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其它

硝烟过后,巴尔干不一样的风景—自驾塞尔维亚、波黑、黑山16天(攻略+游记)

[复制链接] 查看:72152 | 回复:40
发表于 2019-1-26 17:22 21 只看该作者

——莫斯塔尔的日与夜

离开布纳泉Vrelo Bune,很快就来到莫斯塔尔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小镇。这里是波黑南部的中心,是波黑萨拉热窝外另一个深受游客喜爱的城市。
驱车进城,跟着GPS来到预订的民宿附近,差了几百米就要到达的时候,我们被好心的当地人拦了下来,用当地语言告诉我们这里在修路,汽车不能再往前开。看着我们一脸迷茫的样子,当地人从口袋里掏出笔和纸(这种随身带笔纸的习惯,在我小时候的中国人也很普遍,但电脑逐渐代替传统文具后,随身带笔纸的习惯下慢慢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一边画图,一边努力诉我应该要怎样走才能到达目的地。打开GPS发现那段路对于开山路不多的我们有点难度,于是大Wing和Water步行去打房东求助,我在车里等她们。
房东父子来到后,两三下子就帮我们把车开到他家门口,然后我们住进了这家BOOKING上评分9。9分的民宿。不得不说这是我在这行程里住得最舒服的地方,房间干净、温馨、装饰有品味,房东一家人都非常NICE,用实力获得高评分啊。房东有一个很帅气的儿子,是在读大学生,英语非常的好。他给我们介绍了这座城市,告诉明天可能会下雨建议我们趁天色还早先去古城逛逛。
老城内的科斯基•穆罕默德•帕夏清真寺,这是一座建于1617年的中世纪时期的古老清真寺,登上这里的宣礼塔可以鸟瞰莫斯塔尔老城,宣礼塔6点关门,门票7欧/人。因为我到达时的天气不好,所以没有去登宣礼塔看全景。


莫斯塔尔这个名称首次出现是在1468年至1469年奥斯曼土耳其进行的一次调查中提及内雷特瓦河畔的一个村庄建有两座塔,莫斯塔尔这个名称是来自于“守桥人”(mostari)一词,当时有一条自市场通往左岸的木制桥梁。1878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8年期间,莫斯塔尔被奥匈帝国统治。1881年,莫斯塔尔成为莫斯塔尔-杜夫诺主教区的中心。1939年,成为南斯拉夫王国克罗地亚自治省的一部分。
因为历史的原因,古城城内有很多中世纪土耳其风格的建筑和老桥梁,除了那座闻名于世的古老石桥外,还有监狱、制伞坊、菜馆等古迹。
莫斯塔尔街头,保留着不少波黑战争的遗址。前面也讲过,波黑宣布从南斯拉夫独立后,爆发了波黑战争,而莫斯塔尔围城战也是波黑战争的一部分。从1992至1993年持续18个月。最初莫斯塔尔克罗地亚族裔武装克罗地亚国防委员会与波黑共和国军第四军团一同抵抗南斯拉夫人民军,然而由于政治及种族因素的影响,冲突逐渐演变为波黑克罗地亚族和波斯尼克穆斯林之间的战斗,最终导致了两族裔之间的克罗地亚-波斯尼亚战争。
房东帅帅的儿子告诉我们:城市里一些战争遗址之所有还保留着,是政府希望能警醒后人战争的残酷,要珍惜和平。但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居民则不喜欢战争的痕迹,这些阴森的建筑让他们感觉很压抑,本地居民们希望政府可以重建这些遗址,让他们可以早日遗忘战争所带来的伤害。



莫斯塔尔的一面墙上画着这张1992年-1998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使用的国旗,之前在萨拉热窝参加Walking tour的时候,导游曾经很大篇幅介绍过波黑的国旗。大约的意思是这面国旗有各种族不公平的表现,在波黑战争结束后,重新制定了一支新的国旗。不知道为什么这里还画着这支旧国旗呢?




在网上搜了一张于1998年2月10日制定的波黑国旗,也就是现在在使用的国旗。深蓝底与星星取自欧盟旗帜,代表其为欧洲的一员。最上与最下的星星只有一半出现,代表星星的数量无穷无尽。三角形代表国土形状及国内三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与波斯尼亚克人穆斯林。黄色则代表三族互相合作,共创美好的未来希望。



莫斯塔城有座著名的“古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Stari Mos、英语:Old bridge、法语:Vieux pont),这座古桥建成于1566年,呈拱形的桥梁长29米,宽4米,桥的两头各有一个石砌桥头堡。自古以来,横跨于内雷特瓦河上的古桥西边住着信仰天主教的克罗埃西亚人,东边住着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尼亚人,四百多年来天主教堂与清真寺隔河相望。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这座城市里一河两岸的居民不时有小冲突,在1993年11月9日,这座矗立了427年的古桥在波斯尼亚战争中被刻意炸垮。
直到波黑战争年代结束,波黑国内一切回复正常后,在原址上重建了这座古桥。并于2004年7月23日开放,2005年古桥和周边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现在围绕着莫斯塔尔古桥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圈,有餐厅、咖啡馆、手工工艺品店、旅行纪念品店、雪糕店等等。第一眼看到古桥的感觉是:哗!好新的古桥啊。。。。。。再想想,是啊!2004年重建的古桥,才十多年的时光,不太可能沉淀下来它原本应该有的老气。下午是莫斯塔尔最热闹的时间,旅行团、背包客、本地居民,让古桥上一直都人头涌动,找了一个适合拍全景的位置先拍了几张全景后,再和同伴一边逛古城里的小店,一边往古桥方面走。




