些游客指名要吃野味,于是有些村民就置保护区法规于不顾,结伴上山打野味。漳河里有一种小鱼,味道鲜美,秦师傅他们每年只打很少一点,主要用来招待贵客。商业开发以后,游人多了,这种鱼出名了,很多村民都下河去打,卖到五百块钱一斤。不久这种鱼就绝迹了。

以前到漳河源的,大多是户外爱好者、传统文化爱好者以及公益志愿者。现在,游客的结构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心态也改变了。多家团体共同倡议、拾穗者草拟的《漳河源户外公约》,因此也就成了一张废纸,在陈家的墙壁上逐渐剥蚀,最后被全部撕了下来。大家倡导的不带垃圾进山、遇到垃圾带回城镇处理,现在也没有人理会,因为自己进景区是交了钱的,自然有工作人员清理。游客和村民讨价还价,只把他们当生意人,很少人会象以前的来访者一样,有心去了解村民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孩子上学。漳河源的助学、敬老等公益活动,基本上停止了。

被改变的还有陈三爷一家人。漳河源开发了,他们一家受雇于旅游公司,从漳河源的主人变成了雇员。老秦每天忙着给游客示范造纸流程,按次取酬。陈三爷也没闲着,他现在是漳河源最辛苦的解说员,谁来了都要解说一遍陈家的历史和造纸行业的过去。以前他想讲就讲,谈得来的人就多讲,累了就不讲。现在不行了,讲解是他的工作,在游客眼里,他也是个“景点”,自己花钱买了票必然要“参观”的一个景点,我花了钱的,那你就该给我讲。

这时候的陈三爷,实际上已经被从陈家的历史中剥离了,甚至从自己前八十多年的人生中剥离了。他成了漳河源的他者,成了自己家族乃至他本人的他者。他讲述家族史成了卖艺。

此时的漳河源物是而人非,旧有的气氛已经完全不存在了。2012年,《中华手工》杂志曾授予漳纸工坊“中国最美手工私游地”称号,系华中地区唯一一家。某一天秦师傅收到一封来自杂志社的邮件,通知他称号取消,因为商业景区性质已经不适合私游。龙王冲村的书记很懊丧,他的名片又得重印了。湖北省文化厅也深感遗憾,漳纸工坊除名以后,湖北再无最美手工私游地。

某个周末,在团队首访漳河源的纪念日,拾穗者成员又回到了漳河源,商讨漳纸工坊项目以后的出路。大家对现状都深感失望,但又无可奈何。陈三爷和秦师傅也无可奈何。漳河源现在怎么发展,不是他们一家人能说了算的。

团队召集人说,没办法,咱们撤吧。景区开发也有好处,老秦他们一家的生活条件是改善了,造纸工艺作为一种表演,也还能继续存在。我们再去别处考察,再去开辟一片精神乐土。

但有成员回应说,你就不用起这个心了,我们在漳河源经营了十几年的时间,再找一处这样的地方,哪那么容易?上哪里去找三爷这么一家人?即便找到了,很快开发商跟踪而至,又会被破坏掉。大家听了都无言。

拾穗者撤了。其他十几个公益团体也都撤了。漳河源从此与公益无关,成了襄阳众多的商业化山水旅游景区中的一个。自然风光还在,造纸作坊还在,但漳河源的精神气质已经完全改变了。当年的世外桃源,当年湖北民间公益建设的一大品牌,从此走入了历史,成了一个传说,再也无法重来的传说。那是并不久远前的一个传说。

                                            (文中具体人物姓氏多非实指)


作者附记:以上只是个人设想,未必会成为现实,文中所述或许也有夸张。漳河源是省级自然保护区,近期商业开发的可能性不大。商业开发并非完全要不得,但有活文化存在的景区切不能轻易讲开发。如果一定要开发,必须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对文化应怀抱敬畏,必须充分征求文化界、学术界、户外界、公益界和当地贤达的意见,拿出周全的设计方案。否则一着不慎,很可能对原生态文化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现在流行的开发模式存在极大的问题,如果原样引入漳河源,必然造成严重破坏。那时,除了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文化、教育、公益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可能都是负数。值得深思。

3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7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6-20 23:46 2 只看该作者

多年后的某一天,漳河源手工造纸传人秦师傅的侄子小秦从外地返回南漳看望叔叔。此时的龙王冲村已经改名为漳河源村。小秦在远景下了出租车,看到村部的商店门脸都整修一新,通往漳纸工坊的水泥路已经建好,他非常高兴。几年没有回来,家乡变化好大。

