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0081

主题

玉女峰攀登过程暨指南

[复制链接] 查看:6057 | 回复:11
发表于 2006-2-28 22:49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马一桦【授权发表】<br />原文地址:<a href='https://www.8264.com/15043.html' target='_blank'>https://www.8264.com/15043.html</a><br />  <span style='color:#666666'>按:本文是2002年6月攀登后所写,包括了攀登过程和攀登指南。现在重新上传是因为这座山是一座非常好的提高及训练型山峰,02年我们首登后却一直无人前往攀登的报告。由于时间已经过去四年,并没有重新去扫描以前的图片,也没有找到攀登过程中的电子图片。以下文章为2002年8月所写,当时曾发在新浪山野论坛上,这次未经删改再次发在刃脊探险公司网站,目的就是为了向广大进阶的登山爱好者推荐这座山峰。</span><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602/20060228-a/2006227154937747s.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br /><br />这就是我一见到就产生攀登欲望的那张照片,这样的照片也能够非常清晰的看清路线走向。<br />  玉女峰攀登及前后过程(注:2002年6月作者在北京风雨雪俱乐部任副总主管活动组织期间组队)<br />  下面是三月份草拟的对风雨雪冬训学员公布的登山计划,在我后来拿到等高线图后才知道该山峰只有5482M。<br />  <b>风雨雪登山队玉女峰登山训练计划山峰概况:</b><br />  玉女峰,珠峰北侧未登卫峰,海拔约5482米,位于玉珠峰北坡1号冰川东侧。玉珠峰北侧登山路线,已知的均为从2号冰川攀登,只有北大曾有一次训练攀登曾走3号冰川。玉珠峰北侧的三条冰川,以2号冰川最为容易,冰川完整,裂缝极少。3号冰川较容易,而1号冰川目前尚无人尝试攀登,主要因为1号冰川庞大,实为两条冰川呈月牙型倾泄而下,其中裂缝纵横、冰塔林林立、冰川地形丰富,实为冰川路线训练最佳场所。该冰川向下延伸至4400米。<br />  1号冰川交通方便,距离青藏公路小镇西大滩只有四公里。西大滩,海拔4000米,因近年来多次玉珠峰攀登活动已闻名中国民间登山界,这里距离青海省第二大城市格尔木(2800米)也只有三个小时车程,而青藏公路作为西藏与内地交通的第一大干线,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交通及服务线,西大滩就是青藏线上一个较大的补给站,这里还建有五条通往西藏公路上少有的一个高原病防治所,正好成为我们训练最有利的后勤保障。(注:现在西大滩因铁路修建原因已向西迁约十公里,且高原病防治所在此路段铁路建设完成后已撤消。)<br />  <b>气候:</b><br />  玉珠峰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全年降雨量仅200毫米。然而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受高空对流气流的影响,其降雨量高出山前地带数百毫米。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度,极端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度。登山季节为5月至9月,其中5月份风较大,而7、8月份雨水较多,因而以6月或8月底9月初为最佳。<br />  <b>目的:</b><br />  为将风雨雪冬训形成系列化,拟在冬训学员的范围内组建风雨雪登山队,有计划、有目的的攀登具有一定技术要求的雪山,让冬训学员能够在教练的指导下对所学登山技能有一个实践的机会,并在相互磨合、技术较成熟后为冲击更具魅力的山峰打好基础。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侍机登顶(不以登顶为唯一目的),重点在于冬训内容的实践和雪山实地课程:本次冬训没有或无法实施的雪坡攀登、滑坠保护等,冰雪环境中的结组和修路,各种锚点的设置,路线、营地的选择,冰裂缝、冰塔林等环境下找路等。在实践中了解和熟悉极地式登山方式及其运作方法。<br />  <b>成员:</b><br />  只在风雨雪冬训学员范围内,招到四至六人即可,重在学习实践,并通过磨合形成一支组织性较强的登山队。<br />  <b>时间:</b><br />  以降水少风较小的六月为攀登时间,计划六月十六日在格尔木集合,六月二十七日登山队在格尔木解散,不含交通时间为十天。<br />  北京至格尔木:北京至兰州T75次列车,18:00开车,第二天18:16到达兰州,如不晚点的话可以赶上兰州去格尔木的火车K427次,21:10发车,13:28到。票价:北京-兰州,390元(卧铺);兰州-格尔木,大约152元(卧铺)。(注:现列车班次改变较大,请以实际情况为准。<br />  <b>第一天:</b><br />  集合及食宿:住宿以格尔木宾馆(既原格尔木市政府招待所)为最佳,位于市中心,各种价位的房间都有,同时该宾馆每天中午都有免费专车在火车站接送客人。格尔木是一个新兴城市,其人口来自全国各地,因而各式餐馆都有,其中以川菜和清真餐馆为盛。尤具格尔木特色的是市中心的夜市,清一色回族人的清真食品,如烤羊排、烤羊肉、砂锅和麦仁粥等。<br />  购买食品补给:绝大部分大本营物资都可以在格尔木购买到,所有食品和日用品都可去位于八一路和昆仑路交叉路口的购物中心和集贸市场购买。注意购买食品时要查看出厂日期,以免买到过期产品。<br />  租车:从格尔木到大本营需要租车,格尔木中旅一辆19座的NISSAN接和送西大滩的总价格为3000元。<br />  当晚做好路旗50根。<br />  <b>第二天:</b><br />  早七点起床、早餐,八点装车,八点半出发,下午四点左右到达西大滩。<br />  当晚住西大滩以达到尽可能适应高度的目的。当天联系好租送装备车和背工。在当地请一个厨师,同时负责看守大本营。<br />  西大滩有一姓白的回族食宿店,老板朴实、热情,乐于助人。<br />  <b>第三天:</b><br />  当天的任务是进驻大本营,大本营海拔4400米,此安排也是重在适应高度。计划先上到4700米再下来搭建帐篷。这样对于适应高度有帮助。<br />  建两顶七人帐篷。<br />  <b>第四天:</b><br />  全体行动(有不适者留守),采用空身适应的方法向上找路,作好路标。做冰川行进的基本训练,当天返回大本营。<br />  <b>第五天:</b><br />  运输物品到5000米左右,建好C1,当天返回大本营。途中训练。<br />  <b>第六天:</b><br />  运输建C2的物品到C1,当天住C1。<br />  <b>第七天:</b><br />  运输建C2物资到一定高度,返回途中训练。可将下面计划提前一天,即建好C2返回大本营,这样可以多一天机动时间。<br />  <b>第八天:</b><br />  运输建C2物资到5600米左右建C2,当天返回大本营。<br />  <b>第九天:</b><br />  攀登到C1。<br />  <b>第十天:</b><br />  攀登到C2。<br />  <b>第十一天:</b><br />  登顶后返回C2,拆C2返回C1。<br />  <b>第十二天:</b><br />  机动一天,当天必须拆C1返回大本营。<br />  <b>第十三天:</b><br />  拆大本营返回西大滩。乘约好的车返回格尔木。<br />  本次训练计划为一次典型的极地式登山方式,又叫喜马拉雅方式,主要是区别于阿尔卑斯方式。特点是为适应高度,用较长的时间建好从大本营到顶峰的各个营地,然后返回大本营,休整后轻装一天一个营地直到攀登到峰顶。缺点是时间拉的较长,运输量较大。极地式登山是基础,也是为下一次阿尔卑斯方式攀登做好心理和适应方面的准备。九月的登山计划是在此基础上选择阿尔卑斯方式攀登位于四川、西藏比邻的雀儿山,该山峰适宜于有一定经验者采用阿尔卑斯方式攀登。<br />  附:装备计划,食品计划,药品计划,财务计划。
发表于 2006-2-28 22:49 2 只看该作者