莫斯塔尔老城中还有古老清真寺和奥斯曼时期留下来的老房子,穿过这些老房子,跨过古桥,我往老桥的另一边走,我想360度无死角去领略这座古桥的美。



走过古桥的另一边有一家雪糕店。见到雪糕双眼放光的大Wing表示她要做老板请我和Water吃雪糕。于们我们就坐在古桥旁边,欣赏着老城的美景吃雪糕。哈哈哈,再次谢谢大Wing老板,雪糕太好吃了。


过桥后往左转就能来到古桥的另一边,这里是两条河流的交汇外,河面非常的宽阔。很多游客聚在河边的堤岸上等待日落,是的,以古桥为背景的日落很美,可惜此时的天气不够好。
一只没看到主人带着的可爱大狗狗在河岸上主动与游客打招呼,然后各种卖萌,吸引着岸上的游客纷纷拿出手机与它一起自拍。



莫斯塔尔古桥有一个传统活动:跳水。从古桥上跳入内雷特瓦河是莫斯塔尔年轻男人的传统,内雷特瓦河河水寒冷,又水湍急,所以在这里跳水是一个很危险的壮举,只有训练有素、水性好的年轻人才会尝试。而跳水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古桥落成时代,但首次有记载的时间是1664年,从1968年开始这里每年夏天会举行正式的跳水比赛。2004年为庆祝古桥重开,9名年轻人一起从古桥上一起跳了下来。
现在跳水这个传统活动已经演变成为游客表演的项目,夏天的时候,会有当地年轻人像表演街头杂技一样从桥上跳下,当然在跳之向周围的游客收费,收到25欧就表演一次。如果想学跳水,可以在桥西边的白房子里报名,35欧/人。先在旁边的低一些的台子上练习跳水技巧,大约一个小时就可以从桥上跳下来啦。

我在春天来到莫斯塔尔,这个季节的河冰非常冰冷,所以没有当地年轻表演跳水。但在河边静静坐着欣赏这座有故事的古桥,也足够美好。等了半小时,天气并没有好转的迹象,决定回到古桥的另一边,找一个舒服的位置拍夜景。


重新回到古桥上,这时候桥上的游人已经不多,终于可以慢慢感受这座饱经沧桑的古桥了。从外面看古桥虽然感觉很新,但重建古桥的时候桥面是用回被炸时的石材。历几百年的人来人往,这些铺在桥面上的石桥早已经被打磨得光滑发光,行走的时候如果不踩准桥面上用来防滑的凸出石材,很有可能会滑倒哦。



站在古桥上看莫斯塔尔老城,这个角度看到的老城很美。


天色渐晚,我在老城找了一个可以拍摄古桥夜景的位置架好脚架,等待最适合的光线。对面山上立着一个高大的十字架,在黄昏时分的蓝调烘托下显得分外孤单、寂寞。



太阳下山后西边泛起了一片红霞,染红了蓝色的天边,让此时的莫斯塔尔更是好看。



红霞退去后蓝色把整个莫斯塔尔包裹了起来,我重新调整好相机的角度,等待古桥亮灯。


亮灯后的古桥比白天看漂亮太多了,为了亮灯后的古桥就值得在这个世遗小镇住一上晚。



拍完这张相片后,天已经完全黑了,收起脚架回去。。。。。。一边走一边默默祈祷,希望明天早上还能给我一个晴天,让我来拍拍日出时的莫斯塔尔老城和古桥。


发表于 2019-1-26 17:22 22 只看该作者

第二天醒来后第一时间拉开窗帘,外面没有如天气预报那样下雨,但也没有太阳。思考了三秒后,我决定出去逛逛老城。
清晨的莫斯塔尔老城很安静,这是莫斯塔尔应有的古朴气质,没有涌动游客的老城是我喜欢的。我把这个偶然走过的当地居民收入了镜头里面,她匆忙走过的脚步声能否唤醒沉睡了一晚的老城呢?



小店老板刚刚打开店门,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清晨,没有游客的古桥散发出来的古朴气质,吸引着我在它上面来来回回走了几次。



虽然知道这种天色拍出来的相片和昨天下午相差无几,我还是再次来到古桥的另一边,可能这次与莫斯塔尔的分别后,我这辈子都不会再到访这座城市,这时只想多与它一起呆着,就这样呆着。
一个人站在河岸静静地与古桥对望。嗯,是的,我能在这里看着它,能感受到它日与夜的所有美好,已经足够幸福。



离开莫斯塔尔,结束我在波黑的所有行程,接着前往这次自驾旅程的第三个国家:黑山

发表于 2019-1-26 17:23 23 只看该作者

——走进黑山,来到美丽的科托尔峡湾

离开莫斯塔尔,结束在波黑的行程,准备进入这次行程的第三个国家:黑山。 如果说在塞尔维亚波黑是练习在山路开车的技能,那么来到黑山就是真正考验我们山路驾驶的技术了。是的,黑山一个位于巴尔干半岛中北部,亚得里亚海东岸的多山国家。感觉从进入黑山国境后,就没有开过的直路,就算在GPS上看到的直路,现实中也是弯弯曲曲的。 好在黑山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一路虽然开得很辛苦,但有美景相伴也值得。
从进入黑山后,我们的车就一直在群山中盘旋。拐了一个弯后,忽然前面出现一个峡湾。科托尔湾!我终于来到了!两座屹立在峡湾葫芦口的孤岛静静地迎接我们的到来。


这两座孤岛一座是圣乔治岛,岛上有一座建于12世纪的本笃会修道院;但这是私人岛屿,不允许游客上岛。另一座名为圣母岩岛Our Lady of the rocks,是科托尔湾唯一的人工岛,岛上有一座威尼斯人在15世纪时修建的岩上圣母教堂。黑山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个渔夫出海捕鱼,捞到一块石碑,碑上隐约刻着女子浮雕,表情温柔圣洁,让人心生敬仰。渔夫认为这是圣母显灵,不敢擅自行动,将石碑重新沉入海底。从此以后,当地居民为了标记圣母显灵的地方,只要经过这里就会向这里投石块,慢慢就堆成了这个人工岛。
其实这是座人工岛是15世纪时,由出海过往的水手为了祈福向水中投石慢慢堆积而成。不管是哪种原因让这里有了这座人工岛,现在的Our Lady of the Rocks已经是佩拉斯特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在佩拉斯特可以乘坐小船上岛,5欧/人。




