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106

主题

安庆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地方文史资料——卒子游记

[复制链接] 查看:348272 | 回复:1156
发表于 2018-1-17 14:51 211 只看该作者

红星唐朝僧侣古墓与神社古树——卒子走遍安庆

红星唐朝僧侣古墓与神社古树

——安庆古墓与古树系列

第143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红星村一处唐朝僧侣古墓与神社古树。图一:唐朝画卷与李白字迹

    小池镇红星村,位于太湖县小池镇最高最远的抱龙山,由原洪岭和红星合并的行政村。东南部与小池镇石霞村交界,西与晋熙镇程岭村交界,北临潜山横冲乡。图二:唐朝僧侣像与唐朝画卷

    红星村一直有广袤的耕地和丰富的林地。村内有海拔七百米高的玉皇峰,峰上建成千年历史的玉皇庙。红星村是国家京剧著名演员叶少兰的故乡。目前,全安庆有四个红星村,分别是枞阳县汤沟镇红星村、大观区海口镇红星村、潜山县痘姆乡红星村,卒子均已到访。图三:独阜寺唐朝僧侣墓碑与墓冢

     太湖县小池镇红旗村(原抱山村)境内有一座名山,叫独阜山。坐北朝南,东西两边各有一支南北走向的山脉作臂膀,形同凤凰展翅。之前卒子已经介绍过二次。图四:独阜寺唐朝僧侣想像图

    民间传说禅宗三祖僧璨爱其灵秀,曾在山腰打坐。凤为雏凤、不堪重负,竟然矮下三尺去,因此又名“坐山”。据安徽省志记载:“峭拔秀丽,迥出群峰之上“。不知是水土流失太厉害,还是因为地壳变动的原因,它已明显低于西边山脉的最高峰广峰。图五:独阜寺唐朝僧侣墓碑与墓冢

     唐朝宗宝应年间,太湖三个半祖师之一的清远禅师访胜来此依山建寺,寺以山名。因清远禅师道行高深而香火鼎盛、名噪一时,香客远及江浙,僧徒多达八百。后不知毁于何时。唐朝时,坐山因李白曾避地于此而闻名遐迩,有石刻“陇西”二字相传为李白的思乡之作。以上记载,或真或不真,但无论如何可以证明,安庆地区,从唐朝开始,已经有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和广泛的信教历史。图六:唐朝僧侣

    清朝道光二十年从九方美砚捐修中重东岳殿及两廊,清朝咸丰九年又惨遭寇毁。民国二十二年乡绅募捐重修,建国后逐渐荒废零落,文革时竟被夷为平地。后又重建独阜寺。图七:抱山山神社

    抱山,其实就是两座山脉的一个山冲,据说山冲内有许多水石奇观,“滑磨石”、“银珠石”、“桌子石”、“航船石”、“钓鱼石”、“鲤鱼石”等,借水生色,各逞奇妙。诸石之上,是一个百亩小畈,形如凤毛飘落,由两支山脉抄手挽住周围山上流失的水土积淀而成。图八:抱山山神社名曰“宝安社”

    山冲的一面,即畈北是独阜寺托身之地,原寺建在山脚,几乎与畈平。当地人说唐朝建寺之初,畈为幽壑,寺也是建在山腰上的,只是佛心趋平厌险,故假时日把这一切都改变了。原寺前一里三桥,卒子已经介绍过二座桥了,旁有圣岭河自西而下,瀑高数十丈,长年喧呼作涛声。图九:宝安社已有百年历史

    新建的独阜寺仿照山形,两竖一横。站在寺前眺望,方圆百里,城镇村落,山川平畴,尽收眼底,能远观三县近瞰凤畈,独阜寺左峰右岭,坐山秀美。据了解,独阜寺地处小池镇红旗村,占地五十多亩。寺庙始建于唐朝,毁于清朝。目前,在田畈间,仍能见到唐朝僧侣墓多座,其中一座还刻有唐朝僧侣的碑文。图十:百年棣树

    唐朝僧侣墓边,有一棵百年的棣树,听村里人说,这棵树在文革期间差点被当成柴木砍掉。离百年棣年不远的,还有一座山神庙,当地人也称神社。有百年历史,全部使用石料堆砌而成。图十一:百年棣树与百年神社又构建起抱山文化

(本篇完)

2018-01-17

发表于 2018-1-18 14:48 212 只看该作者

会圣村浮山会圣寺——卒子走遍安庆

会圣村浮山会圣寺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43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原属安庆市)浮山镇会圣村一处古寺、名寺会圣寺。图一:会圣寺山门

    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浮山的云霄峰下,为浮渡中部胜景。古时,有位叫远禄和尚会欧阳修诸圣贤于此,故名会圣。图二:会圣寺崖壁上的石刻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图三:会圣寺山门上的对联

    北宋祠部郎中田裴在今天会圣村岩壁上题“会圣岩”,三大字于其石台之上,今清晰可见。会圣岩两旁岩洞比连,石刻荟萃;岩前古老的银杏遮天盖日,峡中无数的绿竹凤尾写天;石壁老藤垂花;聚胜景于一地,故又名“会胜十二米。岩内壁刻有“杏庄枕易窝”五大字,下有飞龙洞,后期卒子再介绍给大家。图四:会圣寺局部

    会圣禅寺,位于浮山中部,为江左名刹。该寺建于晋梁,衰于五代,兴于赵宋。至明朝万历年间,香火日盛。此寺为圆鉴大师远禄给欧阳修说法处,也是远公著书处、坐化处。图五:会圣寺匾额与石刻

    会圣禅寺毁于太平天国时期(清朝咸丰年间)的浮山之战。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重建瓦房三大间。1986年浮山管理处主持重修,现已初成,全寺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寺匾“会圣古刹”为赵朴初手书。图六: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

    浮山远在晋梁时代(266—557)就建立了寺庙,时为“浮山寺”,后毁于兵燹。陈隋年间(557—618),浮山成为佛教天台宗智顗大师的道场。赵宋以后,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圆鉴大师禅扬佛法的圣地。宋朝天禧年间(1017—1021),河南郑州名僧远禄来此住持,是为浮山第一代开山禅师,宋仁宗赐号园鉴大师,又赐寺名“大华严寺”。图七: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局部

    “天下名山僧占多”。欧阳修慕名而来,请园鉴说法,园鉴以弈棋作比,说明佛教原理。远禄坐化后,建塔会圣岩,塔铭为范仲淹所撰,现存塔系明朝重修。随着浮山寺更名为“大华严寺”,浮山进入了佛教的鼎盛时期。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明神宗下诏,颁赐“藏经、袈裟”,如今圣旨碑尚存。图八: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

    清朝康熙年间,无可大师(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主持华严寺。历史上,这里曾经寺庙、塔院林立,数度繁盛,高僧辈出,成为驰名中外的佛教丛林。同时,浮山又是我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在此修法学道之人,汉有左慈,宋有张同之,明有雷鲤等。明清之际,农民起义军陈友谅、张献忠等久踞浮山,占山为寨,太平军也以此山为根据地,与清军在山下多次恶战,华严寺几乎荡然无存。图九: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

