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酒井留香 于 2018-5-4 08:06 编辑 昨晚又是在海拔超4000的位置睡了一宿,这也是此行第二个海拔4000+的住宿点,有了之前荣许的住宿经验,对这个海拔水平上缺氧暗夜的恐惧心理在进一步的减弱。不过,也许是这种海拔的住宿环境都很一般,所以昨晚上的睡眠质量差不多跟在荣许一样差。尤其,我们落脚的这家藏族家庭旅馆,昨天不知道是赶上了藏历中的什么节日还是什么情况,一家人居然在半夜里开始载歌载舞,对我们有意见的话直接说就是,发个牢骚还搞得这么文艺。 今天的行程有近百公里,而且中间还要爬一座海拔4600多的业拉山,所以尽管被阴湿的被褥和各种噪音折磨了一宿,还是硬撑着早早起床,如果6:40起床算早的话。今早起来以后,发现停水依旧,没办法,人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只能适应环境,强忍着各种不适没洗漱就出门去觅食。在邦达广场附近的某个早餐店,点了十元一屉的小笼包,两元一碗的豆浆。另外,没有找到一路上我最爱的大饼,只好打包了两个一元的馒头作为今天的午饭。 吃好喝好收拾好东西,跑到镇子边上的邮局门口的邮筒发了明信片,在这么一个位于我们整个路程最中心的地方,明信片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寄到。其实后来铁一般的事实也证明,哥都已经从拉萨归位了,这张从邦达寄出的明信片还没到位。各种准备事项都处理完,8点20准时从邦达广场出发,跟这个立马滚蛋的雕塑合个影再行上路。 出了邦达就是漫漫爬坡路,海拔4000+的15公里爬坡,其中的种种艰辛,大家以后有机会再自己深刻体会。不过,实话说,虽然同样是在4000+的位置爬坡,今天的感觉的确没有前天爬东达山那么声嘶力竭,看来海拔都是4000+也得看是4500以上还是以下,在这里海拔差个几百米,效果真的大不一样。 爬坡爬到一半,站在昨天傍晚拍摄到的仿若神迹的半山腰,回首看看昨天下榻的邦达,再看看美丽的邦达草原,每看一眼都会觉得心旷神怡,在这样的环境中骑车,总免不了文兴大发,作文以记之:予观夫邦达胜状,在业拉一山。衔远山,吞玉曲,水草丰美,山为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邦达草原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昌都,南极芒康,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一路在风景绝美的邦达草原的仰望下向上攀登似乎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疲惫,但在这里却不得不提一下图中这些悲催的宝宝们。由于今天的上山路依旧是滇藏线上常见的之字形盘山路,而且看上去路旁的山坡秀气亲切,所以这些聪明的小伙伴们决定不走寻常路,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理论指导他们直接从山坡上推车登顶的实践,这就是他们半道上的一张合影。至于结果,我就不多说什么了,只能说,由于他们这个决定,我连续多天最后到达宿营地的纪录被他们终结。 其实这么一段盘山路如果正儿八经骑的话,也不并算太难,8点半左右出门,11点就抵达了图中所示的海拔4658的业拉山垭口。可能由于这个垭口的地势是一路上并不算常见的平坦开阔,而且还很贴心的修建了一处观景台,所以导致各路游人纷至沓来,连跟路牌合个影都得排队。 想找到一个没有旁人乱入的取景,还真的只能用长焦把主题放大。就算这样,也挡不住无所不在的路人。 好吧,为了拍摄一张夏天的照片,我们也是蛮拼的。一路穿着冲锋衣顶着呼啸的小风上山,到了海拔4658米的山顶居然要拍什么裸戏,看看这些雀跃的身影,你们的脑子都被牦牛踢了么? 排排站拍片片,这么拼的一帮人往牌子下一站,整个世界都清净了,这下可真没什么不开眼的路人敢来乱入,都TM忙着像看傻子一样拿手机拍我们呢。 换个姿势再来一张,话说当时身上真是没多少肉,就剩排骨了。