  随着自己进入业余登山行列时间日长,也不断学习借鉴、总结思考国内登山的成功与失败,例如北大山鹰社现象,我认为它是有别于民间业余登山队的准专业登山组织,其队员有严格的选拔体系、培训晋级体系、还有除建社初期外的经费来源稳定、针对目标山峰的训练攀登周期通常都长于一个月等等,这些都是真正业余登山组织所无法相提并论的。<br />  <b>目前业余登山者所面临的几个问题,主要有:</b><br />  <b>一、组队的临时性问题:</b>通常是由某个组织或个人发起组织,个人报名,成员之间不了解,自然达不到配合默契,往往一些临时组成的队伍,由于一些低级的原因,如高原反应、队员素质等因素,队伍刚到目标山峰脚下就分化瓦解,即使开始攀登,由于各个体能力、配合的原因也成功者寡。<br />  <b>二、参与队员素质问题:</b>除技术、体能、高原适应能力是队员不可或缺的要素外,心理承受能力也很重要。目标山峰的选择不能超出队员这方面的合理综合能力。<br />  <b>三、时间问题:</b>多数爱好者还是利用一年中的三个七天大假,加上前后借上几天也不过十天左右,这十天内的假期要分配在登山过程和路途中,即使目标山峰此时适合登山,但只要登山中遇到一次不利天气就有可能导致失败,而组织者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也不可能选择稍有难度的山峰。还有一些爱好者是有年假的,大约在二十天左右,但他们往往找不到合适的登山队或将年假用于其它。另有极个别人可以利用换工作的间隙参加某支队伍,但需要这支队伍正好与他的综合条件合拍,或者他本身就是这支队伍的组织参与人。<br />  <b>四、经费问题:</b>一个可喜又值得担忧的现象是现在几万元数额的赞助似乎较易拉到了,但其它如回报也许会逼着你犯错误。好在目前业余登山者都有一定的较稳定的经济来源,也会按自己的能力来选择合适的登山队和目标山峰。在个人基本装备齐备后,实际登山中发生的费用应该比在沿海旅游要低,所以在自己能力还无法按赞助商的要求给予回报的时候还是对赞助三思而后行。<br />  <b>五、目标山峰的选择问题:</b>这个问题首先衡量的是队员的综合素质,已登山峰或路线在目前国内民间登山初级阶段自然是首选,但我在想为何不能在一些交通、补给方便的山峰多开出一些卫峰或新路线来供新人多一些选择呢,目前所缺的是队伍或队员攀登能力的锻炼和实践,有些队伍过早追求高度我个人认为尚不可取。<br />  围绕以上问题,我曾经在两年前提出过一些不太成熟的解决方法,如我曾提出过介乎商业队与自组队之间的聘请教练的方法,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我自己亲历的两件事:一次是去年九月底的四姑娘三峰之行,我这个教练基本没有参与计划和准备工作,所选择路线实际上是错误的,虽然这次活动达到了体验等部分目的,但由于教练对队伍、计划有着较多的不了解,暴露了这种方式的一些不成熟。另一次是有几位朋友拉到一笔赞助,这几位朋友最好的登山经历是四姑娘大峰,多数成员没有到过四千以上的高度(如去西藏旅游),但他们想请我带他们去攀登慕士塔格,我给了他们一些建议,如改登六千米左右的山峰或减少人数等等。这次可以说是我亲自看到了自组队加教练方法的弊端,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是教练从一开始计划就参与其中,但有些组队者认为计划由我们做,教练嘛我给你钱你当好教练就可以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教练多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参与计划或本就与队伍不在一个城市或地区。<br />  那么我在尝试考虑的另一个办法,也许能够向着攀登更难更高的山峰方向迈进,那就是组织一支比较稳定的登山队,这在业余的登山者中可能不太容易解决我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但我想如果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还是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的。<br />  思路是这样的,从基础培训抓起,比如我在北京,利用北京冬季成熟的冬训条件,组织登山基本技能的冬训,这可能和国家队出现了小小的竞争,但我认为这种竞争是良性和有序的。感谢一些山友对我的信任,使我组织的冬训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这些经过培训的山友所学的技能是一样的,即使不是同一期也会有相应的了解,这样队伍成员算是有了所应有的最基础的了解和基本技能要素,再带着他们去攀登有一定技术难度的山峰,在攀登中一方面使他们所学的技能得以实践,另一方面也在实际攀登中巩固和学习更多的攀登知识。这样所取得的收益是有目共睹的,就会有更多的人支持和参与我们组织的冬训,那么在新的年度就会有更多的经过基本技能培训的队员,那么一年就可以不再是一次登山计划,而是三次四次以至更多,队员按自己的时间和目标山峰的综合技术指数选择攀登某次活动。这样就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大约只需要两年的时间,早一些的队员就可以在队伍里带新的队员,队伍可以选择自己攀登过又认为比较成熟的山峰或路线,在某些特定的假期可以同时组织几个山峰的攀登队。<br />  <b>这个思路解决了我前面提到问题的第一和第二点,那么我再来谈谈另外几点。</b><br /> <b> 时间上,</b>多数山友一年都只有十到二十天的非假日假期,一开始时间不一定很容易与计划合拍,例如这一次我们组织攀登青海昆仑山脉的玉女峰,有几位队员就是因为时间上错开一点就能成行,最后我们成行的队员只有四位。而从第二年冬训以后,可参与选择的队员多了,那可能一次登山活动都满足不了队员的需求,而必须在同一年组织第二次、第三次登山活动,而且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队员参与选择报名。时间也决定了登山活动的成功与否,由于多数自组队都将时间挤在大假的七天内,所以能够攀登成功的队屈指可数,那怕增加那么几天就有可能成功,毕竟山里很多情况如天气是会使计划改变的。<br />  <b>经费上呢,</b>我定的宗旨还是将活动费用控制在自组队加教练的费用额度之内,还是以这次玉女峰的攀登为例,我们是从格尔木开始算起,每人4000元,而今年玉珠峰登山节的费用也是从格尔木开始算起已经是3800元(租用装备另计)。其中的区别我就不谈了,总之这4000元在这次登山活动中实际是不够的,但我认为这样的费用对于队员是可以承受的,我们组织长期有序的登山队也不应该从队员身上挣什么钱。而一个队伍在多次取得成功并让世人认可其组织严密性后,是可以得到相应的物质或经费赞助的,这样的赞助不一定能够运用于每一次的活动,但起码有助于对某一次较为特殊的难度高度山峰的攀登,如果与赞助方合作成功,赞助商的名单也是可以增加列表的,这样队员也有可能在经费上获得一定的解放。<br />  <b>最后是目标山峰问题,</b>中国是山峰资源大国,但目前已有成熟攀登路线的山峰却屈指可数,我想登山首先是体验过程和锻炼积累技能,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攀登什么主峰呢;另一方面考虑队员假期的关系,所选择山峰进山交通方便也就成了参考要素。这一次我选择玉女峰就是按自己的思路进行的一次尝试。<br />  <b>话题转到这次玉女峰的攀登上来。</b><br />  玉女峰是我在去年加入风雨雪不久就有了攀登的念头,当时办公室有一张照片,一个尖尖的山峰耸立云霄,一条冰川准确地说是两条冰川呈月牙型直泻到山脚,月牙中间是一座岩石山峰使冰川分成了两部分。冰川破碎,冰塔林立,裂缝纵横,很有挑战性。经询问照片是东进公司中国区代表南仁浩所拍,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和大胡聊起来,他刚带了几个人想去攀登该峰,但刚靠近冰川就下撤了,玉女峰的名称是出自他的口,他说山峰距离西大滩很近,那条冰川就是玉珠峰北坡三大冰川中的一号冰川。当我知道这就是玉珠峰北坡一号冰川后,我想攀登玉女峰一定能够成行,按玉珠峰资料介绍的最佳时间,我将攀登时间选在了六月,并制定在我的2002年度计划中,该初步想法和照片也在今年一二月的冬训活动中向学员做了介绍,他们也表示非常有兴趣。三月底曹峻帮着找到了玉珠峰的1:10万等高线图,从中查到该山峰高度是5482M,就个高度令我有些失望,我原想可能会是5900左右。<br />  四月我去西藏登山,特意选择自驾车前往,主要是方便与青海登协勾通和去玉女峰侦察。四月八号我和两个同伴驱车到大本营位置(4300M),又沿东(左)侧山坡向上攀登到一个观察点约4600M高度,观察到原计划从顶峰类似于等腰三角形左侧山脊登顶的路线,由于山脊下部是一段刃脊接向另一山峰,刃脊与冰川的连接是很陡的雪坡,难度较大,于是我决定将攀登路线改为从顶峰右侧山脊攀登,这样就要从照片上看好的C1平台向顶峰右侧山脊切,这一段要穿过一大片破碎的冰塔林,从照片看顶峰正面坡很陡,雪后雪会流泻到这片冰塔林,我只能选择靠这片冰塔林的右侧即靠近那座岩石峰的左侧攀登,这样可以避免雪崩灾害,实际攀登还会有很多的变数,穿过冰塔林区找路也正好是我们应该训练的科目。这次侦察使我确定了装备量,大本营和C1位置,是否建C2还有些犹豫,从训练考虑应该建C2,但C1的目测高度已近5000M,按等高线图所示山顶高度是没必要建C2的。毕竟我选择的是未登峰,没有前人的任何路线资料,仅仅看一张照片是不如实地侦察一次所能得到感性认识的。<br />  由于这次活动我不打算在社会上招人,这还是我大计划中组织严密,队员要有一定基础和相互熟悉等宗旨,所以我让杜军在风雨雪论坛区开了一个支论坛,只向我们冬训学员发出了论坛地址,我去西藏期间他们做了初步的讨论,当时公布的是六月初,时间上合拍的有六人。我回京后组织风雨雪五一期间的比赛,去四川绵阳参加体育大会的裁判工作又推到六月一号才回京,部分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只好将登山时间向后推了一周,有两位队员因为月底工作较忙只好放弃。我原估计会有四至六人参加这次登山活动,人再多了我和杜军两人就可能照顾不过来,4000元个人费用是我去西藏前定的,路线改变费用有一点差别,人员减了两位就使我感觉经费紧张起来,但我还是想坚持我大计划的宗旨,挽拒了两位想加入的非冬训学员。<br />  在我去四川绵阳参加全国体育大会的裁判工作期间,我得以有大量的时间能够向中国登协资深教练金俊喜请教了我刚去宁金抗沙经历的事和玉女峰的训练计划,他给我提了一些建议,认为训练中建两个营比建一个营更能培养队员的心理素质。<br />  最后确认的本次登山队成员有:马一桦(独行马),队长兼教练;杜军(佛主),风雨雪俱乐部员工,本次为协作人员;谢清(FRANK),北京队员,刚参加完今年五一的玉珠峰登山节并登顶;高如星,北京队员,2000年第一届玉珠峰登山节登顶;张英杰,北京队员,参加户外运动时间较早但第一次攀登雪山;张伟峰,广州队员,2000年第一届玉珠峰登山节登顶。以上成员除张英杰只参加了我教的冬训入门班外,其它人都参加了春节期间的冬训提高班,对登山运动爱好执着并相互有了一定了解。