    浮山是一座沉睡亿年之久的古火山,由富含钠、钾的火山岩组成。虽经大自然改造,仍保留其完整性与典型性。该火山岩盆地位于地质上称为淮阳古陆、张八岭古陆及江南古陆之间的下扬子沿江火山岩带内。在距今约1.4亿年至1亿年的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近4000万年中,曾几度喷发,中间还有一次岩浆入侵活动,形成了如今奇特的火山地貌。图十:会圣寺内的崖壁

   卒子到访会圣寺,超过三次。这里从山崖、庙宇、洞窟、石刻,都吸引着卒子的观察。会圣寺在浮山的中部,对于浮山,会圣寺绝不是一座小小的寺庙,它是瑰丽无比珍贵无比的镇山之宝。会圣岩下,依岩临洞而建,全寺占地面积仅有千余平方米,分前后两殿,殿不大,不及现今小土豪的小别墅气派,前殿门外有方面积不超百平方米的石板平台,列有供奉的香火供桌。殿内供弥勒佛,韦驮。图十一: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

    前后门敞开,紧挨后门的便是依岩洞而建的后殿,殿内供有三尊大佛,高及二三丈,跪拜蒲团,香案烛台。浮山会圣寺成为喷薄的禅泉,圣地,就是因为有了法远圆鉴远禄公。法远在浮山因棋说法,从此改变了欧阳修往日轻谩参禅佛法的心理,继而宣扬佛学,护持佛法,修习禅道。图十二: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命工刻字”

    会圣岩本是一块平常的山岩,也不是生来就叫会圣岩,就因远禄公会欧阳修诸圣贤于此,后人才尊名会圣。会圣岩左右,大小岩洞罗列,摩崖石刻林立,虽没有龙门石窟的千僧万佛石雕,但会圣寺里一座不大的远禄公玉雕像,昔年法远等代代高僧传人。图十三: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

    会圣寺大门石柱楹联刻得好——“会心不远,圣城同登”。这完全契合远禄公的思想。晚年的远禄公,会圣岩下,会圣寺里,独坐孤灯,沤心沥血,终于将毕生参禅心得,集为《九带》,这可是佛家禅门的宝典箴言。《禅海十珍集》“释曰:浮山九带,用禅宗大纲也。”不用说,既是禅林的纲要宝物,更是东方文明智慧的一大结晶。图十四: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

(本篇完)

2018-01-18

发表于 2018-1-19 13:46 213 只看该作者

横中永镇桥与李公太尉庙——卒子走遍安庆

横中永镇桥与李公太尉庙

——安庆古桥、古庙、古树系列

第143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水吼镇横中村一处古桥、古寺、和古树。图一:横中村的百年黄栎树与百年古桥

    横中村,原为横中乡,位于潜山县水吼镇的西南面,东与高峰村交界,南临与太湖县,西与风光村接壤。图二:横中村的百年古桥

    据水吼区志记载,横中由原水吼区撤区设乡而立,横中名由横河(今老同心村湾子,茅屋河流,也称余家河之横河),中河(老同心村上屋,下屋,杨冲,庙咀河流也称余家中河)二地名之首字而成。图三:横中村的百年古桥

    在余家河上,有一处龙门口,龙门口上设有石拱桥和李公太尉庙,又称李公庙。据说龙门口古时有龙出没,而且龙门口潭底有隧道直通五庙,为龙眼,所以称龙门口。图四:横中村的百年古桥

    龙门口石拱桥名位永镇桥,寓意永固不倒,镇守一方,由当时名士和百姓共修,距今有一百七十八年的历史,修于道光年间(1840年),现有永镇桥碑一块,桥碑立于庙旁。李公庙供奉李公太尉。图五:横中村的百年古桥

    李公庙由亭庙结合,颇具古典,全木制结构,其两对联由民国中共创党烈士余良鳌所作,联为:为民忙。为利忙,忙里偷闲,进来坐坐;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歇下谈谈。百姓每年均会作请道士作法会,而且关于李公庙流传着许多神奇的神话传说。图六:横中村的百年黄栎树与百年古庙

    永镇桥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水吼镇横中村下屋组,横跨余家河南北两岸,以其历史悠久、结构稳固、造型美观而享有盛名。有关永镇桥的修缮事宜,在桥南头亭内的一通碑刻上有记载。图七:横中村的百年黄栎树与百年古桥

    永镇桥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相传出自湖北籍某工匠之手。桥全长19米,面阔5米,矢高6米,跨径达13.50米,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图八:横中村的百年黄栎树与百年古桥

    桥身中间薄,两端厚,桥面坡度平缓,适合以人通行为主的交通往来。在桥南头还建有一间木造方亭,可供村人往来小憩。图九:横中村的百年黄栎树与李公庙

    木亭为东西面向,面宽6.7米,通高6.1米,由本地匠人余金万、余锡江二人于1948年建造,并在1986年进行过一次整修。图十:横中村的李公庙

    亭的梁架为穿斗式,用杉木制作,坚固耐用。亭内楹联(上联: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做乐,进来坐坐;下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歇下谈谈。)由余良鳌烈士题词。图十一:横中村的李公庙

    永镇桥建在余家河出口处,犹如一扇门户,具有风水学里的“关锁”功能,以便留住吉气、财气。同时又集桥、亭、祠为一体,形成组内交通要道和活动场所,设计独特,选址得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图十二:横中村的李公庙

    李公庙前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名曰黄栎树,也有人称其为黄桷树。这棵黄栎树大约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民国初年生长起来的。在此之前,在这棵黄栎树一旁,先有一棵至少有一百多年树龄的老黄栎树。图十三:横中村的古桥介绍

    传说,余家河永镇桥边有老黄栎树,后来老黄栎树不知为何枯死,在一旁不知不觉地又长出了一棵小黄栎树,也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李公庙前的这棵黄栎树。小黄栎树一天天地长高长粗,直至今天如此枝繁叶茂、高大粗壮。图十四:横中村的李公庙

    因为横中村地形形似盆地,四周高,中间低,而李公庙就建在余家河永镇桥头上,目前这棵树树冠硕大,一根粗大的树枝横在余家河上格外地显眼。图十五:横中村的百年永镇桥

    这棵黄栎树神奇之处是,每融几年结一次果实,而每次结的果实都是果内无籽,这棵黄栎树结过两次果实,最近一次结果实是在数年前。黄栎树的果实,据当地人说是一种名贵的中药,价格有点贵,有清火泻毒和降血压的明显药效。这里也有一个传说。图十六:横中村的百年永镇桥桥碑

    黄栎树庞大的身躯傲然挺立的它与周围树木、地形相比较时,你会惊讶它简直是鹤立鸡群,古态盎然。这时候难道你不觉得,它极像横中村里的“定海神针”,又是乡民们心中的树神。它孓然立于庙前,与庙相伴。图十七:横中村的百年永镇桥桥碑

(本篇完)

2018-01-19

发表于 2018-1-22 13:48 214 只看该作者

地区工会汪家塘工委小楼——卒子走遍安庆

地区工会汪家塘工委小楼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43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双井社居委一处建于民国后期至解放初期的地区工会小楼。图一:航拍于上个世纪中叶的安庆地区

