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木子云牛 于 2010-3-4 00:09 编辑 年节在我们记忆中好像和怀旧息息相关,那些远去的民俗也成了一种隐隐的痛。其实,当我们在抱怨这过年越来越没味道时,不妨主动去回归:家里贴副春联,倒挂个“福”字,放放鞭炮,逛逛花街,点点灯笼,吃碗汤圆……这年不就过得有滋有味了! 还记得,小时候的正月里那是热闹非凡,印象最深的当属舞龙灯。今天和自己的小孩说起舞龙灯,那个费劲啊。今年正月为里,就去阳宗镇新街感受了久违的热闹,久违的节庆氛围!突然发现,这过年还是蛮有意思的! 按照阳宗镇传统,正月十六是小年,只有正月十六过完了,这年才算真正过完,群众也才会真正下地干活。正月十六在阳宗相当热闹,有“龙泉胜会”之称,在阳宗海一带小有名气。宜良、草甸、汤池、七甸等附近的各文艺队会在这天自发组织到阳宗聚会,一起“踩街”,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送大香,据说号称“中国第一大香”,要一个月时间才能真正燃尽。 阳宗镇送大香的习俗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已经没有记载,据说在龙泉寺建成后不久就举行这样的活动了,到现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最初,送大香活动起源于上元盛会,上元盛会由各地轮流举办,三十年才能轮一次。新县村当时为阳宗第八甲(保甲制),他们觉得三十年举办一次间隔太久,提议一年举办一次送大香活动,每年送两炷大香。于是,正月十四送大香活动便流传开来,大香由阳宗新县村制作,其他各村的表演队伍进行表演,并协助做好其他的事情。最初,人们举办这个活动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且,点大香也不是谁都可以随便去点的,而是有明确的规定,一炷由有名望的绅士来点,另一炷由地方行政长官来点。 还有个说法来自当地的一个传说:龙泉寺里有一潭像太极图的龙泉水,许多龙为争这眼龙泉而打架,于是这里经常电闪雷鸣、风雨交加,造成冲田淹地的灾祸,后来村民隐约听到了神的启示,说点两炷高香可以保平安,村民照办了,果真见效,当地村民就一直延续了这项传统民俗。 不管什么说法,阳宗送大香的活动是一直延续下来,解放后曾由于历史原因而中断,直到1996年,在当地群众的要求下,送大香活动才得以恢复,并成为了阳宗及周边最为隆重的节日,成为了他们庆祝元宵节的最好方式。 先来看看今天的送大香的主角-----举世无双的大香: 大香高6米,顶口最大直径为1.3米、上面可以站一个成年人而不垮。两炷大香被绘得五彩缤纷,插在龙泉寺门口,远远望去,犹似两座倒立的彩塔,蔚为壮观。据当地人介绍,大香用细沙、树叶、香灰、锯末填充,可燃一个多月,每天都有四面八方的人前来朝拜,堪称一大奇观。被国内外专家认定为“世界第一香”。 云南澄江阳宗海边这对大香,越来越引起国内外民俗学界的兴趣和关注。中国民俗学会专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及新加坡、日本的学者建议为其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澄江县有关部门已组织力量进行申报的前期准备工作。【来自网络】 |
下面我就带大家跟随我的镜头一起去领略一下这种带着深厚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 正月十四一大早,我们赶到阳宗镇,这天是送大香的日子,也是元宵节送、点大香活动中最隆重的一天。早早地,阳宗就沸腾了,人们成群结队地汇集到新街,等待着把大香从这里送到东侧宝珠寺山麓一座始建于明朝年间的龙泉古寺。 中午十二点,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后,送香开始了。一场群众演出的大聚会开演了,每个人都是主角。
|
【送香队伍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被称作戏曲活化石的“关索戏”】 摘自网络:关索戏保存了全套的原始形态的傩戏,是极为少见的,是傩戏的一种,在演出前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演出时带着面具,是比较古老而稀有的地方戏。关索戏在祈神赐福、驱疫纳吉的最为原始的愿望下,演绎远古文化的美丽,因此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关索戏”是以“三国”关索其人命名,相传是关羽的儿子,作为一种独特古老而稀有的剧种,专演“三国”戏,并以演蜀汉人物为主,演出时,演员不用油彩绘脸谱,只需把用纸制作好的各种主要人物形象的面具戴在头上,手执武器装扮成武将,演出队列每到一地,都必须敲锣打鼓,绕行村道和街巷,称为“踩街”,“踩村”,并到各家各户祝贺,它具有一种威严神奇的艺术效果和慑人的宗教力量。当“出巡”演出中演员戴上面具,披上了“神”的外衣,就神奇般地使观众和演员共同进入到潜意识的幻想世界中,体现了向神明的祈祷,泄泻人们对崇拜对象的意念和情感。 来看看我拍的这一组关索戏面具:(人物名称还叫不出来,等以后慢慢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