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8805

主题

新泰青云户外细说石莱白马山的渊源

[复制链接] 查看:15824 | 回复:9
发表于 2010-5-13 21:22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石莱镇是新泰市南部典型的山区,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几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生活,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及舜、鲧、禹曾在这一带繁衍生息,并创造出古代文明。

白马山风景区绵延十几公里,华胥山是伏羲诞生之地,以其母亲的名字命名,风景优美。登上白马山主峰黄牛顶,远望四周,山连山,山外有山,人间美景尽收眼底,有登泰山小天下之感。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使白马山远近闻名。

整个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奇峰峙立,峻拔葱郁,似骏马奔腾,故名白马山。在石莱镇驻地任何一个地方,向南远望白马山,山峰高低起伏,俨然浴后仰卧休憩的美少女,浑然天成,惟妙惟肖,冰清玉洁,似天上仙女下凡,俗称“玉女峰”。

白马山主峰黄牛顶海拔438.3米,群峰耸立,峭崖危峻,满山松柏葱郁,到处飞瀑流泉,为新泰南部一大景观。正如元代至元29年(1293年)《重修石城寺碑》所载:“出石莱村山行六七里,渐入佳游,辅以蟠木古滕,杂以黄杨对荫,随其斡旋之势,石似卧虎之威,景物优游绝乎尘世,古今之胜于斯尽矣”。

山脚下的石莱南河像一条绿色的绸带,把美丽的白马山紧紧缠绕,飘向远方,汇集到华村水库。夏天水库瀑满,水位到达西石莱村,高峡出平湖,让人仿佛来到了长江三峡,丰富的鱼类资源让人们大饱口福。

白马寺,古时称石城寺,历史悠久,始建年代不祥,最早大约建有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因寺处幽谷,四周高山峭崖峻立,形同石城,《重修泰安县志卷二》记载:“石城寺在县东南百五十里白马山,又名白马寺”。

当年的石城寺,寺院建筑恢弘,古朴典雅,前有钟楼,后有大雄宝殿,东西各有厢房,北有千手千眼观音殿,东有泰山奶奶庙,游人如织,香火旺盛,每逢山会,四方商贸云集,可惜这些古迹,在“文革”被毁。近年来,石莱镇为保护这一文化古迹,开发旅游资源,经多方筹资一百多万元对古寺进行了修缮,如今已修葺一新,整修后的白马寺,仿古钟楼,朱红庙墙,月形大门,碧霞祠、放生池、仙人桥等都—改旧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寺西侧临山涧处的防护墙和观音阁后面的防护墙,仿长城样式,古色古香,衬托得这座古寺清新雅致,熠熠生辉。

白马寺威名远扬,闻名遐迩,每逢春夏秋旅游旺季,游人络绎不绝,他们在饱览了胜景之后,坐在石桌旁小憩,或品茶饮酒,或吟诗作画,或谈古说今,或言情说爱,悠悠然如临仙境,如处世外桃源,大有超凡脱俗之慨!清代拔道郭璞山曾有诗赞曰:“凡陈薰风上柳条,恰逢晴日好相邀。祗怜求友寻箫寺,更为深山过板桥。作意莺啼偏恋客,逦人犬吠乍逢樵。殿前银杏堪留饮,吩咐衲僧奉酒瓢”。诗中洋溢着游石城寺后的无限喜悦,表现出对胜景的赞美和迷恋。雅兴所至,连酒杯也不用了,改用瓢开怀畅饮,一个“瓢”字,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他们的欢快、陶醉之情。

白马寺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景点众多,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寺内三棵古银杏树,成等腰三角形,呈鼎立之势。三棵银杏树,以中间一株尤伟,高36.7米,胸围9.62米,树冠覆盖面积1. 28亩,为世间罕见。据专家考定,此树有28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银杏之王”。传说是仙人栽树,凡人乘凉,圣人孔子曾在此饮水、乘凉。

将军寨在石莱南河大桥西南百米处,有一土筑平台,高50余米,面积十余亩,相传是《西厢记》中的白马将军杜确镇守关隘的营寨。孙飞虎兵困普救寺(今石莱龙潭寺)时,张生投书求救,白马将军率军解围,就是从这里发兵的。前几年村民在此出土了兵器、金印、古陶等文物,证明这里过去确系兵营。

钓鱼台、圣浴谭、圣人洞位于寺西300米处的大河东岸,台高约30米,长百米,台下有渊,深五、六米,远望蓝水湛湛,波光粼粼,令人惊叹不已。在钓鱼台顶端的悬崖上,一株株翠柏盘曲扭结,如无数苍龙探身崖上,更为钓鱼台增奇壮色。在西面有一山洞,冬暖夏凉,孔子曾在此洗澡、纳凉多时,赞叹此地山好水好,真是个好地方。

放生池位于寺之东南隅,广数亩,四周以石垒砌,池水清清,鱼游浅底,池中央有—“经幢”,高约两米,须弥座,六棱形,上有仰蓬浮雕,显得玄奥而又神秘。

卧龙柏在寺北通天峪,背崖西涧,长十余米,似虬龙卧涧。每当朝晖夕阴,云涌涛奔,如巨龙横空出世。遥望似奋鬣杨髻,忽隐忽现,巨爪出没其中,鳞甲欲动而止,实乃一大奇观。

石猴坡位于寺北二里许,有乱石坡,奇石如猴,似立似坐,如卧如行,像群猴嬉闹,维妙维肖,观之令人惬意。北坡有二大石猴,形态乖巧伶俐,一只被毁,现仅存一只。

古井位于寺内,井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饮之可祛病延年。相传,古时外地高僧曾到此井取水熬药、练丹,本寺僧人用此井水熬制的“益母膏”闻效显著,远近民妇到此拜佛求药,供不应求。

槐抱柏为寺东一奇观,树高16米,直径50余厘米。在古槐的下端缝隙中长出一株柏树,高约七米。传说圣母娘娘怀(槐)抱百(柏)子,到人间广济众生,后来变化成此树。

双龙潭在寺北通往白马寺的公路旁,有二龙潭,皆由泉水汇聚而成。前几年,镇政府拨款建池,重修了两潭,潭水碧绿,深五米有余,甘冽爽口,饮之神清气爽,沁人肺腑。

白马眼位于寺东巍峨的山巅之上,马头样的岩峰,昂首向南,如白马引颈长嘶。在马头面部两则各有一 “马眼”,大如碾盘,在数十里外的泗水城就可望见。据说,过去南方人将马眼挖去一只,现仅存一只眼。

另外,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观:神水泉、练功台、石碾、探寺柏、黄莲树、金砖崖、睡柏、姐妹柏……,让人数不胜数,流连忘返。如今,白马山已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地方,是人人心中向往的圣地。

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在当地流传了几千年,为白马山增添了神秘色彩,让人百听不厌,终生难忘。今汇集一二,供大家品赏。

一、人祖伏羲
华胥故地

伏羲(xi)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伏羲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据已故考古家王献唐先生考证,他出生在新泰市石莱镇华胥山,生活在新泰石莱及泗水县黄沟、泉林、华村一带。伏羲聪慧过人,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又相传他是古代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记载在古籍中常见,但又说法不一。

  像中伏羲氏散发披肩,身披鹿皮,一派远古风范。远古时期,人们以石器加工兽皮,再以骨针等工具进行缝制,用以御寒。图中左下角画有八卦图形表明他创制八卦的功绩,而伏羲氏的目光显得深沉、睿智,无愧于古代智者的形象。

由于伏羲是身人首,故有“的传人”之说。有学者指出:“伏羲出生于蛇系氏族,并且以蛇为尊。他身上穿的树叶或鹿皮,形右蛇之鳞身或花纹,这正是蛇系氏的族徽或图腾标志。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开始繁衍人类的任务,就是交给了伏羲女娲两兄妹。生活在「华胥之国」的华胥氏姑娘,到一个风景特别的雷泽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受感而孕,于三月十八日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伏羲生日为农历三月十八,现在在中原地区还有在三月十八祭祀伏羲的风俗)。雷泽中的脚印其实是雷神留下的,这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与女娲、盘古等的神一样是人头蛇身),这雷神在《山海经
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因此,伏羲本来就是一个龙身(蛇身)人首的“龙种”。他也是人祖女娲的哥哥。人类在遭到洪水后,人烟断绝,仅存他们二人,他们为了延续人类,便结为夫妇。女娲用黄泥造人,繁衍人类。

