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4832

主题

生死鳌太 生在哪里 死在哪里(户外心理篇)

[复制链接] 查看:42180 | 回复:10
发表于 2017-5-8 23:08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进山,最后能不能走成功取决于天气。走得舒不舒服取决于装备。那我们只是一只负重前行的小蚂蚁吗?是的,我们在山野中确实渺小如同蚂蚁。但是,我们是一只有心态变化的蚂蚁。所以在不能左右天气,装备固定不可调整,体能不可飙升的情况下,我们唯一可做的,能做的,便是:调整心态。   进山前的心理准备:客观
   五一鳌太穿越的准备阶段,我在8264看了一些游记,高频词是:生死鳌太,气候多变,失温,高反,虐,悬崖峭壁,粉身碎骨。心里很是害怕,但是我知道害怕是当下的一种情绪状态,不代表害怕的情况真实存在。所以我决定将与鳌太穿越相关的文章都浏览一遍,多角度分析帖子中提到的穿越难点,从不同帖子的照片中组建难点全貌,剔除主观的情绪成分,尽量还原线路客观情况。
   做完这样的心理准备后,根据自己实际的体能状况与行山弱点,对穿越途中的心理预设就会较为合理,清楚自己在何种情况下应该撤,何种情况下应该坚持。
   行进途中的心理要点:独立自助  关注自我  敬畏自然
   1.独立自助
    很多朋友是以集结的形式进山,这样可以消除在广垠的山野中不可避免的无助感,但这并不代表你在心理上可以依靠他人。行走在山里,充满未知性。可能你的同伴会出现临时的身体状况不再陪你前行;可能速度不同,走散了。你必须拥有可以独立行走的心理准备,甚至要拥有在对方有意外情况时,搀扶着一起走出山野的心理准备。否则一旦有意外发生,便容易六神无主,心理崩溃,免疫系统故障,疾病发生,行山失败。
   即使是在同伴完好的情况下,也请你放下焦虑,安然与不确定性相处,不要散播自己的不良情绪,闭住嘴,安住心,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协助团队,让整个队伍更加轻松,高效与快乐。所以在山里,从心理上来讲:刚开始是一群人的狂欢;之后是两个人的缄默;到最后,其实是你一个人在走,自己陪着自己。
   2.关注自我
   难道我们进山不就是为了回归自我吗?在城市里,我们不得不忙于工作,在社交中焦头烂额,在家庭生活中压缩自我。然而在山里,我们可以想不说话便不说话,可以有很久的时间同自己对话,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容易,也接受自己人性中不完美的成分。对自己讲:慢慢来,不要着急,不要指责,不要抱怨,向前走便好。你会发现走得快的诀窍便是不再翘首观望甩你好远的山友,不再羡慕其他山友的技术,经验与体能,而是专心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脚趾疼了便把着力点调整到脚掌上,肩膀疼了便告诉自己肩膀好累,将自己的每一个感受关注到,描述出,你便会发觉心所到之处,温暖涌动。我们身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根骨骼需要的并不是他人的抚触,而是自我的拥抱。
   3.敬畏自然
   我的户外经历除去日常较为频繁的野攀外,这次的五一鳌太穿越属于第三次重装长线,其实第一次的徒步经历也是重装高海拔长线,且同行只有一人。所以焦虑恐惧一直陪伴着我。这是我身为人应有的情绪防御机制,所以焦虑便让它焦虑,恐惧便让它恐惧。这并不影响当我踏入山野的那一刻,被她的美丽所充盈在整个胸腔的感动。我甚至不想用汗侵过得手去碰触水源。我发觉整个山都是活的,她允许我踏入她的身体,她允许我躺在她的怀中,她允许我取清冽的水,她允许我看她最美的样子。所以我舍不得扔垃圾,所以我尊敬她,所以我接受她偶尔不开心下个小雨,偶尔生气来个暴风雪。世间自我规则,山野自有风骨。她也从未为难过我,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放我出山与家人团聚。常常在午夜梦回时,想念夜里山的月光、低吟、清冷、孤独。所以也就开始着手计划下一座山的行程了。
    所以在走入山野前谨慎的心态准备,客观理性的线路分析,与行走中平和、放松、坚定、不执著的心理状态让我觉得每一次进山都如同灵魂的洗礼。当我们以一个虔诚空杯的心态进山时,出山后,你会发现:心会美。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5-11 18:16 2 只看该作者
NICE   沙发围观~
发表于 2017-5-12 14:21 3 只看该作者
码字辛苦了,赞一个
发表于 2017-5-19 17:46 4 只看该作者
非常赞的文章
发表于 2017-5-22 20:16 5 只看该作者
心灵美,相貌也美。
发表于 2019-10-24 17:58 6 只看该作者
写得真好  
发表于 2019-10-24 18:24 7 只看该作者
说的没错 码字辛苦了
发表于 2019-10-26 13:37 8 只看该作者
“世间自我规则,山野自有风骨”写的真好
发表于 2019-12-27 14:02 9 只看该作者
写的很不错哦。我也是独驴一个 哈哈哈哈
发表于 2019-12-27 15:16 10 只看该作者
写的很好。。。。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