  在健康路与宣家花园街之间,有一条叫“汪家塘”的小巷,据说解放前是一个私人花园,为当地一个著名的大地主或资本家所拥有。这个花园很大,到处是茂密高大的树木和众多的花草,靠南面有一个很大的池塘——汪家塘。里面的建筑相当气派,有一个大殿一般的建筑,曾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举办过慰问志愿军回国的盛大演出,后来这座大殿被隔为三段,分别住上三户人家。图二:地区工会汪家塘工委小楼

    “汪家塘”是解放后被没收充公的。这里渐渐成了一个大杂院。据网友介绍,这里原有一幢民国期间的医疗器械所,解放后在医疗器械所基础上,建造了一栋仿苏建筑小楼,二层的安庆地区工会楼,这在五、六十年代非常高的建筑了。图三:已经将该小楼列为保护性建筑

    这一片原先叫宣家花园,宣姓为安庆地区较早的姓氏。花园渐渐被地方有势力的大地主拥有,但仍然留着一些当年的气派。图四:地区工会大门

  查了很多资料,均没有找到民国期间安庆开设了针对军队的医疗器械所的任何资料。或许在民国期间,安庆地区肯定是有医疗器械所的,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运用到国军部队中。民国期间的抗日战争时间,从欧美进口医疗器械的来源中,市场供不应求。图五:民国期间的医疗器械

  民国期间安庆医疗器械所,最后在岁月的变迁中渐渐消失掉了。民国至解放初期,安庆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变革。图六:民国期间的德制医疗器械

  解放初期,安庆刚刚解放,新成立的安庆地方政府,在原市区较为空旷的地方,建造了一些小楼,主要的建筑是仿照外国建筑风格来建造的。这些小洋楼在解放前仿照外国建筑风格建造的多层建筑,一般为四面或三面临空,装修精致,备有客厅、餐室,有数套卫生间等结构较好的独立式或复式、别墅式住宅。图七:民国期间的医疗器械

  汪家塘工会楼,在早期时,曾做过工委楼,这栋二层小楼四面分别是双井街、宣家花园街、健康路,上个世纪安庆无人不知,现在的汪家塘小巷很窄,目前汪家塘工委楼已经拆迁结束,内部杂乱而又破败。图八:地区工会汪家塘工委小楼局部

   这座二层的楼房建于上个世纪中叶。小楼是典型的民国建筑。屋顶和现在的安庆市区民国老楼很像。有两个阁楼天窗,又称老虎窗。小洋楼,两层,长长的走廊,木制栏杆,铜质把手,是民国流行的建筑样式。图九:上个世纪中叶安庆真不太平

   一楼到二楼均为木质楼梯,房间铺有宽木地板,用桐油涂层。墙壁是扁砌青砖,糯米石灰砂浆勾缝。虽然历经多年风雨,砖青缝白,依然分明。图十:地区工会汪家塘工委小楼楼梯

   整栋楼里都是大开间的房间,没有厨房和卫生间,也许这幢建筑当年在建造的时候,也只是办公使用。后来,文革时期,人们互相戒备。八十年代后,老楼的身世渐渐被大家挖掘出来。再到现在,越来越多喜爱安庆历史的朋友将这幢楼面纱将会逐步揭开,现在已经立为安庆文物保护单位。图十一:小楼木制楼梯局部

  安庆老城历史深厚的文化。据卒子猜测,是猜测,上个世纪中叶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庆地区面临着很多建筑拆除重建。在此时期,安庆有一批建筑孕育而生。今天卒子介绍的安庆地区工会楼,也许也就是那个时期的一座建筑。图十二:地区工会汪家塘工委小楼

   有网友称,这座建筑建于民国期间,这里原有一幢民军的医疗器械所,解放后在医疗器械所基础上建成现在的建筑。具有备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整体与细部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图十三: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合影

   地区工会楼,建筑面积约一千二百平方米,为二层砖混结构建筑。楼顶部的坡屋顶是典型的民国风格,屋顶开二个老虎窗。现在这幢建筑已经破损相当严重,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及时保护起来。图十四: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合影

(本篇完)

2018-01-20

发表于 2018-1-22 13:48 215 只看该作者

新华白沙畈何氏堂轩——卒子走遍安庆

新华白沙畈何氏堂轩

——安庆祠堂系列

第143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新华村的一处叫白沙畈的何氏堂轩。图一:太湖县小池镇新华村村头

    小池镇位于太湖县东北部,大别山南麓,距县城十六公里。小池镇是历史古镇,小池镇古称驿站,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商周时代、战国时代遗址占多,三国时期的青阳县治上格城、唐代建造的海会寺等一批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保存较好。小池镇民风淳朴,历代科举中英才辈出,著名戏剧教育家叶春善,著名教育家何晓耕,现代文学大师孔凡礼、林学专家马大浦等知名人士。图二:新华村仿建牌楼

    新华村是小池镇的边陲之村,毗邻潜山县,地形成西高东低走势。村内交通便利,信息通畅,网络全村覆盖。图三:新华村一条由山上流下的溪泉

    何晓耕就出生在小池这片土地。何晓耕,(1896年—1953年),又名启砚,世居县白沙畈(东畈村)。通经史,擅珠算,尤精书法。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白沙畈开设何太丰商店,经营中药、杂货、屠宰、榨油、做面等业,供应农村生活必需品,方便病人求医买药。每逢灾荒岁月,何晓耕总是打开家中仓储,将积谷借给贫苦农民,不取分毫利息。年终,有的人家无力偿还旧欠,仍可到他店中赊取过年“福食”。民国二十年(1931年),何晓耕将自己主管的何氏义学公产部分做为教育基金,创办私立尚志小学,自任校长。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土相继沦陷,战区学校被迫停办,学生失学,他常为青年的就学问题担忧。民国三十一年,他召集族人商议,决定将何氏宗祠做校舍、何氏义学公田收入做办学基金,创办白沙中学。民国三十三年秋,何晓耕又召集何氏族人商议,决定将义学公田八十石种(约480余亩)和祠堂东西两厢房屋,全部捐献给白沙中学。筹办学校期间,经费无着,都由他家的太丰商店代付。次年白沙中学向全县募捐,扩大办学基金,他又将自家的二十余亩出租田捐出,带动了周围各姓公堂纷纷向学校捐田,资助办学。图四:白沙畈何氏堂轩

    白沙畈何氏堂轩是一处建于清朝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何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该祠属于何姓轩堂,按该祠现存的建筑形制,构件用材、装饰工艺等实物,如头门上盖之托斗拱、砺石为柱、板条饰件等观察比较,均属晚清遗物。据此,该祠的始建年代,应不低于晚清。图五:何桢是何氏十七世祖迁潜一世祖

    整个堂轩面阔一间,进深二进,为主体建筑的一部分,其它建筑已不存。据村里说人,原有堂轩旧厨,供小事聚会之用。头门为歇山顶式,托斗拱,四柱和两边底梁均为砺石所造,横梁雕有瑞兽、花草等纹饰,头门两仓台外壁华板,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图六:白沙畈何氏堂轩现状