  

考古发现和学者研究表明,新泰是中华文明起源较早的地区。1966年,新泰乌珠台村发现一枚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少年女性牙齿化石,说明在5万年以前,“新泰人”就在此生息、繁衍。柴汶河两岸有不少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皆有遗存,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有代表性的器物。

最可引人注目的是,新泰市石莱镇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石莱镇境内华胥山,又称黄粟山、黄山、黄山寨。现属白马山风景旅游区,山顶绵延几公里,山势南部险峻,北部缓落,山顶仍保存有完整的氏族部落山寨城防布局,山顶有一溶洞,曰伏羲洞。溶洞内曲折迂回,奇险难探。溶洞口比较小,只能容一个人弯身下去,但下去后别有一番洞天,岩洞下洞中洞,洞内有石林叠立、乌龟把门、嫦娥奔月等景观。两层洞穴旋转而连接,洞内片状钟乳石较多,敲之发声,可弹奏简单的乐曲。石筝、石柱林立,多呈宝塔状,洞内石帷幕、石柱、石筝、石莲、石冰等景观晶莹剔透,多姿多彩,美不胜收,黄山寨是寻根旅游和寻古探险的好去处。石莱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据史料记载,上古时期,人类始祖伏羲氏、舜、鲧、禹等就曾在这一带繁衍生息,并创造出古代文明。

山下东南有黄沟,即古华渚,这里黄土资源丰富,传说是女娲造人之地,境内伏羲山,以伏羲的名字命名;西有华村,即汉泰山郡之华县旧区,今村割属泗水县。《路史·太昊纪》:伏羲母华胥居于华之渚,尝暨叔嫟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铨之,意有所动,因生伏羲。《诗含神雾》、《孝经钩命诀》及《帝王世纪》诸书,均有是说。惟《诗含神雾》以华渚为雷泽。古人知母不知有父,殆后夫妇制度成立,始为古帝王求父,而求不可得。又自黄帝以来,以帝王与天一体,造为神权之说,浸入人心,乃为古帝王之不知有父者,一一演为怪异传述,谓由天神所生。说虽不同,大体无异。华胥履迹,亦其怪异传述之一,不足深究。然以知有母之故,伏羲之母华胥,固各书纪载所同,亦最为可信者也。



“ 华胥“之国,其实是华胥氏之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 黄帝部族是在与炎帝部族的战争取得胜利后,后来居上的。皇帝曾做“华胥”之游,实际是对炎族伏羲氏族部落的历史记忆。这个氏族以蛇(龙)为图腾,所居之地在泗水与平邑、新泰交界处的石莱镇白马山风景区。

华胥氏的一支后来西迁,所迁之地今天仍名“华胥”,即陕西蓝田县华胥镇。研究者认为:华胥氏生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文化。正本清源,陕西之“华胥”,正是新泰之“华胥”西迁,从而“族迁名随”的结果。

“中华”即“中国”与“华夏”之连缀缩写,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广大地区。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如果寻其源头,华胥氏的祖根,正在山东新泰石莱华胥山。如果探其流,华胥山之“华”,是后来“华夏”、“中华”之“华”的源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之“华”在新泰石莱。

二、孔子与白马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夫子非常喜欢良马,一天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匹银白色的宝马。孔夫子见了很喜欢,就叫马夫好生调养。有一天夜里马夫困极了,就堵在地上打起了盹,一不小心把灯笼踢翻引着了稻草,顿时整个马棚浓烟大起,将马棚里的所有马匹困在火海之中。那些马匹不是受惊跑掉,就是被活活烧死。孔夫子心爱的那匹银白色的宝马也受惊跑掉了,孔夫子派人找了几天也没着落,因此也就作罢了。单说数月后孔夫子有到四方游学,中途遇到强盗打劫,孔夫子被追的慌不择路,不觉间跑到了云峰山下,眼看强盗就要从后面追上来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从山上传来一声马的嘶鸣紧接着一匹白马来到孔夫子面前。孔夫子一看,正是数月前马棚失火走失的那匹银白色的宝马孔夫子来不及细看,抓住马鬃就趴在马背之上,那马不待孔夫子发话就飞驰起来,不一会就将强盗落在后面。孔夫子骑着白马脱离了险境,又复得宝马,高兴的回到了家。后来他为了报答那匹白马对他的救命之恩,就把白马放回了云峰山,让他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山中,并将云峰山改名白马山。据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确实有人看到有白马在山顶走动。

三、铸剑老人

传说,白马山是由天马所变。很久以前,新泰石莱至泗水泉林一带,有一黄龙兴风作浪,年年发大水,使百姓不得安宁,苦不堪言。有一年秋天,洪水过后有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人称铸剑老人来到这里,发誓说要铸剑治服蘖龙。他深知蘖龙已修炼千年,功夫十分了得,要想治服它没有称手的兵器不行,必须铸出雌雄宝剑才能行。他取北谭之雪水,拌后山之黄泥,做成铸剑炉 ,又取南山地火的火种,点燃炉火。可是无铸剑的玄天宝石难以动工,这玄天宝石非得西上昆仑山才能求到,但路途遥远又没有脚力,困难重重。忽然,从西北空中飘来一片白云,刹那间,只见一匹白马从云端急驰而下,冲着铸剑老人嘶叫点头,铸剑老人大喜过望:“真是天助我也!”立刻带了工具,乘马向西北驰去。铸剑老人来到山上,乘守宝的老虎正在打盹之机,悄悄进入宝洞,装了玄铁宝石。回来后立即开炉冶炼,那匹白马则将每日所需木材从东海驮来帮助铸剑。炼呀炼呀,值炼到七七四十九天,宝剑终于铸好,只是没有灵性,需用灵兽的血来祭祀,方可降龙伏虎。铸剑老人搭起祭坛,供奉起宝剑,口中念念有词,乞求上天恩赐灵兽之血,注入宝剑,唤起宝剑之灵气。午时三刻,只见天降神龟,对着铸剑老人连叫三声后,竟扑死剑刃上。宝剑得了灵气后‘吱吱’作响,寒光四射,剑气逼人。老人含悲把神龟埋在了东北面,过了三天,掩埋神龟之处长出一座山来,如龟一般,首尾翅俱全,后人都叫它龟山。铸剑声惊动了黄龙,它不甘末日的来临,飞腾九天之上,天地为之变色。它纠集虾兵蟹将,大兴 水法顿时巨浪涛天,河流改道,直冲祭坛。在这危机关头,只见白马腾云驾雾而来,飘落在坛前长嘶一声,横过身来变成一做座高山堵住了水势,顿时,河水向北改道流去。这时老人托起神剑,只见道道寒光朝蘖龙直射而去,一道斩龙头,一道削龙尾,龙头落在了如今河西的西龙宝庄,龙尾落在河东的东龙宝庄。虾兵虾将见首领被斩,四处逃散,水势很快退去。铸剑老人收回宝剑,仰天叹到:“如今蘖龙已降伏,但连伤了俩条有灵性的生命,我就永远的陪着它们吧。” 说完,随遁入石莱河不见了。天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阵跳跃马鞍被甩到石莱河下游变成现在的鞍山,它自己长啸一声,化作白马山。

四、玉女峰

从石莱镇驻地南远望白马山,只见它山峰高低起伏,俨然浴后仰卧休憩的美少女,长发飘逸,胸部高挺,腹部微隆,美腿伸展。那风情无限的长发,那娇俏美丽的容颜,那若睡若醒的慵懒,浑然天成,惟妙惟肖,故白马山又称“玉女峰”,传说是天上六仙女下凡。

古时候, 白马山脚下不远处的龙宝庄
村有一位叫翠凤的姑娘,原是天上六仙女,因触怒王母娘娘,被玉皇大帝贬落凡间。她每天都跟着爷爷,上山采药,以高超医术治病救人,受到乡亲的赞颂。后来,历经苦难的翠凤获准重返天庭,可是对人间的却依依不舍,就化身睡美人,把美丽与慈爱长留在了四季长绿的白马山。

五、白马寺的由来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位高僧(人们都说是西天取经的唐僧)自西天取经返回,用白马驮回了大批经卷。皇帝大喜,特别恩准由这位高僧在全国各地任选一个地方建寺院。只要高僧同意,寺院建多大有多大,建多好有多好,一切钱财由朝廷拨给。这位高僧遍游名山大川,一心想找一处环境优雅、风景秀丽又有圣人之风的风水宝地建一座寺院,一来可以翻译经卷,二来可以弘扬佛法。这位高僧用白马驮着经卷走了一处又一处,一直到把全国的山都走遍了,也觉得都不如意,不是风景不好,就是没有圣人遗风,就这样,他从西到东,又从东到西转了回来。来到石莱南面时,天黑了下来,那马正往西走,突然间瞪大眼睛,趴了下来,无论怎么拉怎么推它也不走了。高僧一看四面黑漆漆一片,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万般无奈,只好就着马一边打坐起来歇息了一夜。第二天早晨高僧睁眼一看,那马一夜之间竟变成了一座坐东朝西的大山,再向周围一看,这里地处崇山峻岭之间,山涧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好一处市外清净之地。走向山坡向西一望,孔子故里曲阜也能眺望的见。高僧心中怦然一动:这里不就是我要找的建寺的好地方吗?那白马化作山峰肯定也是佛祖对我的指点!