科托尔峡湾是一个只有一条窄窄水道与亚得里亚海相连、被群山环抱的海湾,形状像一只平铺的蝴蝶。 看了一下地图,我们预订的民宿在这个位置的对面,我们接下来就要沿着峡湾到群山的另一边。


前面也说了进入黑山后感觉就没有开过直路,而沿着峡湾走就没有直路,从山上下到海边的公路时,GPS提示有一条更近的路,可以节省十多分钟,但从地图上看需要渡海。在大山里转了半天的我,已经转得有点头晕,果断选择近的线路。来到码头后跟着地面的标志排在小车的道上,然后大Wing下车买票,我们的小汽车是1。5欧一次。渡船上有免费的洗手间,基本上上了趟洗手间,再拍了几张相片,就到海峡的对面了。



为了能拍科托尔峡湾的夜景,我预订了一家位置比较高,但可以看得到峡湾全景的民宿。住在这里的好处是可以拍峡湾全景,但位置真的不太好找,跟着GPS来到附近就怎样也找不到,问了两家人,才艰辛地把车开到民宿的门口。对,民宿下面就是这个可以拍科托尔峡湾的全景,我就是在这里拍了两个晚上的夜景。


房东夫妻不会英语,但很热情,她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这天接待我们的姐妹俩英语都还不错,姐姐是幼儿园老师,妹妹是高中生。她们说科托尔峡湾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天多雨寒冷,夏天高温炎热。冬天因为太冷了,基本上没有多少游客;因为科托尔没有海滩,所以夏天来这里度假的游客也不会特别的多。她们给出的建议是: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可以选择开车经过25个180度的急弯后上到山顶看科托尔峡湾全景;也可以考虑出海,不过春天风比较大,出海有机会晕船。谢过姐妹俩后,我们决定先到峡科托尔古城附近逛逛、买食物,然后回来做饭拍夜景。



在出发前我先到民宿外面的观景台拍摄此时的科托尔湾,乌云下的科托尔湾显得分外忧郁。


黄昏时分,我再次来到观景台,选好角度、支好脚架,正式开始我这晚科托尔古城的拍摄。好啦,不费话,发图!各位客官,慢慢欣赏啦!

一直喜欢这种蓝色影调的相片,此时的科托尔湾又一次满足了我。



包围着科托尔湾的群山


看了一下时间,太阳下山了,此时天边泛起了淡淡的红霞。



有那么一刻,天空中燃起了红霞,虽然不算热烈,但已足够惊艳。



华丽过后,天色渐暗,科托尔古城的灯也慢慢亮了起来。


天空慢慢暗下来了,古城的灯光慢慢多起来了,我相机的快门速度越来越慢了。从刚开始拍的1/250S拍到结束时候的30S,全程近2小时的拍摄。各位客官,你们看图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很美?但,你们可曾想过我一个人在山上拍摄时,冷!成!狗!



拍到此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一个人站在山上的观景台真的有点害怕,广告一下,下次有热爱摄影的帅哥一起同行做保镖吗?哈哈哈。
晚安!黑山。晚安!科托尔



发表于 2019-1-26 17:23 24 只看该作者

第二天早上起来,竟然是一个晴天,我抱起相机又冲到观景台拍摄。晴天下的科托尔峡湾真美,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热情地向我张开双手。站在这里我用相机把科托尔峡湾、把科托尔古城收进了我的SD卡里带了回来。
   我喜欢此时阳光下的风景,既然天气好今天就在科托尔尽情浪吧。




发表于 2019-1-26 17:24 25 只看该作者

——科托尔,亚得里亚海畔的中世纪古城

浪在科托尔峡湾的这天,从经历25个180度弯的盘山公路上到科托尔古城后面的洛夫琴山上看科托尔全景峡开始,不知道是我们出发早(其实也不早,十点过后才出的门),还是上来这里的游人不多,我们一路上没遇到多少游人。
这一路的25道弯开得我们好紧张啊,但站在山顶看科托尔峡湾时,会觉得一切的艰辛都很值得,因为这里的风景太壮美了。只有站在这里才可以清晰看到,科托尔峡湾的形状真的很像一只张开翅膀的蝴蝶。


从这个角度能更清晰看到沿科托尔湾分布的渔村与古城。



科托尔峡湾的这边与亚得里亚海相连。


山顶上的风非常大,吹到人都差点站不住,匆匆拍了几张相片后就开车下山,到科托尔峡湾的佩拉特斯。



放一张Tino做的科托尔峡湾的地图上来,这样大家就可以清楚地理位置了


昨天来科托尔的时候,从山上远远看到这2座科托尔峡湾内的地标孤岛。所以从山顶下来先到佩拉特斯,当时还在纠结要不要坐船上岛,但来到峡湾停好车后发现风太大了,平时风平浪静的峡湾此时翻起不少白浪。



可能天气不好的原因,我们沿着峡湾走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就是没有船主来问我们要不要上岛。好吧,每次旅行都会遗憾的,太完美的旅程容易忘记细节,这次就在科托尔留下一个遗憾吧。


