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108

主题

合肥

为什么中国大学生很少选择间隔年(gap year)?

[复制链接] 查看:1348 | 回复:0
发表于 2014-9-29 14:04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Gap Year即间隔年、空档年,是西方社会通过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变迁总结出来的概念,大概意思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近几年越来越多21到23岁、已经获得学位的年轻人也开始给自己一个空档年),做一次长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中国的大学生很少选择间隔年?
  • 各种成本问题,时间成本,财富成本,中国学生再怎么豁达再怎么有远见,只要不是富二代,都实在无法忽视这些成本问题。
  • 更何况,当你真正面对这些成长选择,在大部分的时候,问题都会被不可避免地放大数倍。放大的原因,无外乎,谁让你生活在天朝这种Hard模式下了,善变的国内大环境下几乎没有福利保障给年轻人去试错(真心羡慕那些北欧的年轻人们呀)。此时,要在Hard通关的你必须谨慎选择,“你必须少走弯路”(父母云orz),你的周围的成长路径or捷径基本都是类似的,你还真找不出能够彻底说服你爸妈的案例出来。
  • 当然了,凡事都会有先例。只是说,gap year要获得成长升华,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内心+善于观察思辨的头脑+开阔包容的眼界,否则只是贪图好玩新奇有趣的话,就是个扔父母钱去拍照然后再丢上校内facebook的环球旅游团。环顾四周,在中国学生当中,真正有此内心和头脑、眼界者,少之又少。

或许,换种角度来看,我们不必纠结于Gap year的时间点或者形式,把它看作一个比较泛的概念吧。
  • 时间点上,上完学你可以gap,离职后你也可以gap,结婚前可以gap;
  • 形式上,gap你也可以不一定是要环球旅行,像上面兄弟所说的,阅人无数可以算是gap,去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一种gap(读一本跟现实完全无关的经典 or 开设一个和你工作完全无关的公益博客),甚至自我呆在一居室里头每天抽半个小时坐点冥想思考也可以算是gap。可能性的探寻+感受这个世界,方式其实有很多种。“一粒栗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 1. 没有这样的传统; wiki了一下间隔年的传统,起源于60-70年代的英国,这一时期是战后西方“解放思想的时期”,神马性解放、嬉皮士、大麻好像都是这一段时期兴起的(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求高手),英国受到整个西方社会开放思潮的影响,更加注重个人的个性张扬。我们中国貌似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这样的思潮。

    2. 制度不支持; 老外的"录取通知书"拿到之后,你给学校打个招呼就能推迟入学,读书过程中跟学校打个招呼就能中止,回来也很容易(好像酒店一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啊....);国内大学的情况,好像很难按“Pause”键?只有"Play"和"Stop"。

    3. 社会竞争的压力;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年轻人的竞争压力很大,如果我休息一年,别人比我早毕业,早就业,早赚钱...在凡事都赶早、赶快的社会风气下,很难摆脱社会、家庭和周围圈子的引力;

    4. 没有获得收入的能力和机会; 相比外国学生,中国学生在就读期间获得收入的能力很差;能力反而是次要的,我认为主要的还是家庭环境,初高中时期对家庭依赖过多,突然进入大学时期很难转型有自主获得收入的方法;另外,整个中国社会对兼职、临时工作、实习工作的开放程度和机会远远不如西方。比如澳洲的working holiday,对学生来说是无敌的收入和机会。
中国有种叫 “应届毕业生招聘”的制度啊。。。。。。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