从此,高僧就在这里吃斋化缘,在白马山下,依山就势建起了石城寺,一时间石城寺成为一方大寺。后来不知怎么的,那白马山下的两只眼睛一到夜里就闪闪发光,在西南近百里路外的泗水县衙也能看的清清楚楚。这事越传越远,人们就把这山叫白马山,把高僧建的寺叫白马寺。


后来白马眼睛夜里发光的事情,不知怎么的叫几个南方人知道了,他们一看这双马眼睛是无价之宝。一天夜里,他们偷偷摸摸的就把马眼睛给盗走了一只。从此,白马山上的白马眼睛不亮了,可人们还是习惯的把这山叫白马山,那寺叫白马寺,一直流传到现在。

六、仙人栽树,凡人乘凉

古时候,白马山附近的一个小山村有母子两人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艰难,但娘俩心眼特别好,母亲经常教导儿子:“白马山好,我们要靠它吃饭,你拾柴时要注意保护小树,平时要经常去看看,小柏树那么多,别让人破坏了。”儿子不大,只有十几岁,记住了母亲的话,精心爱护山上的花草树木。就这样,白马山在母子俩的保护下,到处郁郁葱葱,山林茂密,风景越来越美丽。

有一天,儿子正在山上拾柴,忽然从东北方向飘来一片祥云,刮起一阵狂风,飞沙走石,吹的孩子睁不开眼睛。随着狂风,祥云落到山谷中的平地上,下来一位仙人,名叫座山雕,样子有点凶恶,他落下的位置就是现在白马寺的位置。孩子正在愣神,忽然听到仙人正在喊他“哎……拾柴的孩子快过来,我找你有事。”孩子也不害怕,径直来到仙人跟前。仙人说:“好孩子别怕,我交待你一件事,你扒在我的背上,我背着你,咱们去很远的地方办一件事,不管发生什么事,你千万别睁眼,否则就会粉身碎骨。”孩子记住了仙人的话,勇敢的扒在仙人背上,闭上眼睛,双手紧紧搂住仙人,感觉飞起来了,耳边声风,速度越来越快,越飞越高。过了很长时间,停下了。孩子睁开了眼睛,看到了无边无际的高大树木,原来是到了东北大森林中,仙人在此育了三畦子银杏树苗。仙人用脚尖一点说“这是银杏树,你只能拔三棵,拔完拿在手中再扒到我背上,千万别睁眼。”仙人背着孩子又飞起来,来到了东海边,已是黎明时分,太阳还没有出来,海边有许多金子,仙人交待:“你只能捧三捧,晚了你就化成血水了。”孩子用水捧了三捧装在兜里,拿好银杏树,仙人背着他一阵狂风又回到了白马山中,仙人用脚轻轻点出了三个窝,让孩子把三棵银杏树苗栽上,每棵树一捧金子,栽完后还剩了一小把让孩子带回家伺候母亲。仙人吟唱着:“此地三面环山,九个帽、三个顶,三棵银杏胸中抱,以后建起大寺院,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哈哈……”在笑声中仙人不见了。据说仙人座山雕专门负责为寺院选址,他在东北大森林育了三垄银杏树苗,在全国各地选址栽树,先栽树,后建寺院,一棵不多,一棵不少,百分百成活,正是“仙人栽树,凡人乘凉”。

母子俩靠剩余的一小把金子,一辈子吃穿不愁,过起了富足的小康生活,儿子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一辈辈保护着银杏树,三棵银杏树一年年逐渐长大。

七、耙和尚

古时候,在白马山东面,有个村叫郑家泉,村东有个小寺院,住着99个和尚,不干正事,拦路抢劫,强抢民女,某朝的皇姑在几名文武大臣的陪同下,到民间游玩,路过白马山马头壑旯被和尚抢去,藏在寺院地下室里。文武大臣没有办法,只得回去禀报皇上,皇帝大怒,亲自带领大批人马,直奔泰安府,搭救皇姑,人马派出去好几路,找了多时也没有消息。后来和尚得知,被抢之人是皇姑,心中不免害怕起来,99个和尚带着皇姑躲进了石城寺。在寺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明明是99个和尚,到吃饭时确需要100副碗筷,后来详细数了多遍,把人分成三片,每片30人,加上9个干杂活的,正好99人,但吃饭时准备99副碗筷总是要追加一副。

和尚躲进白马寺仍然不知悔改,在山北面有一片陡坡,有一姑娘骑着毛驴从此路过,被和尚发现,从山顶往下滚大石头,把姑娘砸死了,家人把姑娘葬在此地,后将此地取名为砸姑天。

和尚的恶行惊动了三棵银杏树,忽然刮起一阵龙卷风,卷起银杏叶,直奔泰安而去,正好落在大臣眼前。这位大臣正为寻找皇姑而焦急发愁,忽然看到一片金黄色的银杏叶像一把小蒲扇落在跟前,心中大喜,莫非是神灵相助,他把叶子拾起来,放到手中说到:“金叶金叶你若有灵,知道皇姑在哪里,就请你起三起落三落”。银杏叶果然起了三起,落了三落。大臣立即禀报皇帝,请来文武百官来辩认,都不认识,又请来老中医认出了银杏叶,道出了来历,在泰安府石城地界石城寺有三棵千年银杏树,皇帝立即派大军直奔石城寺,将寺团团围住。寺里的和尚都慌了手脚,其中一名和尚自告奋勇,领着皇姑去见皇帝。和尚见了皇上心中害怕,浑身哆嗦,语无伦次:“请皇上开恩,罢……罢……罢了和尚”,皇上见到皇姑喜出望外,想到这些和尚无恶不作,坏事做尽,又怒从心来,把小和尚的话听错了,听成了:“耙耙,耙了和尚!”当即准奏,下令寺里99个和尚自己挖坑,让士兵把99个和尚活埋,只露出头,用牛拉着耙,把99个和尚都耙死了,和尚得到了应有下场,真是“恶有恶报”。再说99个和尚死了,只剩下一个和尚,他对皇上说:“我也跑不了,临死之前我想做点善事来赎罪”。皇上答应了,小和尚从口中吐出一粒高粱米,种到地里,说也奇怪,不一会高粱发了芽,长出了苗,越长越高,长出了五片叶子,上面长出了高粱穗,小和尚为高粱打叶子,打到第五片时高粱穗上开出了高粱花,花粉落到小和尚身上,穗上结出了紫色的高粱米,小和尚脚尖一点,跃到了高粱穗上,刮起一阵狂风,从南山顶上随风而去。传说这个小和尚是仙人下凡,来拯救保护皇姑的。

