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周游. 于 2014-7-21 09:22 编辑 下梅古村。 05年的影像记录,不管质量如何,尽量多地加以保留。 72板墙比较鲜为人知,也少人涉足,较有参考价值。 下梅古村,村民多为汉族,也有畲族。明末清初,就已经成为“万里茶路”的第一站,是武夷岩茶外销的集散地。2005年,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明清风格的古民居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为一体,外观古朴,乡土气息浓郁,形成别具特色的建筑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有邹氏大夫第、邹氏家祠和达理巷等。900多米的人工运河穿村而过,沿河两岸建有凉亭阑杆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三港,武夷山自然博物馆所在地,占地面积1673平方米。馆设3厅,展厅面积近1300平方米,展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与各类生物标本1000余件。馆名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方毅手书,至今已接纳国内外游客5万余人,收存国内外知名人士、文人墨客题词数十幅。 桐木关,位于三港至黄岗山巅公路的11.6公里处,为武夷山脉断裂垭口。闽赣古道贯穿其间,系古代交通与军事要地,曾筑垣戍卒,以坚防守,为武夷山八大雄关之一。立关北望,两侧高山耸峙入云,"V"形的谷地犹如利剑劈就,直向江西铅山县伸展。 黄岗山,位于福建江西交界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最高峰海拔2157.8米,为大陆东南第一峰,是整个华东六省一市地区的最高山峰,号称“华东屋脊”“福建西藏”“南平天山”“武夷支柱”“江西第一峰”。 桃源峪是一个循环路景区,山谷中奔腾着一个接一个不息飞泻的瀑布,它们流出山谷后叫桐木溪,是闽江的源头,闽北的母亲河。在我们行走的2.6公里山阶路中,看到的是形态优美、郁郁葱葱的植物群落;听到的是冲出山涧、飞流直下瀑布的轰鸣;感受到的一阵阵无尘落雨。在桃源峪桃源潭处,有一段叫“吸氧区”,这里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为89000个,它意味着空气中的细菌含量为零。 大王峰又名沙帽岩、天柱峰,因山形如宦者纱帽,独具王者威仪而得名。它雄踞九曲溪口北面,是进入九曲溪的第一峰。大王峰海拔530米,上丰下敛,气势磅礴,远远望去,宛如擎天巨柱,在武夷三十六峰中,向有“仙壑王”之称。大王峰四周悬崖峭壁,仅南壁一条狭小的孔道,可供登临峰巅。这是一条直上直下的裂罅,宽仅尺许,中凿石级,可拾级盘旋而上。裂罅越高越窄,有的地方登临者需侧身缩腹,手足并用而过。明代徐霞客称其为武夷三大险径之一。山顶有清庚子年(公元1900年)崇安南门潘氏建立的“云屏山房”。这个潘氏云屏山房,当时还出版过宋大学者刘子翚的代表作“屏山全集”。潘氏祖孙三代都热衷地方教育,在大王峰上编著史籍,刊印大量书籍发行。可称为一个小型出版社。 七十二板墙位于幔亭峰南麓。咸丰八年(1858年)春由三姑村和兰汤村的乡绅雇人构建的一处顽拒太平军的围子(即山寨)。在通向幔亭峰、大王峰山径的另一个寨门旁竖着有关“七十二板墙”的石碑,内称“三姑、兰汤恪遵坚壁清野上谕,于咸丰八年春月佥择幔亭峰筑围捍寇……发寇未到时及败之后无人看守,不得拆断私毁。”山寨凭藉一处岩顶斜覆、岩腰收敛的山麓构筑土墙。土墙自岩麓夯起,直耸并衔接岩顶,形成一个封闭性的寨堡。按照武夷山民筑墙惯例,夯墙时用木夹板固定于筑墙处,然后填土夯实,每一夹板面积为高0.5米,宽2.1米,每板面积大约为1.05立方米,照此推算,正面土墙约需夯土63板,加上侧面、边角约需夯土9板,共约72板,所以乡民俗称七十二板墙。山寨面积72平方米,高12米,分为四层。顶层部分的墙顶与崖体之间横架10根杉木,当年是作为铺盖顶篷之用。时隔百余年杉木仍然不朽不蛀。寨门用条石砌成,高1.85米,宽0.73米,扼守要冲可攻可守。七十二板墙(寨堡)为太平军由赣入闽的战争史提供实物依据,也为清代地方建筑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