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936

主题

西北

东北7日游记---在大森林里的小夏天找到我的小确幸

[复制链接] 查看:199889 | 回复:74
发表于 2018-11-21 17:41 21 只看该作者
D6 方正——哈尔滨



同哈公路




也许这一天心早就飘回了哈尔滨,并没有拍出太多和之前有什么不同的照片。



随便上几张,记录这在路上的一天。



越近哈尔滨,天气变得越阴沉,也许这次和阳光灿烂的哈尔滨无缘,注定后面拍的哈尔滨在一个深沉的基调之下。











发表于 2018-11-21 17:42 22 只看该作者
D7 漫步哈尔滨街头探寻老建筑



哈尔滨原点



回到了哈尔滨,幸好尚有足够的时间让我好好再看看这座我喜欢的城市。


  哈尔滨这座城市,始建于中东铁路的修建。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叶,清政府行将灭亡的年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云正笼罩在神州大地上,苦难的中国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中华民族正一步一步地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沙皇俄国借道中国东北修建中东铁路,用以衔接西伯利亚铁路的阴谋,实际上就是妄图变中国的东北为其殖民地。


  中东铁路修建的时代,正是俄国的反犹活动达到高潮,数百个城市发生了屠杀犹太人的事件的年月。在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等东欧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反犹排犹活动,给犹太人带来了极大的恐惧与和灾难。所以,大批的犹太人与俄国侨民一起,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来到了刚刚开发的哈尔滨。同时,欧洲的许多难民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或者抱有追求新生活的目的来到哈尔滨


  由此观之,无论是来自中国山东河北的筑路工人,还是来自俄国的白俄或犹太人,他们都是出自一个共同的目的来到哈尔滨的。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家,他们为生存所迫,开始了他们在哈尔滨的移民生活。他们没有理由不殚心竭虑的建设哈尔滨,他们是把哈尔滨当做他们自己新的赖以生存的家园。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历史遗存是社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哈尔滨的欧式历史建筑并不是哈尔滨作为殖民地的证据,它是哈尔滨具有世界多元文化的一个佐证。


  早期的欧式建筑底色加上哈尔滨国际多元文化的现实,使得哈尔滨城市的建筑一开始就与法国的巴黎和俄国的圣彼得堡保持了同一层次。人类对美的感知是相同的,不仅俄国人精心打造哈尔滨的建筑景观,这座城市的其他民族也尽量在本民族建筑风格上保持与城市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作为历史建筑爱好者,穿街走巷拍这些老房子就是我最大的乐趣所在。它们在我心目中比那些景区仿造的假古董要有意思得多。这些被利用起来的旧建筑,是鲜活的,而不是像标本一样被收藏起来。



南岗区因为是中东铁路局所在地,而凸显出重要的地理区域优势,成为了哈尔滨当时重要的外国行政机构所在地。从1907年起,先后有20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并形成了现今大直街与红军街一带的莫斯科商场(现黑龙江省博物馆)、圣尼古拉教堂(1966年拆毁)、国际饭店等一些极具异国风情的建筑群落和侨民社区。南岗区红军街和东、西大直街相交的地方,是哈尔滨城区地势的制高点。在俄国人的城市规划中,这个转盘道的中心是被称为中央寺院的圣尼古拉教堂,由此辐射出六条道路连接各方,成为哈尔滨毋庸置疑的城市中心。



黑龙江省博物馆与国际饭店中间的这座反法西斯胜利纪念塔是由有“碑塔之王”之称的俄侨建筑设计师巴吉赤设计的。巴吉赤先后在哈尔滨和悉尼的建筑领域耕耘了60多年,为两座城市留下了众多杰出作品,至今仍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其中,参与了防洪纪念塔哈尔滨国际饭店门厅、秋林公司职工俱乐部、哈尔滨苏联红军解放东北纪念塔的设计,以及青年宫、马迭尔宾馆的改造。




发表于 2018-11-21 17:43 23 只看该作者
西大直街



国际饭店



红博广场转盘道旁边,矗立着一座外形酷似手风琴式样的建筑,这就是代表哈尔滨早期建筑艺术风格的杰出之作:国际饭店。



大楼外部造型简洁明快,有连续多层阳台组成,模拟手风琴琴键,正门两侧上方流畅的塑造线脚模拟风箱。墙面采用面砖装贴装饰,与塑造线脚有机结合。另外少量的浮雕花来装饰,使其简洁明了,美观大方,是日本近现代建筑的处理手法,是新折衷主义的集中表现,更是30年代初期新艺术建筑风格在哈尔滨的代表作。最初由一名无国籍外侨投资修建,但开始建起一层,因财务不足而停建。1936年6月由日本近藤林业公司把地基和图纸买下继续建造,用了一年时间建成,1937年7月对外营业,取名为“新哈尔滨旅馆”。