莫道滇藏不消魂,经幡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过,还好,哥还剩下白,一白遮百丑的白。 行了,裸上身嘚瑟完,赶紧的穿上衣服拍拍风景。上图是垭口处修建的一个实现观景台功能的木台子,上去看看是不是风景独好。 上了观景台,发现依然是莺莺燕燕的游人如织,根本没法好好的跟风景合影,那就瞅准了机会抓紧咔嚓几张风景。看到远处的那片与天地相连的云了么?在我这个角度看,那是天边的一朵云,不过,如果站在那片云下,那就是落汤鸡。 今天剩下的行程还依然艰苦,不能在垭口处待太长的时间,简单拍些照片准备继续赶路。这就是从垭口望去我们即将前行的路,转过道路尽头的这个弯,传说中的怒江72拐就将在我们面前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想想还真是非常期待。由于行前的准备工作做的并不算太充分,一路上的美景大多都是在我没有一点点防备的情况下突如其来的展现在我的眼前,而怒江72拐却有明显的不同,在行前就看过很多关于它的影像及文字介绍,像布达拉宫一样,在没有真正看到它们之前,我的内心就早已有了它们的形象。所以,在这个垭口,这种已经完全做好心理准备的清清楚楚的知道转过这个弯就能看到一副早已简在帝心的震撼景色的憧憬和期待,与此行看到其他不期而至的美景时的心情就有了微妙的分别,大概就像期盼了大半年的十一黄金周与帝都人民在APEC会议期间突然的任性假期之间的区别。 哥身后就是传说中的怒江72拐了,作为川藏线上一段神一般的存在,自然是要在这里好好嘚瑟一下。以前从电视中杂志上,曾经多次看到过身后这段公路奇迹的影像资料,也曾无数次的幻想着自己哪一天也能亲身体验这样一段波澜壮阔的公路。可是当我真的站在了这条路的面前,才发现原来它远比想象中更加雄浑壮阔,感人肺腑。它不是雪山、不是冰川、不是神湖、不是草原,它仅仅是作为一段公路本身,便成就了风光无限的川藏线上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 知道有人不想看帅哥,就想看风景,好吧,勉为其难的满足一下你们。上张怒江72拐全景照,其实说全景照也不准确,因为这段“怒江72拐”,有人也称为“99道弯”,也有说是“108道拐”的,但具体有多少弯多少拐,从来就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很明显,照片上的拐只是其中开始的一部分。这么一段路,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位置都无法拍到全景,这个角度拍的照片只能说是它的“证件照”,之前看很多摄影、地理杂志在介绍这段公路时引用的图片都是从这个角度拍摄。平时自诩摄影师的我自然也不能免俗,既然已经到了这个位置上,看到了心仪已久的场面,理所当然要好好咔嚓几张。正当我抱怨镜头广角端不太够,容纳不下更多的拐弯时,旁边有位听口音好像广东一带的游客非常热心的对我说,“我这只广角镜头借给你拍”,顿时一阵金光四溢,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充盈天地间。虽然,我那支一镜走天下焦段覆盖18-200的广角端其实也不算太窄,换上16的广角好像在视野上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不过,人家借给我的那支毕竟是专业广角镜,成像素质自然要好上一截,于是就有了上面这张照片。人家这么热情的借给我镜头,还回去的时候总是要客气一下的嘛,有点遗憾的表示因为我的相机是个截幅机拍广角受限所以有点发挥不出来他那只广角镜的威力。于是,那位热心的广东游客很专业的跟我科普摄影常识“拍广角就得用截幅机才好,像我这样的全幅机更适合拍长焦”,听得我无语凝噎只好做认真受教状,您老是来逗我的么?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了在重庆一棵树拍夜景时,有位游客由于用单反怎么都拍不出人与夜景同时正确曝光的合影,不是人太暗就是夜景过曝,于是发出一句“单反还是不如卡片机好用”的千古喟叹。