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ill_temp 于 2017-6-22 14:37 编辑 从巴登符腾堡州返回小城已有两天,终于抽出一点时间可以和大家分享我在德国探洞界年会上的所见所闻和所感,短短的四天时间使我对德国探洞圈有了初步了解,限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准备分两三次写完,这一节,我仅按照时间顺序大致梳理一下我这四天的行程。 背景 “TAGUNG DES VERBANDS DER DEUTSCHEN HÖHLEN- UND KARSTFORSCHER 2017” 即2017年德国洞穴与岩溶地貌研究者会议,于2017年6月15日至18日在南德探洞圣地小镇赖兴根(Laichingen)举行,正值赖兴根深洞(Tiefenhoehle)发现125周年以及赖兴根探洞协会成立70周年。今年的与会人数约500名,主要是德国各地的探洞爱好者和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日程包括周年庆典,科技讲座,还有吸引人的洞穴探险和烧烤聚餐。 第1天 由于路途遥远,我前一晚就从小城出发,和另一个小伙伴一起开车赶往南德,当晚10点在南德重镇斯图加特北部找了旅馆过夜。天一亮,我们俩驱车完成剩下的路途,赶往小镇赖兴根。结果我们是到的最早的一批,整好赶上会议开始报到。 会议报道现场 现场还遇到了一条探洞狗,后来我又在活动中碰到了这条探洞狗。 第一天的第一项日程是上午11点开始出发第一波考察活动(excursion),分为地面活动和洞穴活动,我有幸报名参加了洞穴生态方面的考察,根据小组编号,所有成员都在指定区域集合。 这是部分地面活动的小组名单 按照小组名单集合 带领我们进行洞穴生态探索的是德国洞穴生物学家Dieter,集合完毕后,七八名小组成员分乘三四辆车前往附近的一个洞穴。与其说是洞穴,不如说是一个半开放的大厅,面积大约200平米,深度不超过30米。在洞穴内部,我们根据Dieter的指导,搜集洞内昆虫,每遇到一个新的昆虫,Dieter会详细的讲解它的拉丁文名称,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等等。其实之前在国内的大小洞穴中,我也见过不少昆虫,但没有留心过。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我们就发现和捕捉到了至少十种以上的昆虫。 进入洞穴大厅 Dieter在解说 捕捉 出洞后听Dieter吐槽德国政府的动物保护政策 德国每个州都有各自的动植物保护法,因此,Dieter不得不忙于申请各种各样的许可,证明自己是用于科研。在部分要求苛刻的州,如果没有许可,哪怕在自己家里杀死特定品种的昆虫都算违法。 出洞后,距离晚上的烤肉聚餐时间尚早,我恬着脸央着Dieter带上我一起收集洞穴盲虾。出发后我才知道,Dieter并不是去洞里找虾,而是在溪流的发源处找被地下水带出来的盲虾。根据我们的搜寻,终于在附近的一条山谷里有个不小的收获。 Dieter上了年纪,把过滤网交给我,说:“年轻人,你看看,这些虾有没有眼睛。”我睁大眼睛端详了只有几毫米的半透明的小虾好一会,说:“不好说,我觉得是没有。” 利用不同孔径的过滤网筛选盲虾 回到会议的分会场,即赖兴根深洞博物馆,整好赶上啤酒烤肉趴开始,那还说什么呢,开始整起德国套路的啤酒香肠烤肉。 背上都是泥的是我的小伙伴,他参加的是地面活动,可谁知道怎么把自己弄这么脏。 第2天 第二天我报名参加的是地面活动,在著名的蓝洞(Blauhoehle)附近的山区徒步。蓝洞是德国著名洞潜圣地,为什么叫蓝洞呢,请看下面这张照片: 这样的湖光山色放在国内也能获得小九寨之类的美名,但它只是蓝洞的一个出水口,蓝洞系统探明的水路超过一公里,探索还在进行。 今天带领我们的领队是当地探洞组织成员,老爷子年事已高,但还是很认真的准备了相关的资料,一路讲解各种地貌以及洞穴的情况。 沿途景致 晚上回到会场,科技讲座已经开始了,包括地质,水文,生态,考古等学科,太过专业,这里不表。晚宴后的重头戏是赖兴根深洞发现125周年纪念活动,包括制作非常精美的视频,演讲以及对于年过七旬的老协会成员的表彰。 集体晚宴 周年纪念 表彰老会员 这个比较有趣,三个年轻的探洞者全幅武装,在台上表演小品。 第3天 今天没有集体活动安排,我临时决定,跳上了另外两个小伙伴的车。出发后,我才知道,其中一个小伙伴要去多瑙河上游划船,我饶有兴致的看他组装皮筏,直到船桨推开河岸,顺着水流驶往下游。 然后,我和另一个小伙伴决定去游览一个已经开发成为景点的水洞。一路风景旖旎,湖光山色不表。 水洞入口 以一个中国探洞者的角度,水洞本身并没有很壮观,可是德国人还是尽量保持自然原貌的情况下把它开发成景点了,游客需要乘船进入,游览时间大约15分钟,船能到达洞内大约100米左右,而洞深远比这个长。 晚上回到会场,依旧是报告和集体晚宴。和来自其他地区的探洞者们相谈甚欢,直至半夜。 第4天 今天是活动的最后一天,我探索的是一个以狭窄著称的洞穴,洞穴名叫Baerentalhoehle,按照比较中式的翻译,应该叫熊沟洞,因为它坐落在一条叫Baerental(熊沟)的峡谷中,我的探洞装备终于能排上一点用场了。 右边的是我们的活动领队Otto,他也是熊沟洞项目的负责人。忘了介绍这个洞穴的背景,熊沟洞发现时并不深,通过人工挖掘过去的三十年间洞穴不断的一点点向大山深处延伸,目前已经达到400米。洞穴内有大量侏罗纪时代的海洋痕迹,能时不时发现镶嵌在石壁上的化石遗迹,这个洞穴除了很窄之外,另一个特色是科技含量很高。洞穴内部装设有温度,风速和湿度传感器,通过通讯系统每两个小时将洞内环境参数发送出去,搜集这些数据的科研意义在于根据洞内的环境变化可以反映所在地区的气候变化。Otto告诉我们,队员在洞里就可以用这些通讯设备叫匹萨外卖。 极度狭窄的空间 化石痕迹 抵达人工挖掘的尽头 洞内施工用的工程小车 装满泥土的编织袋 洞内的测量设备 就在我写这篇帖子的时候,收到了来自Otto的最近的洞穴测试数据,能够看到,由于我们当天进洞对于洞内环境的干扰,导致二氧化碳,温度等参数都有明显的变化,希望不会对科研结果造成影响。 请大家继续关注后续报道 https://bbs.8264.com/thread-5415081-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