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7082

主题

[原创]那个时候,《鬼子来了》

[复制链接] 查看:4760 | 回复:0
发表于 2007-1-24 23:59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那个时候,《鬼子来了》


一双擦拭得发亮的马靴。马刺、军马和长城。日本海军军歌响起,一个日本海军军官为首的队伍敲敲打打行进着出现在黑白银幕上。意料中的事情,看来姜文是打算用黑白胶片来讲述这个农民马大三与日本士兵的故事了。最近,看的两部片子是黑白的,一部是法国片《憎恨》(HATE),另一部就是下午刚刚看完的这部《鬼子来了》。《憎恨》借骚动不安的青春血液一刀刀割开人性冷冷地审视着,而《鬼子来了》则通过农民马大三在伟大的反法西斯斗争中经历的一段奇特遭遇,回过头来嘿嘿冷笑着。
影片的叙事结构很传统,围绕着挂甲台农民马大三雪夜做爱被那个叫“我”的人使用手枪和刺刀粗暴终止及被迫收留战俘花屋小三郎、董汉臣开始,到马被花屋小三郎砍头止这条线,不多的几个人物,几个场景,故事一一展开。
第一段是接受战俘。故事发生在二次大战快要结束的中国战场日军占领区的一个叫挂甲台的村庄里。面对抗日队伍留下的战俘,村民们既要管吃管住地小心看守着,还要防止村头炮楼子里的那些“日本子”发现了。前日本农民花屋小三郎以武士自居想自杀以效忠天皇,东北籍翻译官董汉臣运用语言上的优势,比如教花屋小三郎冲马大三大吼“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之类滑稽手段,很艰难地打发着被俘时光,活的很尴尬。那个“我”没有按照约定的年三十来取人,使得村民们的生活陷入了无休止的惊慌之中。
第二段是处理战俘,这是影片的最用心处。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我”还是不见来“取人”,在文化老人五舅老爷介绍的抗日五队长指示下,村民决定由倒霉透顶的马大三“处理”了两战俘。马下不了手,悄悄将两战俘又挪到了村边的长城里藏了起来,每天送饭送水。这中间,马大三和寡妇鱼儿的爱情也受到了这一事件的影响。而且二脖子及其老娘、六旺等村民发现战俘被藏起来后,也是很不理解,甚至怀疑马大三得了好处没有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马只好进城去请枪手四姐夫和前刽子手刘爷出面来解决两战俘,但高手还是没能杀了这两人。花屋小三郎和董汉臣累了,马大三们也实在折腾不动了,在都有那么点意思的条件下,双方达成协议,放人以换回两大车粮食。酒冢队长这一角色有点概念化,殴打花屋之后,答应兑现村民六大车粮食,并动员挂甲台当地驻军与自己的部队一起在挂甲台与村民联欢。这里有个很有创意的情节,马大三们送花屋小三郎回来的那头毛驴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扑到日本马的身上企图交配,马大三们连声道歉,我们可没教它啊。夏夜,村民和日本军人在军乐声中围坐一处,大吃大喝。酒冢队长即席发表了一通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感想,花屋小三郎兽性大发,挥刀砍了醉酒乱讲话的六旺,场面大乱,一场屠杀开始了。手无寸铁的村民一个个倒下,只有残疾人七爷来得及放一枪,打得酒冢和花屋脸上开了花。其实,这时候日本已经宣布投降了。裕仁的广播讲话声中,准备分粮食的马大三和鱼儿赶回村子,村庄已烈焰一片。
第三段是报仇血恨。日军投降后,翻译官董汉臣笑着被国军枪毙。马大三闯入日本战俘营房,冒雨挥斧连砍数人,终被擒获。在吴大维扮演的国军长官对马大三作出是否有做人资格的结论之后,由花屋小三郎弹开马大三脖颈上的小蚂蚁,用刀执行了对马的死刑。马大三的头颅在土地上眨了眨眼睛,影片变为彩色,在一片血红色结束了这个故事。
影片采用黑白胶片拍摄,色调近灰,没有很强烈的色差,于是就有了凝重粗糙的质感。演员除了日本兵和东北口音的翻译官之外,都操一口唐山话,土头土脑的很到位。姜文扮演的马大三贯穿影片始终,把农民的既胆小怕事又讲义气,既处处算计又慷慨激昂的性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村民们聚在一起商议如何处置两个战俘的谈话情节,在影片中处理的极其有趣,个个性格鲜明,幽默中散发着淡淡的哀愁和焦虑。在拍摄手法和技巧上,多以近镜和很传统的推、拉、摇、移为主,没有那些故弄玄虚的噱头。到片尾才看到,影片的摄影指导是顾长卫,音乐是崔健等人。看来,姜文这伙人的美学思想日臻平和,看似简单,实则很丰富地使用电影语言来平和地表达对人性的思考,对人性中善良和兽性激烈冲撞的审视,对战争,对正义,对我们这个农业国家里小人物不能主宰自己生活和命运充满人道关怀的思考和表达。
有理由相信,除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寻枪》和《鬼子来了》之外,姜文还会出手,还会使喜欢电影和电影艺术的人们愉悦。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