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临拐震撼最后还得上车放坡。在检查完车子的制动系统和各种螺丝的紧固程度后,我们依次踏上了这段拐弯最多的路段。72拐中这种弯度甚至已经超过180度的拐弯可以说比比皆是,作为一个风驰电掣向下放坡的骑车人,这种拐弯最大的难度其实还不在于速度过快导致的转弯半径增大,而在于有时在你拐弯之前,完全不知道拐弯之后会看到什么。我就在刚刚拐过一个像上图这样的弯时,突然发现一辆汽车突兀的出现在眼前,好在我们俩当时速度都不快才没有酿成什么悲剧,现在想起当时的危情还是一身的冷汗。 图中可以看到,弯道和直道中间有着明显的分界线,这是因为弯道是水泥路面,直道是柏油路面。据说这样设计是考虑到西藏紫外线强烈、日照长,所以用强度更高的水泥担当有更高危险性的拐弯处的路面材质,减少温差巨大对路面的影响,不会松软变形。另外,作为水泥路面,虽然反光强烈是缺点,但是在拐弯处强烈的反光却刚好能让司机自行减速避免危险发生。 沿着这样一条传说中的公路爽爽的一路下行,图中是路过同尼村时的场景。这个时候海拔只有3600左右,气候虽然比业拉山上宜人不少,不过,看到眼前的这幅景象还是让我很吃了一惊。纳尼?怎么会在西藏尤其是在这种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带看到这么流畅的梯田?周围寸草不生的荒坡中,这片绿洲是用塑料树布置成景点欺骗我的吧? 13点半左右,就在同尼村附近停车休整,人休息一下,同时更是让车子的刹车系统休息一下,这么一长坡放下来,我的V刹磨掉一层皮,而那些碟刹的刹车片,烫的已经能煎鸡蛋了。中午在这么一个比不毛之地强不了太多的地方,享用的依然是自备午餐,也就是早上打包的那俩馒头。 简单用过午膳,继续放坡20KM到怒江江边。听人说这怒江72拐在曾经的以前居然都是土路,所以在路上放坡的时候也不禁脑补了一下如果是在土路上骑这么一段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惊心动魄。好在,我们祖国富强了,有决心有能力把这样一条愁肠百结的公路硬化的条件这么好,感谢党,感谢祖国。不过,有时候在这样的道路上放坡反而更容易出危险,因为路况太好,车又少,所以车速常常不自觉的加快。在这段路上,我就有好几次放着放着坡脑子居然走神了,现在再看这些高冷险峻的转弯,想想当时心不在焉的放坡还真是有够危险。 就这么一路放坡到谷底终于看到了奔腾的怒江,记得好像有个说法是没有谁能确切的数出怒江72道拐到底有多少道拐弯,当时我还有点不服,不就是100左右的数数么?这种程度的问题哥上小学之前就已经不放在眼里,加上这次又是骑车而来没有开车那么飞驰,那就让哥给这个问题一个科学而权威的终结吧。可是当我一旦真的身处其中,整个身心就都被这壮美的景色所震撼激荡,就像听到了蛊惑人心的海妖之歌后被蒙蔽了心神,不知不觉中已经忘记了去数这些好像永远也拐不完的弯,最后连72个都没有数到就宣布放弃。 千曲百回又经过几个拐弯的距离,一路来到奔腾的怒江边,在云南境内,怒江奔流在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西岸的高黎贡山峡谷高差达5000米,东岸碧罗雪山峡谷高差达4000多米,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江水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称“怒江”。就在这么一条脾气暴躁的怒江边,我们居然看到了几个勇士正迎面而来反骑72拐,这才是真的猛士,我简直不能再佩服。这么一段传说中的公路,从怒江边抬头仰望一下这么多的“之”字,内心都得是崩溃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72拐,敢于正视淋漓的业拉山。这是怎样的自虐者和幸福者?祝你们好运。 从下到江边一直到怒江大桥,大概4KM的平坡,就这样沿着怒江一直前行。