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1196

主题

大同

亮剑拍摄地-上苏庄

[复制链接] 查看:6531 | 回复:47
发表于 2015-11-14 23:47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sxdtyj 于 2015-11-15 01:51 编辑

亮剑拍摄地-上苏庄
    上苏庄,位于蔚县宋家庄镇东南山脚下,是张石高速公路边的一个较大的、古风淳朴、民俗独特的古堡,现有户数600多户,总人口2000余人,耕地面积约6700多亩。她是宋家庄镇辖区中最为古老,且民风淳朴、民俗独特的一个较大村堡。
[p=20, null, left]    这是一个静谧的小乡村,有山有水,波澜不惊,但它却不是鱼米之乡,而是一个已有450年历史的古堡。450年,几经朝代更迭,这座古堡依然故然,保持尚好。是喜是悲?不喜不悲,静静地晒太阳,不消言语,以使思维停滞,头脑空白。可是这雄壮的城楼,守护了这里的安静?兴许有个家,无论是深宅大院,或残垣断壁,能安静的晒太阳,就是这里人最大的幸福。值得人们坚守着忠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或许已坚守了450年,唯有孩童,去发掘些可能的乐趣,不甘安静的人出去了,可是人挪活?.唯有树木,注定要根植在这里,这里是如此的安静,感觉再过450年,这里依然如此。这就是上苏庄,450年前就期望“上走”,“复苏”的小村庄,看起来很美。  

[p=20, null, left]    这是一个有山有水的静谧村庄,老人在院子里晒着太阳,明媚的阳光照在这个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古堡身上,几经朝代的更迭,这座古堡依然保持尚好。

[p=20, null, left]    据有关专家考察,远在新石器时代上苏庄村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后村民建房挖窑时出土的石磨、灶台、盆碗、钱币等物进一步证实这一点。北魏时期上苏庄村已是蔚县境内一个人丁兴旺、生活富庶的村庄了。但是当时的村址不在现在的庄堡之上,而是在现在村西的西洼之处。村名也不叫上苏庄,而叫“底村”。

[p=20, null, left]    据当地的村民讲述,那时候的“底村”,在东南山峦草木茂密、鸟兽成群的原始森林的掩映下,在北口峪和水峪两大峪口的山泉溪流的滋润下,每年都能丰衣足食,安享太平。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草木疏了,山泉浑了,山洪屡屡暴发,时时威胁着“底村”人的居住安全。为了安全,村民们就在村东高处选了新的村址,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建起庄堡,取名“上苏庄”。“上”与原来的“底”相对,取“上走”之意,“苏”取万物复苏之意,希望新的庄堡能带来新的气象。

[p=20, null, left]    上苏庄选址在一条南偏东、北偏西斜线走向的龙脉之上,首尾均处在八卦五行中的土位。记者登高俯望,堡城内一处处四合院清晰可见,似一面面小锣挂在框架上,所以又称镛(yong)锣堡。城内有东西主街,南北小巷,纵横交织。东高西低,整街地面铺山石,山洪顺坡而下,声音响亮,所以又叫“响堂街”。

[p=20, null, left]上苏庄古堡,现在保存较完整。开北堡门,堡门两侧方建有东笔西砚、一尖一平的建筑物,以表示该堡对文化的重视和崇尚。堡门存匾曰:“永安、上苏庄堡、嘉靖二十二年仲秋吉日建。”匾额上还镌刻堡长、石匠、泥匠、木匠的名字。上苏庄现存的庙宇10余座,分别是观音庙、财神庙、风神庙、福神庙、龙王庙、五谷庙、三义庙、关帝庙、河神庙、土地庙、五道庙等。

[p=20, null, left]    在堡墙南端建有灯山楼,供奉火神,每年的正月十二,是一年一度的拜灯山活动,在这一天,百姓准备好祭祀用的供品和点灯山用的灯捻儿、灯盏、麻油等,由灯官领头向火神叩首拜祭,以最为虔诚的态度祈求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国泰民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拜灯山》中提到:“对于拜灯山,我所看重的不只是这种具有神秘感的风俗形式,更是其中那种对命运和大自然的虔敬、和谐的精神,还有亘古不变的执著与沉静。”

[p=20, null, left]    如复一日,年复一年,上苏庄或许已经在原地坚守了四百多年,不少现存的古堡都已残垣断壁,但那深深扎根在土地上的“建筑”依旧雄壮。坐在院门口晒太阳的村民说,能安静的晒太阳,是最大的幸福。

[p=20, null, left]上苏庄,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原村名底村,其老村在现堡西1里余的沙河东岸,因连年的水患泛滥,老村毁损严重,后移徙到现址。上为底的高处,苏为复苏。该堡选址在一条南偏东、北偏西斜线走向的龙脉之上,首尾均处八卦五行中的土位。登高俯望,堡城内一处处四合院清晰可见,似一面面小锣挂在框架上,所以又称镛锣堡。脖内东西长主街,南北小巷,交*横织。东高西低,整街地面铺山石,山洪顺坡而下,其声响亮。曰:响堂街。