    据了解,太湖白沙畈(坂)谱载:本股林公,字仁一,于明初迁太湖,卜居邑东白沙坂。今东坂之老屋即其祖居。西坂莲花形先垄在焉。至溯林公而上,代远无从记载,惟父老相传皆由潜而来。查潜山宗谱载有仁一公迁湖,考其世次亦不甚相远,则本公以潜为远宗,自无不合。而旧谱不载者,即遵别子为祖之义也。自仁一公始迁,传今凡二十一代,本股族人除远他省他县外,现居湖子姓生存者计八百八十余人。图七:白沙畈何氏堂轩师位

    今天卒子介绍的新华村何氏祠堂,就是白沙畈祖居地,在太湖县这片土地上,先后有何必麟,明起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官至福建建阳知县。何楷模,著《北港溪流之八七水灾》、《急水溪防洪问题之研究》、《如何治理台湾的水》、编著《何氏佑忍堂家乘》等。图八:何氏堂轩供台

    何氏名人众多,其中以何应钦为熟悉,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1916年秋回国,任黔军参谋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1945年9月,何应钦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冈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图九:何应钦像

[size=0.83em]09.jpg (356.2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2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2018-01-22

发表于 2018-1-23 16:40 216 只看该作者

大新桥诸永盛酱园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大新桥诸永盛酱园旧址

——安庆商业历史系列

第143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德宽路街道办事处大新桥社区的诸永盛酱园旧址。图一:修职郎诸氏先祖墓与永盛酱业招牌(现存唯一相片)

    不久前,有诸氏后裔在网络上找到卒子,并希望通过卒子走遍安庆将安庆曾经的辉煌的商业展示出来。受此委托,卒子通过各类渠道,找寻了相关的历史文献,感谢诸永盛后裔和安庆市有关机构提供的材料。图二:诸永盛酱园旧址一侧

    诸永盛酱园旧址,又称诸永盛号酱业。位于安庆市大观区德宽路街道办事处现大观亭社区月字街34号。卒子原外公的胞姐曾在这一带居住。大观亭社区由德宽路街道原大观亭北社区、大观亭南社区、大王庙社区合并而成,包括今天卒子介绍的大新桥一带。图三:诸永盛酱园旧址四拼图

    大新桥是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明朝兵部尚书汪道亨(安庆人)为了回乡祭奠忠宣公余阙途中坐船上岸时,将原先木质结构的《大金桥》折掉重做,建成了后来的桥,改名为《大新桥》。这坐桥距今已四百九十一年历史。大新桥建成在当时轰动乡野,是城内数一数二的大桥。图四:诸永盛酱园产品想像图

    清朝至民国时期,大王庙、月字街、大新桥一带是条繁华的商业街,城西大王庙街因毗邻大王庙而得名。这条街又被称为“河街”,它靠近长江、皖河,河道纵横,周围架有六座桥,方便行人来往。桥与街相连,桥也是街,街也是桥。除大新桥、小新桥外,还有广济桥、女儿桥、月字桥、便民桥,尽显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图五:诸永盛酱园旧址俯拍图片

    清朝安庆知府衙门曾在此设立一号码头,自大新桥、小新桥至张家港内河,舟楫如织,桅杆林立。安庆近郊与邻县的农民用民船将农产品运来,再将大王庙街商铺里的生活日用品运回去。人来船往,熙熙攘攘,河街商市繁荣昌盛。正如清朝诗人李先芳所描述:“鱼米舟中市,人烟水上城。”图六:民国期间全国其它地方酱园旧址,当年诸永盛酱园也有这样的规模

    大王庙街的路面是赭红色的麻石条铺就,两侧商号鳞次栉比,粮油行、盐行、鱼行、柴炭行、日杂百货,以及土纱布、白老布等机织行业密集于此。大王庙街曾是商贾的住居之地,一些老民居仍保留下来,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曾在日记中记述:“安庆城西门墙皆彩画……”

图七:诸永盛酱园旧址俯拍图

    大王庙街并不是一条街,它的前后左右又连接着不同的老街,月字街就是其中一条。诸永盛酱园就是民国时期安庆一家老字号商铺。图八:安庆曾是制酱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诸永盛酱园是临街一幢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按照清朝建筑风格,坐北朝南、青砖小瓦,前后三进两院。风火墙的两侧镶嵌马头,屋面铺着青色的碟瓦。老宅为两层,以木柱、木楼板、搁栅、木桁条形成立体结构。图九:民国期间老照片

    诸永盛大宅是大王庙街的一幢宦世族之家,据诸永盛后裔讲述,大王庙小学曾是诸家的府邸古宅。而位于月字街的只是其在临街的一处铺面,诸老先祖墓就在不远的狮子山一带的椅靠山。图十:诸永盛号酱业又称诸永盛酱园

    诸永盛酱园老宅旧址是安庆城区保存较为完好的晚清至民国时间的商铺。大门内的过道与走廊相通,院落四周由矮墙围绕,屋上飞檐斗拱,青瓦覆盖,颇有古民居风韵。据诸永盛后裔讲述,诸永盛酱园前有“河街”与“大新桥码头”,小船摇浆能直达永盛酱园。诸永盛酱园旧址就位于河的一侧。图十一:诸永盛酱园旧址大门

   诸永盛酱园旧址辟邪偏东,后高前低。诸永盛酱园旧址有一百多年历史,是安徽近代史上著名的酱业老字号,今天卒子介绍的是老店,另在便民桥巷口还开设了分店。图十二:民国时期的商人相片与晚清流通的银锭

  诸永盛酱园旧址从大门到内宅厅堂前有天井,喻示广收八面来风,又以四水归堂,意味着财源滚滚。诸永盛酱园旧址是安庆保存较为完好的手工业遗存,是近代安庆食品手工业的标志性古建筑。图十三:诸永盛酱园旧址木板大门

    安庆,曾是地处长江中下游,是一个古老的商业重镇,安庆制酱业曾经相当的繁荣,千百年来已成为安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晚清至民国时期过去的一百年间,经过诸永盛祖孙几代人的精心耕耘,诸永盛酱业为安庆制酱行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图十四:诸永盛酱园与全国当时的商铺一样挂着招牌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苏浙皖三省交界的丘陵地区,便成为太平军与清军争夺的主要战场之一。诸永盛在安庆长江沿岸的西门大新桥一带开设了一家“诸永盛酱园”,并向清朝政府捐班修职郎官衔。“诸永盛酱园”开业后,安庆正值清朝光绪年间的大发展时间,促进了工商各业的发展。图十五:清朝至民国时期手工业真实照片

    这时,安庆作为省会的人口已激增,必然扩大了对制酱作坊生产的酱油、米醋、酱菜、腌菜、豆腐、干子的需求量,尤其是那些船工、脚夫、搬运工、小商贩门,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们。占领有利位置的“诸永盛酱园”,经营业务也飞速发展,职工人数日众。图十六:诸永盛酱园旧址另一侧

(本篇完)

