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56003

主题

贵州

9月19日贵州龙里甲定看洞葬

[复制链接] 查看:6505 | 回复:11
发表于 2009-10-4 13:05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https://bbs.0851bike.cn/viewthread.php?tid=2579&extra=page%3D1
我参与的活动,只是想告诉你们贵州少数民族别样的葬法......
要顶哈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10-4 13:09 2 只看该作者
大山阻隔,保留了许多本色世界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贵州的自然地理特征,那就是“喀斯特山地省”。山地和丘陵占了贵州总面积的92.5%,可谓“地无三尺平”。一山一山又一山,一河一河又一河,过不完的山给了贵州看不完的景,不要说那声名远播的黄果树瀑布、梵净山、小七孔,就是随便一段山路,都会随时带给人惊喜。

      高坡距离贵阳仅48公里,可就在这一个小时的车程之外,连阳光都仿佛静寂了许多。接踵的高楼,汹涌的人潮,时髦的女郎,流水的筵席,忽然都像一场荒唐的春梦般消散了。当我在山那边的高坡睁开眼睛,我看到一个恢复了本色的、清清亮亮的世界。这里,山高路险,谷深坡长,茂密的竹林里藏着苗家木头的寨子。寨子边的农田里,男人和女人穿着自家做的土布衣衫,缓缓拖动农具;寨子里的吊脚楼旁,女人们织布绣花,用一年甚至好几年的时间为女儿制备出一身可以去“跳花坡”的盛装;眯着眼睛的老人,靠着古老的木墙,晒着古老的太阳……
  在贵州,有无数像高坡这样的地方,山里人可能背着几十斤重的篓子走上三十里山路,只为了去集上卖掉一筐土豆,他们的孩子可能光着脚走在布满石子的田埂上,冬天依然穿着春秋的单衣……
  如果用“文明”的标杆来衡量,他们无疑是中国比较落后的一群。可这同样的一群又常常令我羡慕。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汉族……无论哪个民族,他们都那么乐天、质朴,纯粹有如水晶;他们穿着五彩斑斓的衣裳,戴着叮当作响的银饰,在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节日上载歌载舞,那么真实而又生动地快乐着……
  他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溶洞深深烙进了贵州人的生活和文化   
  喀斯特发育的地方溶洞多,几乎是无洞不成山。不仅仅是好看和好玩,溶洞就像大山大河一样,早已深深烙进了贵州人的文化,融入了他们生活的角角落落。甚至很多地名都带个“洞”字,或是少数民族语言里“洞”的同义字,如摆桑、摆省——在苗语里,“摆”就是洞的意思。据说侗族的“侗”本就是“洞”,是以一“洞”为一个基层社会单元的,好比居委会。
      溶洞不仅庇护着今人鲜活的生命,也栖息着逝者缥缈的魂灵。黔地苗家人自古有“洞葬”的习俗。他们在山上选择隐蔽的洞穴,停入祖祖辈辈的灵柩。在花溪高坡乡甲定村、龙里摆省乡果里村,当踩着羊肠小道爬得满头大汗的我站到那个巨大又隐蔽的墓地溶洞前,肃杀的寒气蓦地扑面而来。幽暗的洞穴,像个模糊又苍凉的梦境,望不到尽处。好几百具木制的灵柩被各自安放在“井”字形的木架上,有的已散落成片。陪葬的陶罐都已爬满青苔,洞口衰草簌簌,仿佛不安的呓语,或是安魂的浅唱。据说苗家先祖蚩尤部落原是生活在黄河之滨,因败给了黄帝,才不得不率领残剩的部民背井离乡,翻山越岭,一直漂泊到了这被称作“黑洋大菁”、群兽出没的“鬼方”(贵州)。可是先祖心有不甘,嘱托后人在他死后不要下葬,而暂停灵于洞中木架之上,要待有朝一日回到黄河边的故乡再入土为安。祖先的旧梦终是未圆,洞葬的习俗却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直至寨子里最年长的老人都忘记了它最初的含义。那满洞晦暗无声的灵魂,究竟在安睡,还是在等待?
  下载 (112.76 KB)

2009-9-20 17:31果里洞葬
发表于 2009-10-4 13:57 3 只看该作者
行   得
发表于 2009-10-4 17:51 4 只看该作者
顶起~~~
发表于 2009-10-4 18:59 5 只看该作者
建议楼主把帖子和图片发过来
如果只发连接................
发表于 2009-10-5 00:19 6 只看该作者
手疼........
发表于 2009-10-5 14:44 7 只看该作者
建议楼主把帖子和图片发过来如果只发连接................72克味精和盐 发表于 2009-10-4 18:59 ...

我骑车手腿都受伤了,原谅哈嘛,版主你要是觉得不妥的话,就把这个帖子给删除吧.对不起了哈
发表于 2009-11-7 16:32 8 只看该作者
豪哥,很慢啊!打不开
发表于 2009-11-7 16:39 9 只看该作者
以后直接发到论坛里来:)
发表于 2009-12-3 09:38 10 只看该作者
{:5_155:}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