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28 08:22 编辑 5月25日再次去北京同仁医院做复查。我决定做完检查后抓紧时间再去扫扫街。说实话,在这次来北京治眼前,掐指一算,从82年最后一次转黄化门那一片到现在,我已经有30多年没有转过北京的小胡同了,期间几次来北京都是匆匆 一过,转也是转转大面或景点,没有再钻过北京的小胡同。看看石家庄的三年大变样,我真没想到北京竟然还保留有那么多小胡同。“天津的洋楼,北京的四合院”,只有小胡同才能真正的代表老北京,才能体现普通北京人的生活。天安门、故宫、北海、颐和园?那些地儿只能代表皇上。 上次转过了东四一带的内务府街、演乐胡同、灯草胡同、礼士胡同和东四三至五条胡同,这次我准备转转东四六至八条胡同。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转转东四北大街西侧的几条胡同。 |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28 08:25 编辑 由于挂的是计划外的加号,做完检查已是11点半。我急忙走出医院赶往公交车站,坐公交(崇文门去东四坐106、110、116路均可)直奔往东四。去东四六条本应在钱粮胡同或者魏家胡同下车,这样可以少走不少路,我却选择了在东四南下车。之所以提前下车,是因为我上次错过了朝内大街上的孚王府,留下了一个遗憾,这次我想补上这一景点。 |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28 08:28 编辑 孚王府位于朝内大街137号,朝阳门内大街和朝阳门北小街拐角处。其南北长达215米之多,跨越东四头条、二条两个胡同,直抵东四三条;东西宽也有大约200米,可谓是规模宏大。孚王府整个建筑又分东、中、西三路。其中路为王府的主要建筑,正门进去,一条高出庭院地面近1米的丹陛旱桥直通正殿银安殿。银安殿面阔7间,左右各有配楼,银安殿北依次有后殿,后寝,后罩楼等。这一路是当年的王爷办公、会客的主要场所。西卟跨院则是王府生活居住区,当年是王爷和家属生活居住的地方。东卟跨院包括府库、厨厩及执事侍从住所。整个王府坐北朝南,结构规范,布局严谨,豪华气派。 孚王府原是康熙皇帝第13子胤(允)祥的府址。康熙皇帝去世后,四子胤禛即位为雍正皇帝。雍正皇帝上台后遭到多数兄弟的反对,只有十三弟胤祥支持他,雍正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是除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外的又一“世袭罔替”亲王。并为他在东单北大街的煤渣胡同(如今的王府井新东安商场东侧)营建怡亲王府。1730年,胤祥病重将死,雍正皇帝亲赴王府探视,但未及见到最后一面。雍正为胤祥举办了隆重的葬礼,胤祥的儿子弘晓继承王位做了第二任怡亲王,雍正为弘晓在朝阳门内大街即现在的孚王府处另建了一座规模颇大的新怡王府。并将煤渣胡同的原怡王府改建为贤良寺,以示纪念。 1850年咸丰皇帝继位。咸丰皇帝封6岁的九弟奕譓为孚郡王。1861年,咸丰皇帝病故,慈禧太后击败了妨碍她掌权的“顾命八大臣”,强令位居八大臣之首的第六任怡亲王载垣自缢,剥夺了他的王位并将怡王府收回。1864年,孚郡王奕譓年满20岁,按制度应搬出皇宫,分给王府。于是朝廷将收回的怡王府分配给了奕譓作为王府,孚王府的名称因此得来。 1928年,张作霖手下的高官杨宇霆购买了孚王府,杨宇霆被张学良杀死后,孚王府又成为北平女子大学文理学院校址。1947年时,孚王府又被国民党励志社北平分社占用。解放后孚王府一直为多家单位占用。 其实我们现看到的孚王府大门(朝内大街137号并非王府真正的大门,而是民国时期建造的。真正的王府大门在那个大门的后面,据说朱漆门扇上排列着九纵七横63颗门钉,而门前矗立的石狮足有两人多高,比天安门前的石狮还要高大。今天,孚王府虽然外观陈旧,但里边仍基本保留了原有的规制,是现存规模较大且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王府,作为曾经的怡亲王府,孚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孚王府现在的大门 |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28 08:31 编辑 沿朝阳门北小街一路向北,走过东四五条胡同,路西有个古色古香的朱漆门楼,门边的铜匾上有“东城区小学课程资源中心-史家小学基地”的字样,一侧是一座五层高的白色大楼,根据位置分析,这个大门里便是北京东城的百年老校——育芳小学。 