拉特斯是科托尔峡湾里一条美丽的渔村,这里有着不少中世纪的建筑,遇到一个导游带着旅行团在一座座建筑前讲解,可惜不是英语导游,不能蹭讲解。



岸边整齐地停着一排快艇,但不没看到有船主在拉生意。



从海上收渔网回来的帅哥,摆了一个帅帅的POSE给我拍照。


科托尔有古城、教堂、峡湾、群山4样世界遗产:古城与教堂是文化遗产,峡湾与群山是自然遗产,所以在1997年科托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自然与文化两遗产。
科托尔古城是亚得里亚海沿岸保荐得最好的中世纪保古城, 古城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来自希腊西北部的伊利里亚人曾定居于此。公元前168-公元476年,它曾作为东罗马帝国的附属国。东罗马帝国灭亡后,它归属了拜占庭帝国。公元1185年到1371年由塞尔维亚Nemanjic王朝统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被称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其后又由匈牙利和波斯尼亚王国短暂统治。1420年,土耳其人占领了巴尔干半岛,科托尔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控制。1797年,归并威尼斯海上王国。此后一直战争不断,奥地利保加利亚法国塞尔维亚等先后入侵,是科托尔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1945年二战结束,铁托带领军队夺回了科托尔,成为了南联盟的城市。南斯拉夫解体后,2006年科托尔归属黑山共和国。
相比政权更迭的人祸,更可怕的是天灾。从15世纪起,科托尔经历了数次毁灭性的地震和蔓延全球的黑死病,许多家族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让这座城市几乎要从地图上抹去。但面对天灾人祸,坚强的科托尔人没有放弃自己的家园,一次次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才有了今天这样规模的科托尔古城。


因曾被威尼斯共和国统治,所以在古城内还能看到威尼期的标志——飞狮。



科托尔古城呈三角形,一共有三座城门,分别是北侧的临河门(The River Gate)、西南侧的临海门(The Sea Gate)和南端的古蒂茨门(The Guduric Gate)。临海门前的海湾,如今已成为科托尔湾重要的港口。
建于1555年的临海门是主城门,是进出老城的主要通道,在中世纪时是城市防御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城门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而镶嵌在城门上的城徽随着统治者的更迭而数次变换。起初是威尼斯的飞狮造型,后来换成象征着哈布斯堡王朝的双头鹰,如今看到的是前南铁托时代的标志。1944年11月21日铁托率领的游击队从纳粹手中夺回古城后留下一句话:“你的我不要,我的你休想拿走”,这句话现在被刻在城徽下的长条石上,但我来的时候临海门正在维修,封闭了起来。
临海门的门洞内的对圣母雕像。


穿过临海门,进入科托尔古城来到军队广场(Square of Arms)。军队广场的占地面积不大,但已经是古城内最大的广场。广场上建于1602年的钟楼(Town Clock Tower)是古城里的地标建筑,还没完工就遇到大地震,钟楼重建时西移至海边,1997年在大地震里再次毁坏,重建时再搬回这里重建。
钟塔前有一根不起眼的黑色三角形立柱,名为耻辱柱(The Pillar of Shame),是中世纪时用来惩处犯人的。罪犯被锁在立柱旁,颈部悬挂木牌示众,任由市民围观羞辱。


科托尔古城的格局具有典型的中世纪城镇特点:城市由若干广场构成,广场周围环绕着教堂、学校或是民宅,广场之间由街或巷连接。这样的布局在无公共交通的时代较好处理了市民活动空间的问题,广场既是休闲场所又是贸易集市。
科托尔历史上被不同宗教、不同种族的政权所统治,所以在古城内有数个不同宗教的教堂或修道院并存。从军队广场上跟着地图走到了“迷你广场”上,这个小小的迷你广场上就有2座不同宗教的教堂:东正教的圣尼古拉教堂Church of St. Nicholas和基督教的圣卢卡教堂St. Luka’s Church。
在古城内的5000居民里,78%的居民信奉东正教,所以教会在1902年动工兴建了这座东正教堂,历时7年于1909年完工。



旁边的圣卢卡教堂St. Luka’s Church是古城内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建于1195年,早期为罗马风格,后面的圆顶为拜占庭式。教堂内还保存着13世纪的壁画,教堂在17世纪改作东正教,因此,现在神奇地有了两个祭坛。这是一座神奇的教堂,科托尔经历数次大地震中它是唯一没有倒塌的建筑。



离开迷你广场,在古城乱转中来到了圣·特里芬广场St.Triphon’s Square上,这广场上有科托尔最著名的大教堂St. Triphon’s Cathedrale。这天主教堂始建于12世纪,于1166年6月19日竣工,就是为纪念殉道者Triphon而建。据说这位同学虽非十二门徒,却在3世纪时受尽折磨,公元809年威尼斯商人从土耳其返航,带回了他的遗物,却屡次因风暴而停留于科托尔。后来其中的一位商人梦到了Triphon,圣人托梦给他,说应该留在科托尔,商人们就在此安居乐业,并建造起了教堂的前身。

1667年的大地震摧毁了科托尔四分之三的建筑,腐烂的尸体引发了黑死病,这是科托尔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地震后教堂又一次重建,但重建到第二座塔身的时候钱已经用完了,只能草草收尾,所以今天看到的双塔塔身是不对称的。
大教堂的大塔是黑山共和国内仅有的2座双塔教堂中的一座,也是公认的亚得里亚海沿岸最老和最漂亮的宗教建筑。它的钟楼曾经是古城的地标,海上航行的水手远远也能清晰可见。现在大教堂内收藏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包括金银祭器、14世纪的画作等。


古城内还有各种历史建筑,如果对这些建筑感兴趣的话,可以拿着地图慢慢逛慢慢欣赏这座亚得里亚海最保荐最好的中世纪古城。



古城内象征着哈布斯堡王朝的双头鹰标志。




游走在古城里也可以收起地图,随心所欲地在古城里乱走乱逛,说不定惊喜出现在下一个瞬间。



在古城里逛逛着,看到天色越来越好,决定和同伴一起去爬山古城墙。



在古城墙上遇见喵星人,据说黑猫在科托尔的历史上曾立下过汗马功劳,所以猫就成了科托尔的象征之一,还有专门的黑猫形象的旅游纪念品。这里的猫是最好的模特,很淡定地让你随便拍。