发表于 2006-2-28 22:52 3 只看该作者
  <b>当时我所做的装备计划:</b><br /><b>  风雨雪玉女峰登山训练装备计划 </b><br />分类<br />名称<br />型号<br />数量<br />适用场所<br />费用<br />备注<br />宿营<br />帐篷<br />大军用<br />1<br />大本营<br />租用<br />以下为集体装备<br /> <br />帐篷<br />大7人<br />1<br />大本营<br /><br />帐篷<br />中4人<br />4<br />进行营<br /> <br />地席<br />6<br /><br />睡袋 <br />1<br />机动<br /><br />防潮垫 <br />1<br />机动<br /><br />煤气炉<br />双头<br />1<br />大本营<br /><br />煤气罐<br />大<br />1<br />大本营<br /><br />炉头<br />小<br />4<br />进行营<br /><br />GAS气罐<br />30<br />进行营<br /><br />套锅<br />套<br />3<br /> <br />大驮袋<br />3<br /> <br />筷子<br />把<br />1<br /><br />卫生纸<br />包<br />1<br /><br />水桶<br />个<br />1<br />大本营<br /><br />盆<br />个<br />2<br />大本营<br /><br />锅碗瓢勺 <br />大本营<br /> <br />营灯<br />个<br />2<br />大本营<br /><br />大防雨布<br />个<br />1<br />大本营<br /><br />分类<br />名称<br />型号<br />数量<br />适用场所<br />备注<br /><br />技术<br />冰锥<br />2<br /> <br />雪锥<br />10<br /> <br />路绳<br />米<br />400<br /> <br />岩锥<br />20<br /> <br />8MM结组绳<br />米<br />60<br />30米两根<br /> <br />9MM主绳<br />50<br /> <br />6MM辅绳<br />米<br />50<br />裁若干绳套<br /> <br />散锁<br />个<br />20<br /> <br />短冰镐<br />支<br />3<br /> <br />路旗<br />支<br />50<br /> <br />套锅<br />套<br />3<br /> <br />大驮袋<br />3<br /> <br />筷子<br />把<br />1<br /> <br />卫生纸<br />包<br />1<br /> <br />水桶<br />个<br />1<br />大本营<br /> <br />盆<br />个<br />2<br />大本营<br /> <br />锅碗瓢勺<br />大本营<br /> <br />营灯<br />个<br />2<br />大本营<br /> <br />大防雨布<br />个<br />1<br />大本营
发表于 2006-2-28 22:53 4 只看该作者
分类<br />名称<br />型号<br />数量<br />备注<br />个人<br />背包<br />65升上<br />1<br />以下按每人记<br /> <br />睡袋<br />1200上<br />1<br /> <br />防潮垫<br />张<br />1<br /> <br />高山靴<br />双<br />1 <br /> <br />登山靴<br />双<br />1<br /> <br />雪杖<br />支<br />1<br /> <br />雪套<br />副<br />1<br /> <br />冰爪<br />副<br />1<br /> <br />长冰镐<br />支<br />1<br /> <br />头盔<br />个<br />1<br /> <br />太阳镜<br />支<br />1<br />最好登山专用<br /> <br />保温瓶<br />支<br />1<br /> <br />头灯<br />只<br />1<br /> <br />对讲机<br />只<br />1 <br /> <br />防晒霜<br />只<br />1<br />  <br />火柴<br />盒<br />1<br />  <br />防寒帽<br />顶<br />1<br /> <br />冲锋衣裤<br />套<br />1<br />最好是GORE-TEX<br /> <br />羽绒服<br />件<br />1<br /> <br />抓绒衣裤<br />套<br />1<br />最好是WINDSTOPPER<br /> <br />防水手套<br />副<br />1<br />最好是GORE-TEX<br /> <br />保暖手套<br />副<br />1<br /> <br />保暖内衣<br />套<br />2<br />最好排汗<br /> <br />排汗袜<br />付<br />3<br /> <br />主锁<br />只<br />2<br /> <br />安全带<br />条<br />1<br /> <br />下降器<br />只<br />1<br /> <br />绳套器<br />条<br />2<br /> <br />上升器<br />只<br />1<br /> <br />滑轮<br />只<br />1<br /> <br />快挂<br />副<br />2<br />或散锁<br /> <br />手表<br />只<br />1<br />最好带海拔仪<br /> <br />多功能刀<br />只<br />1<br />如瑞士军刀<br /> <br />洗漱用品 <br /> <br />个人药品 <br /> <br />备用电池<br /> <br /> <br /> <br />  个人装备队员没有或达不到标准的我都从俱乐部甚至新买了配给他们,也没有另算费用。<br />  当时动感队去四川登山,在到陕西前列车被大水所困,我改走京广线为从北线即经内蒙去兰州,但K43次是一天到兰州一天到嘉峪关,而我们定的队伍星期五14号走正好不到兰州,只好推迟一天星期六走。我自己13号提前走去青海登协办手续,相关的如攀登物资等计划书、我们为队员在太平洋保险公司办的特种保险等已通过传真发到青海登协,以便青海登协再去申请青海体育局批文。<br />  拿到青海登协的登山批文,交费却出了问题,我四月去的时候登协工作人员支支吾吾说的三百左右现在是每个人380元,办登顶证书须另交工本费每人50元。还有我决定本次活动用完送给青海登协的车让他们从拉萨取到格尔木也没有办,这事情主要怪我,如果多联系确认也不至于一时惊的头都大了。还有我原计划从西大滩找人看大本营,登协的朋友建议不要在西大滩找,因为当地人流动性大,我们大本营随便卷走什么东西损失都不会少于千位数,不如从登协找一个人,这又是一笔费用,但我认为有道理,就请了登协的一位协作:景阳,原青海省田径队长跑及竞走队员,今年刚退役被青海登协选中,在今年的玉珠峰登山节期间表现极好,可想而知,高原上的长跑队员在高原适应和体能发挥上当然表现不俗。我当时如果交钱将会直接影响到后几天登山的质量,好在登协的朋友说可以等登山完后再交以上费用,我到青海干什么来了,我必须顺利完成登山和训练计划,钱的事哪怕回北京再解决。青海登协帮忙准备了四五十根路旗杆。<br />  决定带景阳一起上山已经是下午的事,原以为下午七点的票实际是十七点,仓促中景阳只带了一点个人衣物就跟我出发了,幸好我让杜军准备有一套备用的睡袋和防潮垫,但没有高山靴他是不可能跟我们上山的,他的领导和他自己都希望能够在实践中多学一些技术,但他没有装备也只能呆在大本营了,何况我们请他也只是为了看大本营,否则他上去了大本营还是没有人看守。<br />  我和景阳十六日上午到格尔木(2800M),找到登协朋友介绍的某旅游公司汤经理,他说现在是旅游旺季,还有一些考察等队伍,班用帐篷还有什么气罐等不好找,但他帮我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就是将他的车用在北京无法想象的价格租给我,这是一辆已换过发动机的老六缸尼桑,他的车闲着也是闲着,他自己没本儿,我估计开支一千多一些用了十一天,可以说是双方都可接受的费用。<br />  我和景阳去看一些我们需要在当地买的食品和杂物,心中有数后等大部队来再买;我出发时仓促放在背包旁的保温壶忘了带,在格尔木六十元买了一个保温效果还不错。