2018-01-23

发表于 2018-1-24 17:03 217 只看该作者

永乐坳上老屋——卒子走遍安庆

永乐坳上老屋

——安庆老宅系列

第143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五河镇河南村原永乐村的坳上老屋。图一:岳西山区里的群山

    坳上老屋是一幢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极具历史内涵的老屋,是岳西县文物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这幢老宅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原永乐村内绿树成荫、风光秀美,其村名永乐寓意永远安乐之间,水口亭石柱上刻有古对联:“青山从北上畔新桥威威狮子坐南朝,绿水自东来绕二潭泛泛莲花向西去”。图二:坳上老屋大门局部

    河南村位于五河镇的东南边际,距县城四十多公里,东与田头乡接壤,西南与店前镇的原前河乡相邻,北邻五河镇双河村,二○○四年六月由原茅山乡的永乐村、河南村合并为河南村,总面积为二十二平方公里,历史上曾有六分山、三分地、一分水之说。图三:坳上老屋“学彻玑衡”匾额

    永乐村境内有多处古民居,都保存完好且具有历史价值的就有今天卒子介绍的坳上老屋,现为县文物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卒子之前介绍建于道光元年距今已有近二百年历史的蒋氏宗祠,保存很好。图四:坳上老屋大门造型

    坳上老屋坐落在永乐村一处山坡之间,青砖黛瓦、大户人家,坳上老屋为典型的八字门,门头悬挂漆面“学彻玑衡”四个大字,一种历史厚重感瞬间溢上心头。图五:坳上老屋大门

    坳上老屋门前,有二对旗杆夹,上刻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为安庆地区刻字石旗杆唯一现存文物之一。当卒子推开半掩的大门,清逸的古宅厅堂里,河间鹅卵石板路,矩形天井,廊柱上、挑枋上的精美雕饰,仿佛诉说着更迭的岁月变迁。图六:坳上老屋嘉文公神位与厢房天井

    老屋前,有一块巨大的石块,据村里一位老者说,这是原老爷上马用的上马石,卒子仔细观察,此石的确为清朝上马石,上刻有“上马石”三字为近代所刻。村里老人谈起过去的往事,仍兴奋不已。这座古宅的主人之一,为清朝武官,官至总兵,至于何处总兵,却又无法具体记载。图七:坳上老屋堂厅

    据了解,这座古屋是清朝嘉靖年间做的,已经有一百七十年历史,它的结构是外八字大门,横向三个大厅。当年兄弟三人,其中一位当兵打仗立了功,受了伤,回乡之后才建起大宅的。村里老人说,古宅是祖上传下来的,占地约二千平方米,有七个天井,是永乐村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民居建筑。图八:坳上老屋旗杆夹

    在岳西五河这样一个方圆几百里的大别山山区内,有坳上老屋这大的老宅,让安庆的文史多了一处古屋研究的内容,安庆历史上,文官建起的规模很大的古宅比比皆是,但武官建此如此大规模的古宅却很少。但绝的是,在过去同时代来说,老宅建起后算是比较先进的,防水、防火、防盗,很有特色。目前来说保存也很完整。图九:坳上老屋三进四拼图

    坳上村,坳上是明朝土墩的地方用语,皖鄂赣地区使用这个用语的较多,在此建起规模宏大、古朴中不失典雅的坳上古屋,显得格外抢眼。图十:坳上老屋匾额

    坳上老屋背依青山,尽管从外表看来,窗户很少,但那少而小的窗户却特别而精致,雕凿圆形镂空图案镶嵌于墙面上,既透光防盗,又不失为古屋添加了一份精美的装饰。屋内共有天井七口,井底和井壁也均以石板砌成。据说,这些石板轻则数百斤,重则上千斤,每口井的石板面积三十至四十平方米。图十一:坳上老屋上马石

    坳上老屋的古屋的门楣上,还有栩栩如生的木雕图案。大门之内,仍然还有多个门楣上,大门匾额上书“学彻玑衡”出自王之道《相山集》,虽久经岁月的腐蚀,图案略有剥落,但整体花样风格,依然清晰可见。图十二:坳上老屋局部图

    进入堂厅,高挂“高厚遗乡”四个大字的匾额,整个堂厅使用了大量的木雕,做工精巧,榫纹细密。古宅一进三重,木柱、壁板、椽桷上都涂了一层厚厚的油漆。整座古屋共有约三十间房,门户相对,构造一致,采光极好,冬暖夏凉。古屋四周墙基均由约条石砌成,平整而坚固,墙体所用的巨型青砖,火候老到,至今完好。图十三:坳上老屋“秉缜惟和”匾额

     在古代,宅第不仅是居住之所,也是权势地位的象征,气派的房屋彰显主人的地位。以武官发家屋主人,财力丰厚后便想要建一栋大房子。想必当年历时多年精心而建的古宅,是多么气派,如今,这座跨越三个世纪的古屋里,依然相对清静而安逸。图十四:坳上老屋四拼图

(本篇完)

2018-01-24

发表于 2018-1-25 17:07 218 只看该作者

东正韩公祠碑记石碑——卒子走遍安庆

东正韩公祠碑记石碑

——安庆碑记系列

第143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东正社居委的一块韩公祠碑记。图一:珍贵的历史地图与明朝圣旨

    韩建,字公懋。辽西(今辽宁省义县西)人。元朝至正九年(1349年),以宗正郎中任安庆路总管,政尚清廉。元朝至正十一年,颍州(今安徽阜阳)、濠州(今安徽凤阳)、六安州(今安徽六安市)、亳州、宿州等地饥民纷纷揭竿举义,淮东淮西郡县多为暴民军占领。元朝至正十二年,天完红巾军占领安庆府宿松、太湖、潜山等县。图二:安庆守将韩建画像想像图

    韩建即本文的韩公,元末驻守安庆将军。红巾军起义之后,四面围攻安庆,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长江流域红巾军首领徐寿辉率部首攻安庆,但其辖地池州失陷,随后挥军转取江州(今九江市),杀死江西行省星吉后,又回攻安庆。图三:由网友提供的安庆各代志书上的韩公墓与祠位置

    驻守安庆的元军突围至池州,驻池州元朝江浙行省卜颜铁木儿决心支援安庆,以钱发给溃散的军兵,涣散的军兵又能死命抵抗,红巾军久攻不下,便撤围安庆,转攻周围县城及汛地,并攻克池州。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红巾军驻池州将军赵普胜率部攻安庆,与驻安庆的淮南行省左丞余阙和郡守韩建大战二十多天,重创元军。图四:由网友提供的韩公祠文献资料与卒子书写“大节堂”想像图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十月,徐寿辉部将陈友谅、祝寇率军自湖北沔阳沿江东下,“舳舫数百里,镇鼓之声动天地”,在安庆宿松县小孤山激战四昼夜,歼敌大部。图五:重修韩公祠墓碑记(明朝书法、雕刻真绝)

