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3513

主题

石家庄

北京扫街之6、17.5.25游东四6-8条胡同

[复制链接] 查看:10959 | 回复:80
发表于 2017-8-28 08:00 2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28 09:06 编辑

  要说东四六条胡同里住过的最大的当属民国总统徐世昌。

  徐世昌(1855-1939年),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年号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直隶(今河北)天津人。因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为官,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今卫辉市)府城曹营街寓所。

  徐世昌是科举出身的清朝翰林,平生酷爱政治、文史、诗词、艺术等,1901年,清朝为实行“新政”设政务处,他被派充总督。1905年任军机大臣1907年,徐世昌赴北部边境抗俄,在任两年,在东三省推行了近代化建设,被称为“徐世昌新政时期”。徐世昌与袁世凯关系密切1895年小站练兵开始两人即为盟友,一文一武,互为同道徐世昌深谋远虑,颇得袁世凯的器重,堪称袁世凯的高参。袁世凯对徐世昌也很尊敬,一向称“菊人兄”。后来袁世凯要当皇帝,徐世昌才第一次反对袁世凯的决定。并与袁保持了距离。袁世凯复辟失败后,徐世昌于1916年任职总理,但一个月后就主动退位,力荐段祺瑞继任。1918年10月他被推举为第五任民国大总统。任职不足4年,即在1922年6月通电下野在位时徐世昌施行“中庸之道”,虽无大功,却能在军阀混战时期全身而退,因此而赢得“水晶狐狸”的雅号。退位后的徐世昌隐居天津租界以书画自娱,并多次拒绝日本人的劝诱,坚决不当日本人的傀儡。后来,他索性闭门谢客,直至1939年病逝。

徐世昌在北京的住宅人称弢园。弢园最初并非的徐世昌所有,而是他的好友,曾任民国总理的唐绍仪的家产。徐世昌1909年从东北任上回到北京,包括弟弟在内的一大家子人无处居住(前他在京并无房产,一直寓居且多次搬家),于是唐绍仪便将铁自己的铁营胡同内的这处宅院赠与了徐世昌,徐世昌住 进去后将之命名为弢园。


  弢园是一所花园式住宅,前后三层院落,分为东西两院。西院是北客厅五大间,前廊后厦,四明一暗,内设全套硬木家具;西厢房三间是徐氏九弟世良的书房,南房七间是门房。东院是铁栅栏门墙,北有欧式三间客厅,厅内铺设地毯,陈设均为英制沙发和桌椅。还有东北大虎标本立地迎门,在华丽之中突显威严。此院设过堂屋门,把房子分为两部分,后面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小院狭长,通向花园。


    二门内是花园,其西面,即是西院大客厅后门外。筑有玲珑剔透太湖石假山一座,对面是高大的青石假山。两山之间是一片苜蓿菜地。尽显虚实相间、高低错落有致之美。二门以东地势开阔,北面小台高筑,有内客厅三间,命名为“虚明阁”。阁后即内宅。阁前有欧式平房三大间,前有宽大的月台,此为“退耕堂”。退耕堂不远处即是徐世昌的藏书楼“书髓楼”。前面是一片瓜果树木,春花秋实生趣盎然。一条南北四十余米长的小月河,夏秋之际,荡浆其中,更有观鱼、采莲之乐。弢园的东北侧有大四合院一座,上房五大间,两侧配有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通向花园的南大厅五间,上悬“谈风月馆”之扁。整个院落有逥廊环绕。这里是徐世昌胞弟世光居京住所。
   
   弢园外东侧,还有一座独立庭院,即铁营胡同10号院,也是徐世昌的宅院,铁营胡同从两院间穿过。为了往来方便,徐世昌在两院之间建了一座过街楼。10号院也是大四合院大门面西,大门内有六尺进深的小北房五间,将院落分为南北两院。北院广植花草树木并建有两座小庙,是徐世昌祭拜吕祖及先祖的场所。南院有高大的东厢房六间,北三间与北房衔接,名曰“寿石山房”。南三间名为“冲和斋”,是读书的清静之所。歇山顶的小南楼,上下各五间,名“听松楼”。西面廊墙十四间,名曰“墨妙廊”,墙面上镶嵌有历代名人碑刻。院内苍松古柏,绿荫高槐,花木丛生,院中一座太湖石堆砌的假山。这里清幽僻静,少有人来,的确是读书、听松、养静之所。

今天,弢园的西跨院部分已成为北京166中学的校园(门牌为东四六条甲44号),东跨院(东四六条44号)成了住有140余户居民的大杂院。其它地方已看不出当时的面貌。如果您能走进当年徐世昌家族用来读书养静的东院里,或许还能在松柏古树中寻找些许弢园的风雅。