科托尔古城背靠高耸的圣约翰山,14世纪时沿着圣约翰山建造了共计4.5公里的壮观城墙,这条4。5公里的古城墙以“之”字状连接起城墙上的一个个堡垒,这段古城墙是欧洲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长城墙。
科托尔为修建这条城墙,付出了几个世纪的努力,这段长城墙从9世纪开始动工,直到18世纪才形成现在的规模,据说其建筑成本比欧洲任何一座宫殿还要高。



之前看攻略说爬这段城墙要收3欧元/人的门票,但不知道我来的时候还没有旺季,收门票的地方没有看到工作人员上班。然后,我和其它国家的游客一样光明正大地逃票。


一边往上爬一边拍摄峡湾,在不同高度拍摄到峡湾有不一样的感觉。




圣母教堂Church of Our Lady of Remedy的钟楼,不知道是否我走错线路,我没有像攻略上讲要经过圣母教堂才能来到了山顶。



古城、峡湾、城墙,这就是美丽的科托尔



当年科托尔人就是在这城墙上一次次与入侵者对抗。



此时的天气不算特别的好,山上的风又大,怕心太阳后不好下山,我决定回到民宿旁边的平台拍科托尔湾的夜景。



走到靠近山脚的时候,太阳出来了那么一小会,我赶紧按下快门,拍下了圣卢卡教堂美丽的圆顶。



阳光下的峡湾的海水蓝得非常诱人。


回到民宿时,准备下山的太阳染红了围绕着科托尔湾的群山,我赶紧冲下观景台支好脚架拍摄黄昏时分美丽的科托尔



今晚终于有两帅哥陪我一起在这里等待日落,等待古城亮灯。



这晚的风很大,大到差点把我的脚架刮倒。天色越来越暗,快门的速度越来越慢,我只能等风少的空档拍摄。但天色越晚风越大,是否上天不想我这晚拍摄得太辛苦,要我早点回去休息呢?



结束这张相片的拍摄后我收到相机,要与科托尔古城说晚安啦!再见,这晚美丽的科托尔古城。

发表于 2019-1-26 17:25 26 只看该作者

——洛夫琴山,黑山民族的精神所在

离开科托尔的这天是复活节,房东的女儿给我们每人送了一只亲手做的活节蛋,超级可爱的复活节蛋!这不是我第一次在复活节假期出去旅行,曾试过因为复活节假期找不到住宿的地方,差点要睡车上。这是我第一次在旅行的时候收到复活节蛋,好啦!女生收到礼物都会很开心的啦。


告别房东一家,再次开车盘旋在黑山的群山之中,今天我要去科托尔古城后面的洛夫琴山Lovcen,这里是黑山民族的圣山,也是黑山的历史中心。黑山共和国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中北部,面积1.38万平方公里。是亚得里亚海东岸上一个多山的国家,黑山的海岸线总长度293公里, 海滩长度73公里 。
因为洛夫琴山从远处看上去颜色很黑,所以这个国家就叫“黑山”了(Montenegro=Mont+Negro,mont是山,negro是黑)。
洛夫琴山也是黑山的一个国家公园Lovcen National Park,4月的黑山已经进入初春,冬天光秃秃的树枝上发出了新芽,我喜欢这种充满活力的绿。虽然这些新芽努力给我展现春天的阳光明媚,但洛夫琴山公路两边还囤积着厚厚的积雪。不过穿行在白色的积雪、嫩绿的并新芽、清澈的蓝天之下,春游在如斯美景的洛夫琴,怎一个惬意了得?
因为复活节假期,这天上山的游人非常多,离山顶还有几百米的地方,从山上下来的游客拦停了我们告知山顶的停车场已经爆满了,建议我们把车停在原地然后徒步上山。在原地停好车后,沿着两边堆着比我还高积雪的山路徒步上山。



徒步来到山顶的停车场,开阔的景观一下子充满了我的眼睛,四周积雪满布的群山真美!


从停车场再往上走,通过一条长长的通道,才能上到山顶平台的博物馆。洛夫琴山是黑山民族的精神所在,所以在洛夫琴山顶上建有黑山人们最爱戴的精神领袖Njegro王子纪念馆。




我们沿着长长的通道来到接近山顶平台的时候,发现通往山顶的阶梯顶端被厚厚的积雪冰封了起来。对于这种情况见怪不怪的当地游客很潇洒地、迈着轻盈的步伐就上去了。。。。。。然而我和Water站在积雪前纠结:上去嘛,就一定要手脚并用;不上去吧,都来到这里了不上去太对不起我开了这几十公里的盘山公路了。然后我手脚并用艰辛地爬过积雪,来到山顶平台上。

嗯,爬山上去虽然有点狼狈,但不算太难。但下来的时候除了狼狈更多的是无从下脚。我正以龟速,不,是比龟速还慢几拍的速度在已经结成冰的积雪上找下脚点往下挪。两个本地游客看到狼狈的我们,主动向我伸出援手。好吧,我基本上被他们挟着走下那近十米高的积雪来到阶梯上,然后他们再回去帮助我的同伴下来。非常感谢可爱的你们,因为当时太狼狈了,忘记了与你们合照,就放一张背影上来,感恩!


