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6607

主题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水墨苏州,园林秋色(上)

[复制链接] 查看:12979 | 回复:51
发表于 2015-10-7 12:23 11 只看该作者

此图中是拙政园内经典的角度:借景北寺塔。北寺塔相传是三国东吴孙权为报答母恩所建。但该塔与拙政园是完全独立的两个景点,北寺塔并非在园内。但园林设计者通过借景法,使人在视觉上以为高塔仿佛立于园林深处,画龙点睛。




“寒山寺”名字的由来,传统的说法是,唐贞观年间(一说隋末)有个诗僧,是浙江天台山的和尚,名叫寒山,据说他曾来过这座寺庙,后来庙就改名叫寒山寺了。
           对于寒山和尚是否来过苏州,历史说法也莫衷一是。有人曾拿出寒山写过的一首诗来证明他的确在寒山寺待过:


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
昨来访亲友,大半入黄泉。
渐觉如残烛,长流如逝川。
今朝对孤灯,不觉双泪悬。







发表于 2015-10-7 12:24 12 只看该作者



一首小诗,读罢令人神思飘远:





发表于 2015-10-7 12:25 13 只看该作者

           佛家讲“生死轮回”、“前世来生”,是一种出世的思想,这跟自古以来影响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恰好相反。儒家倡导入世,不谈怪力乱神,讲人在今生今世的作为。简单地说,儒家教人“活在当下”,这是儒家了不起的地方。








发表于 2015-10-7 12:25 14 只看该作者
清末大学者俞樾所书《枫桥夜泊》的碑刻。
      我对“俞樾”这个名字并不熟悉,只是前不久在听“百家讲坛”: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解读中医》,其中提到国学大师俞樾曾极力主张废除中医。而我自己对中华医学非常崇拜,所以对“俞樾”这个名字过目不忘。当然,大师难免有偏失之处,作为晚辈,我应该做的是兼听则明。




月色钟声,荡漾心间。




     因为张继的一首诗让寒山寺和枫桥名扬天下。
      《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一是安史之乱期间,张继避难南下,途径吴中一带;二是张继进京赶考却名落孙山,倍感失落的他独自漂泊于苏州。
      正是一段人生逆境,成全了这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所以,人生应该有烦恼,应该有磨练,只是每个人的态度不一样,所以人生境界高低不同、结局也就悲喜各异。



发表于 2015-10-7 12:28 15 只看该作者
   






     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念着平平仄仄、抑扬顿挫的诗词长大。总有一些诗句,不知不觉就装进了我们人生的行囊,在旅途浮沉中,我们的情感与领悟总能找到遥远的回声。

“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崇楼华堂也都沦为草泽之后,那一杆竹管毛笔偶尔涂画的诗文,却有可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
      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想象,为无法言传的文化归属。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 余秋雨《阳关雪》




图文来自博客:人在旅途

.

发表于 2015-10-7 13:01 16 只看该作者
支持好活动
发表于 2015-10-7 14:19 17 只看该作者
真心不错,继续加油!
发表于 2015-10-9 10:05 18 只看该作者
亲,照片太棒了!您可以用图片分楼那个按钮发照片,一次最多可以发50张呢
发表于 2015-10-15 08:07 19 只看该作者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水墨苏州,园林秋色(上)


发表于 2015-10-19 11:15 20 只看该作者
Westlake 发表于 2015-10-7 12:15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旅行是庄严的。我们走进别人的生活状态,不是简简单单地在人家家里吃一顿饭或住 ... ...

#2015~相约国庆#征集十一原创精彩游记  送HASKI土豪大礼
https://bbs.8264.com/thread-5161963-1-1.html
欢迎来参加活动哦~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