今天的风景是我上路以来感觉最为震撼人心的一段,路两旁基本没有植被覆盖的群山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幻着黄色,红色,褐色的存在,群山环伺下奔腾的怒江在两岸的沉静中一路澎湃,这幅仿佛从洪荒时期就一直这么和谐存在着的画面不停的冲击着我的内心,给我以深深的震撼。一路上第一次生出让这段路长一些,再长一些,不要那么快的骑完,让这段景致更深刻更长久的留在心中的念头。 既然道路不可能变长,那就尽可能多的拿起相机,用光影留住这一段的感动。所以,今天后半程的照片拍的特别多,让自己满意的也有不少,以至于后来为客厅的照片墙选择照片时,好几张备选照片都出自于今天的怒江沿线。其实想想,这种貌似穿越了历史的景色对于我们以游客身份猎奇的目光而言的确是场勾魂摄魄的视觉盛宴,但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或者在历史的长河中依赖于穿行这片河谷进行贸易和交流的滇藏两地人民群众来说,这里又是一片不折不扣的不毛之地。而说到这个不毛之地,也许有细心的童鞋已经注意到,之前的照片中,当我们从邦达草原一路向业拉山攀登时,路两侧还是一片童山濯濯的景象,甚至在海拔4658的业拉山垭口,放眼望去也都是高原草甸与低矮灌木相爱相生的大好局面,可就在我们刚踏入怒江72拐之初,周围的植被就迅速衰减为虚弱的稀树草甸,等到了这海拔只有一两千米的怒江河谷底部,满眼就只剩下这道不尽的沧桑寂寞。这样的变化不得不让我心生疑惑,就纬度而言这片怒江河谷与重庆、成都、武汉、杭州这些以温润潮湿闻名于世的城市大概平齐,就算考虑海拔的问题,最低处海拔可能只有1000米左右的河谷底部的生态环境理论上也应该比高出它们近4000米的业拉山垭口要好上不少,而要考虑周围小环境的影响的话,身边就是翻腾奔流的滚滚怒江,又怎么可能比一山之隔的邦达草原还要干旱贫瘠?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后面会遇到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同样的纬度,同样的海拔,同样的大山挟持大江之势,雅鲁藏布江河谷内一派生机盎然的热带雨林风貌,而怒江河谷的地貌也许只比月球表面多了一条大江。怒江大峡谷作为仅次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世界第三大峡谷,为什么不管从什么角度分析都应该分布着温润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河谷地带,却偏偏是这么一副亚热带荒漠的末世景象?回到家后,对这种干热河谷的成因查阅了一些资料,有一种被归结为“焚风效应”的理论解释的相对简单明了而又令人印象深刻,最主要的是它的名称---“焚风效应”,从刚开始看到这个理论的那一刻起,这个形象具体让人感同身受的名称就牢牢的占据了我的理论高地。“焚风效应”的大意是说,夹持着怒江的横断山脉的走势大体上是南北纵向,基本垂直于西南季风或者东南季风,当湿润的空气越过河谷两侧的山脉时,被迫随着地形抬升,形成降雨失去水分,之后气流翻越山脊,在山脉背风一侧下沉增温,同时还会带走原有空气中怒江蒸腾出水分,这就是焚风。这个理论同时也很好的解释了同为在横断山区并行不悖一路向南的传说中三江并流的另外两条江,金沙江和澜沧江沿线同样存在的干热河谷的成因。如果各位看官对我们之前的路途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能想到离开奔子栏后看到的金沙江河谷以及哥在德钦飞来寺摔车后一路放坡到达的澜沧江河谷,都是这种干热河谷的典型性写照,只不过它们都不如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怒江河谷这么爆裂决绝的把干热进行到底,彻底实现了寸草不生这么典型而已。另外,不要问我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不是干热河谷,我是不会告诉你们,且听下回分解的。 在这样一个让人震撼的地质景观中,怎么能没有这种车景合一,仿佛从远古一路踏歌而来的照片呢?