山顶上的Njegro王子纪念馆内立着Njegro王子的雕像,就是这位王子在美丽的亚得里亚海畔确立了黑山民族的主权国家地位,也是这种坚毅的精神让这个国家一直存在至今。



山顶平台上甜蜜的情侣。


洛夫琴山上有两座山峰,分别是海拔1749米的和海拔1657米的Jezerski VRH。洛夫琴山上有1158种植物,其中4种是这里特有的。



在洛夫琴山上远眺科托尔湾。

此时的洛夫琴山真好看,黑色的山峰与白色的积雪形成的强烈的反差,反衬得天空更蓝更通透。



山上的树木还没长出叶子,隐藏在黑色的土地里与错综复杂的盘山公路、红色的房子一起装饰着洛夫琴山。



黑色的山体、白色的积雪、光秃秃的树林,这个角度的洛夫琴山好像一幅水墨山水画。


一辆穿行在群山之中的汽车给这张水墨画增添了灵动的气氛。




相片中白色的汽车就是陪伴我走过巴尔干大地的爱车,拍完这张相片后,我离开洛夫琴山前往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

发表于 2019-1-26 17:28 27 只看该作者

——波德戈里察黑山的首都

离开黑山人民的精神所在的洛夫琴山,一个半小时后来到了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Podgorica。波德戈里察虽然是黑山的首都,也承载了黑山三分之一的人口,但其实这座城市并不大。
关于波德戈里察最早的历史记载是1326年,1945年至1992年间名为铁托格勒Titograd。 波德戈里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毁于战火,仅存土耳其钟楼、清真寺一处和几处房屋。现在的波德戈里察是一座二战后重建的新城,所以这座城市没有太多可看的景点,比较值得看的只有一座基督救世主大教堂Hram Hristovog Vaskrsenja。




基督救世主大教堂Hram Hristovog Vaskrsenja是一座建于1993年,落成于2013年的新建筑,从介绍上知道这是波德戈里察最大的教堂,所以来这里祈祷的教徒不少。
这座东正教教堂白色的外表简洁宏伟,但里面的装饰非常华丽大气。



教堂外部屋顶上的十字架和钟楼


教堂内部的穹顶金碧辉煌,四周的墙壁上布满关于圣经故事和东正教大事件的壁画,这些壁画的画工很细腻,如果对宗教感兴趣的话,这里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这个灯的感觉是土耳其风情,在伊斯坦布尔的清真寺里的灯感觉和这个的风格有点接近。



灯上的圣人头像


石柱上的石膏装饰




石膏装饰与后面的壁画。


这座教堂因为没有太长久的历史,所以没什么太多可以介绍的,还是看壁画吧。





发一段黑山的历史,如果对这段历史不感兴趣的话可以直接跳过,继续看后面的游记。


黑山的先民是伊利里亚人,公元前3世纪时被古罗马征服,为伊利里 亚省的一部分,罗马帝国衰落后,伊利里亚落入哥特人之手。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又征服了这一地区。公元6-7世纪,部分斯拉夫人越过喀尔巴阡山移居巴尔干半岛,与当地的一里亚人融合。9世纪,黑山地区首次建立“杜克利亚”国家。11世纪,“杜克利亚”改称“泽塔”,并在12世纪末并入塞尔维亚,成为塞行政省。 1389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在科索沃战役打败塞尔维亚人,黑山重新获得独立。
1516年,黑山成为以采蒂涅为中心的政教合一国家。国君是集政教权利于一身的主教。经常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和阿尔巴尼亚人作战,在巴尔干国家中,黑山是唯一没有被土耳其征服的地区。
1711年后,黑山俄罗斯帝国结盟。1851年,黑山又成为世俗公国。1876年乘着俄土战争之机,黑山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并夺得大量土地。黑山于1878年柏林会议中正式被承认为独立国家,领土扩大了一倍[1]  。因阿尔巴尼亚反对,其南部领土到1880年才得以确定。黑山最终获得波德戈里察平原和包括巴尔和乌齐尼亚两个小港口的40公里海岸。1910年,黑山大公尼古拉一世(1860-1918年在位)正式称王。
在1912-1913年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尼古拉首先挑起战争,和塞尔维亚联合攻击土耳其,战争结束后,黑山王国(音译:门的内哥罗王国)领土向北向东延伸,和塞尔维亚接壤。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黑山加入了协约国以协助盟友塞尔维亚,随即受到奥匈帝国的侵略。
1916年1月黑山被奥匈帝国完全占领。1918年11月奥匈军队撤出,由塞尔维亚非正规军队和民兵取而代之。在这种新统治下,召开国民大会,11月26日宣告废黜尼古拉,国家并入塞尔维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南部斯拉夫一些民族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 1929年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王国,黑山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1941年4月,部分地区被意大利占领,但当即就爆发了起义,此后战事不断。到1944年末,使用英国武器的**游击队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地区。黑山**人是铁托游击队的中坚分子,为其输送了大部分很有魅力的军官和领导人,比如四巨头之一的吉拉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1963年改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马其顿黑山6个共和国以及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组成。黑山成为南斯拉夫的六个加盟共和国之一 。
1991年至1992年,南斯拉夫的四个加盟国相继宣布独立。黑山塞尔维亚成为了南斯拉夫仅存的两个加盟共和国。
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黑山两个共和国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
2003年2月4日,南联盟议会通过《塞尔维亚黑山宪章》,改国名为“塞尔维亚黑山”(简称塞黑)。根据该宪章,两个共和国在2006年2月之后有权通过全民公决确定是否独立。
2006年5月21日,黑山举行全民公决,正式计票结果为,参加投票选民中55.5%的选民支持独立,超过黑山全民公决法案规定的独立标准——55%。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独立。
2017年3月28日,美国参议院举行表决,批准黑山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发表于 2019-1-26 17:29 28 只看该作者

——重回塞尔维亚,遇见壮美的Uvac峡谷


离开黑山的首都波德戈里察,我在黑山的行程也将划上句号,即将重回塞尔维亚。很顺利从黑山入境塞尔维亚后,前往Uvac峡谷。
第一次看到Uvac峡谷的相片时被它鬼斧神工的壮美震惊了,因为这惊鸿一瞥,让明知道山路难行的我也把它收录到行程里面。在GPS的指引下我们经过谢尼察后开始再次上山,但越靠近目的地的路况就越差。最后的几公里直接就是大坡度、坑坑洼洼的泥路,真是考验车技啊。春天融雪后的积水填满泥路上大大小小的坑,形成了一个接一个的小水潭。因为不知道水潭的深浅,我宁可让车胎辗过碎石也不敢趟过这些小水潭,汽车车速太慢的话走在湿滑的泥泞中容易打滑,但车速快了在这些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又容易刮到底盘。我开着车与这段泥泞山路一路搏斗,一边心里默默祈祷这时候汽车不要出什么状态。

在经过一段大坡度的攀爬后,汽车冲上了一片平坦的草地。看到GPS上显示离目的地只有几百米,因为不知道后面的路况如何,我决定不再往前开,把汽车停在这片平地上,徒步前往Uvac峡谷。
当我看到Uvac峡谷的那一刻,觉得前的种种艰辛都是值得的,嗯,它真美!