八、香火会

大约在春秋时期,在白马山中建起了大寺院,方圆几百里的善人踊跃捐款,建起了雄伟的大殿,请来了天下各路神仙,建起了奶奶庙,泰山奶奶每年三次在此地落脚,分别是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和九月九。每年三月三,山上百花盛开;六月六,山泉水旺盛的流淌,山涧百鸟鸣叫;九月九,满山果树成熟,一片金黄,附近的人们赶起了香火会,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主持老和尚发明了治病秘方,不生育的妇女吃了用白马山上的百草和泉水熬制的百花益母膏保准灵验,用同样的方子用别的地方的花草和水熬制出来就不灵验。香火会规模越来越大,从北门到西门,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传说三棵银杏树是专为泰山奶奶栓马用的,它不招虫子,不招蚂蚁,干净、环保、长寿。三棵树分别指向三个方向,中间的大银杏树指向通天峪,北边的银杏树指向东北峪,南边的一棵指向东南峪,白马山上长着上千种花草,经过雨水冲洗,各种花草的香气和养分汇聚到银杏树下,渗透到地下,下面有地宫把水储存起来,再从地宫中泛上来,滋润着三棵银杏树,不用人工浇水施肥,他吸收各种花草的养料,沐浴着天地精华,生命力旺盛,人喝了山泉水也能长寿,除病免灾。

在白马寺东面的小山底下,传说有匹金马驹子,还有盘金磨,南面有棵大柳树,每到香火会,中午12点整,金马驹子就开始磨金豆子,每次磨12圈,每圈磨6斤,磨出一斗金豆子向泰山奶奶献礼。每年三次,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和九月九,每磨一次山上的白马眼就眨一次。在白马眼下边有一溜石岗,一丈多长,据说南蛮子曾在此凿出过金砖,上边还留有打凿的痕迹。

九、七搂八揸一媳妇

古时候,有位过路先生路过白马寺,正赶上下起了小雨,就在银杏树下避雨。当时在树下避雨的人很多,过了一会雨小了,有的人走了,有的人在树底下来起了象棋。先生仔细观察银杏树产生了好奇,树冠茂密,遮天避日,结满了白果,树干粗大,他想丈量一下树干到底有多粗,可又没带工具怎么办?先生急中生智,就伸开双臂开始丈量,当时在南面树窝里有一媳妇正在避雨,先生就以媳妇为起点,量了七搂快到媳妇了,先生不好意思再去搂抱树干了,看着媳妇还没有走的意思,没有办法就继续用手揸,又量了八揸到了媳妇跟前,他自言自语道:“七搂八揸一媳妇”。先生丈量时被正在下棋的人看见了,引起一阵嬉笑,从此“七搂八揸一媳妇”的故事就流传开了。

十、圣人歇息地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从此地路过,先经过了道泉峪(原名盗泉峪),孔子感觉口渴,让弟子去找水,找到一处泉水,非常清澈、甘甜,泉边有一处石碑,上写“盗泉”二字,弟子端着水让孔子喝,孔子问是哪里的水?学生答曰盗泉之水,孔子听了说啥也不喝,态度非常坚决,“渴死不饮盗泉之水”。弟子没有办法,只好忍着饥渴和酷暑继续前行,中午来到了白马寺,在银杏树下乘凉,喝上了甘甜的山泉水。这天正是六月六来往人很多,天气非常炎热,一路上流了许多汗,孔子想洗个澡,主持老和尚把孔子领到钓鱼台,下面的水湛蓝清凉,洗完澡在钓鱼台仙人洞继续乘凉,洞里冬暖夏凉,孔子感觉浑身凉爽,很是惬意,在洞里凉快了大半天不愿出来,不由感叹到:“哎,这里山景好又凉快,真是个好地方。”晚上老和尚热情款待,孔子在寺里休息一夜,第二天继续北上泰安,登泰山,后去齐国都城临淄。寺里300年以上的老柏树,树尖都神奇的朝向西南曲阜孔林方向,大概就是孔子到过此地的缘故。

十一、平升谷子尖升米

很早以前,寺院西南边不远处有一个不大的小山村,村里有一个勤劳、温顺、美丽的媳妇,孝敬公婆,对自己的丈夫更是体贴入微、关心倍至,尽管如此,却也得不到婆母的同情和信任。

一天,媳妇碾米回来却遭到婆母的一顿毒打,事情原来是这样的:这个山村里连一盘石碾都没有,村里的人吃米、吃面都要到寺院里去碾,媳妇将米碾完簸净,收拾好匆忙回家,刚走不远,不慎脚下一绊,碾好的米全被磕撒在草丛里。这可怎么办呀?媳妇知道婆母的厉害,不敢回家,便伤心地大哭起来。哭了个把时辰,被寺院内的老和尚听见了,来到媳妇跟前问明原由,看到媳妇哭的这样伤心,便将自己碾的米端来补上了。媳妇回到家中,婆母接过米往升里一倒,哎呀!怎么平升谷子碾了尖升米?又想到媳妇这次碾米回来的特别晚,断定自己的儿媳妇准是与老和尚好上了,婆母不分青红皂白,就劈头盖脸打了起来,边打边骂:“你长本事了,打死你这个小不要脸的,败坏了我家的门风”。媳妇有口不敢辩,也辩不清,那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只好挨了一顿毒打。

再说那老和尚哪里知道小媳妇的谷子她婆母量过,更不知道他的好心反招惹了媳妇的一顿毒打。后来婆母知道了真相,就逐渐的改变了对媳妇的看法,从此媳妇一家和和睦睦,过上了幸福甜美的好日子。

就这样“平升谷子尖升米”的传说就流传开来了,白马寺因老和尚积善行德,香火越来越旺盛,一直持续到现在。

十二、黄莲树的传说

白马寺南边山顶上,有一棵黄莲树,关于这树,也有一段动人的民间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白马山前有个小村,有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小伙叫靖斋,姑娘叫丁香。靖斋从小没有父母,被他的族长收养者。那丁香也是穷人的孩子。两个小孩从小在一起玩耍,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爱的种子就在两人的心间萌生了。村里不少小伙、姑娘们都非常羡慕她们两个,并祝福她们白头到老。然而,他们相亲相爱的事被族长知道了,这族长大发脾气,并把全族人集合在家庙里,打骂靖斋败坏家风,并买通寺院主持,把靖斋送进寺院,让他当和尚吃斋赎罪。这靖斋来在寺里,日日夜夜想念丁香,可寺院主持不给他半点离开寺院的机会。从此以后,靖斋再也见不到丁香,整日沉默不语,不久就满怀悲愤地离开了人间。

再说丁香,自从靖斋被送进寺院,整日思念不止,泪水连连,她每天都跑到寺院南边的山顶上张望,总盼着能有一天再和靖斋见上一面。可一天天过去了,相爱的人始终没有回来,后来,丁香就死在了山顶上。在她死去的地方,长出了一棵黄莲树,人们都说那棵树就是丁香,她死后仍然朝着寺院的方向,日日夜夜盼望着靖斋回来与她相聚。

十四、金砖崖

在白马寺东边有一处悬崖峭壁的地方,叫作金砖崖,这里也有一段动人的民间传说。

很久以前,白马寺西边的一个小村里,住着一位常年卧病的老太太,老人只有一个儿子。当时娘俩生活十分困难,全靠儿子上山采药换钱为生。为了给母亲治病,儿子每天都早出晚归,成年累月上山采药,但母亲的病情就不见好。后来,儿子听到一位老人说,白马山的悬崖上长着一种奇草,能治好他母亲的病。但这悬崖很高,一般人爬不上去。而这奇草不常开花,只在夜间才开,采时不能见太阳。要想治病,必须开花时采下来才会有效。儿子为了给母亲治病,每天天不亮就来在这悬崖下等着,等那奇草开花时采下。终于有一天,悬崖上的奇草开花了,儿子十分高兴,不顾危险地顺着悬崖峭壁向上爬去,当他的手刚要触到奇草时,突然一声地震山摇的巨响,悬崖裂开了一道缝,把他摔在了崖下.......等他醒来,觉着像是一场梦。但不论怎样,儿子还是想着给母亲治病。当他抬头看石崖时,发现石崖滑落的地方有两块闪闪发光的东西,他艰难地爬上去,把两块金光闪闪的石头和那棵奇草一同挖了下来,拿回家中。说来也怪,母亲喝了那奇草熬的汤,病果真好了。儿子再拿那两块石头给母亲看。母亲一看,原来是两块金砖,便说:这是神仙保佑咱,你拿去换了钱,一块分给村里的穷人,另外自己也买块地,好好过日子。后来他娘俩和村里人一样,都过上了好日子。从此以后,那个挖出金砖的石崖,人们就称做“金砖崖”。人们都说,那个儿子孝敬母亲,诚心感动了山神,并把他的名字也刻在了山上,至今“王化生”三个字依然清晰可见。