这也是一路上我比较喜欢的车照,可以直接拿去给美利达做宣传片。 道路旁散落的玛尼堆,看来这段风景不止令我心生震撼,就连见惯了各种神迹的藏人对此也是膜拜不已。 有景,有车,又怎么能没有主人公粉墨出场呢?不过,好像主人公过于闪亮,山川为之变色,怒江为之含悲,整个景致因为哥的出现失色不少,看来以后还是得尽量少抢镜。 那就给大家多看看一路美景,你们能感受到我所感受到的穿越时空一般的厚重么? 继续放毒,蓝天、白云、公路,大家自己感受下,着重要感受一下阳光近乎直射时焚风的炽烈。 上 图又是一张我比较喜欢的照片,要素比较齐全,蓝天、白云、公路、怒江,还有一个由道路的延伸线将观者目光聚集到一点的怒江明洞,今天一路上屈指可数的骄阳下的遮蔽点。轻骑驶入明洞的时候,发现里面满满的骑行人,站着的,坐着的,躺着的,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躲避午时怒江边无处不在的阳光直射以及如附骨之疽般焚风的肆意炙烤。 就在很多同伴还在明洞躲风的时候,哥稍事休息就又上路了,没办法,谁叫咱是笨鸟,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哥这瘦削的没有多少脂肪御寒的小身板,相较于之前在香格里拉被高原的阴风冷雨浇的嘴唇发紫的天气,明显还是更能耐受干热河谷里肆虐的焚风。过了怒江明洞继续前行就是怒江大桥,上图是离怒江大桥不远那个著名的废弃了的道班。尽管也是一处遮蔽点,不过好像里面地雷丛生,还是敬谢不敏了。 终于看到了传说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怒江桥,因为守桥官兵不允许拍照,只好远远的拿长焦镜头拍个全景也算不枉此一行。走到近处细细品鉴,大桥横跨在怒江河谷两岸刀削一般的悬崖之间,峡谷间混浊的江水奔流不息,一座3层高的营房像火柴盒一样镶嵌在大桥对面的悬崖上,果然不愧是川藏公路的咽喉。怒江大桥西侧矗立着一座孤零零的桥墩,很是引人瞩目,那是1953年,人民解放军官兵在修建怒江大桥时,一名战士不小心掉入刚刚浇筑的桥墩中,混凝土迅速凝固,只剩下一只手,直指天空,战友们想尽一切办法也没能将他救起,只好流着泪将他筑进桥墩。这座桥墩一直被完好地保存着,成为耸立在滔滔江水中的一座丰碑,向英雄敬礼,向英雄致敬。过桥的时候,守桥官兵还非常贴心的为过往的行人准备了开水随便取用,虽然在我通过的时候,上一桶开水已经被打光,下一桶还没有烧开,但这个细节的设置还是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子弟兵和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鱼水深情。 过怒江桥不远,就在这个路标处,顺着路标指示的方向,左转离开了陪伴我们一天的怒江,而怒江则向右继续它孤独而壮美的奔腾。 最后再看一眼蓝天下的怒江,我们也在此刻正式告别了从丽江开始就与我们缠绵悱恻的著名的三江并流。在进入奔子栏前我们跨过了金沙江,在如美我们跨过了澜沧江,在今天我们又跨过了怒江,一路向西我们用了12天的时间才算完成了对这三条举世闻名的南北走向的大江的跨越,而我们伟大的祖先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完成这看似不可能的对三江并流的跨越呢?横断山区断绝东西,但它割裂不了的是祖国的领土主权和完整,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跳梁小丑一般的藏独分子任何分裂祖国的图谋最终都不会得逞,而他们的名字最终也必然会被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接下来的路,我们一路沿着怒江的一条小支流“白马沟”逆流而上。 白马沟风光。这个位置处的公路,相当有特点,路过这里的时候,我一度非常想在岩壁的阴影下躲躲逼人的日头,不过刚停下车子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在左图这个阴影里休息爽则爽矣,但是却非常危险,两面来车都不容易发现阴影中的人。