Uvac峡谷是Uvac自然保护区里一段有着9个弯的特别景观,Uvac峡谷是南北走向的,东岸西岸都有2-3处简易观景台。我来的这天还是复活节假期,所以游客不少,但一般只是来拍拍到此一游就走。
我在下午2点多来到这里观景台,此时强烈的光线并不是摄影的最理想时间段,当时在纠结要不要等到太阳西斜的时间拍一些满意的相片再走呢?毕竟这里离当晚住宿的城市新帕扎尔才65公里,只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但再想想那段让我开到差点崩溃的山路,让我打消了等待光线的念头。



在Uvac峡谷留影的情侣




春天的Uvac峡谷没有夏天的满眼翠绿,也没有秋天层林尽染的斑斓色彩,但我还是觉得它很美、很特别。



峡谷内驶过一艘小船,泛起的层层波纹划破了平静的峡谷。


随着时间的流逝,观景台上的游人慢慢变少了,担心下山的路不知道要折腾多少时间,于是在不舍中结束拍摄,返回停车的地方。



我们回到停车的地方发现,汽车左前轮爆胎了。虽然我和另一个同伴会换胎,但没试过在这样的泥地上换胎,此时已经快下午4点了,不能浪费时间自己折腾。我第一反应是找人帮助,但我们是最后一批从景观台出来的游人,里面已经没有其它游人了,远处有一户人家,当时想着让大Wing在原地等过路的当地居民救助,我和Water去那户人家里寻帮助。就在此时,一个开越野摩托车的帅哥经过,我们赶紧把他拦下来求助,他看着我们4女生,笑着告诉我们,他会换车抬让我们放心。在他把备用胎御下来的时候,又来了一辆汽车,里面是一家四口,车主主动停下来问我们需要帮忙吗?当然要啦!在两位大帅哥的帮助下,我们顺利换好备用胎。
在这里再次感谢开摩托车的帅哥与那一家四口,谢谢你们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对我们的帮助。多年背包旅行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习惯去记住那些开心的、感动的故事,在那些不如意的情事里学会包容。是的,走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在路上总能不经意看见更好的自己。


——不可代替的斯图代尼察修道院Studenica Monastery&日查修道院Žiča Monastery

不知道是不是汽车爆胎把所有的坏运气都消耗掉了,换好后备车胎后,后面的行程都非常的顺利。离开Uvac峡谷顺利来到了新帕扎尔,这晚入住的民宿的房东人非常好,虽然房东不会英语,但他女儿的英语还不错。
这天是复活节大部分的店铺都不营业,不放心没有备胎继续旅行,我们只能第二早上补好车胎后再出发。第二天一早,房东就过来给我们张罗补车胎的事情,他让我们安心在民宿等待,他帮我们把车开到修车店补胎,车胎补好后又过来接我们去取车。这样贴心的房东必须点赞!怪不得他家在BOOKING上的评分有9。3分啦,再次谢谢新帕扎尔的房东和他可爱的女儿。写到这里衷心感谢这次行程中给我们帮助的所有人们,感恩在旅途中遇到善良美丽的你们。
补好车胎后,告别房东与他可爱的女儿后,我们开始这天塞尔维亚修道院之旅。跟着导航前往塞尔维亚最重要的修道完——斯图代尼察修道院Studenica Monastery。


斯图代尼察修道院Studenica Monastery,是塞尔维亚史上最强大的尼曼雅王朝的开创者斯特凡·尼曼雅一世主持所兴建,是塞尔维亚正教会修道院中规模最大的修道院之一。
转发好朋友Tino游记里关于尼曼雅王朝和斯图代尼察修道院的资料:塞尔维亚人在公元7世纪来到今天的塞尔维亚后,约在9世纪才正式从拜占庭帝国的附庸中第一次独立建国,但在后来的时间里,这个国家陷入了战乱之中并解体,直到12世纪的公元1168年,才重新被一位统治者统一了塞尔维亚全境再次建立了独立的王国,这位统治者就是在塞尔维亚人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的斯特凡·尼曼雅一世(Stefan Nemanja),由他开始,塞尔维亚进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尼曼雅王朝。也正是由于尼曼雅王朝的空前强大,塞尔维亚今天的文化、文学、宗教等各方面都是在这一时期奠基,今天塞尔维亚国旗国徽上的双头鹰红盾牌标志,就是来源于尼曼雅家族的纹饰,可以说尼曼雅王朝某程度来说就是今天塞尔维亚的根源和基石。
斯图代尼察修道院便是由尼曼雅王朝的开创者,斯特凡·尼曼雅一世主持兴建,并最终埋葬在这里。1986年,斯图代尼察修道院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塞尔维亚目前四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修道院内融合了西方的罗马及东方的拜占庭风格的圣母教堂。




现在斯图代尼察修道院内有三座教堂,但历史上修道院内曾先后出现过14座教堂,这些教堂因为战争或天灾所毁坏。在圣母教堂的门口保留着一些古老建筑的构件,在这里向游人讲述这里曾经的风光无限与岁月的无情。