    驻小孤山元军水军元帅胡伯颜率残部败遁安庆,陈友谅率军追至怀宁县山口镇与赵普胜等红巾军会合,将安庆城四面围定。当时江淮东西均为红巾军占领,安庆城已成“孤岛”,为使百姓免遭兵燹之苦,陈友谅给安庆守将余阙写了劝降信,次又派出余阙旧友作为使者进城劝降,而安庆余阙对红巾军的劝降不但置之不理,还将劝降使者打碎牙骨后斩首东门,两军攻城战斗已势不可免。图六:韩建带领驻守安庆的官兵想像图(剧照)

    陈友谅随后召集军事会议,商定自东、西、南三门强攻,迫敌出城后聚歼,此计能够基本控制住守城军民于战火之间。按预定计划,连续攻城两个月,余阙只是据城固防,红巾军只得等待战机。图七:重修韩公祠墓碑记局部

   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月初七,正值南风,红巾军自山口纵火舟烧毁元军江上联舰,火入南门,安庆城随后被攻破。红巾军进城后,再次要求余阙放下武器,并许以官职,但余阙坚持抵抗到底,元军于巷战中死者以千计,余皆降,安庆守将余阙自刎沉水死,陈友谅令将军赵普胜驻守安庆。图八:元末明初战争频发

  元朝至正十九年(1359年)九月,朱元璋自集庆(今南京市)派遣上将军徐达、佥枢密院事廖永忠、张德胜等进攻安庆的红巾军。廖永忠领水军沿江西上,攻克安庆东门水寨;徐、张领步军自无为陆路夜袭浮山寨并破斩潜山。安庆四面受敌,战情紧迫,但守军赵普胜骁勇善战,守安庆仍能固守无恙。图九:重修韩公祠墓碑记整体与韩建将军雕像想像图

    朱元璋为了拔除陈友谅的前哨堡垒安庆城,便设计陷害赵普胜,暗遣客使到友谅军中挑拨离间。陈友谅中了朱元璋的诡计,他以会师为名,自江洲猝然率军来安庆,捕杀了赵普胜。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朱元璋轻克安庆,留赵伯仲镇守。图十:韩建率领军民抵抗入侵来敌

  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夏,陈友谅于南京采石矶杀徐寿辉,自称帝。翌年七月派大将张定边夺回安庆,朱元璋的佥院赵伯仲、安庆知府谭若季弃城逃跑。八月,朱元璋亲统大军水陆并进,攻击安庆,当时有陈友谅部将张志雄,英勇善战,原从赵普胜共守安庆,对赵普胜的冤杀非常不满,遂降了朱元璋,并“尽献其取安庆之策”,城随后又被攻破。图十一:重修韩公祠墓碑记局部

    元末明初,安庆地区反复被各路大军征战,尸骨遍野。十里不见人烟、百里难见村落。安庆地区陷入长期的动荡之中。据《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四》记载,元朝后期安庆宗正郎中(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韩建之守安庆。图十二:战乱来袭兵荒马乱,需要能人稳定军心

    元朝末期,安庆总管府的大厅余阙为表彰总管韩建守御安庆城的功绩命其厅名为大节堂并作大节堂记。余阙(1303-1358字),字廷心,一字天心,元朝庐州(今合肥市)人,先世为唐兀氏居河西武威元统(1333-1335年)进士累官监察御史至正十二年(1352年)出守安庆任都元帅淮南行省左丞与天完红巾军各部相拒七年,被陈友谅所围次年城破自杀沉于城西清水塘。从这段文字记载,可以了解到,当年安庆守将余阙为当时安庆守将韩建立有大节堂碑记。图十三:重修韩公祠墓碑记局部(乾隆二十四年立)

    当年,韩建任宗正郎中,驻守安庆。其政清净,有敌军来攻打的,常常不能取胜。韩建在安庆为官三年,周边被敌军攻打多达六次之多,好在受到百姓拥护,能够将敌军打败。韩建当年所采取的办法有,巩固安庆城防,杀死一些不听将令的士官,安庆城百姓由于常年兵荒马乱健壮的兵丁并不多见。这时的安庆城有城却无防守,周边起义军常常过来攻打,安庆城反复在攻打和被攻破城之间。图十四:各路大军常常攻打安庆地区

    元末明朝初,安庆城郡所治属有六个县,西至于怀宁县,再过去就是潜山县,再过去就是太湖县。这些地方有些百姓虽然有身体素质,但基本没有什么文化,没有思想,所以打起仗来,基本一打就散。武而安庆东至于池州,又东至于姑孰,这些地方的百姓就相对有一些有思想的谋士,他们不以死伤为祸,能够帮助将帅参谋战局。图十五:重修韩公祠墓碑记局部

  元末时,韩建作为安庆的郡守,由于“其政清净”、“击贼”时“部署寮吏为战守如恒日”等等卓越的功绩,余阙抵安庆时,为表彰韩建之功,自提“大节堂”,并作《大节堂记》,后以此名建大节祠,现祠已不存,地址位于大王庙街大王庙小学内,卒子小时候曾在这里上过三年的小学。图十六:元末明朝初期的火炮与将服

    大王庙小学建在大节祠堂旧址上,原名为大节祠小学,文革期间曾更名为向阳小学。因学校依大王庙街而建,文革结束后,又更名为大王庙小学,沿用至今。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同安局地址设于“大节祠”内。该局以送诊施药、办义塾为主,直至抗日战争停办。图十七:重修韩公祠墓碑记局部

    韩建督军守安庆期间,同各路起义军历经大小百余战,先后击退各路起义军对安庆的十一次大规模围攻。后来天完红巾军全师围攻安庆,战船蔽江,连接数百里。韩建督率守城军苦战,为保住安庆城池,朝廷录功加封其为中奉大夫,秩从三品。不久,陈友谅军攻破安庆城,韩建卧病被执,骂不绝口,被用门板抬去,不知所终。明朝成化年间,从知府徐杰提议,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安庆知府胡缵宗访得其遗骸埋于康济门外江岸,遂于小南门江畔建墓和祠。明朝正德后,先后在鸳鸯栅、西门外、鸭儿塘等处建有韩公祠。图十八:将来安庆能够为守安庆将军再次重建韩公祠墓时,希望能够立上石俑(想像图)

(本篇完)

2018-01-25

发表于 2018-1-26 11:04 219 只看该作者

鲍冲将军石——卒子走遍安庆

鲍冲将军石

——安庆风景系列

第143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鲍冲湖村原鲍冲村的一处风景点。图一: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鲍湖村

    鲍冲湖风景区素有“安庆小桂林”之称,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鲍冲村境内,其地貌特点为“两山夹一湖”。 湖中岛屿众多,湖水清冽,滩平岸曲,鱼美虾肥;沿湖林木葱茏,峰峦峭拔,洞谷幽奇,空气清新,素有“天然氧吧”、“小桂林”的美誉。山上怪石林立、谷幽洞奇,尤为引人入胜的是湖中的卧牛岛、还有就是山间的将军石,犹如神来之笔。图二:鲍冲村山间的将军石