为自身安全计,还是算了,放弃这难得的庇荫处,上路继续炙烤。 今天从邦达出来一直到现在都是艳阳高照,白云寥落,虽然这种天气对于拍照来说很出效果,不过对骑车人来说确实有点坑爹。在焚风的红袖添香中,整个滇藏的骑行过程里,今天是唯一让我感觉好像有点中暑迹象的一天,而这段中暑的苗头就发生在现在这一段的骑行中。不过其实也不知道我当时的症状究竟算不算中暑,用更加通俗点的形容,就是晒的有点发晕。按照正常的中暑自救措施来说,自然是应该先找避光阴凉处躲避然后再想降温的方法,可是在这个正午垂直日照的角度下,我们正在骑行的河左岸真的是一点阴凉地都没有,当时如果真的中暑倒下了,也只能继续在阳光下硬挺,硬挺的晒着。 千辛万苦终于硬挺到一处阴影地,亲切的差点泪奔,毫不犹豫的停车休息,解开衣领、补充水分,尽管焚风依然不屈不挠的带走我刚刚分泌出来的汗液,可毕竟躲开了阳光的炙烤,如果不是有这片救命一般的阴影,这么个状态骑下去估计真是要中暑的节奏。 休息了一下缓过劲来继续上路,大概17点左右,赶到了一个叫瓦达村的小卖店,终于赶上了前面的大部队。当然,上午推车抄直路上业拉山的那拨小伙伴们还不知道在后面多远处晒着呢。 在小卖店里稍事休息后又继续上路。不过刚跨上车就开始大逆风,这么个逆风环境下骑车的感觉,就跟上了4000+一样。不过周边景色还不错,有那么点田园风光的意思。看到右上角飘来的乌云了么?就是它还弄出几声雷鸣,不过也就是给我们听个响,好歹今天是一路上很罕见的一整天都没淋到雨的一天,如果不是有今天的话真怀疑队伍里是不是混进了萧敬腾。 随着继续前行,焚风效果逐渐褪去,绿色也越来越充沛,终于出现了这种山脚乔木山腰灌木山顶草甸的正常植被分布,路旁也又一次出现这种跟澜沧江边相似的红色山体。 快到八宿的时候,路旁有一座多拉神山的庙宇,多拉神山?里面难道供的是哆啦A梦?由于当时已经被业拉山、阳光、焚风和大逆风折磨得不行不行的,也就没进去拜谒。由体力充沛的晓阳同学带着我的单反代表我和老张同志进去参观,我们俩代表晓阳同学在庙外休息。 上图是庙里成片的转经筒。 就这么一路震撼着骑到20点左右才赶到今天的住宿点--八宿。如图所示的住处,20元/人,8人一个屋。作为前景的是队中高田同学的肖像,这就是网上吐槽西藏骑行时最喜欢引用的那种对比强烈的脸,给大家展示一下,虽然我觉得这纯粹是仗着年轻没做好防护工作的缘故,跟是不是骑西藏没太大关系。这么细皮嫩肉的一张脸,放在晴朗的烟台海边晒一天也得成这样。不过,在这里放这张照片,跟高田同学的脸没有关系,主要是因为他背后那个小房子上面的三个字“男浴室”,就在这间大概能同时洗三四个人的男浴室里,发生了一件密室失窃案件,老马价值几千大洋的卡西欧运动手表在这里被人偷了。话说当晚他出浴室,我进浴室的时候,浴室里只有其他车队的一个人在洗澡,老马的手表还安静的躺在浴室窗台上。当时由于水凉我决定晚上再洗,几分钟后等我出了浴室回到客栈大厅,老马发现手表不见再进浴室找表的时候,已经人去表空。挨个房间问了一圈都没有人承认见过,没办法只好报警。在这么个小地方,警察的出警速度还是不错的,但在这么一个过分依赖技术手段破案的时代,想出现一个福尔摩斯或者柯南式的靠分析各种蛛丝马迹找出真凶的名侦探似乎有点困难。警察来了照例也是先查监控,发现店里的监控居然是个摆设,硬盘里的影像竟然还是几天前的。最后动用常规手段,警察搜查了最后在密室里洗澡的那个人一行的行李,依然是没有收获,不过翻出了一把藏刀。当时警察给了他两个选择,没收管制刀具或者拘留15天,我去,还能这么选么?说的好像拘留15天以后就能带着管制刀具随便溜达似的。就这么折腾了半宿也没找到老马的手表,郁闷的大家在住处对面的小饭馆吃完晚饭已经近12点。正当直到此时仍然没洗成澡的我决定不管是凉水还是热水都必须冲一下的时候,发现居然连凉水都停了,这下不管凉的还是热的统统没戏了。原来在这条路上洗澡也跟炒股一样,在热水用完只能用凉水洗澡的时候,任何的选择其实都是在赌博,你永远不会确切的知道你等来的是热水还是停水,就像在你犹豫要不要小赚离场的时候,永远不会知道第二天究竟是涨停还是跌停。得,反正哥也不炒股,也甭替股民朋友们瞎操心,就这样将就着睡觉去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