<br />  据说从格尔木到西大滩已经有了班车,我去问了每位二十五元,但人太少不发车,车是私人的,只是车站负责管理班次,实际开往西大滩的也只有一班在下午一点。我向汤经理租的车除租车天数费外,每公里按一元算,我如果多跑一趟拉队员的话,往返就是260公里,所以如有四人乘班车才只花得了100元左右。租的车主要是用在大本营和西大滩之间作应急机动之用,如只是格尔木到西大滩的交通是没有必要租车的。<br />  17日上午汤经理请一位朋友一同将车开到我和景阳住的格尔木招待所,然后一同去接大部队。<br />  杜军和北京的三位队员乘15号的K43于16日到兰州,而广州的张伟峰和他的一位朋友罗莉莉是在没有推迟出发的情况下应该15日一早到兰州,但因前面提到的水灾晚上才到,但还是买到了每人一张下辅,然后杜军等人在兰州不出站就倒到了开往格尔木的K427次上,然后还是在极其腐败的吃喝中到了格尔木。而我从北京到格尔木都在极端无聊中度过乘车时光(景阳和我不在一个车厢)。<br />  花絮:接车时车还没有到,和我们一同站着迎卧铺车的有几位盛装的小姐,端着青稞酒,举着横幅在一男子带领下准备迎接贵宾,我对景阳开玩笑说,一会儿他们下来一定会说:不要搞的那么浓重嘛,这样让地方的同志多破费啊。列车将到时,小姐们呼啦啦向站台中区跑,可能软卧在8、9号车厢,而我们的队员在3号车厢。<br />  大部队带来的物资也是大部队标准,我们从乘务人员出口出站以免被罚,最后物资等装满了吉普车,众人再分乘两辆出租车到格尔木招待所。晚上汤经理建议租一辆夏利去西大滩,最后他帮忙找到一辆车去西大滩110元,同样是拉四个人却比班车机动性要强的多。这样时间也就可不必按班车时间下午一点出发,而改为上午十一点,这样可以将早午餐改为一顿然后到西大滩再吃晚餐。<br />  虽然后来汤经理说租煤气罐有了着落,我还是考虑大本营不用大罐开火,大本营距离西大滩只有四、五公里,我们有车就可以去西大滩吃饭,这样就不至于从山上下来很累还临时自己做饭,我估计我们攀登和训练多数时间会在山上,平时景阳一个人在大本营也没有必要和心情做很多菜,这样虽说吃饭馆要贵一些,但租相应用具的钱也可以弥补一部分,何况这样做解决的是后顾之犹。<br />  苹果和当水果吃的黄瓜西红柿等鲜货出发当天买,其它物品大部队到的下午就买好了。主要是食品和一点简单的大本营用物品。这次食品委托张伟峰在广州买了三十袋速食米,罗莉莉还去了一趟深圳取我托朋友做的雪锥。张伟峰事先对我说过罗要去西藏,顺便到我们大本营玩玩,这次说她不去西藏了,要在我们大本营等张伟峰,考虑到注册费等方面出现的大量亏空,同意半价让她加入进来,但她最多只能到ABC换鞋处而不能上冰。这样我们的物资就按照全队八人进行采购。<br />  高如星担心自己的保温壶太小,在市场买了一个一点八升看着很棒的保温壶,但经测试并找滩主换了三次也没有换到保温的。
发表于 2006-2-28 22:53 5 只看该作者
  <b>6月18日:</b><br />  昨晚景阳说是去看他亲戚,一晚上没有回来,格尔木治安不好,他也一直没有打电话。我一晚上睡不着,要真有什么事,我怎么向青海登协交待,想着他可能有什么原因如没有电话等,早上八点如还不回来我就应该给登协打电话商量该怎么办,七点四十多他回来了,虚惊一场但我一晚上没能睡好觉,作为队长肩上担的已经不只是攀登能不能成功,整个登山期间哪方面都不能出问题。<br />  上午11点前买好水果等鲜货,并美美的吃了一顿大盘鸡,然后仔细地将物资装备往车上装,实际上是调整了几次才将全部物资装上车,夏利车的后厢也装上两个驮袋和一些能塞的物件,然后两辆车各四人出发。<br />  这辆老爷尼桑刹车不太好,我最多只敢开到时速80公里左右,原担心路上会有盘查的也没有出现。我们一行八人除我外只有谢清拿了车本但没怎么摸过车,看来这十多天也只有我一人开车了。<br />  夏利要快很多,到纳赤台昆仑泉时杜军等没来过青海的人正在哪里看泉,也顺便等我们。这里由于去年十一月的一场地震,一些房子和公路路面都出现了龟裂,据说当时昆仑泉就曾泛滥的到处都是。我四月来时.还看到昆仑山口附近有一条绵延几公里的大裂缝,震后又合上但看着那挤压的痕迹着实恐怖,听西大滩医院的人讲,当时地震造成对面雪山上的冰雪崩象瀑布一样,壮观中透着世界末日的感觉。<br />  一座经过加固的桥将公路按时段分成了单向通行,还好我们没等多久就顺利通过了。到西大滩(4100M)时大约下午两点,在雪山情食府我们卸下行李物资,这里是我四月来时就看好的,是西大滩最干净象旅馆的地方,其它地方往往因为接待食客晚上让人无法入眠。雪山情的老板在门前空地立了一块玉珠峰雪山碑用以介绍山峰高度等信息,使这里的感觉与众不同,但这一次却感觉有些不仑不类,雪山碑基坐上傍着碑石建了一个电话亭,可能是投资人走后没知识的当地管理者所为。另一个优势是它的左邻就是西大滩铁路医院,但这次仅不到两个月医院已又变成了公路道班,好在从西大滩往昆仑山口方向再开约十公里还有一个更大的医院,那里还有青藏公路唯一的一套高压氧仓,对于我们登山作为应急也不算太远。<br />  稍事休息,3点开车带全体队员到大本营位置适应。四月初来时大本营区域全是雪结成的冰,车开到这里非常平坦,而此时除沿着流水沟还有一条大约二三十米宽一百多米长的冰面外,乱石和草坪都露了出来。我看了看冰层很厚,就让队员步行自己用慢速四驱开上冰面,沿着冰河向上开了一段然后下到对面的乱石滩上,向前找了一片合适扎营的草坪,这里傍着一条冰川融水的支流,等队员到后指给他们看营区的位置。然后我们沿着冰碛石向冰川舌部走,没走多远就能看到冰碛石下面的冰层,一路上走能看到冰川融水产生的急流冲刷脚下的冰层形成的冰沟和冰洞。冰舌是大约十多米高近一百米宽的一个截面,角度也从3、40度到8、90度不等,我告诉他们,我们的目标山峰是沿左边的冰川上,如果从这里就上冰川太耽误时间,左边有一条冰碛脊和一条流水沟,从大本营上去最近的路是走那条流水沟,同时沿着小溪走也不可能迷路。<br />  队员们即使登过山也只是玉珠峰南坡,见到并靠近这么壮观的冰川都是头一次,大家走到冰川舌部(4432M),开始吵吵囔囔拍照,只有张伟峰还陪着罗莉莉走在大本营附近没有上来。上来时队员都背了一个不大的包,准备返回时步行走到西大滩,我只能开车带景阳和罗莉莉返回西大滩,其它人步行约5点返回西大滩,他们从大本营位置到西大滩平均用时50分钟。步行的队员刚回到西大滩天气突变,狂风大作,黑云压城。<br />  每到一个新高度我都会安排向上适应再返回,这是保障队员尽可能减轻高原反应带来的影响的最有效办法。<br />  晚餐是在“中华手抓大王”,这也是青海登协的一个定点,由于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已经决定这一段时间从大本营出来都在这里吃饭,最后登山活动结束时再统一结帐。登山宿营是要不断喝水的,在这里就解决了饮水的大问题,再就是餐馆的空间大,与帐篷相比更有利于自由的活动。<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602/20060228-a/200622716344555s.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602/20060228-a/200622716412290.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br />
发表于 2006-2-28 22:54 6 只看该作者
  <b>6月19日:</b><br />  起床洗漱后大家又去“中华手抓大王”喝水吃早餐,我原担心第一次上高原的张英杰和罗莉莉起来也都说没有问题,大家都很自觉不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张英杰看我吃肉忍着心动的感觉,说还是等着登完山再大吃吧。<br />  今天的计划是建好BC,并向上运送部分技术装备至换鞋处设ABC,再返回BC住,设ABC算是运输加适应。<br />  人员和物资要进大本营只能分两批,队员中状态较好的景阳、杜军、高如星、张英杰和建营物资和部分个人物资先进去,我将他们放在昨天选好的营址后再去西大滩拉其它人,这样第二批队员到时先到的人就基本将帐篷搭好了。<br />  去雪山情结帐,老板的唯利是图表现出来,非要收每人25元,我说以前住过是20元,她竟说是我们来时没说好价,饭也没有在她这里吃,还有停车费什么的,不知她这里是不是有规定住店一定要在本店吃饭,本来没有多少钱,但让人感觉心情不好。<br />  可能是我开车往返实际是很快的,第二批队员到大本营时,大本营的主帐篷刚刚搭建好,他们还在帐篷下草坪坡面向上一侧挖了一条横向的防水沟。我们这一次带的共五顶帐篷,四顶是高山帐篷,一顶大本营用的六人帐篷。张伟峰带了一顶CAMPER的双层旅游帐,他和罗莉莉住。我又向汤经理借了一顶旅游帐,以备景阳住,景阳说是他睡车上,登山节时就是睡车上;我们打开借的这顶帐篷,是单层,两米乘两米的那种,杆很软,在这样的环境住人不合适,也就同意景阳住在车上。这样我和杜军、谢清、高如星、张英杰五人住那顶大帐篷,食品放在借来的单层帐里,其它装备都放在我买的六米乘六米的大防雨彩条布里,翻一半盖上再压上石块防风,也不用担心有什么动物来翻食品。<br />  我拿出在登宁金抗沙时在拉萨买的国旗和带来的风雨雪俱乐部旗挂在大帐篷两侧,算是一个小型的建营和升旗仪式。<br />  大本营GPS数据(BC:4374M,N:35°42.379E:094°16.904)。我曾经与GARMIN的代理合众思壮公司谈了我的一些想法,例如建立登山、穿越等GPS数据库,在网上公布重要点的GPS数据,甚至可以公布登山、穿越的GPS路线航迹供人下载,这样可以让部分初哥少走弯路,避免迷路等。