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红布,一根长棍,高挑细长的身材,两条笔直的双腿——这是马赛人的标志,也是肯尼亚一道独具特色的靓丽风景。 作为肯尼亚最具代表性的部族之一,马赛人一直逐水草而牧,靠围猎而生,延续着游牧民族的本色生活。无数游客不远千里万里来欣赏东非美景的同时,总想着去看一看马赛人的别样生活。 在安博赛利的第二天傍晚,一天的game drives 之后,我们走访了距酒店不远的一处马赛部落。 |
选择这里探访马赛部落,是因为相对马赛马拉附近的游人过多,安博赛利的马赛人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可能要少一些吧? 部落现任首领彼得上过学,会说英语,每天带着部落里的几个年轻男人守候在酒店门口,等待游客去参观他的部落。 我们每人付彼得10美元,3个马赛男人带着我们步行上路了。马赛人,非洲草原上传奇部落,有着悠久的游牧和好战历史。十九世纪,当英国殖民者把马赛人从北部放牧地区驱逐到南部较贫瘠草原后,他们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在广阔草原上放牧牛羊;住在用树枝和牛粪搭建的低矮棚屋里,周围用荆棘围住,防止野生动物攻击。 曾经,土地和钱对与马赛人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他们的财富就是牛羊的数量。但是,现在的马赛人邂逅了现代文明的花花世界,与外界越来越多的接触交流逐渐改变了马赛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与世隔绝的状态,“钱”便水到渠成地改变了马赛人对物质的概念。以前,牛羊是他们唯一的财富;现在,钞票成为他们最便利的结算工具。连公路边上放牛的孩子已经习惯了向游客伸手要钱,“Money”成为他们最顺口的英文单词。
因此,过去有威望、会放牧、牛羊多的尊长大多退居二线了,让懂英语、会与外人交流的年青人彼得做了首领。比如彼得,他能给部落的人们带来“钱”这个更轻松易得的财富。 一路尘土飞扬,走在黄土路上似腾云驾雾,整个鞋子和半截裤腿上落满了尘土。20分钟后见到几棵高大的合欢树,后面是荆棘枯枝围成的树篱,里面有十几座用树枝、泥巴与牛粪垒成的窝棚连成一圈——彼得的部落到了。 |
刚进入场院,部落里的男女老少便围了过来,个个服装艳丽,身上挂满饰品。 站成一排唱歌啸叫,蹦高跳舞,应该是一种欢迎仪式吧。 女人们还很熟练地给我挂上饰品,拉我加入他们欢唱的队伍。男人们则忙着表演“钻木取火”和“茹毛饮血”。
而“茹毛饮血”就太血腥了。当他们牵来一头小牛,要表演饮牛血的生活习俗时,被我们谢绝了。 我看过相关资料:马赛人的主食就是牛羊肉,饮牛羊身上放出的血,基本不喝水。为保证牛羊的成活率,他们从牛羊身上放血非常有技巧,像护士抽血一样,先把牛羊颈部动脉处用一根绳子勒紧,再用一种管状箭头刺入牛羊的血管放血,之后用牛粪糊住伤口。这种取血方法从不会让牛羊在放血后死亡。
马赛人实行一夫多妻制,马赛男人以妻子多和牛羊多为自豪。彼得跟我们介绍,他有三个妻子,还不够。据司机介绍,有一个部落首酋长有16个妻子,100多个孩子,政府专门为他一家修建了一所学校。 |
窝棚实在太低矮逼仄了,我必须要蹲下弯腰方能进去。屋内漆黑一团,狭小的转不开身,且气味熏人,我根本没看清里面有什么陈设,就一头窜了出来,已经憋闷出了一头的汗水。 有同行者看清屋内后如此描述: 我们一行6人全部惊愕了,没人相信这是人住的地方,一致认为:这样的居所不过是留给游客看的表演道具。 但千真万确,这就是马赛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场景:一个120多人的部落,一口人畜共用的水井,一圈低矮逼仄的窝棚,一群部落共有的牛羊——除了看到几只塑料桶,没有一点一滴现代社会气息。
|
本帖最后由 838105180 于 2015-5-6 18:41 编辑 这样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要钱做什么? 彼得说:供孩子们上学。 我突然就落泪了——百感交集。 这个女孩子,漂亮得让我心疼。她是整个部落里最干净的孩子,且有着别的孩子没有的羞涩感。我想,她一定是上了学的孩子,是一个心中打开了一扇窗的孩子。在这个孩子的心中,一边是学校带来的新文明,一边是部落保持的旧秩序,她小小的心中,能承受得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展开的激烈交锋吗? 世上有两种人的幸福感强:一种是浑混未开,一种是大彻大悟。这个女孩让我想起了8年前在贵州岜莎苗寨见到的一个女子,因为比别的孩子多读了几年书,却又没有能力走出大山,也不能较好的适应外面的社会,从此比别人多了几分内心的煎熬。 我们每个人包里都准备了许多清凉油和小零食,在给其它孩子分发的时候,我是坦然的、高兴的,甚至是略有施舍感的。但面对这个漂亮女孩的大眼睛,我拿出小礼物时突然心虚了:这样廉价的施舍,会不会伤害了一颗已经感染了现代文明的心灵?我甚至在那一瞬间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如果有可能,我愿意带她到我家里做女儿。 参加完棚屋,彼得带我们去棚屋外围的一条路上,女人们早已经沿路铺开了各自的摊点,向我们展示她们自己做的手工艺品。
我心里是真难受真纠结:买吧?这些东西我真的不需要;不买吧?总觉得对不住她们的眼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