十五、烟筐子峪

很久以前,在白马山前的村子里,有一户姓刘的人家,夫妻俩以种地为生,育有一子,十分娇贯,要天不许半个,待至长大,形成了好逸恶劳,忤逆不孝,对待父母,稍不顺心,动辄污言秽语,或是拳脚相加,老两口整体以泪洗面,提心吊胆,度日如年。一日,有一老道云游白马寺,听说有此不孝子,决心治他一下(教育教育他),次日老道来到他们家讨水喝,老两口热情相待,问及家里人的情况,洗面相告。待儿子回家,老道告知,烟筐子峪里悬崖边上,有一个金烟筐,可去寻来,此人听,急忙去找,却怎么也拿不下来,回来一问老道慢慢说道,此宝需一孝顺儿子方能获得,莫非你不善待两位老人,不孝儿一听,满面通红,羞愧难当。从此,他热爱劳动,孝敬老人,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流传至今。

十六、白马山隐士

相传在秦朝时期,暴君秦始皇独断专权,焚书坑儒,对天下的文人名士滥用私刑,不少文墨笔客被残忍的活埋。于是有一些名士为了躲避秦始皇的暴政,隐身于名山大川之中。白马山隐士就是其中之一。这位隐士的姓字已无人知晓,有一段离奇的故事告诉后人他的存在。

相传古时候,有一年,山东遭遇大旱,庄家颗粒无收,人们纷纷到外地逃荒去了。在白马山以东放城东埔村有一个年轻的人,听说去东北长白山挖人参是条活命的出路,于是他来到东北的茫茫林海。他挖参心切,也没有找人作伴就一个人窜进了老林子。这下可坏了事,一进林子就迷了路,越走越找不到边,他整整走了一天也没有找到出林子的路,想找人问问路,可连个人影都没有,急得他对着苍天大吼:“天哪,家里活不下去,来到这老林子难道也要逼死我不成”!他这一吼不要紧,只见狂风大作,吹的睁不开眼,他急忙把双眼闭上。不一会风停了,当他睁开眼时,只见一个满身长着白毛的老人站在面前,顿时吓得他目瞪口呆。只听那个白毛老人说:“年轻人不要怕,我不是鬼怪,我是长毛老仙”。说完又问年轻人家住在那里,年轻人就说他是山东放城东埔人,只因家中闹旱灾,在家中无法生活,想来挖几棵人参卖了回家养活一家老小。那个白毛老人听说他是山东放城东埔人就问他说:“你知道放城西有个白马山吗?”年轻人说:“知道,现在那里有个寺院,寺院内有三棵大白果树呢。”毛老人说:“不错,我在那里住的时候,三棵白果树就有几百年了”。年轻人听了一惊,忙问:“那三棵树已经千年有余了,你也知道?”老人又说:“你可能不相信,我是秦人,当初为了躲避秦朝的暴政,我就住在白马山上了。后来还是被秦兵发现了,我又逃到这老林子里来了,以人参为食,天长日久就长出了这一身长长的白毛,也不知道自己活了多少年了”。年轻人一听自己遇到的是一个老神仙,这下可有救了。他急忙跪下给老人磕头,求老人救他。老人说:“我看你也是一个苦命人,你跟我来吧”。白毛老人把他领到了一个地方,好多好多人参,叫年轻人挖了几棵大人参,对年轻人说:“我送你回家,你趴在我背上,不让你睁眼你可别睁眼,不然你就会没命”。年轻人按老人的说法,趴在他的背上,闭上了眼睛。只听耳边生风嗖嗖作响,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那个年轻人身子一下着了地,接着就听天空中有人在说:“睁开眼吧,到家了”。年轻人睁开眼一看果真到了家。再找老人哪里还有,白毛老人早又回到了老林子里去救那些迷路的苦命人了。年轻人把老人参一卖,买了粮食分给那些挨饿的穷人,从此那白毛老人的故事就在当地传开了。

十七、神水泉的故事

在白马寺奶奶庙东南不足百米处,有一处泉水,现已砌成石井,水质清澈见底,淡而爽口,人称神水泉,此泉的由来流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相传本寺最后一位僧人主持医道高明,最拿手的就是熬制益母膏。他所熬制的益母膏效果奇特,在本地方圆百里享有盛名,一时间成为当地百姓的福音。本寺最后一代主持系泗水县星村镇星一村人,解放后于1957年回家,回家后他本想依熬制益母膏为生,但是熬出的益母膏从成色上看怎么也比不上在白马寺里熬制的好。他苦苦思索,最后想到了水。于是,他让他的侄子到白马寺中挑回一担水。再次熬制,结果和白马寺中熬制的一样。说这水有神气,慢慢被传开了;人们都叫它神水泉。

神水泉又叫首乌泉,相传在很久以前,这个地方并没有此泉。当时在这里生长着两棵千年何首乌,一雌一雄是一对恩恩爱爱的夫妻。吸收天敌日月精华有了灵气,成了首乌精,能变**形,但很少在世间露面。在一个晴朗的春天,中午雄何首乌按捺不住一冬的寂寞,现身出来沐浴阳光,它依偎在和丽的阳光下,不知不觉的睡着了。这时一位采药的老汉从这里路过发现了这棵何首乌。老汉急忙拿出红绳把它系住。雌何首乌见此也无法救它的丈夫,只好躲了起来。再说采药老汉把那个雄何首乌系住后,就拿来工具挖了起来。他挖了一人多深才见到何首乌的身形,宛如一个胖娃娃,老汉高兴极了,上去就把他抱了起来,这一抱不要紧,雄何首乌底部的根一断,突然涌出了一股清水,老汉惊得扔了何首乌就趴了上来,他定了定神,再找那何首乌已经不见身影了,只见坑里面不断向外流着清水。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雌何首乌见到雄何首乌身遭不测,悲痛至极,发自内心的深情,涌出了一行热泪,滚滚热泪把雄何首乌的身躯化成了一股清水,从此这里就有了这个清澈见底的神水泉。

十八、 探寺柏

探寺柏位于寺院正北200米处的山坡上,此树树干弯弯曲曲,向前探出身躯窥探寺院。

相传在白马寺最兴旺的时候,寺院内多达一百个和尚。传说这一百个和尚每到干活时只有九十九个,吃饭时又成了一百个,寺院主持及众僧都感到奇怪。因此,寺院主持在干活时给那九十九个和尚做了暗记,在吃饭的时候找出了那个懒和尚,主持偷偷的在这个和尚头上使了个小法术,在他头上罩了一个光环,不论和尚走到哪,光环就会跟到哪,可是他自己并不知道。吃完饭,众和尚又都到地里干活,可是又是九十九个。那个懒和尚又不见了。主持就按着他的法术找到了寺院北面的山坡上,只见那道光环罩在一棵千年的古柏上。于是,主持就明白了,原来是这棵柏树成了精在作怪。主持怕它日后兴风作浪,就亲自用法术把它定在那儿,从此再也不能下山了。虽然不能下山,可整日在窥探寺内的一切。

十九、 黄莲树的传说

在白马寺南面山顶上,有一棵黄莲树,距今约有一千五百年了。黄莲树并非药房入药的那种黄莲;只因其叶、枝、根、皮象黄莲一样苦涩,当地人称为黄莲树,又叫相思树。树高13米,粗6.5米,树干表面凹凸不平,南面还有一个可容三人站立的树洞。黄莲树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带来旧日的沧桑,留下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白马山前有个小村,有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小伙叫靖斋,姑娘叫丁香。靖斋从小没有父母,被他的族长收养者。那丁香也是穷人的孩子。两个小孩从小在一起玩耍,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爱的种子就在两人的心间萌生了。村里不少小伙、姑娘们都非常羡慕她们两个,并祝福她们白头到老。然而,他们相亲相爱的事被族长知道了,这族长大发脾气,并把全族人集合在家庙里,打骂靖斋败坏家风,并买通寺院主持,把靖斋送进寺院,让他当和尚吃斋赎罪。这靖斋来在寺里,日日夜夜想念丁香,可寺院主持不给他半点离开寺院的机会。从此以后,靖斋再也见不到丁香,整日沉默不语,不久就满怀悲愤地离开了人间。


再说丁香,自从靖斋被送进寺院,整日思念不止,泪水连连,她每天都跑到寺院南边的山顶上张望,总盼着能有一天再和靖斋见上一面。可一天天过去了,相爱的人始终没有回来,后来,丁香就死在了山顶上。在她死去的地方,长出了一棵黄莲树,人们都说那棵树就是丁香,她死后仍然朝着寺院的方向,日日夜夜盼望着靖斋回来与她相聚。

