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3534

主题

迪庆

管中窥物 ——从纳西语调查看东巴文化

[复制链接] 查看:11606 | 回复:1
发表于 2017-7-28 14:27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凌峰社科考队 于 2017-7-28 14:28 编辑

我们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凌峰社科考队,我们这次的云南之旅是调查纳西语的语言使用现状的影响因素。

我们来到了哈巴雪山下的哈巴村。这个村子景色不错,游人也挺多,大多数的村名都会说汉语。我们本来的调查方向只是纳西语的语言现状和语言态度。

而这几天的调查,我有印象很深的几件事。

其一,一位开药店的老大爷,他是一名党员,党徽戴在他的胸前。他是纳西族人,但他对纳西族的语言却很不重视,他不仅认为纳西族的语言是不值得保护的,还明确表示纳西族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很不重要。他持有这些看法依据的观点是纳西族的文化是落后的,应该被时代淘汰的,做为纳西族人应该去学习汉语,学习先进的文化。

他给我举了一个例子,东巴教的神职人员“东巴”,每逢丧事,他们总会出席,主家丧事一般会杀一头牛,按照宗教的习俗这些“东巴”会拿走一头牛身上最好的几部分肉,包括四肢和脊柱。老人认为,“东巴”大概是剥削阶级,而且“东巴”大多是世袭制,这种形式很不公平。这种现象大概也是他认为东巴文化落后的原因。

  

其二,一个小男孩,只有十岁,说出来的话却不像十岁。当他被我们问及如果你出远门去上学,可能很长时间不回家,你还会努力的去学纳西话吗,他的答案是“是”,当我问及原因,他回答:因为我是一个纳西族人。当时我突然有了莫名的感动。我也不知道这种回答该归结为他有一颗民族心还是他只是对这种关系司空见惯。

   

其三,我们客栈的老板,他也是一个纳西族人。我们是碰巧采访到他们家的。他认为纳西族语言的保护很有意义,他说哈巴村的纳西语汉化非常严重,年青人和老一辈的交流有的已经有了障碍,他对这种现象还是比较担忧的。语言也在进步,也在改变,那到底是最纯正的部分有意义呢,还是这种朝着实用方面的进步有意义呢?

管中窥物 ——从纳西语调查看东巴文化

  

其四,一位“东巴”,神职人员。我是之前调查时从一个大叔那里得到这位精通纳西文字与语言的学者的联系方式。我惊叹于他能够自学纳西文字长达二十多年,他曾多次无偿地为学生教授纳西文字,为纳西文字的保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和他的交谈让我有了很多关于纳西文化的看法。

我向这位学者询问了一下几个我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1、地区差异的原因。

他的答案我其实比较信服。他给出了两种原因,一者是纳西族自古以来存在着民族的分支,这些民族的分支分别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二者就是因为村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不同。比如说在香格里拉有一个与我们所在的哈巴村很近的村子,叫白地村,据哈巴村很多老人说,是纳西话比较纯的地方,也是纳西文化保留比较好的地方。而这位学者恰好是来自白地村的,他说白地村与外界联系很不密切,很多四五十岁的中年人都不会讲汉话。而情况很不一样的是,在哈巴村,上至八十多岁的老爷爷,下至四五岁的小朋友,都会说汉语。哈巴村是香格里拉纳西族聚集7个村子中经济最发达的一个村子,他们很会做生意,每逢一个月的农历初五,十五,二十五,当地就会有集市。很多别的村的人都会带着自己那里的特产来赶集。这个村子也是一个各民族杂居的地方,有很多汉族人世代在这里居住。他还说,当年曾经实行过在某一个地区,政府强制纳西族的人说汉语,如果再讲纳西话就要罚款。

2、为什么在文字断代这么久的情况下,语言能传承这么久?

我们本次调研的哈巴村,大部分村民都已经不会写纳西文字,确还在使用纳西语。这种现象让我想要仔细思考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因为我们汉族人大概很多人是一种语言和文字齐头并进的状态,所以要让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找出语言文字的关系是有困难的,大概我语言和文字脱节的时候只是学会说话时到认字时那一段短暂的时光,我对这一段时光也没有深刻的记忆。

当我将这个难题抛给这个学者后,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他说文字是一种语言的灵魂。他就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要记忆一段话,如果你只会语言,你就无法一字不差的记下这段话,而只能记住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文字才是记录文化最好的媒介,而不可能是语言。

如果要用一个比喻去描述语言,文字,典籍的关系,我认为语言就像皮肤,是一种文化最表面的东西,最能被外文化的人最先体会到。而文字就像肌肉,没有肌肉的支撑,皮肤就无法变得紧致,就像“腹有诗书气自华”之意,文字会有助于语言更灵性地表情达意。而典籍,我认为他恰恰是一个文化的核心。如东巴文化,这些典籍中最多的就是宗教经书,而东巴文化的主体大概又是宗教,典籍对于东巴文化的意义不言而喻。汉文化更不用再论。典籍所代表的文化核心就像骨,是它支起了一个文化。没有对于文字的理解,这些典籍大概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冢中枯骨了罢。正如没有肌肉,骨就无法发挥任何作用。而没有骨,肌肉和皮肤都失去了主心骨,大概那时我们能看到的就只有一个文化的表象了,这个文化也就真的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颇有唇亡齿寒之意。这也仅仅是我和一位哈巴文字的资深学者的看法。但哈巴村的纳西语却也在没有文字相佐的情况下存在了这么久,大概语言脱离文字是还能存在的,就像剥下的虎皮依然很有用处一样,但是这存在的意义可能就大打折扣。语言恐怕就只能承担日常交流的任务,很难去说出一些智慧的话语了。

3、当问及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时,这位学者的想法我认为颇有借鉴之处。


他提议,可以由政府牵头,召集各个村会写纳西文字的学者,汇集在一起组建一个纳西学校。学校的学生可以回到各村继续开展教学,也可以继续留在这个纳西学校参与教学活动。

发表于 2018-2-24 14:46 2 只看该作者
到现在才有30万人的小民族,有语言有文字已经不错了,能把语言文字保存至今更是难得!
其实从明朝开始纳西族已经开始排斥自己的东巴文化,而去积极的推崇汉文化的学习。
并不是因为汉文化比东巴文化优秀十倍,而是因为汉族比纳西族强大万倍。
5000年的历史长河当中,中华民族大家庭何止56个民族啊?
说纳西族是开放兼容,不如说是识时务,不然早就被周边的大民族给灭了N次咯!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