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0068

主题

其它

曾山——来中国登山的老外

[复制链接] 查看:21227 | 回复:49
发表于 2009-12-21 00:34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200911月份,曾山从央莫龙回来,央莫龙是四川境内无数未登峰的一座,险峻、陡峭、无名,这正是他所喜欢的山峰类型。
中国境内,特别是四川周边,类似于央莫龙这样的山峰还有许许多多。
曾山说,他希望每年都能爬几座这样的山峰,爬这样的山实在太好玩了,他很享受。
中国西部的山峰资源是如此丰富,曾山不想离开,他喜欢在中国登山
曾山说,好东西是要与朋友分享的,自己一个人登山还是有一点无聊,他要把他所知道的登山知识、经验告诉给朋友们。让真正喜欢登山的人都能攀登他所认为的这些“好玩”、“有趣”的山峰,感受到登山的乐趣。

200411月,曾山作为修路的主力,是当时国人首登幺妹队伍中第一个登顶的人;20052006连续两年,曾山和他的伙伴马一桦获得了代表中国攀登界最高荣誉的“金犀牛”最佳攀登成就奖。在这以后,曾山,这个在中国登山的美国人不再默默无名,作为技术登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很快被国内的山友、大众媒体所熟知。各种登山报告、演讲的邀请、户外产品代言纷至沓来。这是曾山所没有预料到的,能在中国登山出名,通过登山他居然能成为明星。事实上,对曾山来讲,他只是想在中国登一些自己喜欢的山峰,就这么简单。

中国迷  大山缘
1970年,曾山出生于美国,在纽约这个最繁华的大都市长大,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但说起与中国的渊源,曾山津津乐道,母亲是个地道的中国迷,家里常摆放着一些中国画册,曾山16岁时指着画册上的“马”字请教母亲,在弄明白后,他不住地点头叹服:“字与马的形状太相似了,就连马的尾巴也用一横生动的表现出来了。”

汉字的独特的魅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美国的高中规定学生必须学习一门外语,于是这个从15岁起就酷爱攀岩的家伙选择了汉语,当时的环境,选择汉语是比较少见的。

当时教汉语的老师要给每个学生取一个中文名,曾山的名字Jon有点像中文里面的“曾”,而曾山又喜欢攀岩,老师就给他取名为“山”,曾山这个中文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完全不是后来所盛传的在中国登山之后,曾山自己给自己取名为山。有些事情就是这么巧,这或许就是曾山与山的缘分,他注定以后与山为伍。

曾山小的时候就喜欢攀岩、徒步露营户外活动。当时母亲常常带着曾山去郊游、野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幼年的曾山觉得野外有着更宽广的天地,比在家里、或学校里好玩得多。每个暑假的夏令营是曾山的节日,有一年的夏令营,曾山开始学攀岩,一学就上瘾了,那年他15岁。

高中毕业后曾山就读佛蒙特大学,大学期间,曾山接触到了攀冰。在那以后,几乎每个周末曾山都去攀冰或攀岩。后来,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痴迷,为了学好汉语,曾山觉得必须到中国来学习。于是,大学二年级的时候,1990年,曾山来到北京大学学习汉语。那年,北大山鹰社刚成立。

其实这个时候,曾山并不知道北京大学有个登山的组织,他只是想到中国来学汉语。

1990年,美国青年曾山到北大来学中文。第一次来到中华文明的泱泱大国,曾山有些茫然。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更好的学习中文,他一定要和中国学生拉近距离,多和他们交流。这时,听同学介绍有一个叫山鹰社的学生社团(那时北大的学生社团还很少),经常还有一些活动,曾山想也没想就加入了,至少可以和同学说话,练习一下中文。

找到了山鹰社,曾山算是找到组织了,就像鱼到了水里。在这里,他既可以练中文,又可以学登山。于是,曾山整天和登山队在一起,把他一年的青春投入到北大,投入到山鹰社当中。

若干年后的今天,曾山作为技术攀登的代表被我们所熟知,他广泛游历中国西部和西南部,足迹遍及很多偏僻地区。他普通话说得比很多四川山友好,京腔和四川话也不在话下,居住在成都的时候,曾山买菜直接用四川话砍价,砍的那些小商小贩一愣一愣的。