二十、 白马眼

很久以前,左边那只白马眼底下长着一棵结满酸枣的酸枣树,这棵树结的酸枣,黑油油的发亮,老远就能闻到香气,这酸枣不仅能发出诱人的芳香,他还能治百病,而且吃了还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不过这酸枣用手摘是摘不到的。当地的老百姓不论谁有了病,只要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求,说出求酸枣的目的,在上面的那只白马眼上用小石头轻轻地敲上三下,那树上就会自动地掉下三颗酸枣来。这事一传十,十传百,求酸枣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了。

后来这事被一个贪心的县官知道了,他想吃了这酸枣长寿,便想方设法得到它。他先假装有病,让书童到山上求药。书童来到山上按着县官教的话去求,可无论怎么说,那酸枣就是掉不下来,书童回去后被县官骂了个狗血喷头。贪得无厌的县官气坏了,他亲自带着官兵们把山封了,不许老百姓上山求药,并扬言自己求不下来别人也别想求。接着他来到山上,对着酸枣树又是哀求又是许愿,可是酸枣仍然不掉一颗。县官气急败坏地拿起一块大石头对着那只白马眼猛烈地敲打起来,说来也怪,他这一敲满树的酸枣全掉下来了。县官一见高兴坏了,忙扔了石头去捡酸枣,可当他的手刚触到酸枣时,那些酸枣突然变成了毒蝎子向县官身上爬去,只把县官蛰的鼻青脸肿,昏倒在山崖下面,被官兵们抬回家后大病一场,一命呜呼。从此以后左边的那只白马眼和酸枣树就不见了,右边的那只白马眼也渐渐地消失了光芒,但现在还能模糊地看出像一只白马的眼睛。

二十一、钓鱼台的传说

钓鱼台位于白马寺西500米处的大河东岸,河边有一断壁悬崖,此崖高36.7米,长百米。台下有渊深五、六米,远望蓝水湛湛,波光粼粼,令人惊叹不已。在钓鱼台顶端的悬崖上,几株翠柏盘曲扭结,如无数苍龙探身崖上。崖下潭水浩渺,崖水相对,相映成景。钓鱼台这个景观当地百姓有这样一个美好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白马山附近的村子里,有一户相依为命的娘俩,儿子于力生性善良富有同情心。因村边河里的鱼很多,于力自小就练就了钓鱼的本事。于力钓的鱼又多又好,经常卖个好价钱。得到的钱除了补贴家用外,于力还经常帮助比自家更穷的人。

后来于力的母亲生了 一种怪病,吃了许多的药也不见好,只能整日躺在床上,于力心里很急,但没有任何办法,这天到白马山边上的深潭里钓鱼时,不想一杆钓上一条五斤重的红鲤鱼来。这鲤鱼浑身通红,金鳞紫须。于力非常高兴,准备给母亲熬汤喝。母亲见了这条鱼也很奇怪,就让于力拿到眼前给她看看。谁知道在于力母亲与鲤鱼对视时,鲤鱼的眼里竟然滚出一串泪珠。于力的母亲觉得这条鲤鱼很可怜,不忍儿子杀了它,就让于力将它放回潭里。于力照母亲的话把鲤鱼放回水里,说来奇怪,那鲤鱼在水里转了几圈后,竟开口对于力说:“你是个好人,好人终归有好报,今天你放了我,我会治好你母亲的病,你家里有我放下的一片金鳞,只要你把它熬成汤给你母亲喝了,她的病就会好的,而且以后不再生病直到百年”。于力半信半疑,回家后见真的有一片金鳞。于是他便按照鲤鱼的话,熬了汤给母亲喝了,他的母亲的病果真好了。后来于力娶了一个漂亮贤惠的妻子,日子越过越红火,终于发展成很大的一个家族,他的母亲活到九十多岁,最后无疾而终。

二十二、睡柏的故事

睡柏位于白马山东面的葫芦谷东侧,此柏树已有千年之高的树龄,它生长在石壁之中,树干不足一米,粗却有二搂之多,成为自然奇景。

相传在远久的时代,白马寺中有一个非常非常懒的懒和尚。这个懒和尚懒的出了格,整天什么事都懒的去做,在寺院里有事主持也不敢让他去做。没办法只好让他上山打柴,不管一天打多少柴也不理睬他,随他的心去做。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懒和尚越来越懒,懒的躺下就不想起来,坐下就不愿站起来。他打柴时常靠在山坡上的一棵柏树上睡觉,一睡就是一天,时常是空担而归,不然就是几根干树枝,主持真拿他没办法。

话说有一天,这懒和尚又到山上打柴,来到了他睡觉的那棵柏树旁,不知是条件反射,还是懒癖来了,他又靠在那树上睡着了。这一睡不要紧,当他醒来时已睡了七天七夜,他只觉四肢无力,连说话都张不开嘴,他无力再回到寺院了。后来被人们发现时,才知道他睡死在那棵柏树上。

说来也怪,自从懒和尚死在那棵柏树上,那棵柏树就再也没长树干,只是长了一个很粗很粗的根部,这或许是为懒和尚在惋惜,或许是在告诫后人懒也是一个悲剧。

二十三、姐妹柏的故事

在白马寺西门有两棵千年古柏,分东西两边矗立在那里。其姿态,高矮,粗细极为相似,就像一对孪生姐妹,被人们称为姐妹柏。它们和泗水县华村水库的岸山上的那棵古柏遥遥对视,从而引出了一段美好的神话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白马寺西门前的那两棵柏树和岸山上的那棵柏树,吸天地之精华,有了灵气。它们借风传情,西边的那棵柏树和岸山上的那棵柏树不知不觉的产生了爱慕之情。它们不断的在深夜约会,最后到了难舍难离的地步,西边的那棵柏树决定离弃姐姐与情人常相厮守,并约定在某一天夜深时动身到岸山上定居。

在动身的这天夜里,天乌黑乌黑,并不时地刮着大风,妹妹柏借着风势就要与姐姐分离,姐姐非常伤心,可怎么劝阻也没有用,妹妹决心已定,是非去不可。突然又一阵大风刮过,只听得妹妹柏根基乱响,就要离地飞走了,就在这一刹那的时候,突然被一个外出化缘晚归的小和尚抱住了。这小和尚并不知其中情由,只因一阵大风刮来,小和尚怕被大风刮倒,就去抱住了那棵柏树,可是妹妹柏却永远失去了这次远走的机会。

小和尚回到寺院,第二天对主持说:“西门西边的那棵柏树,昨天夜里差点被风刮倒”。主持听后便和众僧人来看个究竟。这柏树有了灵气的事正好被主持看破,为了避免日后再生思迁之举,主持便在它身上做了法术,并又在那柏树身上钉上了铁钉子,使它再也不能走动。至今那些铁钉还在树干上盯着。

二十四、搬倒井、饮马泉、遛马山

相传汉光武帝刘秀到泰山封禅后,想径直南行返南阳,由于人马众多,行进不快,走得人困马乏,又饥又渴,肚子里咕噜咕噜直响。看看来在石莱西部,刘秀觉着口干舌燥,浑身乏力,急忙命人去找水源,安营扎寨,埋锅造饭,打算休息休息再走.。

可是当地水源奇缺,寻不着水井。刘秀下令,叫士兵们掘地取水。不料这一带的土层非常厚,一时挖不出水泉。

刘秀心里发急,觉也不睡了,气呼呼地说:“快挖!挖出泉水快来报告。”

哪知道,一等没有消息,二等没有消息;一直从夜晚等到天明,也没有喝上半口水,吃上一口饭。没了法子,只好又下令暂时停止挖井,放出不少士兵,四处去寻找现成的水井。此时烈日当空,人马焦渴,刘秀宝马长鸣嘶叫,双蹄不停地刨踏,刘秀情急之中随口说道:“倘若此山有泉,我众将可安矣。”话音刚落,一朵祥云从天而降,就在战马刨踏的地方,随着一股青烟,一弘清泉汩汩流出,众将欣喜若狂。此泉因战马刨踏而出,便先让战马畅饮,此泉故名“饮马泉”,又名“马踏泉”。
山泉所在的山村就叫饮马泉村。