该公司给我提供了一台内存量较大、精度较高并小巧省电的GARMINETREXSUMMIT型GPS,用以存储登山过程及航迹数据。该设想对于经验丰富者不适用,但这些人可以将自己首次发现的线路提供给相关的网络,为后来者服务。<br />  营地建好才十一点多钟,大家休息一阵,然后整理装备准备运输到ABC。睡袋防潮垫基本是每人一套只能随迁营走,我和杜军是用的单层的MAKALU,其它人都要把各自的技术装备和高山靴等背上去,多年登山的经验使我的个人装备已减到随身的程度,这次运输可以将自己的包里塞上大量的绳子等公用技术装备,山上用的食品也没有让他们带,这是吸取宁金抗沙物资存放点被乌鸦洗劫的教训。张英杰多带了一个军用的迷彩包,正好景阳可以帮我们背上较重的金属装备如冰岩锥等上到冰岩交界处。<br />  十二点四十分全体出发,罗莉莉负责看守大本营。<br />  走了不久就拉开了距离,张伟峰被落下很远,我和大队在前,杜军留下等张伟峰。快要走到流水沟的尽头,我们翻上了右侧的冰碛脊,冰碛脊的右侧坡下就是裂缝纵横的冰川主体。我的体力在队伍里算中下,或者说运动节奏在队伍里算较慢的,但到了这里他们只能等着我,因为ABC位置只能等我来选择。<br />  从冰碛脊上的一个制高点观察,我们已经到了冰碛脊与月牙形冰川左冰川的下方,冰碛脊也快要走到尽头。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也没什么风。冰川上有一面三十度左右的坡适合攀登,右边是杂乱而巨大的冰裂缝,左边有一些隆起的冰堆,还有一些九十度甚至超过九十度的冰断层,这样的断层多在五米高左右,能看到由于冰壁大于九十度,流水结成的冰钟乳挂在壁上。到那面适合攀登的冰坡下方,有一些冰川的起伏和裂缝,但这些起伏和裂缝的顶上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冰碛石,我要找路走到冰坡下设ABC,这样可以避免穿着高山靴走碎石坡崴脚。<br />  在向预定路线冰坡走时,右侧一条七八米深一米多宽的冰裂缝吸引了我,裂缝向上一侧冰壁是仰角,壁上也挂着一些冰钟乳,从我站的位置就可以下去,我想如果时间充裕,我们可以到这里来练攀冰和救援。向上走这条裂缝上侧又是一条宽一些的裂缝,但这两条裂缝的冰壁上都有一些细黑的石粒,不象哪些雪白干净的裂缝给人的感觉清爽。<br />  我翻过几个起伏来到了那个冰坡下,找了一片较平的碎石坡做物资存放点和换鞋处。ABC数据(ABC:4807M,N:35°41.378E:094°17.108),这时是下午两点四十分,我们第一次到ABC就只用了两个小时。山上的冰雪融水在冰坡上冲刷出一条沟向下流去,这不陡的冰坡较适合攀登,也不用担心出现暗裂缝。因今天的计划就只到这里建ABC,大家上升了五百米高度,而且是建好大本营就负重攀登,这样已经不能算是适应了,好在昨天算是一天适应。今天运上ABC的物资有全部约六百米绳子,两个高山帐,八个GAS罐,全部冰锥、雪锥、岩锥及锁具等公共技术装备,个人的高山靴、头盔、安全带等技术装备,全部的长短冰镐及冰爪等,装满了三个驮袋。<br />  杜军上来后,张伟峰又过了很久才到刚才我们观察路线的制高点,我们其它人先下BC,杜军在ABC再等一会儿张伟峰。<br />  我和景阳先回到大本营,罗莉莉说他一个人害怕死了,在帐篷里躺着又不敢睡着。我问她状态怎么样,她说还可以,就是不想吃东西。我们等了许久,张伟峰才下来,罗给他拿吃喝,说他太累了。然后我们开车去西大滩吃饭。<br />  在“中华手抓大王”,照例照顾张伟峰和罗莉莉,要的是米饭。这里稀饭和米饭都是四元一碗,所以我认为米饭要合算一些。由于是现洗米下锅,等的时间会很长。张伟峰和罗莉莉在半躺着,不喝水也不参与我们的聊天,在他俩聊了一阵后,张伟峰忽然对我说,他要送罗莉莉去格尔木,反正罗莉莉对登山也没有什么兴趣,罗莉莉认为在这里一刻都不能多呆。队里能开车的只有我一人,非紧急情况下我作为队长和教练不可能放下众队员去送他俩回格尔木,他俩的东西也都在BC。张说没关系,他身上有钱,其它什么用品有钱都可以买的,他送罗到了格尔木就会尽快赶回来。这里回格尔木的空车很多,他俩八十元包了一辆车走了。<br />  除返回格尔木的两人外,杜军也感到有些不适,他说饭馆的炉子煤气味太重,当晚他没有吃饭。我们吃完饭,赶在天黑前回到大本营。这里的路也就是野滩上若隐若现的车辙,天黑了开车会麻烦一些。<br />  高原上气候多变,天刚黑就下起雪来,大家立刻躲进帐篷。帐篷是通道型,一排睡下五人,两侧躺的人靠着门,景阳则去了汽车里睡。我躺在帐篷的一侧,不时拍一拍帐篷上的雪,半夜不知不觉睡着了,突然一阵窒息感将我憋醒,我喊了一声帐篷压垮了就坐了起来,大家将帐篷上的雪推了推,我拉开拉链一看,我头部这一角的帐篷外帐两公分多粗的门篷支杆已经被压成了直角,夜色下灯光只能照出白茫茫一片。由于风向的影响,帐篷有点向下方向歪,但除压弯的支杆外其它内外帐杆都没事。<br />  <b>6月20日:<br /></b><br />  雪小了一些,一晚上一会儿拍拍帐篷上的雪,断断续续也不可能睡好。<br />  早上醒来,大家都等着我说能不能上,因为原计划今天是要上去建C1的。在这样的大雪天攀登不是不行,但一定会很艰难,建营也很不方便,我想十点天能晴就继续上,否则就在BC休整一天,也正好等一下张伟峰。<br />  十点了,雪还在下着,只是没有晚上大了,山下西大滩方向也被云遮着,偶尔露出滩面也全是雪,。两个小帐篷没有人住,那个借的单层帐已经被压平了,张伟峰的帐篷也好不了多少。我大喊着让大家起来整理帐篷,通道式的帐篷就是只能从两边一个一个的出。我们的车上则覆盖了近二十公分的厚雪,看那雪有点北国雪乡的感觉。那根弯了的帐篷支杆拉直就断了,我用一个路旗杆和胶布将这帐篷支杆重新固定,大家又把所有的帐篷钉和风绳重新固定好,原来影响帐篷稳定的背包也都放到了防雨布下。<br />  雪断断续续下午总算停了,这样的路况我们要往上走就要累很多,只能明天再上了。谢清、高如星、张英杰三人向冰川舌部去活动适应,杜军拿着摄像机向左侧的草坡上走,等谢、高、张三人回来时,他们都是上身光着做日光浴,雪映着刺目的阳光照的人身上火辣辣的,我让他们赶紧穿上衣服小心感冒。<br />  这一天张伟峰没有回来,我们一共五台对讲机昨天在匆忙中他俩带走两台,他和罗都是特别照顾对象。这样也对我们的行动有影响,剩下的三台只能我和杜军一人一台,大本营景阳持一台。<br />  利用这一天的修整,我们将山上要用的路旗用红布条裁好,又将六毫米辅绳裁了四十根绳套,用来在修路时连接锚点。路旗的红布没必要事先系在旗杆上,那样背旗杆时容易缠在一起,只需一人携带红布条和旗杆,在需要插路旗的地方将布条用双套结系在旗杆上,然后插入雪中即可。绳子的裁法可以带一把金属柄的美工刀,将刀片全部拉出,用喷枪或炉头将刀片前端烧红,然后用烧红的刀片接触绳子要切割的部位即断,这种方法切开的绳子不会出现分丝,但这次在山上受一定的影响,刀片烧不红,此事如果在格尔木做就没问题了,另外最好是用喷枪。我们还每人发了冬训时就用过的长度正好的自救用长短两根绳套。<br />  当天我们自己在BC做饭,没有下西大滩吃饭。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中国户外资料网”,本文网址:<br /><a href='https://www.8264.com/15043.html' target='_blank'>https://www.8264.com/15043.html</a><br />
发表于 2006-2-28 22:54 7 只看该作者
  <b>6月21日:</b><br />  一早六点半起来,天气晴朗,大家立刻收拾睡袋准备上山,景阳还是为我们背上一大包食品,这样我们除个人衣物及睡具外,背上了所有的高山用食品,担心山上八个气罐不够又带了四个。<br />  七点四十分出发,雪还是硬的,去ABC是熟路,但因为有雪还是用了两个小时。景阳不防水的鞋已经湿了,让他赶紧回大本营。剩下的五人换上高山靴和冰爪,开始沿着原定的路线向上攀登。大家包里都增加了一些物资。我和杜军先出发在前开路,让他们沿着我的脚印走。这时已到中午,雪已松软,脚踩下去到膝盖处,走起来很累,走了不太远,换杜军在前开路,原以为上了这个约三十度的雪坡顶就到了,结果上面越来越缓,最后是一个应用公顷为单位的大雪原。路上有几个不到二十公分宽的小暗裂缝,让后面插上路旗;有一处有近两米雪表层都能向下陷,我用冰镐和雪杖捅的洞,表层的散雪会沿着洞向下流,显然是一处雪桥,但由于其结构分支太多又没有垮,为保险起见,我和杜军在两端拉上绳子让后面的人一一通过,因为山上需要修路的情况还是未知数,所以没有在这里专门拉一根路绳,通过时相互保护即可。再往上,有一条化雪产生的流水沟,我们横插过去就是平坦的雪原了。<br />  雪原平坦,但总有五到十度的坡度,我们又向前走了一、两百米,由于有些时隐时现的云雾,前面也不象绝对的平坦,决定就地扎营。我们先搭起一顶帐篷,然后将各人包里的东西都扔进帐篷,然后空包下到ABC去背第二次物资装备。<br />  C1数据(C1:4997M,N:35°41.062E:094°17.085)。<br />  我们到C1位置时已是下午两点,由于雪后开路行军我们上升两百米用了三个多小时。我们返回ABC运第二次物资,下到ABC用40分钟,再上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再到C1时,天又下起了大雪,我们匆忙中搭建帐篷,由于没有整理平营地,晚上睡觉很不舒服。我担心雪原上风大,将风绳全用我带的雪锥形地钉牢牢打在了冰层里。<br />  在ABC时我就问他们谁不吸烟,然后我和高如星住一个帐篷,另三个烟鬼住一个帐篷,等张伟峰上来再挤进我和高的帐篷。