登山的乐趣
曾山第一次登上的中国的山是五台山。19912月,经济拮据的山鹰社学生根本没有什么登山装备,带了普通的运动鞋和干粮就豪情壮志地上路了。饿了就搭灶、生火、煮饭,快到天黑的时候,就找附近的农家借宿。曾山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夜里七八个人挤在大炕头上,为了节省空间,每个人的头要和旁边一个人的脚在同一个方向,鼻子里闻到的满是酸涩的脚臭。但山民的热情和质朴,给曾山留下了美好印象。当时在西方“娇生惯养”的曾山能适应这种“恶劣”的环境,并乐在其中,曾山给山鹰社一起登山的同伴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991年的慕士塔格是曾山第一次与雪山亲密接触,当时北京到乌鲁木齐的火车要坐三天三夜。白福利是当时山鹰社和曾山一起攀登墓士塔格的队友,白福利说,曾山的特点在那时就已经很明显了,他很乐观,不怕困难,登山过程中能看到积极的一面。那时包括曾山在内的很多人都高反了,头疼、晚上睡不着觉,其他人对此很担忧,但曾山却不觉得,头疼就头疼吧,这是正常的高反,没什么大不了,他乐观积极的面对这一切,他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大学毕业后曾山在北京工作,创办了美国岩羊旅游咨询公司,为西方旅行社组织在华高山的登山探险和徒步旅行。幕士塔格、念青唐古拉、雪宝顶、卓奥友、宁金抗沙……在此期间,曾山利用工作之便登了很多雪山,登山技术也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

出于对登山的热爱,2003年,曾山加入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登山公司——成都刃脊登山探险公司。从此以后,曾山和马一桦联手攀登了四川境内多座5000-6000米之间的技术型山峰,积累了很多山峰的资料,他们的未登峰计划开启了中国民间登山的黄金时代。

看看曾山的登山简历,你会发现大多数山峰都集中在5000-7000之间,8000以上的高海拔不是很多。问起曾山为什么不去攀登高海拔,为什么不去珠穆朗玛。曾山的回答很简单,就三个字:没兴趣。

我喜欢路况丰富,线路富于变化的山峰,登山过程中遇到难点,遇到不同的状况,一一解决,我很享受这一过程,这就是我登山的乐趣,曾山说,而对于高海拔山峰,攀登周期很长,往往更多的时间花在后勤上,攀登过程枯燥,这不是我想要的登山。

因为没兴趣,所以不去登某些山;因为有兴趣,所以登自己想登的山,这就是曾山的登山哲学。

让更多的人感受登山
有一次,曾山给我讲述他的登山经历,那是在攀登四川雅拉雪山的时候。途中,他们遇到了持续40多小时的大雪,还有罕见的4.7级地震。最险的路段,岩壁出现了裂缺,曾山只好用绳子套住上方已经风化的岩石,像人猿泰山一样,荡过万丈悬崖。他叙述得很简单,轻描淡写,带着老外特有的幽默和自嘲,说起这段登山的经历就好像他刚从公园散步了一圈回来,而我听的则是惊心动魄,到后来,我已经没有办法不用“像人猿泰山一样,荡过万丈悬崖”这样的字眼来复述。

在寂静的山峰,曾山能听到自己激烈的心跳,身旁有密密麻麻的乌鸦,如同黑色的幽灵盘旋聚集。曾山清楚,这些家伙已经饥饿难耐,贪婪地等待着绝壁上的“舞者”稍有失手,就会变成它们的盘中餐。这是和死神擦肩而过的冒险,勇气和智慧是登山者惟一的保险带。

众所周知,登山是一项高危险性运动,这么多年曾山之所以能坚持下来,一如既往的去登山;是因为他对登山始终怀有激情,他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在登山。还有一点原因,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能力,能做到心中有数,他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曹峻说起过90年代初山鹰社的一件事,那时山鹰社刚成立不久。有一次,他和山鹰社的社员一起去京郊的西山农场练攀岩,到达目的地,大家对曾山说,我们当中你的经验最丰富,你做先锋吧。大家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包括曹峻在内的其他山鹰社成员都是在大学时开始接触攀岩,曾山在美国15岁就开始学攀岩。而曾山却摆手说不行,他不做先锋。原因是他以前在美国大多爬的是成熟的野外路线,对于新路线,他没有把握。最后不得已,曹峻自己做的先锋,他当时觉得,曾山这个美国人太“小器”了。

后来曹峻知道这个美国人不是“小器”,也不是假谦虚,他只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遵守攀岩的游戏规则,懂得循序渐进。

1994年大学毕业后曾山到北京工作,爬了北京周边大量的岩壁,开发了许多条新路线,也先锋了很多次,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在1996年曾山写了国内第一本有关攀岩的指南书《Climbing Beijing》, 至今这本书还不时被岩友们提起。

在刃脊的时候,曾山和马一桦除了推广他们的未登峰计划外,还在登山培训上下了很大的功夫。2003年开始,他们培养了一大批登山的人才,其中的大多数现在都活跃在民间登山第一线。