虽然泉水不停的流淌但是人马太多仍不够饮用,于是又派士兵继续找水。不一会,士兵回报,前面有水井一眼。刘秀很是高兴,急忙来在井边,但见井水清澈。士兵们一时找不到提水的工具,急得团团乱转。刘秀把龙袖一摆说:“这点小事还值得你们这么愁么,把井搬倒不就行了!”听了这话,士兵各个惊得目瞪口呆,一时无从下手。刘秀看出了大家的意思,也不解释,在井边站定,往下一蹲,双手一抱,往里一搬,口中喊道:“我就是要搬倒井。”说来也怪,那井真的向一边倒下了,清澈的泉水顿时冒了上来,刘秀君臣和随行军士都饱饮一顿,瞬时精神抖擞。后来有人在井边住下,村名就叫搬倒井。

由于水草充足,人马水足饭饱后,士兵都在一个山坡上遛马,此山坡后来叫做遛马山,山坡下的一个村庄也被叫做遛马山,后改为刘家山。

二十五、孔子与“盗泉”

石莱镇道泉峪村位于新泰市西南约45公里处,古时曾属于泗水县,清代划归泰安县,后划归新泰县,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所说的“志士不饮盗泉之水”的盗泉,就位于该村西石桥南边,该村因为有此泉曾称“盗泉峪”,很早以前,泉旁有个石碑,上面书写着“盗泉”二字,那是山上的强盗霸占了此泉,不让附近村民喝泉里的水。该村曾一度改名为“倒泉峪”,村南面的河水向东流去,而流出的泉水则向西流,然后在进入河里面向东流。民国十三年(1924年),本村一位有名的乡绅刘德身觉得“盗”字不太雅观,就把它改为道德的“道”字,一直沿用到今天,现在盗泉之水依然旺盛的喷涌不惜,村民饮水仍然靠它。


《尸子》中记载:“孔子至于莫矣,而不宿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这个故事在道泉峪村流传了很久。


春秋时期,有一年天下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野菜、树叶,最后连树皮也吃光了,可是当地官府毫不体恤民情,照常问老百姓索要钱粮。官逼民反,被逼无奈,附近村有个叫刘夏子的庄稼汉,领着一伙饥民,登上青龙山,占山为王,对抗官府,他们人多势众,官府拿他们没有办法,只好去求孔子来帮忙,孔子非常有信心,就答应下来说“我去一趟,就把他们从山上叫下来”,孔子与弟子颜回等一起上山,找到了刘夏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劝了半天也没有结果,弟子们只好搀扶着孔子走下山来,孔子回头看着紧闭的寨门,非常生气的说“山上的这伙强盗屠杀残害善良百姓,无恶不作,我劝他们以仁义待人,反而遭到他们的驱逐,真是无可救药了”,弟子颜回劝孔子不要生气说“世界上无奇不有,不可避免,强盗也是强词夺理,说什么探明哪家有储藏的粮食、金钱是聪明无比;抢劫时冲在前面不怕死是勇敢;撤出来时在后面保护,是讲义气;经常能够抢劫得手,是有智慧,把抢来的赃物分的公平均匀,就是仁爱啊。这不是太荒谬绝伦了吗,请老师不要生气,他们这伙强盗太顽固不化、不知羞耻了,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吧。”


正说着话,已到了中午,赤日炎炎,骄阳似火,天气非常炎热,忽然看见一个牧童快步走到孔子面前,跪倒在地要拜孔子为师。孔子急忙把他扶起来,仔细观看牧童,大约有十二三岁,长得眉清目秀,心中十分喜爱,问他叫什么名字,牧童回答说:“我叫求道,家境贫寒,父亲早逝,现与母亲相依为命,请老师收下弟子。”孔子说:“你家里有父母,不能到很远的地方出游,如果出游也必须有个具体的方向目标。我就要和众位弟子周游列国,去向不定,到处流浪。你年纪还小应在家里尽孝心,伺候母亲,等我回来再作决定。”牧童求道诚心诚意拜孔子为师,孔子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绝对听从,心中非常高兴,连声拜谢孔子师傅允留之恩。这时,孔子忽然感觉口渴难忍,求道快速指引孔子师徒一行来到一处泉水边。虽然大旱多时,但此泉却旺盛的流着,清澈无比,旁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盗泉”二字,求道说,“我们这里是山区,山多泉水很少,此处泉水甘甜无比,可惜却被山上的强盗霸占了,村民饮水只能冒险来取。祈求老师赶快喝点水,马上离开,以免让强盗知道了再生是非。”孔子非常气愤的说:“青龙山被强盗霸占,山就成了强盗之山,这泉水被强盗霸占成了强盗之泉。君子渴死也不饮这盗泉之水,再热也不在强盗栽的树荫下歇凉!”孔子忍饥挨渴与弟子一起走了。

孔子带领弟子北上齐国开始周游列国,经过14年又回到鲁国。途中经过青龙山时,山上的强盗已经自行散去,在别处躲藏的村民都回到了山下的村庄,因为当年孔子的一席话,该村随起名为“盗泉峪”。孔子走到村头,看见一名村妇女手里拿着笤帚,正在追打一位白发老翁。孔子就走上前去劝说到:“如果你是打骂自家老人就是不孝,如果是打骂邻居老翁就是没礼貌、不恭敬”。村妇非常生气的对孔子说:“我正在教训儿子有什么过错?”孔子正要询问是怎么回事,忽然看见那名白发老翁嘴里喊着老师,跪下便拜,孔子仔细观看,原来是当年的牧童求道,问他究竟是什么原因,其母亲说:“自从您走后,他就尊照您说的话,发誓不饮盗泉之水,我们这里泉子又少,他常年不喝这泉水,才未老先衰了。盗泉之水清纯甘甜,被人们称为神泉,喝了泉水老人会变的年轻,年轻的会不再变老。现在我没有衰老,儿子却变的老态龙钟,成老头了。”孔子忽然想起来了,忙向求道解释一番,说:“山上没有了强盗,就变成了好山,泉水没有了强盗也变成了好泉水,天下君子也没有具体的模式,不能太死板了,这泉水你可以尽情的饮用。”说完走到泉边,连续喝了好几口,连称好喝,求道也效仿师傅,愉快地喝起了盗泉之水。

一晃又过了好几年,求道的母亲去世了,安葬母亲并守墓三年后,来到曲阜拜见孔子,要求跟随师傅学习,孔子见他果然返老还童,又恢复了青春,把双手一拍大声喊道:“果然灵验,真是神泉啊!”从此,求道跟随孔子潜心学习,学有所成,成为七十二弟子之一。

二十六、唐王封椿树王

公元618年,唐朝刚刚建立不久,全国各地有多支大小起义军,一些豪强拥兵割据一方,战火不断。平邑大刀葛秀文举兵造反,声势浩大,占领了平邑及周边泰安等广大地区。皇帝李渊派唐王李世民、大将薛仁贵率领十万大军东征,从长安出发行程几个月,打了几个大胜仗,一路非常辛苦。有一天,唐王大军道泉峪村,驻扎下来。

当时正值春末夏初之际,青黄不接,人马缺少粮草,人困马乏,缺少兵器,弓箭也用完了,这可愁坏了唐王,他对天长叹“难道老天爷要我半途而废不成”。他心烦意乱,独自出去散步,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了一个大沟,满沟都是桑树,遍地都是茅草。桑树上结满了桑椹子,熟的发紫,他伸手摘了一个放到嘴里又香又甜。他跪在地上对天大喊“天助我也!”他又接着说:“如果茅草一夜能长出四指不就给我解决了粮草问题。”听了唐王的话,茅草果然长出四指,人吃桑椹马吃茅草解决了粮草问题。大沟后取名叫椹子峪,现在这里的茅草依然非常茂盛,农民锄完地,第二天茅草又长出四指,原因是被唐王金口玉言所封。桑树和茅草救了唐王的兵马,唐王大军在此地休整了五天,养精蓄锐,大大增强了战斗力。李世民非常感激,他对桑树许下诺言,等我东征凯旋一定封你为王。