<br />  当天晚张伟峰返回大本营。在往返ABC运物资时,两次与在西大滩的张伟峰取得联系,我们带的这种小功率对讲机还是能充分派上用场的。<br />  担心大本营帐篷再次被压塌,与景阳联系让他晚上住在大帐篷里,多注意别让大雪压坏帐篷。<br />  <b>6月22日:</b><br />  又是一晚的大雪,身下不平也没有睡好,醒来时叫杜军的帐篷没有动静。下了一晚上雪,大家昨天也太累,晚上还没有休息好,今天状态都不好。大家穿好安全带,带上全部的技术装备出发,此时已经是上午十点四十分。<br />  今天的计划是尝试冲顶,如太难就将路修到顶峰脚下。所以我们带上了四百米绳子和全部的冰、雪、岩锥,还有个人的技术装备,当天的食品和饮水。<br />  出发时能见度仍然不好,绕着时隐时现的云雾能看见雪原向那个破碎冰裂区的大坡,我们分成两个结组,我和杜军在前,另三人在后,我们径直朝大坡那边走,我走了没多远换杜军开路,又走了好久才到那个大坡,这一路上没有冰塔林也没有冰裂缝,但雪很深,经常是没过膝盖的,刚下的新雪再加上前天的那场雪。我说让他们三个轮流开路,这里也只有十多度到三十多度坡,雪很厚也有利于结组行进中的保护。<br />  他们轮流开路,但方向感较差,我得不时给他们指出正确的方向。天逐渐的晴起来,我已能够看见前方非常破碎的冰裂区,整体呈四十度左右,高差大约有两百米,这将是一段很难走的路线,尤其现在很厚的雪,一些明裂缝也会变成暗裂缝,如全程修路我们带的路绳肯定不够,我决定切到右侧的冰川和岩石接合部,岩石就是月牙形冰川中间陡立的岩石山。从雪岩接合部走雪会浅一些,也不用担心有裂缝而需修路。在快到雪岩接合部时我用GPS侧了一下高度,5100M,我们用了三小时才只上升了一百米。<br />  走雪岩接合部的决定非常正确,虽然我有从冰塔林穿的练习计划,但以当时的雪况,进冰塔林会非常危险,这一点在我们向上攀登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冰塔林的情况所证实,并为之庆幸。我们从雪岩接合部走,左边是面目狰狞的冰塔林,大大小小的冰裂缝纵横交错,并能看到很多深遂的洞,上面盖着浮雪在有些位置就形成了暗裂缝。我们走的路也不算很好走,真正的接合部是一道很深的雪槽,我让在前面开路的杜军尽可能靠岩石坡走,岩石坡大约有四十度左右,我们相当于是向上横切,有一处是岩石山的陡崖,杜军在前面走时雪已深及腰部,我看情况不好,就绕到了陡崖的上面,那全是碎小的石块,只能极小心的翻过去。<br />  最后我们走到了雪岩接合部的尽头,这一段我们上升了两百米高度,月牙形冰川在这里可以看到全貌,向玉珠峰方向是一座馒头形雪山两边各有一片极大的雪原,两个雪原的尽头又各有一面壁立的山脊挡在前面,可以看到山脊顶上的雪檐,雪檐及山脊延伸向两边的山头。而我们近前的左右则是险象环生:左边稍远是我们将要攀登的目标山峰,山脚就是刚提到的雪原左边的一片,而近前是一片冰塔林区,有着众多的明暗裂缝,我观察片刻,可以找到一条捷径通向那片雪原,这个捷径大约只需在冰塔林中修架一百多米路绳。而通向前面馒头山的平缓山脊右边却出现一个七十度左右的陡坡,右上方向的那片雪原就是月牙右冰川的起点,由于那个陡坡使我们站的位置看右冰川形成俯瞰,冰川相对平缓而温和,冰裂区也不象左边的冰川狰狞。第一次上ABC时,曾乐观地想登完目标山峰再把中间的这座山一起登了,现在看到它象玉珠峰南坡一样的馒头路线,也就不再存一点念想了。<br />  由于雪深,我们攀登到这里用了七个小时,我们将带上来的物资放在岩石山体根部,向下还有一点碎石坡才是雪槽,不用担心再下大雪找不着。这里就是后来我们建C2的位置。<br />  C2位置数据(C2:5299M,N:35°40.624E:094°16.866)。<br />  下山时因天气已大晴,能够清楚的看见路线,我本想从雪岩接合部一直返回C1,但在我们刚从雪原切到雪岩接合部下不远,有一处约二十米的陡崖,只好做罢。如从雪坡上走近路,因为雪深加湿雪,相当于再探一次路,最后大家还是按原路返回C1。<br />  今天大家都很累,另外考虑到队伍的整体性,决定下山去接张伟峰,并到西大滩好好吃一顿。谢清说太累不下去了,并保证不离开营区就留在了C1。我们商定住在西大滩,就可以空身下山而不用带睡袋等物,吃好休息好从明天开始一天一个营地直至登顶。<br />  下山时向大本营的景阳交待给我们煮两锅姜糖水,然后一同去西大滩。大家返回大本营时已经傍晚,车开到西大滩正好天黑。大家各要了一个盖浇饭,再加一些蔬菜,然后还是住在雪山情。当天由于湿雪,我和杜军的鞋都打湿了,雪套有缝是一样会进水的,难怪那种与高山靴连体的超级雪套那么贵还是那么好卖。晚上在饭馆的开水炉下放一宿正好烤干。<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602/20060228-a/20062271685224s.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br /><br />这是从北向南看一号冰川及玉女峰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中国户外资料网”,本文网址:<br /><a href='https://www.8264.com/15043.html' target='_blank'>https://www.8264.com/15043.html</a><br />
发表于 2006-2-28 22:55 8 只看该作者
  <b>6月23日:</b><br />  因为是从西大滩出发,再到大本营整理部分物资,所以晚了一点,但今天的任务是很容易完成的。<br />  这一次因为昨天下来的人基本是空包,又背了一些食品,还带了大量的苹果,只有张伟峰是要带上睡袋。到ABC,张伟峰的技术装备除高山靴冰爪外也早已被我们背上了C1,我们说这一次只有他是别人建好了营的老爷式登山。<br />  雪化了一些,加上已有的脚印,走起来也就容易的多。下午一点半,从大本营出发的五人上到C1,这样加上昨天没有下大本营的谢清,全队六人终于在C1会齐。我们商量由以逸待劳的谢清开路,由C1直接向昨天所走的雪岩接合部起点走,大家背上两个帐篷和食品等另一部分物资放到雪岩接合部,这样明天上C2就不至于由于负重太多而太累,也能走出一条近路以免明天再探路耽误时间。<br />  这一段近了许多,但有一段坡较陡已近四十度。雪不是很硬,所以走起来时深时浅。走到雪岩接合部又向上了一段,接近那个陡崖的时候才将物资装进驮袋放在岩石根部。我是想明天先上C2,然后我和杜军去修路,其它人再下来背一次,这样可以合理的利用大家的时间。<br />  返回时走到那个坡前,大家都向下滑,但由于雪太湿,不太容易滑动。其中有一段还是很过瘾的,队员也在这一段练习了各种滑坠保护动作。<br />  晚上住C1,还是地不平不舒服,鞋有些湿,幸好现在不是很冷的季节。<br />  <b>6月24日:</b><br />  一早起来收拾好睡袋、炉具等物,队员们烧了点水,都没有吃东西,于八点半出发了,早上雪硬,走起来舒服多了,十点到昨天下午的物资存放点,大家都不愿再跑第二趟,将昨天存放的那些物资全部分担到大家的肩上,几乎每个人的包外都加挂的满满的。十一点多一点,大家就到了C2的位置,休息片刻,带上第一次就存放在这里的技术装备和路绳,十二点准时出发去探通往顶峰的冰塔林路线。<br />  当时我安排杜军和我在前面修路,高如星和张英杰负责背上备用的路绳和雪锥等跟进,体力稍差的谢清和张伟峰负责烧水,由于这里除了一个比较危险的山脊外,就是岩石坡和与冰塔林相连的雪槽,并不是很好的营地,所以帐篷等我们回来再搭建,也许我们会在前面找到更合适的营地。<br />  我和杜军先出发,这一段冰塔林路线是很容易拆除路线绳的,所以我用的是BD的冰锥和进口的八毫米绳修路。这时雪面已开始变软,我先在前面一个冰柱上打上一个冰锥,冰柱壁向下很深,沿着壁走脚也会陷的很深,我小心翼翼地按我观察的路线走,不时在可利用的冰面打上冰锥,雪太厚,我只好从一个冰面攀上去向另一个冰塔走,在这个冰塔我挖开塔根部雪层,在冰层打上冰锥,但我的脚却一下陷进一个空洞,原来这个冰塔下面是空的,可以从我脚踩的洞看到通向右边的大裂缝的洞,我又象左边移动,又在一个较为粗大稳定的冰塔主体上打了一个冰锥,这时我将自己固定好,再保护杜军上来,让杜军将刚才不稳定的冰锥拆除,这样固定我的冰锥就直接和前一个冰锥通过路绳连接。接着我又沿着一个小冰脊翻上一个小冰尖,在尖顶上又打一个冰锥固定好自己。<br />  这时在我刚才位置向上拉绳的杜军发现绳子太松时挂在了一个冰洞下拉不上来,后面跟上来的高如星和张英杰在前一个冰锥处,高如星沿着那根绳下到了冰洞里,但想沿着绳子向上攀时,长冰镐打了几次都是雪层和粒冰层,根本无法上攀,一洩气就完全挂在了作为保护的上升器上,四周用脚都够不着。由于背着包安全带勒得腰生痛,从包的顶袋里取出绳套放在嘴里,准备做一个站立放脚的抓结,但这时上面一个冰钟乳掉到头盔上,带下的粉雪弄了一脸,嘴啊了一声绳套也掉了。杜军降到这个冰洞的顶部去看个究竟,传高如星的话说冰洞约深四米,我说我有没有必要过去看看,杜军说没用。我想冰洞救援的知识高如星是学过的,还是让他自己想办法出来吧,这样他一定会印象深刻。<br />  杜军在洞顶上试图放绳子拉高如星上来,但他不通过滑轮系统是不可能拉动高如星的。高如星被吊在绳上有些失望和着急,翻出自己带的BUCK刀就准备割连接上升器的绳套,杜军让他连接好下降器,最后还是割掉绳套降到冰洞的底部,从进来的坡口退了出去。这时谢清通过对讲机要求换下高如星,我同意然后让高如星退回去休息,他一言不发沮丧地退了下去。张英杰又下去以便拉出深陷进雪唇的绳子,我说他没有学过自救的知识不要下去,他说从坡口进出是很容易的。