    将军石是一座高约约二十余米的巨石,如一位活灵活现的古代武夫,头部神情威严,身上石缝纵横有致,绝似将军披上的满身盔甲。鲍冲湖畔,矗着威武雄壮的将军石。将军的旁边还有一些小的巨石,恰似一志将军的护卫,看似将军战袍上的缨子,整座将军石看上去就如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一副凛然正气,又似双目炯炯地正仰视着凝望对面山下的卧牛岛。图三:鲍冲湖山间的巨石

    相传古时安庆杨桥一带,常常有匪人出没,而整个安庆地区又是各路起义军反复战争的场地,将军战死,演绎一场场悲怆欲绝的史歌,驻留在安庆的长空。这座将军石形态逼真,犹如人工雕塑,在鲍冲湖山间守望卧牛岛,演绎着感天动地刻骨铭心的悲壮故事。图四:多年前卒子曾到访鲍冲将军石

    元朝末期,朱元璋与陈友谅在安庆、江州反复拉锯战多年。元朝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在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中,朱元璋与张士诚军在安庆、江州(今江西九江)进行的作战。此战,朱元璋采取水陆并进,虚实相兼,两面夹击的战术,大败陈友谅军,达到了预期的作战目的,控制了江西大部及湖北。图五:鲍成将军像(想像图)与将军石一侧

    陈友谅采石兵败后,退守江州。其在江西石港(今江西余江东锦江北岸)、信州(今江西上饶)、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东北、旧浮梁城)等地与朱元璋军作战的部队,亦均失利。图六:鲍冲湖山间的巨石

    元朝至正二十一年七月,张士诚派部将张定边率军攻占安庆。朱元璋考虑到安庆位于建康上流,陈军据此,不利于其向西发展,遂决定攻安庆。八月,派徐达、常遇春率先头部队西进,自率水军逆流而上。陈友谅沿岸守军不战而逃,朱元璋军长驱直入,进逼安庆,陈友谅军固守不战。图七:鲍冲湖山间的巨石

   朱元璋采取陆路佯攻,以水军直取水寨战法,击毁陈友谅军船舰八十余艘,一举攻克安庆。朱元璋军进至小孤山(今安庆市宿松县)收降汉将傅友德、丁普进驻湖口(今江西湖口),再败陈友谅江面巡逻水军,乘胜追至江州(今江西九江)。陈友谅亲自率部作战。朱元璋将舰队分为两翼,实施两面夹击的战术,大败陈友谅军,获船舰百余艘。陈友谅被迫弃江州退守武昌,朱元璋军进克江州后进屯沌口。图八:鲍冲湖山间的巨石

    相传,朱元璋部下有一员猛将,常手提三尺长剑,是一位豪杰之士,这位豪杰就是鲍成。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攻下和州后与元军的一场战役,豪杰鲍成归顺朱元璋后的首场战役。由于鲍成和部下表现出色,故得受封爵。图九:鲍冲湖山间怪石林立

    鲍成,凤阳寿州(今安徽寿县)下蔡村人,时任安丰万户,是个武职,他归顺朱元璋兴兵反元。鲍成曾孙鲍珣的墓志说鲍成:“我太祖高皇帝兵至和州,率众归附,渡江克采石,任前部先锋。积功授明威将军、安吉卫指挥佥事。领兵剿潮州寇,殁于阵,朝廷悯其勇,遣官谕祭,赐志圹葬于紫金山之侧。”按《明史》的《兵志》记江西都司有吉安卫。)图十:鲍冲湖风景

   据《明太祖高皇帝實錄》记载,鲍成领兵剿潮州寇,在他晋升为沈阳卫指挥佥事后,在其子鲍同袭任武昌卫指挥佥事以前。图十一:鲍冲湖山间的巨石

   据了解,鮑氏家族是明代兖州的名门望族,位于今兖州城西南的新兖镇鲍家林村。鲍氏,《元和姓纂》记是"姒姓,夏禹之后。有鮑敬叔,仕齐,食采于鮑,因以为氏。敬叔生叔牙,曾孙国,代为上卿……"。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使齐桓终成霸业;鲍叔牙也因此名垂青史,现在鮑姓皆尊敬叔为得姓始祖。安庆鲍冲湖开垦之初,为鲍氏先祖付出的辛劳。图十二:鲍冲湖铁将军石

    1368年,朱元璋历经十余年血战,开创大明万世基业。随后,不由分说举起屠刀,向昔日同生共死的战友们大开杀戒。除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等人因病亡故,其余全部遭到朱元璋杀害。就连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也难逃毒手,神秘死亡。图十三:鲍冲湖山间的巨石

    鲍成与其部下,为朱元璋屡立战功,更是打兵打仗的一把好手,平时行军打仗,也是一员谋勇兼备的虎将。其镇守重点区域治理卓有成效,最后却被奸人好害。安庆鲍氏后裔为纪念鲍成,逐将鲍冲湖山间的一块巨石命名为将军石,来纪念昔日为明朝屡立战功的鲍将军。图三:鲍冲湖间的卧牛岛

(本篇完)

2018-01-26

发表于 2018-1-29 10:59 220 只看该作者

黑夫子寨——卒子走遍安庆

黑夫子寨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系列

第143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山区的太平军著名山寨黑夫子寨,相信这个山寨能够让更多喜爱太平军历史的朋友更加热爱安庆。图一: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率军驻守安庆


    太湖古有驿道一条,横貫东西,东经潜山、桐城而至庐州,西经宿松而至鄂省(湖北省)。境内小池驿(今名小池镇),为邻近几县知名的驿站。位于太湖县东二十公里,东有一带小山,临街有一条小河。相传原是小湖,后淤为陆地。据旧志载,唐朝开始建驿站,明朝嘉靖年间,有屋三十七间,清朝嘉庆年间,有马九十匹,马夫七十二名,有一条小街,虽不足百户人家,但是个非常重要的驿站。历来为兵家所必争。图二:太平军黑夫子寨位置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年底至十年(1860年)年初,曾国藩的湘军与英王陈玉成的太平军曾在此展开了一场震撼山岳的激烈战斗。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秋八月,浙江布政使李续宾、曾国藩胞弟曾国华在安徽舒城三河镇中太平军埋伏,战败身死,这一突发事件致使围攻安庆(其时为太平天国西征军大本营)的湘军被迫仓皇撤出。曾国藩闻讯,除为痛失爱将胞弟而流泪外,还深为皖鄂形势担忧。图三:黑夫子(广西人皮肤较黑)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八月,清廷令曾国藩援皖。曾国藩与湖北巡抚胡林翼商定攻皖策略——先进攻安庆市太湖县,后进攻安庆。所谓顺江而下,节节进逼。自己由湖北省进驻安庆市宿松县,令福州副都统多隆阿、总兵鲍超从宿松县进军八里冈(今太湖城西乡境内,与宿松县交界)。图四:黑夫子寨寨门正、背面

    清朝咸丰九年十一月,多隆阿移营安庆市太湖县新仓镇,鲍超由太湖棋盘石渡河,移营太湖县岔路口(现晋熙镇岔路村),互为犄角之势,以困太湖城内的太平军。先前已由唐训方的训字营三千人围住了太湖城。这样城内太平军形势更加危急,太平军方面,英王陈玉成只好亲自率军从安庆驰援。图五:太平军驻守安庆最高将领英王陈玉成