[p=20, null, left]    上苏庄古堡,现在保存的较完整。开北堡门,堡门两侧建有东笔西砚、一尖一平的建筑物,以表示该堡对文化的重视和崇尚。堡门存匾曰:"永安、上苏庄堡、嘉靖二十二年仲秋吉日建。"匾额上还镌刻堡长、石匠、泥匠、木匠的名字。上苏庄现存的庙宇10余座,分别是观音庙、财神庙、风神庙、福神庙、龙王庙、五谷庙、三义庙、关帝庙、河神庙、土地庙、五道庙、山神庙......。气势洪伟的三义庙,庙内"诸葛亮舌战群儒"等经典壁画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石灰水涂刷,至今未能完全复原。堡内明清时的古民居留存颇多。

[p=20, null, left]

[p=20, null, left]    堡墙南端建有灯山楼,供奉火神。而又怕火过旺若事端,即在与灯山楼对应的堡北墙建三义庙,供奉刘备、关羽、张飞。传说刘备是压火水星,火水相克,平衡滋润,兴旺太平。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拜灯山》"对于拜灯山,我所看重的不只是这种具有神秘感的风俗形式,更是其中那种对命运和大自然的虔敬、和谐的精神,还有亘古不变的执著与沉静。" 上苏庄的拜灯山是民间祭祀的民俗活动,乡土气息醇厚、历史经久年长,程序固定、独特稀有完整。一年一度的拜灯山活动从正月十二就开始进入筹备工作。艺人们召集得力村民,一方面清洁灯山数和村里大小庙堂,张杰结彩;另一方面则准备祭祀用的供品和点灯山用的灯捻儿、灯盏、麻油等。到正月十四上午,要在灯山楼和三义庙之间的十字街口竖起灯杆,并将火神的牌位供于灯杆上。从堡门外到堡内正街还要挂起用木框做架、纸糊的长方形排灯和五颜六色的过街纸带,上面均写有吉祥短语。排灯为十路,取十全十美之意;因过去没有路灯,排灯的悬挂又为游人起到了照明的作用。过街纸平常年挂十二路,闰月年挂十三路,寓意月月平安,风调雨顺。下午,点灯山的艺人们进入最紧张的时刻。他们要将数百个灯盏在灯山数内的层层木架上摆出花边儿和吉祥字样,再把泡浸麻油的灯捻儿逐一插入摆好的灯盏内,然后将麻油过火预热除去杂质灌入壶中,拎壶为摆好的灯盏一一注油。忙碌之中,不知不觉已经晚霞散去,夜幕降临。三义庙内以及村内大小庙宇开始掌灯、上供。接着灯山楼处的艺人们开始手持蜡烛将摆成图案的灯盏一一点燃。只见灯光点点至上而下,瞬间,一幅神秘而喜庆的灯火字画映入观众的眼帘:“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祝福的字语带着暖暖春意深入人们的心田。灯山前遮有风帘(一种类似纱布的东西),一则挡风,二则呈现灯光的朦胧美,使帘后的灯光影影灼灼,神神幻幻,美不可言。这时,由点灯山的艺人们上供、烧香、礼拜后,接着鸣炮发令,拜灯山活动开始。

[p=20, null, left]    拜灯山是灯山活动中最为壮观、热闹的场面。村民们事先要选出一名父母双全的男童为“灯官”,妆扮成县令模样,坐在由四名衙役抬着的独杆轿上,由村戏班子里的演员粉墨浓妆扮随其左右,两名翻穿皮袄的丑角(即王八和老妈子)前面领引,一班人从戏台出发一路敲锣打鼓向灯山楼行进。沿途,围观的人群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原本只有三、四百米的路程要足足走上半小时之多。当灯官一行来到灯山楼的供桌前,只听吆喝一声:“拜灯喽——!”灯官领头叩首拜祭,以最为虔诚的态度祈求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11-15 01:53 2 只看该作者
亮剑拍摄地-上苏庄

发表于 2015-11-15 01:53 3 只看该作者
亮剑拍摄地-上苏庄

发表于 2015-11-15 01:53 4 只看该作者
亮剑拍摄地-上苏庄

发表于 2015-11-15 01:53 5 只看该作者
亮剑拍摄地-上苏庄

发表于 2015-11-15 01:53 6 只看该作者
亮剑拍摄地-上苏庄

发表于 2015-11-15 01:53 7 只看该作者
亮剑拍摄地-上苏庄

发表于 2015-11-15 01:53 8 只看该作者
亮剑拍摄地-上苏庄

发表于 2015-11-15 01:53 9 只看该作者
亮剑拍摄地-上苏庄

发表于 2015-11-15 01:53 10 只看该作者
亮剑拍摄地-上苏庄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