唐王在此地操练兵马,制造兵器,为了保护农田。在沟的东边有一座小山,他在山上炽炉造箭,因此小山而得名叫炽炉山,至今在此地还有造箭时留下的灰烬,并能找到箭头。葛秀文不甘失败,亲率反兵,在道泉峪北面与唐王展开决战。唐王占据有利地形,排兵布阵,严阵以待,在东面一座小山上摆好战鼓,鼓声大振,士兵大受鼓舞,人人抖擞精神,奋勇杀敌。战斗异常激烈,双方死伤无数,一时血流成河,一举将反兵击溃,牺牲的士兵被运到村北一片平地验明身份后掩埋,从此该处被称为验尸场,小山叫擂鼓山。唐王率领大军浩浩荡荡,一路向东追杀过去,打了一个又一个大胜仗,彻底消灭了葛秀文叛军。

等到东征凯旋归来,正值深秋季节,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报答桑树的救命之恩他又来到此地,看到椿树上接满了椿古古,他误认为这就是救命的桑树,他就封了椿树为王。桑树知道后非常生气,气得一夜炸开了心肺,如今这里没有一棵成材的桑树,长不大就从树心里淌黄水慢慢死掉。椿树王的故事在当地流传了一千多年,至今这里还流行着一个习俗,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快快长高,每到除夕晚上,小孩子们就去抱一抱椿树,唱一唱歌谣“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屋梁,我长长了穿衣裳”,非常灵验。

二十七、古灵槐

2009年8月20日熙年间此树已成长为劲一米多粗,冠幅8米左右的参天大树。每逢夏日,村里人拿着蒲扇,提着凳子来到大树下聊天,下棋,乘凉,休息。


传说雍正年间,一场大火把树烧死(也有说是被雷电击中)最后只剩3米多高枯树桩。当时的人们震惊了,并且产生了恐惧,而迷信的马家因此也搬走了。可是几年后的一个春天,树的背面未烧着的树皮奇迹般的又冒出了小绿芽,树又复活了。不知又过了多少年,树的阳面及中间木质腐烂被雨水冲刷掉,只有背面树皮及顶部新生枝条在慢慢生长,树身成C形,由于树身承受不住树头的重量,开始向西北方向倾斜。乾隆年间老人们怕大树被风刮倒从山上运来一块巨石,重约1吨多,顶在树的背面,支撑着这棵饱受灾难的大树活到现在,成就了这棵历经多个朝代的历史古树。


自从大树复活后,便开始有了神的传说,说她是护村神,可保佑村民健康长寿,多少年来,村民有了病到树前烧把香,叩个头,说病就会好。娇生的娃到树上系上红绳挂个锁子,认个干娘就可保娃一生平安。外村的也有很多来烧香祈福,每年春节除夕之夜,很多村民端碗水饺敬在树前,烧上香,磕个头,放挂鞭炮,以保家人平平安安。


就这样她不但成立村民的祈福之神,也成了镇村之宝。

二十八、剥牛洞

在新泰和泗水的交界处,有座山叫二龙山,山的南面有个小山洞,传说就从这里开始。


二龙山的东面有一个小村叫马家寨子,北面有一个村庄叫东班庄村。传说那是明朝前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叫朱宏武,父亲母亲和哥哥们因传上了疫病都咽了气。只好投奔他姐姐家,马家寨子。姐姐家也很穷,为了生存姐夫托人让朱宏武去东班庄一户财主家放牛。


这财主非常霸道,朱洪武恨透了财主。有一天他放牛回财主家时,在山的南面那个洞里藏起了一头小牛。


夜里,他找了几个和他一样衣不遮体的少年郎,在一个叫青龙庄的村子偷了一口锅,在那个小山洞里把小牛剥了,煮了吃了。当他们想把锅送还人家时,黎明天亮了。朱洪武非常着急地说:“如果天能黑一阵多好”,果然天就黑下来了,趁着天黑,把大锅悄悄地还给了人家。黎明天一阵黑就是从那开始的,传说原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当年放牛的朱洪武。


从此,这个小山洞就有了名字叫剥牛洞。

二十九、二龙山传说

二龙山位于石莱镇东班庄村南1里,此山高438米,东西走向,西与黄山寨对峙,东接林放故里放城椅子山,南连泗水石窟洞山,形似两条头朝西,尾朝东的巨龙,人称二龙山。


传说古时山东连年大旱,河床干裂,庄家枯死,民不聊生,饿死的人无数。为普度众生,救民于水火,玉皇大帝派东海龙王爱子青白二龙前来治水,次日,行致二龙山上空,看到山峰俊俏,景色奇异,就停下脚步,认为此处行雨最佳,不愿离去,于是,青白二龙呼风唤雨,连降倾盆大雨七七四十九天,水满河涨致山东境内黄河多处决堤,形成史上最严重涝灾,百姓颗粒无收,数十万间房屋被淹,一百多万人无家可归,人畜死伤无数。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大怒,降罪于青白二龙,于是,派天兵天将“大力神”肩挑两座大山(即现今二龙山、黄山寨)缚住二龙后就地压在山下,一万年不得翻身。青白二龙自知惹下大祸,只得束手就擒,被压在了二龙山下。


从此以后,每当阴雨连绵之日,二龙山顶总是升起一股青烟,一股白烟,雾气萦绕不绝,以示青白二龙的存在。有一年,天大旱,接连三月无雨,有素人在山脚下焚纸香求雨,青白二龙为救众生,悔过自新,施出浑身法术,果然,喜降甘霖,雷电将山北吐处劈出一条二半宽,数十半长的裂缝,名为龙劈缝,每当干旱少雨之时,素人前来此处烧纸祈求,三日内必降喜雨,人们为了感恩,每年清明时节,都要到山顶南的“神仙府”处烧香祈福,以求风调雨顺,增收五谷。


东海龙王自恃众人求情,为保二子性命,常赴天宫与玉皇大帝评理,以求尽快释放青白二龙,曰:“从古至今,功盖于过,则论功请赏,吾儿千百年来不遗余力,为何无出头之日?”玉皇大帝曰:“功乃功,过乃过也,岂能将功抵过,况人死怎能复生?一失万无!”东海龙王无言以对。


后众人即同情青白二龙的特殊遭遇又理解东海龙王恋子之情,人间于是流传广泛的“还我青白”一词,即出自此处,以证实自己无辜受怨,以示无中生有之罪不可强加。

三十、西山石马

石莱镇西山村中央有一个形状像马的石头,故名曰石马。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树木繁茂,遮天蔽日,葱绿一片,在山脚下,北有清泉曰北大泉,南有清水曰南泉,南北两泉遥相呼应,竞相流淌。据说,天神张天使路过此地,偶见这里风景优美,呵!好一个风水宝地,于是张天使降下云头,牵着雪白的大马由北向南寻找水源,当这匹大马在北大泉喝饱水,再向南寻水源时偶见一棵荆棘挡住去路。这匹大马便张开血盆大嘴将这棵荆棘吞在口中,由于这棵荆棘又粗又高将两嘴巴顶住无法下咽。此时,三更已过,雄鸡一叫,张天使丢下宝马上天而去。于是给后人留下了这个石马,供人们观赏。每到晚上夜深人静时刻,石马领着一个小马驹到南泉子去喝水。石马头朝东南,张着大嘴,嘴里长着一棵荆棘;尾向西北,腰两边有两个石马蹬,形象逼真。多少年来村子里调皮的顽童,争相骑大马,以示荣耀。几百年来,西山村的村民将其视为灵性风脉等。由于传说的原因,每逢过年过节,人民在这里集会、烧香,祈求石马保佑西山村村民平平安安。特别是年三十午夜,给石马栓红子任干娘,送水饺的人络绎不绝。现在的石马已经成为西山村一大美丽风景和重要标志。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0-5-13 21:22 2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0-5-13 21:23 3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0-5-13 22:12 4 只看该作者
{:4_113:}
发表于 2010-5-14 05:10 5 只看该作者
晕,不敢相信自己爬完楼了~~坐着
发表于 2010-5-14 09:03 6 只看该作者
{:5_153:}
发表于 2010-5-14 22:02 7 只看该作者
看过,的确不错。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6:26 8 只看该作者
呵呵呵呵  翻出一篇老帖子
发表于 2012-5-19 08:34 9 只看该作者
           好文
发表于 2013-3-7 19:17 10 只看该作者
青云贵族 发表于 2010-5-13 21:22 石莱镇是新泰市南部典型的山区,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几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生活,中华人文始祖伏 ... ...

yulin001.com 玉林招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