发表于 2018-11-21 17:44 24 只看该作者
中东铁路俱乐部旧址
哈尔滨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因为这个地方之所以会形成一个大城市,完全是因为中东铁路及其支线在此交汇。随着中东铁路的通车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哈尔滨成为了一个充满商机的地方。世界各地的冒险家、淘金者、金融家、工厂主们,一下子蜂拥而至,开始在哈尔滨开创他们的辉煌事业。于是,哈尔滨就象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夜之间就高高矗立起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一样,一个移民建造的国际大都市,就这样瞬间就繁荣崛起在松花江的南岸。西大直街上的中东铁路俱乐部旧址现在是哈尔滨市铁路博物馆,里面除了有关于中东铁路的详细历史介绍,也有现在中国高铁发展的一些简介。



旁边的詹天佑广场矗立着“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铜像。其身后是“解放1型”蒸汽机车,这款机车虽然命名为解放1型,实际上是1936年由日本川崎重工制造的。



中东铁路俱乐部是仿莫斯科大剧院风格建造,设计师为康·赫·德尼索夫,1903年开工后不久便爆发了日俄战争,直到1911年12月才建成,后在1919年、1923年两次扩建才达到现在地上二层,地下一层的规模。它是一座砖混结构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



建筑以磨光块石砌筑基座,一、二层间设腰线,一层和部分二层转角外墙抹灰,作回横线分割。两侧立面女儿墙作凸起与檐口线相连的小山花檐。建筑有倒券脚雕饰。主入口并不设在建筑中心段,而设在左侧。正立面中间四根爱奥尼式壁柱使只有两层的建筑颇有些挺拔感。



建筑主入口处石阶踏步将人引入棂木门。工人正在安装门口的历史建筑招牌。



拿出身份证登记,经过安检后就可以进入内部参观。第一个大厅陈列着一个本栋建筑的缩小沙盘模型,沙盘背后的墙上展示出以往的旧照片。



文化厅内各种浮雕构思精美、图案典雅,显示出富丽堂皇的气势。



由于内部不允许摄影,只简单拍了一些内部建筑结构便把相机收了起来慢慢参观。



对于中东铁路感兴趣的朋友,推荐到此游览。



离开博物馆的时候,不忘再给这座富丽堂皇的建筑再拍一张照片。









发表于 2018-11-21 17:44 25 只看该作者
大石头房子

庄严肃穆的哈尔滨铁路局办公大楼,默默的矗立在西大直街上,已经有100多年之久了。它完全是用石头堆砌而成,其坚固程度宛若一座城堡,哈尔滨人都管它叫大石头房子。它是哈尔滨的工人阶级,同沙俄铁路当局进行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



据史料记载,四次火烧铁路局办公大楼的的事件,是在1905年的11月份中东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发生的。哈尔滨的铁路工人在大罢工中四次火烧铁路局办公大楼之后,霍尔瓦特局长既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于是,他从1906年开始,用石头修建了一座办公大楼。如今这座大石头房子的门前竖立着的是伟大领袖的雕像,门口的栏杆显示,它不是一个普通人可以进去参观的地方。我只好远远地拍一张照片了事。





发表于 2018-11-21 17:44 26 只看该作者
哈尔滨法政大学旧址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对面,有一座古朴的校园,它现在是哈工大附中,每天早晚,这里堵得要命,接送孩子的家长一浪接着一浪。鲜为人知的是,112年前,这里就是一所学校,而且比工大附中今日的地位还要显赫。



如今,工大附中的教学楼在周围的高楼大厦中并不起眼,但在一张流传下来的1906年的老明信片里,大直街荒凉的土地上两座小楼异常高大。那还是哈尔滨启蒙的前夜,人口稀少,百废待兴,规模宏大的中东铁路商务学校就在这里建立起来。随后,中俄哈尔滨法政大学、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在此相继成立。



西大直街53号形成建筑群,最早的始建于1906年,最晚的建于1920年,呈现新艺术运动风格和俄罗斯建筑风格。大直街53号建筑群更大的魅力在于,这里曾是哈尔滨百年教育的摇篮。



解放后曾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工学院微机培训中心与电子仪器公司等多家单位所在地。



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大批俄国人涌进哈尔滨。俄国人历来注重教育,为解决哈尔滨俄侨上学难,俄国人在20年间,开办了一百多所学校,有小学、中学,也有技术院校,如第一齿科、第二齿科、中俄工业学校(哈工大前身)。其中,尤属中东铁路商务学校创办时间早,办学规模大。1906年3月11日,中东铁路商务学校男校在这里建成开学,同年10月1日,女校开课。学校所需经费全部由铁路局拨付。



铁路商务学校招生不只针对俄国人,还有大批中国学生。史料记载,晚清末年,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与中东铁路局局长霍尔瓦特商定,将辽宁籍男子20名、女子10名送入哈尔滨的铁路商务学校留学,学制8年,专修商业经济。这些学生中出现了一批风云人物,比如先后担任东省特别区教育局局长和教育厅厅长的李绍庚、张国忱,有“中国辛德勒”之称的伪满驻德外交官王替夫、张学良秘书邹尚友、国民党进步人士张冲等。



