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8785

主题

绵阳

5 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巡礼:百世不忘 山川永纪

[复制链接] 查看:1176 | 回复:2
发表于 2015-4-29 10:37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2015年4月25日14:11,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特大地震。无数房屋被损毁,数千人遇难,伤者不计其数……一幕幕场景,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发生在我国的“5·12”汶川特大地震。

  如今,“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7年。当初满目疮痍的受灾地区,早已通过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重建获得了新生,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大地震带给世人的震撼,以及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点点滴滴,并没有被时间冲淡,相信在更久远的将来,这些依然不会被忘却——因为,在这片土地上,已矗立起了一座永久的丰碑——“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中国一流、世界惟一”的精神家园

  “这是中国一流、世界惟一的地震纪念馆。虽然它建在北川,但它是一个国家大馆,是整个人类的精神家园。”站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前,主笔纪念馆陈展大纲的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明泉告诉记者。

  只有身临其境,全面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后,才会明白,它的“全国一流、世界惟一”,有着怎样的释义。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亲临北川老县城的国家领导人说:“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遗址保留,变成地震纪念馆。”这也是众多百姓的共同心声。灾难和重建,十年八年能被人记住,但五十年、一百年之后,还有人能记得吗?所以,这里需要建一个纪念馆,用以缅怀逝者、纪念大爱、感悟生命,以及警示后人:人类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处,应该怎样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

  四川省委、省政府和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建设工作随之紧锣密鼓地展开。按照“自然、简朴、生态、科学”八字方针,同济大学推出了36套初选方案。四川省委、省政府先后6次召开专题会议审议设计方案,在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众多专家数易其稿,2010年12月6日,省委审定通过了“裂缝”方案。“裂缝”,寓意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整个建筑造型以大地景观的手法,通过地面切割、抬起,形成主要的建筑体量,并通过下沉广场和步道向外延伸,与平缓的草坡融为一体,局部露出地面,寓意新生和希望。

  在纪念馆建设和文物资料征集基本完成后,省委宣传部牵头,按照中宣部审定的陈展大纲,由承担过国家级大型主题展览“复兴之路”陈展工作的北京雅虹公司中标实施陈展。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陈列布展,“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于2013年5月9日,也就是“5·12”汶川特大地震5周年前夕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每一个来到纪念馆的人,在观看了由序厅,旷世巨灾、破坏惨重,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科学重建、创造奇迹,伟大精神、时代丰碑和尾厅6个部分组成的“山川永纪”主题陈展后,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震撼那场千年不遇的地震所造成的毁灭和打击,更震撼抗震救灾的伟大壮举,重建之后的惊天巨变。

 亲临“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穆罕默德·哈桑曾感慨地说:这么短时间就完成了灾后重建,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巴基斯坦也经常发生地震,中国的重建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

  法国成都总领事鲁索也由衷地表示: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切身地感受到了中国道路的强大生命力、中国精神的强大感召力和中国力量的强大战斗力。

  静态的纪念馆,动态的“纪念”

  自201359日开馆,截至2014年底,“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已经接待社会公众320多万人次;震后,北川地震遗址区有序接待850多万社会公众参观、纪念。同时,还接待了外国驻华使节考察团、南非非国大执委代表团、日本庄原市代表团等2000多个团队考察。

  如今,“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地震纪念馆,而是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开展地震科普研究及防灾减灾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授予四川省中***史教育基地、四川省科普基地。同时,还被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四川大学、防灾减灾学院和绵阳市委党校等9家科研院校确定为教学实践基地。

  在陈展中,“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通过实物、图片、视频、场景复原、互动参与等手段,真实记录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时刻、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过程,集中表现了“**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各族人民好”的主题。

  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前来参观的社会公众,不仅有国际国内的普通人,更有来自联合国减灾署官员、全球财富论坛嘉宾,还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政要。通过地震纪念馆这个窗口,全世界都看到了日新月异发展的中国所展现出来的勃勃生机。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展示的内容,既体现了爱国主义思想、抗震救灾精神,也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地震纪念馆进行了大量探索,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教育工作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并充分抓住节假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感恩祖国、祝福人民”大型签名以及爱国主义电影展播等活动,广泛组织机关、企事业干部、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公众前来参观、学习。

  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室外部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具有地震灾害类型最全面、工程破坏类型最多、次生灾害类型最典型等特征,为地球物理、地质科学、建筑工程等领域的科研提供了实地考察、研究、试验样本。

  为推进地震科普研究工作,地震纪念馆管理部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校、院、馆联姻”等措施,中国地震局、清华大学、防灾科技学院等单位纷纷派出专家、学者前来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地震纪念馆还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防灾减灾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为了进一步完善地震纪念馆防震减灾的社会教育功能,规划设计、建设了设施齐全、功能突出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中心。自纪念馆开放以来,共举办教育培训活动89批次,培训社会公众和机关干部7.3万多人次。

  开馆两年来,“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将纪念、展示、宣传、教育、科研五大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出一个国家大馆应有的气度与担当。

  “我们不只是守馆人”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高度评价,除了其自身的建筑特点和陈展内容外,还与纪念馆管理中心一班人的努力密不可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是绵阳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从中心领导到普通员工,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共同的信念,一致的责任,让他们7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里。地震纪念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是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龙头项目,是国家级的纪念馆,能在这里工作我们感到特别神圣和自豪。”

  因为有了这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纪念馆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经费紧张、工作繁重的情况下主动创新,积极作为,想尽一切办法让纪念馆“活”起来。“我们不做守馆人。”管理中心主任说,“我们肩负着管理好、运营好地震纪念馆的神圣职责,一定要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地震纪念馆是一座有生命力的文化公益设施,蕴藏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把它强大的精神力量向社会传递开去!”

  据了解,“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与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管理局为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工作任务重、战线长,既要承担纪念馆的日常运转,还要负责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唐家山堰塞湖治理开发、区域旅游发展等任务,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是,为了使地震纪念馆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极致发挥,让每个来这里的人铭记历史、感悟生命、敬畏自然,他们义不容辞。

  百世不忘,山川永纪。又一个初夏来临,“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正用它独有的方式,向世人讲述着天地沧桑、国之大爱!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4-29 11:10 2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个!
发表于 2015-5-3 06:50 3 只看该作者
鸡蛋壳147 发表于 2015-4-29 10:37 2015年4月25日14:11,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特大地震。无数房屋被损毁,数千人遇难,伤者不计其数……一幕 . ...

顶帖支持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