2003年前后,发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山难,让人觉得登山很容易出事。当然山难有许许多多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对山不够了解,有的是因为准备不足,有的是因为操作上的失误……

曾山说,当时的状况有点混乱,在中国还没有一个规范的体制去普及民间登山运动。在国外,一个对登山一无所知的人如果想要登山,他可以接受到系统的培训,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在很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实际操作之后,就可以去登山了,应付登山过程中的困难和危险。这些培训正是中国所缺少的,一个初学者想要登雪山,要找到一个完整的、系统有效的培训途径,相当困难。

还有一个很大的障碍是民间缺乏专业的登山向导,曾山说,那时全面的登山向导比较少,一个好的登山向导,要会看地形图、能定位、观测气候、对山的了解、紧急情况下如何应对……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很多民间的登山向导,虽然他们能去登山,但掌握的登山知识不够系统,大多数只能充当领路和背夫的角色。对山没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不能真正的教你如何去登山。

曾山觉得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培训专业的登山向导,培训初学者怎样登山,使大家规避风险,可以更安全的去登山。

在曾山看来,登山是一种很个人化的运动,需要比较多的时间,少数人在一起,客服重重困难之后,获得快乐的体验。相对于跑步、游泳等大众化运动来说,参与性不强。他觉得单单自己一个人登山,没太大意思。后来,除单纯的培训之外,他还做一些关于登山的讲座、推广,他想通过这些让别人了解登山,喜欢登山。

曾山说今后会考虑写一本书。通过登山、通过他登山的经历去激励其他人,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思,无论他们是不是去登山。

家庭  责任
十多年来,曾山,这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操着纯熟的普通话登遍了中国近30座名山大川,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事实上,美国人曾山到中国来,不仅仅登了中国的山,还骗到了中国的姑娘,取得了爱情和事业的双丰收。

曾山有一位美丽的中国太太,他们在参与成都活水公园的项目时结识,后来这个项目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保成就奖。其实,对曾山来讲,“活水公园”拿奖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次活动中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20018月,婚礼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新英伦湖边举行。新英伦湖就是著名影片“金色池塘”的拍摄地,曾山的外公就住在附近的一栋别墅里,童年很多个暑假曾山都是在那渡过的。当时山鹰社的很多成员作为“娘家人”参加曾山的婚礼,他们当中有的已经在美国工作,有的则是从国内飞过去的,因为曾山的婚礼又聚集到一起,这可以说是曾山与山鹰社、与山的缘分。

2006年,曾山的女儿出生了。女儿的到来是对曾山的馈赠,从那以后,他又多了一份责任、一份牵挂。

2007年,曾山和刘勇去攀登玉兔峰,下撤经过一面岩壁,他们说,再多打一个保护点吧。要是在以前,他不打保护点就下去了。有了孩子后,曾山在登山上有一些改变,操作上更加细致,登山的时候更加谨慎和稳健了。今年七月份,曾山和白福利一起去了慕士塔格,在山上,这对老友聊了很多。18年后一起再上慕峰,山没有变,依然是以前的那座山,曾山变了,白福利说,他不再像18年前那样无牵无挂、勇往直前。在营地的帐篷里,曾山说:“这次登完山我想赶紧回去,回去看我的女儿。”

女儿的出生慢慢让曾山意识到登山和家庭存在一定的矛盾,长期在外登山很难同时兼顾家庭孩子。一方面,曾山对登山拥有始终不变的激情,他想到外面去爬他想爬的山;另一方面,他又想多一点时间和家人在一起,能照顾到他的女儿。这些年来,他一直在登山和家庭这两方面寻找一个平衡点。

Jon (15).jpg

4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12-21 01:32 2 只看该作者
遗憾,山哥永远是我的偶像!
发表于 2009-12-21 09:18 3 只看该作者
{:5_139:}精彩哦!
发表于 2009-12-21 10:14 4 只看该作者
{:5_143:}
发表于 2009-12-21 10:53 5 只看该作者
Climbing and Family 此事古难全....
发表于 2009-12-22 08:32 6 只看该作者
小弟的文字又有长进了,呵呵
曾山老师为中国登山运动发展所作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祝福他本人及全家,谢谢了~
发表于 2009-12-22 12:14 7 只看该作者
顶上~
发表于 2009-12-22 13:23 8 只看该作者
好好学习了!
发表于 2009-12-22 19:23 9 只看该作者
嗯。改变!有了家庭和孩子就多了一份责任。
发表于 2009-12-22 23:21 10 只看该作者
学习的偶像!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