铁路商务学校初具规模,大部分俄侨子女都能顺利上学了,毕业后能直接回到沙俄的大学继续深造。但是上世纪20年代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俄国“十月革命”为哈尔滨带来了大量俄侨,同时也切断了沙俄与哈尔滨的往来关系,年轻人无法再去沙俄院校,大量俄侨青年失学。高尔察克溃败后,其治下鄂木斯克理工学院、鄂木斯克农学院的老师们涌至哈尔滨。俄侨们正愁没有师资,而这些教师正好也需要一份工作。大学的建立便成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1920年3月1日,在博罗佐夫的帮助下,哈尔滨法政大学前身——哈尔滨高等经济法律专门学校成立,地点就在铁路商务学校内。



哈尔滨还有多家著名机构在这里诞生,比如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著名音乐家的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1921年在这里创办、1941年迁至道里新阳路的哈尔滨交响乐团(后来又迁到商务俱乐部,即现市科学宫)。哈尔滨红十字医院1911年12月也在此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建筑组群划归给了哈工大,先后用于校图书馆、科技公司、书店等。直到百年后的2001年,历史又一次溯源,这两座蜿蜒如河的建筑成为哈工大附中初中部,教育的基因在这里延续……





发表于 2018-11-21 17:45 27 只看该作者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是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里面的建筑大都为斯大林式建筑。又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民族建筑风格。其中以这座主楼为典型代表。



正如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各种艺术形式一样,建筑艺术风格呈现了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为“赞美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秩序”做出贡献。这些建筑气势磅礴,高耸雄伟,布局对称,装饰富丽堂皇,以显示共产主义的革命激情与荣耀。



在主楼脚下拍这栋大楼,这个角度显得有点压抑。



由于这里典型的苏联式建筑,所以很多电影喜欢在这里取景,营造那个年代的气息。陆毅与赵薇主演的《情人结》就是其中一部。



很多人可能有名校情意结,总喜欢到当地的名校去拍照取景。但哈工大不同其它小清新校园的风格,真的需要好好想想如何搭配服装与构思。






这个是哈工大的标志,据说很多学生约人都喜欢约在这里见面。反正我就等了好久,想拍张完全没人的照片相当不容易。






这座是哈工大的图书馆



也许这个角度可以显得自然一点。



图书馆旁边的环球标志









发表于 2018-11-21 17:45 28 只看该作者
东大直街



秋林公司





秋林公司,不用多说,哈尔滨人都知道。著名的老字号,由俄国人伊·雅秋林于1867年在俄国伊尔库斯克创建,1900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在哈尔滨设立了分公司,命名为“秋林洋行”。十月革命后,秋林公司将总部迁至哈尔滨哈尔滨红肠、大列巴等本地特产都是秋林的主要产品。



特地等到傍晚来到秋林公司附近。为的了用广角镜在这里拍一组流光溢彩的车轨夜景。



这里无论昼夜总是车来车往。



秋林公司集合多种风格之特点,反映出较强巴洛克特征的折衷主义建筑。精巧的托檐石托起出挑较大的屋槽,整个搪部颇能吸引人的视线,成为表现建筑特征的重要因素。








发表于 2018-11-21 17:46 29 只看该作者

东大直街






白天的东大直街,川流不息的汽车。






东大直街291号这栋黄色小楼归属于省建委,临街的一层和地下室都已改为商业门市用房。走进最繁华的秋林商圈,多少人从这栋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前走过,却从不知它的身世。它曾是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这栋楼正面的保存状况还不错,米黄色的墙体、白色的线脚、弧形窗、女儿墙、陶立克柱、三角楣…这栋小巧而精致的小楼或许就是匆匆过客那抬眼间的惊鸿一瞥。






东大直街也是个分布着很多老建筑的地方。上次来哈尔滨就重点拍摄了这里的挨得很近的几座教堂。由于介绍过,这里就不重复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的另一篇哈尔滨的游记。




发表于 2018-11-21 17:46 30 只看该作者
红军街

黑龙江省博物馆



1903年中东铁路正式通车,这条连接欧亚的大铁路为哈尔滨这座城市带来蓬勃的生机。曾经,各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各式的梦想走出火车站,野心勃勃的要在这个新兴的城市写下一段传奇,而这个城市也真的回报他们以奇迹。现在从火车站一直向上走到博物馆,沿着红军街的两侧依然保留着很多老建筑,它们的背后就是那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而我的目光却总是在最优美的一栋建筑上停留,要探询它的过往。



黑龙江省博物馆位于哈尔滨南岗红博广场红军街50号),是一座古典欧洲巴洛克式的建筑。始建于1906年,建筑顶部有带有法国古典主义风格的长方形底扁形和半圆穹顶,使整个建筑错落有致造型优雅。红色的穹顶,土黄色的墙面间以白色的线脚装饰,在郁郁葱葱的绿树映衬下,色彩明快而雅致,虽经百年风雨沧桑,风采仍不减当年。



黑龙江博物馆原为莫斯科商场,是中东铁路局商务公司1906年投资兴建,商场于1908年竣工并投入使用,主要销售从俄罗斯和西欧进口商品。1922年改为博物馆。如今,九十多年过去了,它似乎又要回到它的起点,博物馆临街的十五个各自出入互不相通的独立单元,绝大部分出租成商铺。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有些遗憾。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