东四六条42号,应是当年弢园的一部分



发表于 2017-8-28 08:00 2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28 09:09 编辑

东四六条44号院大门,现在是个大杂院。一旁的44甲现在166中,我没有拍照



发表于 2017-8-28 08:00 2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28 09:10 编辑

六条53号院是三进格局大型四合院,虽然没有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院内建筑为标准北京四合院格局。解放后这个院被东城区政府接收,成为东城区区委、区政府的职工宿舍院。房屋业主是东城区东城区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60多年来,53号的住户换了一批又一批。2005年,东城区政府一次性搬走院内20多户住户。由东城区政府投资对53号院进行改造。


改造后的53号院为二进院格局,前院有宽阔的草坪,全院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一部分房屋是地上二层结构,一部分建筑面积在地下。原来的东西厢房外立面装修改造成为高标准客房,设置玻璃外廊,室内装修达到三星级标准。该工程于2006年3月开工,12月竣工交用。目前,古色古香的53号院已对外经营,名称叫“得月府酒楼“







发表于 2017-8-28 08:00 2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28 09:11 编辑

  53号院西侧是北京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号院。55号院也是一座三进四合院,解放前曾是旧北平市税务局局长住宅,解放后“七君子”之一的沙千里及家人一直在此居住至九十年代初。

  沙千里(1901-1982),原名重远,曾用名仲渊。原籍江苏苏州,生于上海。因家庭贫困,小学还未读完,就到上海大丰棉布批发字号当学徒,因勤奋好学,五年升任帐房。1925年同等学历考取上海法政大学法律系。1928年考入上海法科大学,并参加青年之友社,任《青年之友》周刊主编。1930年青年之友社扩组为蚁社,任执行委员。1934年集合蚁社核心力量,组建苏联之友社,主编《生活知识》月刊。1931年后在上海执行律师业务。1936年参与发起成立上海职业界救国会,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主编《救亡周刊》1936年11月,由于积极宣传抗日主张,与中国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史良、王造时等一起被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罪"秘密逮捕,史称"七君子事件"。抗日战争中,沙千里积极从事救亡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为了便于工作,政治身份一直到42年后的1980年才予以公开上海解放后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北京,历任贸易部、商业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秘书长、地方工业部和轻工业部长、粮食部长等。1982年4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沙千里故居因民国时是税务局长的住所,因此在大门外添加了一道推拉铁栅门以加强安全保障。现院子的外观及内部均保持良好。被列为北京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表于 2017-8-28 08:00 2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28 09:11 编辑

六条胡同57号院



发表于 2017-8-28 08:00 2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28 09:12 编辑

57号院门口的门档石



发表于 2017-8-28 08:00 2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28 09:12 编辑

166中学西侧的一个院子,现在也是学校



发表于 2017-8-28 08:00 2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28 09:13 编辑

六条胡同61号院。为方便老人进出,台阶旁加装了拦杆



发表于 2017-8-28 08:00 2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28 09:13 编辑

61号院的门当石



发表于 2017-8-28 08:00 3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28 09:15 编辑

  东四六条胡同近西口处,路北有一片规模宏大的院子,两个大门的门牌分别是63号、65号,这两个院子就是有“东城之冠”一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崇礼住宅,即清代光绪年间大学士崇礼的住宅。崇礼宅院是清末所盖,其大门开在六条胡同,长长的北墙在七条胡同,南北跨度156米,整个院子由中路三组堂殿和左右各二个跨院组成,共有300多间房。因此又有东城区“第一四合院”之称,东城之冠也好,东城区“第一四合院”也罢,仅从这点上就能看出此院的不凡。

  崇礼字受之,汉军正白旗人,姓姜氏,误传其姓蒋而称蒋四爷。光绪二十六年 (1900)授东阁大学士转文渊阁大学士。崇礼和皇室有姻亲关系,其宅院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居北京明、清官邸之首,后门直通七条。崇礼旧宅又分东西两院。东宅所属的一院,北房为前廊后厦,当初或为书斋,内有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题写的苏东坡诗词的硬木隔扇,至今保存完好。东跨院内,有假山、凉亭,原是和中部花园相连的组成部分,现已以墙隔开。花园内有假山和亭台游廊,山前原有月牙河相绕,山上建有戏台,山北侧有一面阔五间的大厅和戏台相对,原明间有额"定静堂",为翁同书。

  抗日战争时期,号称"东城之冠" 的崇礼住为清末大学士张之洞之子,时任伪新民会会长的张燕卿所购。张为讨好日本人,竟然将这个院子献给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岗位村宁次居住。收此落下了一世的骂名。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