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4, null, center]达玉部落形成:达玉部落原属夏茸尕布活佛的“拉德”,是由不同地域的藏族氏族群体汇聚形成的一个土著游牧部落,系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环海八族”之一。与其他藏族部落不同的是,达玉七部落下属的七个部族原属不同的部落、不同的地域,因藏传佛教以及宗教领袖拉茂夏茸嘎布活佛的缘故而组合到一起,后经过长时期的整合而形成了现今的达玉部落。 第一世拉茂夏茸嘎布活佛因广闻博识、精通经典而深受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的赏识。在16世纪70年代青海漠南蒙古各部皈依藏传佛教后,三世达赖喇嘛便派遣一世拉茂夏茸嘎布活佛前往安多地区进行弘法活动。一世拉茂夏茸尕布到达青海后,主要在今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南县等地进行传教活动,由于其渊博的学识和崇高的地位很快赢得了当地藏族头人、蒙古王公以及蒙、藏广大信徒的尊敬和爱戴。当地王公尊其为“悟喇”,即“至尊上师”之意,将尖扎县阿噶香曲林作为供养地敬献于他。由于一世拉茂夏茸尕布在当地影响巨大,不久便引起了明朝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册封他为“阿噶白色转世活佛”,并赐予金印[。 二世拉茂夏茸尕布时期,青海土默特蒙古首领将其祖籍属下的一百户牧民,敬献给二世拉茂夏茸尕布,作为其“拉德”。二世拉茂夏茸尕布将其中的五十户分给古鲁寺,作为寺属佃农;五十户留在本尊门下,迁居宁特布部族中放牧,后来这部分成为了达玉部落宁特布部族的主要来源。[p=24, null, center]17世纪中叶,二世拉茂夏茸尕布洛哲嘉措奉五世达赖喇嘛之命,成功调解了喀尔喀蒙古与卫拉特蒙古之间的纠纷,为表示感激,卫拉特蒙古诸部不仅尊其为“上师”,还将化隆角察、格许等部落及其格许寺划归他管辖。[p=24, null, center]不久,由于二世拉茂夏茸尕布又成功说服平息了化隆县巴燕和卡尔刚两地的纠纷,东甘唐村庄、觉擦、盖秀、夏茸胡拉、龙产、烂文等地的牧民纷纷投靠活佛,成为了拉茂夏茸尕布活佛的“拉德”。随后,当地头人盖秀桑杰嘉措还将巴燕盖秀寺以及周围村落一并献给活佛。 现今达玉部落是从邻近四周投奔历辈拉茂夏茸尕布的部众,但部落最初的来源,主要是上述多方集结的各地藏族牧户和村落。 1705年,二世拉茂夏茸尕布奉命进京朝觐,康熙帝授予其“察罕诺门汗”名号,赐予金印、诏书,并封为扎萨克大喇嘛。清朝政府的册封,使拉茂夏茸尕布的社会地位和威望进一步提高,从此以后,历代拉茂活佛承袭该职,统管青海贵南、同德西部、贵南南部、尖扎、泽库、化隆西部、海晏、刚察等地,成为青海地区身世显赫、影响巨大的宗教领袖。 18世纪初期,拉茂夏茸嘎布活佛属下的部落与蒙古和硕特旗部落的牧地相连,驻牧于今贵南县和同德县交界的“夏雄和上、下芒拉一带”。当时,藏语称为吉囊杰宝的和硕特蒙古亲王察罕丹津将自己的旗民分为十一个“达参”(相当于百户官职),进行管理。 罗卜藏丹津事件后,清朝政府在青海蒙古诸部实行盟旗制度,三世拉茂夏茸尕布阿旺洛桑丹贝坚赞所属僧俗部众也按蒙古之制被单独编为一旗——察罕诺门旗,由西宁办事大臣直接管辖。拉茂夏茸尕布为该旗一等台吉大喇嘛,其部众被划分为四个“达参”(佐领)。若按当时的户数与人口计算,一个“达参”官职的大小,估计也就相当于一个百户之职。随后,在拉茂夏茸尕布的帮助下,达玉七部落也正式形成,从此产生了“达玉”这个新的藏族部落名称。“达”是箭的意思,“玉”意为四个。“达玉”就是四个箭组之意。 四世拉茂夏茸尕布时期,达玉部落得到了持续发展。四世拉茂夏茸尕布利用自己的宗教地位和社会影响积极调解当地民族之间、部落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为当地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信赖和赏识,也得到了当地头人和首领的大量布施,使其部众和属地得到了进一步扩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四世拉茂夏茸尕布在曲培扎萨克旗内讧中,成功化解了各方矛盾,为报答恩情和本部落的发展,曲培临终时,将扎萨克印信、部落属民以及同德县境内的巴曲上、下游等地都捐赠给四世拉茂夏茸尕布活佛,成为了达玉七部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达玉七部落的形成与拉茂夏茸尕布活佛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当地蒙、藏首领献给活佛的“拉德”开始,到各地、各部落牧民的相继汇入,最终也是在拉茂夏茸尕布的支持下,达玉部落正式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