绳子拉了出来,还有挂在绳子上的上升器。<br />  虽然我知道是虚惊一场,但还是有些伤心,队员学过的知识在临阵时就都不管用了,管用的还是《垂直极限》里的割绳子,我想有时间还是得让他们每人在洞里吊一阵子,回忆一下想想自己应该怎么上来。<br />  我自己呆的冰尖感觉不是很好,又向前找一个地方设置锚点,让跟随我后面的杜军再把冰尖上的冰锥拆掉。我又跨过一个雪槽后打了最后一个雪锥,再往前就是可一直通往顶峰脚下的雪原,我原来在下面看时担心接近顶峰脚下时拦住去路的大冰裂缝也错位到了现在看的路线下方位置。再往顶峰脚下走只须结组移动就可以了。<br />  到我打的最后一个锚点,我们一共用了一根一百米绳加一根二十米结组绳。我让跟进的队员将所带修路用物资装在高如星的包里也连在这个锚点上,然后撤回C2位置。虽然前面这片雪原比C2位置更适合建营,但我们要背上所有物资通过这段冰塔林区也是不容易也没必要的。下撤时已是下午四点多,雪表层软化的更严重了,走在前面的张英杰不时就有一支脚陷进了冰洞里,有三四个地方我让他们减小压强平扒着爬过去,其中有一个雪桥几乎有一米宽,我爬过去时能看见下面深遂的洞。<br />  回到C2位置,只见高如星默默地在山脊上较危险的陡坡一侧建起了近一米的雪墙,可能是很郁闷,在休息了一会儿缓过神来就开始考虑建营。我说这是除以前见过英国人建的雪墙外最漂亮的雪墙,然后我给大家讲怎么切雪砖,我们用的是雪铲而不是雪锯,雪砖不容易切出很统一的大小来,但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很快又扩建起一个更高更大的雪墙空间,平整地面,搭好帐篷,这时我们刚才开始下撤时就起的风更大了,又取了一些较大的石块固定好风绳,取好食用雪就赶紧钻进帐篷。当晚是BC、C1、C2三个营地睡的最舒服的一个晚上,主要是平地基大家花了许多的工夫,这一夜一直刮着大风,雪墙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br />  砌雪墙的方法:先用雪铲或雪锯切割出城砖大小的雪砖来,大小越统一越好,然后在选好的营区四周象砌墙一样错落有致的搭建起雪墙。可以就地取营区范围的硬雪层,然后再用周围的雪将营区找平。<br />  我问高如星在冰洞中的情况,他说是可以拉好绳子再从进去的坡口返回的,想着就四米左右的高度,就想直接攀上去,结果冰镐打了几次都不起作用,就一下洩了气,手脚都碰不到四周的冰壁,拿出的绳套还掉了,上升器挂着自己也取不下来,只好割绳子了。我说当时你可以再找一根绳套或上面杜军放下去一根绳套,只要有一个用来站脚的抓结,加上原有的上升器就可以上去了,当时最重要的是冷静沉着不能心慌。<br />  我和高如星计算了一下当时的日期,才发现今天已经是到西大滩后的第七天了,我们计划的是第十天从格尔木解散,算起来明天必须冲顶,否则可能就没有机会了。而帐篷外呼啸的狂风还是给我一些担心和压力。<br /> <b> 6月25日:</b><br />  整晚听着帐篷外的风声,想着冲顶和接下来应该做的事,似乎睡熟的只有两小时左右,睡眠质量实在不高。<br />  早上天刚亮时狂风仍在呼啸,原定六点多出发冲顶实际大家七点多才起来,为了防止帐篷被风刮走,我让大家把帐篷放平,压上一些石块和雪砖,出发的时候已经八点四十分。<br />  前面修好路绳的那一段大家鱼贯通过就行了,但有一些冰锥洞已扩大到能向上拔出来,我让走在第二位的杜军将这部分冰锥重新固定好以做到万无一失。早出发还是好,雪表层很硬,人走在上面只压下三公分左右。到了路绳的尽头,前面是一片雪原一直连到顶峰脚下。大家连在一根结组绳上,我在前面开路,虽然风仍然很大,但雪况好,走起来不累。很快我们就走到了顶峰脚下,这里是我早就观察好的,向上的雪坡有四五十度的样子,我选择的路线沿路有几处露出的岩石,在岩石上做的保护点当然会比临时打的雪锥要可靠的多。<br />  这样的雪坡如果是我自己是不用修路的,考虑到张伟峰走路不太稳的样子,还有带学员必须绝对保证安全,还是在冲顶这一段全程修路。我让杜军在前面去修路,我来给他做保护,估计他走这样的坡也不会有问题。另几人在下面理出另几根绳子,我们现在还有四根一百米的绳子,估计应该够了,万一不够,顶上会平缓一些,可以用结组用的绳子大家交替保护到顶。<br />  我们在五十米左右打了一个雪锥,然后杜军再上到上方那片岩石区打上两个岩锥,我跟上去,第一根绳子距离他们呆的雪原约三十米,逐步平缓不会有什么危险,我也不希望中间有绳结过起来麻烦,就让跟进的高如星在三十处再打一根雪锥,其它人空上三十米再挂路绳保护上升。<br />  虽然修路到顶比较顺利,但一边修路还得六人一个一个上,还是很耽误时间。杜军在上面不断说还有二十米,可能还有二十米。我说越往上,感觉两边山体会越来越窄,顶上有可能是窝头般圆的,这时候不容易判断到底有多少米。最后我们的绳子用了还剩半根到了顶,也就是说从顶峰脚下开始算起,大约攀登了四百米距离,直直地没有拐弯。<br />  最后一位队员到顶,时间是下午二点十分。可以说都有些激动。顶峰向东北方向是我曾经想从山峰左侧攀登但观察太陡的一条刃脊,而且峰顶和这条刃脊之间还有一段深三四米的雪台阶,有一个隆起使我看不见顶峰与那条刃脊是如何连接的。顶峰向南方向也是一条刃脊,这一条刃脊一直连续到我在C2看到的那个馒头状山峰,刃脊上还有向东飞出的雪檐。实际上这个峰顶是尖的,正好沿我们的来路是一个绵延呈四十度左右的雪坡,这次我们的攀登正巧选择了一条相对比较容易的路。<br />  在我们的登顶过程中,大本营的景阳一直在听着我们对讲机里传来的消息,到达顶峰时他也及时向我们表达了他的祝贺。<br />  顶峰的GPS数据(TOP:5685M,N:35°40.368E:094°17.161)。顶峰实测高度比等高线图所标示的高出200米,大家通常所用的图都是六十年代以前所绘,可能是以前测绘所用卫星数据不如现在的精确,我所用的GPS在山顶能搜到十一颗卫星,液晶屏显示三唯导航误差小于四米。<br />  我们都通过绳子连接在两个冰锥上,以保证在峰顶移动时的安全。杜军忙着用摄像机采访队员此时的心情,我们每人说了一段话,杜军也激动的说自己的心情都被大家说完了。我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这是一支团结顽强的队伍,没有这个团队我自己也是难以登上这座山的。大家在攀登中好学、互助、勇于承担重担,我们这次尝试是成功的。大家都表示希望能够再次合作一起登山。我们拉起了一面风雨雪队旗,大家忙不停的拍照:环拍、团体照、个人照。最后用我的一根雪杖系好队旗留在了山顶,然后我告诫大家下山时别太兴奋影响判断和行动,往往登山成功后下山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602/20060228-a/200622716843927s.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br /><br />顶峰环拍图背景云朵下的峰尖就是玉珠峰(6178米)。
发表于 2006-2-28 22:55 9 只看该作者
  我第一个下,杜军收尾。我下到顶峰脚下的雪原很久跟在我后面的张伟峰才下来,由于坡上雪已经湿软,张伟峰下时每一步都踩的很深,最下面这个雪坡有一百多米,坡度也超过了四十度,就看见雪面最表层约几毫米的已化的湿雪呈扇形向下流泻,一直流向我所处位置左侧的一个大雪槽,并发出了沙沙的极壮观的音画效果。后来的人造成过较小的湿雪流动,但都没有了沙沙的声音。这种声音使我想起了沙漠中沙丘表层流动形成的响沙,但我还是头一次见到这种响雪现象。<br />  大家都下来后,我们又重新连接上结组绳,我让唯一没有开过路的张伟峰走在第一个。路线还能看到我们来时浅浅的脚印,回程中谢清和高如星不时的陷进深雪,个别小的裂缝也被他们用脚探了出来,奇怪的是走在前面的张伟峰竟一点没事每次脚印都只是没过脚背,可能是他较轻和没有什么负重的原故吧。<br />  撤到C2,走到后面的杜军拆回了冰塔林路线的所有修路物资。大家稍事休息,拆除C2营地帐篷,每个人都装的满满的开始下撤,本来谢清和张伟峰希望住一晚休息好了再下撤,但我担心C1的空帐篷会在昨晚的大风中吹走,想赶紧下去看一看,另外刚五点将已放平压上石头的帐篷再支上也没有必要。<br />  这时上来时的路已化成了碎石坡,穿着高山靴冰爪不好走,我又向下沿着有雪的边缘走,但这时由于背负太重重心不稳一下翻进了雪槽,还好只是脚踝有一点不适,我又站起来在前面继续开路。走到能够看到C1雪原的近路时我停了下来,近路附近由于强烈日晒已经化出几处水洼,我此时鞋里因湿雪进水已完全湿透,再走这样的路岂不如同洗脚一般,再说走这样的路也不安全。我和紧跟过来的张英杰一起去绕第一次上C2所走的较远的路。负重很累,走在第三位的高如星也跟上来超过去。我们到了C1,发现C1的两个帐篷已经泡在了水中,我们帐篷被压过的雪坑正好形成化雪的水坑。还好帐篷钉牢牢地钉在冰里防止了帐篷被吹走。看来C1是住不成了,我们征求后下来的谢清和张伟峰的意见撤回大本营,他们看事已至此也只能下撤了。<br />  C1营地也只有两顶帐篷、一些食品和两袋垃圾。我也累的走不动了,尤其是负重过量的时候。我们帐篷张伟峰是指望不上了,高如星主动承担了背帐篷,另一帐篷张英杰和谢清分担了,我加了一袋垃圾又继续下撤,还是杜军在后面等张伟峰。我又通过对讲机让景阳立刻上到ABC接我们。<br />  接近C1的流水沟已经被化雪的水形成一条五米宽的小河,我们也顾不了许多直接穿着高山靴趟过去。那个需要保护的危险雪桥还是拉上绳子鱼贯通过。我感觉肩已经快要压垮了,走走停停下到ABC,我不需要换高山靴什么的,再把安全带、锁具和冰爪加到背包上。