    清朝咸丰九年十二月十五日,陈玉成由安庆统军至安庆市桐城县,捻军首领张洛行及龚得树等亦自安徽怀远、定远、庐州、舒城一带率部前来会师,联合西进,号称二十万,实则六、七万人。同时,清军方面,新任战场统帅多隆阿命令鲍超之霆字营急趋小池驿抵御。当时鲍超的霆字营仅有三千人马,便投入小池驿一线。图六:黑夫子寨寨门

    清朝咸丰九年十二月十六日,鲍超营垒未成,英王军大队人马骤至,鲍军拼死苦战,才得以扎营于小池下街头的蛇形山。英王的太平军从潜山地灵港至小池后山和罗山冲一带,连营数十里,清军望之,无不胆寒。十八日,太湖城内太平军得知援军大至,从城内而出,夹击鲍超军。二十四日,陈玉成以主力军专打霆字营,更番迭进,昼夜环攻。霆字营棚帐皆为炮裂,士卒伤痍、樵汲几断,危在旦夕。图七:黑夫子想像图

    鲍超鞭笞士卒,死守营垒。据逸闻,鲍超不识字,只能自书其姓,于是在纸上大书一“鲍”字,外加圈数重,派人火速送往曾国藩。曾国藩阅后大叫:“老鲍陷重围矣。”霆字营乃湘军精锐之旅,曾国藩视为王牌,于是飞檄各路驰援。湘军或派马队运送盐米火药给鲍军,或分兵袭扰英王军的前后左右。图八:黑夫山寨四周风景

   多隆阿压力更大,作为战场统帅他不能让鲍超出事,为了给霆字营解围,他率军绕到英王军背后,与之战于后冲花山尖,被太平军击败,伤亡一千三百余人,副都统衔西林布、喀尔库及参将吴明亮等均被杀毙。多隆阿不罢休,在霆军接受连续猛攻之后,多隆阿又命令唐训方,跟着自己再进入小池驿。多隆阿的计划是,各人选出一支精锐部队,进驻鲍超的左营;原来驻守左营的将士,因为连日激战,伤兵不少,那么这些人全部移入鲍超的中营去休息,由多隆阿的士兵接防。然后多隆阿部队在左营边新立一营,训字营在霆营的右边扎营。这是一个高难度的军事动作,就是两支军队要突然冲入重围,冲入之后呢,首先是在霆军的左营换防,这有一些难度,更难的是接下来,两支军队一边作战,一边要给自己建一个新的营垒。图九:清军总兵鲍超字迹想像图

  湘军的营规是,每到一地,营垒修建要"一时完成",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钟头。一般情况下,两个钟头就要把营垒全部搭建起来,防御工事就要建造起来。多隆阿扎下了营,鲍超的军队士气就起来了。当然更重要的是,多隆阿带的是骑兵,和步兵配合在一块,实力就不一样了,对于防守,或者对于向外攻击,都是如虎添翼。图十:黑夫子寨四周及山间小道状态

    在太湖和潜山之间的小池驿,方圆几公里,全是营盘。在白天看上去,那就是人头济济,有运东西的,有在营盘里操练的,如果没处于交战的情况下,就几乎是这样。白天看着很热闹,但是一到夜里,双方都不出声、不点灯,一片死寂,就隐隐约约看见,好像有些帐篷啊墙啊,但是你看不到人,也听不到人声。双方都是有名的将领,都懂得这一套。图十一:黑夫子寨寨门一侧

  今天卒子介绍的太平军驻扎的山区的山寨,太平军那么多人,要守粮食、养伤兵,还要占据重要位置。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二十五日,多隆阿部队卷土重来,选精骑从太湖县新仓镇渡河,与英王太平军战于余贯嘴,多隆阿佯装失败,引诱英王军进攻,候补道蒋凝学、总兵朱品隆的伏兵从两翼杀出。曾国藩又派候补道金国琛、天头山总兵余际昌从潜山红土山袭击英王军背后,鲍超军此时亦突围而出,几路清军与英王军展开了一场血战。清军组织兵力,专攻山上英王太平军,这里指的山上,就包括今天卒子介绍的黑夫子寨屯兵的山寨。图十二:黑夫子寨寨名

    那年时值东南风骤起,清军火器“触处立燃”,山上树木起火,风助火势,冲向英王太平军。英王太平军大小营垒“百有数十”都陷入火焰中,“烟尘不绝者十余里”,林焦山赤。英王军虽英勇奋战,无奈寡不敌众,前后受敌,伤亡两万余人。陈玉成不敢恋战,于当天傍晚撤出小池驿,率余部回安庆。翌日晚,太湖城内太平军亦撤走。 小池驿之战,霆字营虽未覆没,但已受重创,鲍超死里逃生,战后常存余悸,“见军士必垂涕”。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奏疏中陈述:小池驿之战,实为“军兴数年以来仅见之大战”。图十三:从黑夫子寨看到小池

    一百多年后,在声势浩荡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安庆之时,太平军在小池镇的山区使用当地的石料构建起城墙城寨,用于防御,时光飞逝,今天这里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卒子为方便广大文史爱好者,特在此地留“黑夫子寨”四字。黑夫子寨位于群山之间的一条小山脉间,山较为平坦,攀登黑夫子寨可以说毫不费力,黑夫子寨既不是山顶型山寨,也不是盆地型山寨,而是山脉之间的通道型山寨。这里四周视线良好,近可观岔路乡、晋熙镇多地田园风光,远可眺仁小池镇,是处绝佳的屯兵驻防的好地方!图十四:黑夫子寨寨门

    黑夫子寨,据说是当年防守山寨的将领是广西老将,外号黑夫子而得名。这里的寨墙、旗杆眼都有,加上流传于民间的太平军与清军鏖战故事,让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日前,在安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卒子介绍的太平军黑夫子寨旧址,未被列入其中。图十五:黑夫子寨寨门与当年修筑寨门石料遗物

  太平军黑夫子寨旧址,从现存遗址遗物看,黑夫子寨曾是太平军的中军较大一处山寨,现存寨墙和寨门遗址,寨墙边有许多栏杆桩眼。山寨东北的山沟,据说是太平军饭沟,是当年太平军做饭之地,现存做饭的捣米面用的石臼。相传为当年太平军练兵集合和遇敌情传令时用;黑夫子寨都要集结多数人马,为当年太平军储存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分守一部分在黑夫子寨,当地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太平军的故事。图十六:黑夫子寨瞭望敌情

  经过对黑夫子寨旧址的初步研究,卒子发现太平军在小池驿之战中,是以晋熙镇、岔路乡、小池镇及周边几个乡镇的多个山寨连为一体,共同建立太平军各部,长期驻守。太平军在山间屯积水、粮,报信放哨,使得太平军战旗长飘山寨。太平军浴血奋战,终因敌强我弱,弹尽粮绝,山寨被各个击破,最后黑夫子寨也仅存寨墙与寨门遗存了。图十七:黑夫子寨与附近的四面尖寨实为一体

(本篇完)

2018-01-29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