育芳小学前身是始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尚毅私塾。说到这个学校不能不说一说一个叫继诚的清末女子。 继诚,号识一,镶白旗宗室,世祖章皇帝七世孙女,裕宪亲王福全六世孙女,裕僖郡王亮焕玄孙女。其父为荆州将军奉恩将军祥亨,母为祥亨的嫡妻阿拉檀氏。 祥亨膝下无子,只生有两个女儿,继诚1861年出生,是祥亨的次女,因其姐夭折,所以继诚就成了事实上的独生女。这位姑娘可是与众不同,自小便觉着男女没什么分别,加上其父痛爱有加、教育极严,继诚“毕五经、长诗文、工书法”,常以男儿自居,并积极主张妇女参政,大家都称呼她‘四爷’。”是成立于1912年10月20日的女子参政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4年,其父祥亨病故,此时继诚已经44岁,她决定用自己的财产创办学堂,以开启民智。具体来说,当时是想开一所宗室小学堂。 学堂在尚毅私塾的基础上于1905年建立了起来。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各种问题,“识一小学堂”在1906年停办。继诚并不气馁,又进一步的提出了办女学堂的目标,这次她不仅仅是为宗室开设,而是公开为所有女子。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907年,继诚以自己在班大人胡同里(即现在的育芳胡同)的祖宅作为校舍,开设了箴仪女学堂。宣统年间,因避讳溥仪的仪字改为箴宜女学堂。1909年,又改设师范两等学堂。为奖励女性入学,办好箴仪女学,继诚的女学堂一直未收费,全靠继诚一人支撑各种费用,她将自己家的房屋四五十间、田产数十亩,都捐献给了自己创立的学校。在她的努力下,箴宜女学堂在清末的北京女学中很有名气。 实际上箴宜女学堂经费一直紧张,全凭继女士鞠躬尽瘁,惨淡经营,1916年8月,操劳过度的继诚因积劳成疾而殉职,临终前,继诚立下契约,将一切房产、家具物什等全部捐给学堂。她的这一事迹当时轰动很大,当时的教育总长范静生,因其资助女学之事,呈请大总统奖给匾额及褒词。 继识一可谓封建社会里的现代女性,她创办的学校分小学班、高小班、师范班,不仅教授新文化,包括语文、历史、算学、常识、体操等。对中国传统文化也很重视,要求学生既学现代知识,又读圣贤书,在课堂上,规定学生必须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孟子》,并要求背熟。这一做法,为后来的继承者坚持下来。 民国时期,箴宜女学堂改名私立箴宜小学。并且按照北平市教育局的要求,开始男女生兼收。 解放后,箴宜小学于1952年收归国有,按所在胡同名,改叫班大人胡同小学。1965年北京市统一地名,班大人胡同改为育芳胡同,该校改名为育芳小学。2008年,育芳小学并入东四七条小学,称七条小学分校。2011年改称史家胡同小学分校,学校院内盖起了大楼。现学校正门开在育芳胡同内的原址,东邻朝阳门南小街上开有东门,即我看到的下边那个大门 朝阳门北小街上的育芳小学(现史家小学)东门 |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28 08:33 编辑 东四六条位于东城区东部,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至东四北大街,长715米,宽9米。因在东四北大街诸胡同中排列顺序为第六得名。 六条胡同明朝属南居贤坊,清朝属正白旗,称六条胡同,1949年后称东四六条,文革中一度曾改称红日路六条。 在东四诸条胡同中,六条胡同处于南北中心位置,可能是这个原因,六条胡同不仅比其它诸条胡同宽(其它胡同宽均为7-8米,六条胡同却宽达9米,成为一条事实上的小街),而且其南北两侧与其它胡同相通的支巷也更多,其南有月牙胡同、流水巷、育芳胡同(原班大人胡同)相通,北有月光胡同、南板桥胡同、德华里、石桥胡同,这些胡同弯弯曲曲,犹如蛛网。 东四六条东口的临街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