他继续往前走,发现一幅巨大的广告牌,“欢迎来到国家4A级景区漳河源”,心里略有些奇怪。再走到羊马坑,发现亲戚家的房子已经不见了,原址建了个游客中心。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下山到漳纸工坊的路口设了一个检票处,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要求他买票,五十块钱一张。他是来看望叔叔的,难道探亲还要门票?但工作人员是外地来的,怎么解释他们也不听。他很生气,给叔叔打了个电话,留下给他买的礼物又原路返回了。

又有一天,儿童节。秦师傅终于联系上了九十年代初捐建漳源编钟学校的程先生,邀请他和长期捐助龙王冲村小的麦田计划襄阳分社的志愿者们一起回访漳河源。一行人兴冲冲地带着给孩子们的礼物驱车前来,但到了远景才知道,已经商业开发了,要收费。

武汉的拉图尔自然生活社区,在漳河源捐建了拉图尔观光步道,每年都带孩子们来这里作自然教育体验。但开发以后,他们也不能再免费进入了,走在他们自己捐建的小路上,他们也是要交钱的。

天津南开大学的一些校友捐钱建起“漳河源南开桥”,有校友来拍摄南开桥,缅怀给南开桥题字的自己的老师,也被告知进景区要收费。

这时的漳河源,游客中心每天滚动播放着拾穗者2007年在第29届东京JVC录影节上获奖的纪录片《漳源纸事》。拾穗者持续关注漳河源手工纸传承十余年,实施漳纸工坊自然生态与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漳河源的宣介和建设做出过主要贡献。不过现在他们来漳河源,同样要买票。这不奇怪,他们到春秋寨景区就要买票,虽然春秋寨的研究和宣传他们也做出过巨大贡献。

十堰的画家刘先生,当年曾来漳河源写生,很喜欢这里的原生态风貌。他的钢笔速写被印上改良的手工纸,挂在陈家的客厅展示。但这次来,漳河源刚修了一条下山索道,自然风貌已被破坏。他说以后再也不想来了。

宜城的户外达人英先生,和纸民一家是好友,曾和拾穗者带着充气艇到漳河源,在河里挥桨冲浪,一行人乐何如哉。这次再和好友重访漳河源,他发现已经没有办法漂流了,因为下游已经拦起一道水坝,这里变成了一个微型水库,水已经不再流动。划船可以,但私人充气艇不准下河,必须租用旅游公司的游艇。大家买票上船,来回划了几圈。河还是这条河,但水势不同,心情不同,当初自在自如的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

北京的学者李先生,长期研究文物古建,对漳河源倾心已久。终于来到漳河源了,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大失所望。因为在中场下场之间,修起了一座钢筋水泥建筑,乃是一个旅游公司经营的招待所。原有建筑格局已经破坏了。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中场到上场的路上原有药王庙遗址,庙是纪念孙思邈的,已经重建了,却改成了财神庙,主祀的是武财神赵公明。庙里有一口钟,敲一次三十块钱。上高香一百块钱一柱。

研究茶道的王老师,以前曾多次带领学生来这里做茶道表演。那时漳河源人不多,来的多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夜间万籁俱寂,几位老友端着普洱茶列坐水边,映着月色听王老师弹古琴,特别有格调。可是这一次五一假期王老师带着琴来,一点心情都没有了。因为漳河源已经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许多人在那里吵吵嚷嚷,根本没有能弹古琴的氛围了。

以前龙王冲村的村民很热情,有时还留客人吃饭。现在大多数村民开起了饭馆和旅社,做起了小生意,再也没有留人吃饭这一说了。以前在漳河源吃饭,口味都是比较清淡的,素菜为主。现在有些游客指名要吃野味,于是有些村民就置保护区法规于不顾,结伴上山打野味。漳河里有一种小鱼,味道鲜美,秦师傅他们每年只打很少一点,主要用来招待贵客。商业开发以后,游人多了,这种鱼出名了,很多村民都下河去打,卖到五百块钱一斤。不久这种鱼就绝迹了。

以前到漳河源的,大多是户外爱好者、传统文化爱好者以及公益志愿者。现在,游客的结构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心态也改变了。多家团体共同倡议、拾穗者草拟的《漳河源户外公约》,因此也就成了一张废纸,在陈家的墙壁上逐渐剥蚀,最后被全部撕了下来。大家倡导的不带垃圾进山、遇到垃圾带回城镇处理,现在也没有人理会,因为自己进景区是交了钱的,自然有工作人员清理。游客和村民讨价还价,只把他们当生意人,很少人会象以前的来访者一样,有心去了解村民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孩子上学。漳河源的助学、敬老等公益活动,基本上停止了。