景阳上来,背上了四顶帐篷和一些原ABC放的杂物如驮袋等,他说是能提起来就能背上。我不好意思再往他的包里加什么,其它人卸下了帐篷又给自己加上了刚换下的高山靴。张伟峰的包看起来很大,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塑料食品箱用于保护冰爪,再就是自己的高山靴和睡袋等物。我也倾向于第二天再上来一次,但听听大家的意见也不愿明天再走一趟这段碎石坡,想想是走下坡咬咬牙坚持吧。<br />  我们刚刚走下流水沟最上面的坡天就完全黑了下来。我在坡下端又失重翻了一跤,很艰难地又重新将包背起来,当时除景阳已早早不见踪影外,我走在第一位,走在第二位的张英杰喊了一声。我又接着往前走,同跟上来的张英杰并行走了一段,他说口很渴,试着接了水沟里的水,由于水沟一侧是草坡,化雪冲下来的水很浑,我说我的包里还有半瓶水,取下包翻保温瓶,他说不用了径自走了,我自己喝了一点水,我一般攀登中宁可吃雪也要将水留到关键时用,但同时这瓶水也会一直压在我身上。休息了一会儿,高如星、谢清也都超过去了,我似乎已不再能背起自己的包,这样后来就越走越慢,越走越慢。走走停停,休息时就找一个大石头,让自己坐下的同时背包也能靠在石头上,头灯因电量不足光线极弱,我已不敢翻背包找电池,担心自己放下背包就再也背不上去。后面张伟峰呼叫让景阳去接他的包,景阳上来了我还是让他去接张伟峰那最轻的包。<br />  接近大本营时,陪着张伟峰的杜军跟了上来,张伟峰空身在后面还是落下很远。我原想着要跨的几个流水沟竟然一直没见着,就透过一点微弱的灯光看到了大帐篷和大面积彩条防雨布,我卸下背包叹口气:终于到了。今天过累的原因我想除了一天连续运动时间长、负重量大以外,晚上休息不充分也是一大重要因素。<br />  先到的队员围着车后门,景阳已经在后车厢烧好了姜糖水,我一下子灌了好几碗姜糖水,想着吃一点黄瓜西红柿什么的赶紧休息。这时队员提出去西大滩吃饭,要不下山干什么。我又打起精神,脱掉我那正在洗脚的单层高山靴,换上另外仅有的凉鞋。找出汽车钥匙,想着能打着车的话就去西大滩吃饭。<br />  车竟然在试了几次后打着了,大家呼啦啦向下走,我自己开着车过了冰河去等他们。刚有两个轮子上冰面车就不动了,我下车看看四轮驱动的状况,是在慢速四驱上啊。大家推着我倒一段车,准备加速冲上冰面,冲之前我先看一看上冰的接合部,发现这两天日晒太严重,冰化的也很严重,冰的边缘已经形成台阶,车轮压上去就垮,我担心冰河中间也有下面已空的冰面,如果车压进去肯定出不来,那样麻烦可就大了。<br />  我只能沿着冰河边上的乱石滩向下开,乱石滩起伏很大,行车也不时托底,好在六缸车马力强劲冲了过去,但长时间在慢速一档上,轮胎直冒烟,我想灭一下火让车冷却一下,却发现钥匙不见了,我停下车在座位下找也没有找到。我回想会不会是刚才冲冰河时停车的地方掉了,当时我下车关门卡了一下,车歪歪地停着可能就是那时掉了。我知道这辆老爷车的钥匙会掉出来,但没想到竟会找不到了。我立即呼叫大家返回去帮我找。我的头灯已基本无光,七号电池在大包里没有带下来,我换了谢清的大头灯用,在刚才停车的地方也没有找到。谢清说他不下去了自己返回大本营住。<br />  我只能放弃寻找钥匙,又回到车里,这辆车没有车内灯,开车在乱石滩起伏太大路看不清,必须不时下车看看路再上车向前开,否则遇上难通过的路段想退晚上也看不见后面,万一车被整灭了没有钥匙更不好办。杜军在前面帮我看路但他自己不会开车对通过限度没什么概念,我还得自己来。车在飞了几次后我终于穿过冰河下游的浅滩,得以上到右边有土草皮的坡上,这里虽然也不是车辙路,但比起刚才开过的乱石滩好上百倍。让远处走着的几位队员过来上车,然后横着向右切过去找车辙路。找到路左转向西大滩方向开,原来很快就能开到的四五公里路,似乎开了很久也没有上到公路上,只感觉周边一片漆黑。<br />  到“中华手抓大王”已经晚上十一点,我让景阳找一个司机借一把钥匙将车灭了又能发动,心里不再特别紧张,但后来又找一司机借钥匙去试,却插不进去。想起自己包里还有一把车钥匙,去试也不行。不管怎么说车已在西大滩,这里车来车往总会有办法。<br />  饭菜好了,先抛开车的事不想,大家一起庆祝我们登山队第一次合作就全员登顶,终于可以喝酒了,聊着今天的高兴事儿和未来几天就要大开的吃戒,不矣乐乎。很快就到了半夜两点,这时屋外已经下起了雪,我们随便找一家旅馆倒头便睡,车则空着让“中华手抓大王”的人帮忙看着。<br />  <b>6月26日:</b><br />  倒头睡了一会儿,嘴唇大面积溃疡就把我痛醒了,起来找了消炎药就再也睡不着,看了看表才四点多钟,心里想着车钥匙丢了,即使借钥匙打着了,在从大本营运输和回格尔木路上车灭了怎么办,还有怎么向汤经理交代,还有去西宁办手续的问题,我不想再向队员收取,但这确是计划外开支,一下子两千多啊。心里越想越急,嘴唇也越来越痛,可能也与到西大滩就喝酒有关,溃疡面被酒精刺激的。<br />  六点钟天已大亮,我想出去走走,甚至去冰河停车的地方去找钥匙,天还下着雨,院门锁着,只好回房间再趟下,朦胧中有人起床,看表已经八点多了,说明我又睡着了一会儿。<br />  去饭馆吃早餐,等待中景阳从车中找到了钥匙,我直说景阳立了大功,我和杜军都曾在车里仔细找过,可能白天能够看的清楚一些。我们要的早餐不放辣椒,但给我的还是有辣油,早餐吃的象受刑一样。由于能够看到大本营以上又变成了白茫茫一片,昨天我们的下撤非常及时,高如星说看来决策太重要了,要按我昨天那么大的风就不会去冲顶了,但如果等到今天下着雪可能就不一定能成功了。<br />  回大本营去清点物资,往外拉东西。还没到大本营,远远的见大本营有四五个人围着,我的车已不敢开过冰河,大家一起加快脚步往回赶。这不知是修铁路的民工还是当地的牧民,我们到了清理物资还在一边墩着,幸好昨晚谢清住在大本营,听景阳说这几天都会有人过来,有当地人也有旅游者,如果我们营地没人看,来的个别人起个什么念头我们都会损失惨重。<br />  清点物资,剩下大量的食品,正好可以留到回去的火车上吃。一些蔬菜和保温瓶等杂物送给饭馆的老板。很快我们就清理好并运送物资回到西大滩,与饭馆的老板结完帐,又找一辆夏利回格尔木。<br />  开车是个很乏味的事,尤其在那种有柏油路的戈壁滩上,我此前的两个晚上加起来只睡了五六个小时,此时困意上来,加上老爷车的刹车不好,我想尽办法提醒自己警醒,忍着嘴唇的巨痛嚼口香糖,让疼痛刺激神经不要睡着。到了格尔木招待所我走路已经有了飘的感觉,让杜军去买车票,我自己先睡一会儿。<br />  罗莉莉一直住在格尔木宾馆,张伟峰在整个登山过程中定时的涂抹防晒霜,所以他的皮肤几乎没有什么变化。<br />  晚上北京的几人去洗桑拿,让人感觉如外星人一般,然后看球,了解世界杯战事。<br />  已到了消夜的时间,我们才集合去吃晚餐,照例是庆祝我们的顺利登顶,还有终于又返回人间。席间吃了一点嘴唇就痛的不行,只能用吸管喝点饮料。<br />  <b>6月27日及以后:<br /></b><br />  27日是下午的车,中午大吃一顿告别格尔木,我利用他们吃饭的时间去医院,我的嘴唇已疼的不能吃东西,在医院打了三个小时点滴,此前还是去他们饭桌上吃了一些西瓜,是切成小块用牙签吃的,我这么一个五大三粗的人终于做了一次秀气事。<br />  28日早上六点就到了西宁,等登协上班去办手续。我们全程拍的DV是比照片要丰富得多的证明资料,当时老邓就说我们这次是做的相当规范的登山活动,同时复制了一份DV影像资料说是要在青海台播放。但我们申请的玉女峰登顶因玉女峰不是正式的名称而应按地图所示叫玉珠峰“5482”姊妹峰,我们所测的5685米的高度也不能计入正式文件中。<br />  当晚我赶到兰州与等我的北京队员会合,一同乘29日的K44还是从北线返回北京。<br />  我们估且还是将这次攀登的山峰叫做“玉女峰”,与它相关的攀登过程和资料我上面的文章里也大多能够找到。我再谈一些其它的可增加的攀登资料。因为我们是首登,许多未知因素需要在攀登中了解。就攀登结束后我个人的看法,在我以上的资料公布后,绝大多数未知因素已成已知,那么这座山做计划时就可以省略掉一些时间和装备,如果以阿尔卑斯方式,又赶上好天气的话,这座山可以在三天以内完成(从西大滩算起),当然这需要队员有很好的高原适应能力,而且将技术装备降低到一根结组绳。以极地式攀登的活,如果赶时间又正好赶上天气好的话,五天左右可以完成,不想建两个高地营的话,建议将C1推到5100米位置,这是C2下方冰裂区底部也有平台,然后尽早出发冲顶。如果有时间,最好做十天的计划比较有保障。该山峰从西大滩、大本营、C1、C2、峰顶普通旅游对讲机都能通话,如能人手一台对于安全更有保障。该山峰与玉珠峰一样,从四月到十月都能攀登,正常的天气变化如让你赶上了只能认倒霉,我们这一次赶上了两场大雪和一场大风我认为都是正常的,如果有人认为它是百年不遇那只能是少见多怪。<br />  这一次当队长要考虑的事太多了,方方面面都不能有任何事发生,不时会为这事那事担惊受怕和着急,难怪第一届玉珠峰登山节马队长在简容、张伟峰的车一夜找不到时也着急的一下子嘴唇全起泡了,责任哪。<br />  回到北京后我因故离开了风雨雪俱乐部。我对国内民间登山的思考和实践,还会以其它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不会停下自己攀登的脚步。<br />  编后按:以上文章为2002年8月所写,当时曾发在新浪山野论坛上,这次未经删改再次发在刃脊探险公司网站,目的就是为了向广大进阶的登山爱好者推荐这座山峰。
发表于 2006-3-1 01:27 10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个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