被改变的还有陈三爷一家人。漳河源开发了,他们一家受雇于旅游公司,从漳河源的主人变成了雇员。老秦每天忙着给游客示范造纸流程,按次取酬。陈三爷也没闲着,他现在是漳河源最辛苦的解说员,谁来了都要解说一遍陈家的历史和造纸行业的过去。以前他想讲就讲,谈得来的人就多讲,累了就不讲。现在不行了,讲解是他的工作,在游客眼里,他也是个“景点”,自己花钱买了票必然要“参观”的一个景点,我花了钱的,那你就该给我讲。

这时候的陈三爷,实际上已经被从陈家的历史中剥离了,甚至从自己前八十多年的人生中剥离了。他成了漳河源的他者,成了自己家族乃至他本人的他者。他讲述家族史成了卖艺。

此时的漳河源物是而人非,旧有的气氛已经完全不存在了。2012年,《中华手工》杂志曾授予漳纸工坊“中国最美手工私游地”称号,系华中地区唯一一家。某一天秦师傅收到一封来自杂志社的邮件,通知他称号取消,因为商业景区性质已经不适合私游。龙王冲村的书记很懊丧,他的名片又得重印了。湖北省文化厅也深感遗憾,漳纸工坊除名以后,湖北再无最美手工私游地。

某个周末,在团队首访漳河源的纪念日,拾穗者成员又回到了漳河源,商讨漳纸工坊项目以后的出路。大家对现状都深感失望,但又无可奈何。陈三爷和秦师傅也无可奈何。漳河源现在怎么发展,不是他们一家人能说了算的。

团队召集人说,没办法,咱们撤吧。景区开发也有好处,老秦他们一家的生活条件是改善了,造纸工艺作为一种表演,也还能继续存在。我们再去别处考察,再去开辟一片精神乐土。

但有成员回应说,你就不用起这个心了,我们在漳河源经营了十几年的时间,再找一处这样的地方,哪那么容易?上哪里去找三爷这么一家人?即便找到了,很快开发商跟踪而至,又会被破坏掉。大家听了都无言。

拾穗者撤了。其他十几个公益团体也都撤了。漳河源从此与公益无关,成了襄阳众多的商业化山水旅游景区中的一个。自然风光还在,造纸作坊还在,但漳河源的精神气质已经完全改变了。当年的世外桃源,当年湖北民间公益建设的一大品牌,从此走入了历史,成了一个传说,再也无法重来的传说。那是并不久远前的一个传说。






























(文中具体人物姓氏多非实指)


作者附记:以上只是个人设想,未必会成为现实,文中所述或许也有夸张。漳河源是省级自然保护区,近期商业开发的可能性不大。商业开发并非完全要不得,但有活文化存在的景区切不能轻易讲开发。如果一定要开发,必须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对文化应怀抱敬畏,必须充分征求文化界、学术界、户外界、公益界和当地贤达的意见,拿出周全的设计方案。否则一着不慎,很可能对原生态文化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现在流行的开发模式存在极大的问题,如果原样引入漳河源,必然造成严重破坏。那时,除了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文化、教育、公益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可能都是负数。值得深思。

发表于 2014-6-21 00:00 3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子必须顶,顶啊
1人点评 收起
  • yiyayi 晕死,漳河源我豆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慌里慌张的路过一次,唉。。。 2014-6-21 00:20
发表于 2014-6-21 00:18 4 只看该作者
叔孙仲通 发表于 2014-6-9 12:30 漳河源。李秀桦摄多年后的某一天,漳河源手工造纸传人秦师傅的侄子小秦从外地返回南漳看望叔叔。此时的 ... ...

必须顶!!!
发表于 2014-6-21 00:20 5 只看该作者
襄阳跋涉 发表于 2014-6-21 00:00 这个帖子必须顶,顶啊

晕死,漳河源我豆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慌里慌张的路过一次,唉。。。
发表于 2014-6-21 08:27 6 只看该作者
关注关注。自然资源,应该全民共享。
发表于 2014-6-21 15:54 7 只看该作者
说的很好呀,这是双方面的,不开发原始却得不到保护,开发太商业最好就就变了味道,唉·····
发表于 2014-6-21 22:30 8 只看该作者
这帖子必须顶呀,仿佛看到啦漳河源的未来。
发表于 2014-6-22 20:19 9 只看该作者
叔孙仲通 发表于 2014-6-9 12:30 漳河源。李秀桦摄多年后的某一天,漳河源手工造纸传人秦师傅的侄子小秦从外地返回南漳看望叔叔。此时的 ... ...

原来是这样呀,必须顶
发表于 2014-6-22 22:27 10 只看该作者
叔孙仲通 发表于 2014-6-9 12:30 漳河源。李秀桦摄多年后的某一天,漳河源手工造纸传人秦师傅的侄子小秦从外地返回南漳看望叔叔。此时的 ... ...

支持……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