塞尔维亚的所有修道院内部都是不允许拍摄的,所以我一张教堂内部的相片都没有,得到好朋友Tino的授权,借用几张他得到修道院管理者同意后拍摄的相片发上来,再次谢谢Tino让我的游记内容可以更完整。
斯图代尼察修道院以13世纪至14世纪期间的拜占庭艺术和湿壁画群而闻名。建于1314年的国王教堂虽小但里面覆盖了非常精致的壁画。



下面的这张壁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幅。下半部分有五个人物,右二那位,便是修道院的建造者,尼曼雅王朝的开创者斯特凡·尼曼雅一世。而中间的,就是斯特凡·尼曼雅一世之子,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第一任大主教,圣萨瓦



教堂的建造者捧着教堂献给上帝的形象题材,在塞尔维亚教堂壁画常出现,画中的教堂便是这座国王教堂,建造者是当时尼曼雅王朝的统治者Stefan Uroš II Milutin。


圣母教堂的壁画被破坏得相对要严重一些



圣母教堂内的这幅耶稣受难图绘制于1208年,是塞尔维亚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幅湿壁画之一。东正教的十字架是三横一竖,这十字架符号来自于当初耶稣受难时候被钉上去的木架。这个木架原本的模样,就是壁画里的那样,最上面一横是写着犯人名字的木条,中间较长的一横,用来钉着犯人的双手,而最下面的一横,则是钉着犯人的双脚,这就是东正教三横一竖十字架的由来。




圣母教堂内与人等高的壁画基本都被破坏,比人高的壁画就砸坏面部。靠近顶部的壁画也大片剥落,当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破坏教堂的时候,把教堂的顶部拆掉了,没有了顶部的教堂无法阻挡雨水,雨水令这些壁画毁灭性的侵蚀。然而土耳其人拆掉教堂顶部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毁掉这些壁画,而是要取走顶部的金属构件来熔炼炮弹。



教堂枘被破坏的画像一般三处地方:人脸,圣经,带有明显宗教象征的手势。


在中世纪时期,宗教的社会地位非常高。那个时代的修道院不仅是修道和祈祷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学术中心,修道院的修士很多是最顶尖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人才,他们在修道院里进修和研发科技。然而,塞尔维亚在中世纪鼎盛之后就迎来了衰落和侵略,为了保护宗教信仰,也为了保护学术人才和大量的贵重物品,塞尔维亚的修道院建造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斯图代尼察修道院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从Tino航拍的相片里可以看到修道院外面有一圈城墙,和一些已经消失了的塔楼或者建筑的根基,以及左下方的城门楼,还有上方的塔楼。这种带有防御体系的修道院,在世界上都是非常少见。



再次感觉Tino让我在游记里使用他的相片,借用他的话来总结这座美得不可方物的修道院:斯图代尼察修道院作为当时的宗教、学术、文化中心,为塞尔维亚日后的方方面面奠基,无论从历史价值、艺术成就还是民俗文化方面,这座修道院都拥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说是塞尔维亚民族的根源和基石也并不会夸张,对我而言,斯图代尼察修道院才是塞尔维亚的“打卡”景点。



在斯图代尼察修道院遇到一位穿着塞尔维亚传统民族服饰的女生,我被她身上那身美丽的民族服饰秘吸引,问能不能拍摄她,她很大方地答应了我们的拍摄取要求。谢谢你!美丽的塞尔维亚姑娘。




离开斯图代尼察修道院,前往日查修道院Žiča Monastery,半路经过马格里奇(Maglič)堡垒。马格里奇堡是一处中世纪军事要塞遗迹,外观保持得相当好,是目前塞尔维亚为数不多保存较完整的中世纪堡垒之一。因为早上被车胎浪费了不少时间,来到马格里奇堡垒只匆匆拍了几张相片就离开了。


日查修道院Žiča Monastery是一座几乎与斯图代尼察修道院同时期建造的古老修道院,但修缮一新的外表让我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找错了地方,但GPS提示我已经到达目的地了,那就进去看看吧。



日查修道院修建的时间比斯图代尼察修道院晚了十几年,但同样有着很高的宗教地位。塞尔维亚东正教会在1219年正式取得独立地位,其后尼曼雅王朝开创者斯特凡·尼曼雅一世之子,圣萨瓦担任了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的第一任主教,而日查修道院,则获得了塞尔维亚历史上第一个主教座位。此外,圣萨瓦(斯特凡·尼曼雅一世的三子),也在日查修道院为他的二哥,斯特凡·尼曼雅二世(也称为“首位加冕者”Stefan the First-Crowned)进行加冕仪式以及涂油礼。在塞尔维亚国王可以在任何一座教堂加冕,但是民间则认为如果没有在日查修道院进行涂油礼的话,就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国王,由此可见日查修道院的崇高地位。


进入日查修道院的门口后紧接着是一条不长的过道,但过道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壁画。这些壁画虽然已经损毁严重,但还是无损它的精致与神圣。







从过道出来,眼前就是修道主高大的建筑。



在日查修道院内处处能看到尼曼雅家族的双头鹰标志




修道院内的马赛克镶嵌画



因为复活节假期,修道院内有非常多的信徒。在修道院内不时看到一家大小的温馨场面或者情侣间的甜蜜。




发一段涂油礼的资料,如果对这个宗教仪式不感兴趣可以跳过此段,继续看后面的游记。

发表于 2019-1-26 17:29 29 只看该作者

——前南斯拉夫的枪膛二战纪念碑

离开日查修道院,我来到了这次行程里的第二座前南斯拉夫二战纪念碑:枪膛纪念碑PopinaMonument Park (Mausoleum to the Fallen Insurgents against Fascism; "The Sniper"

。这座纪念碑在通往卡利耶沃西南部的Popina的公路旁边的小山上,路边的路肩上有一个指示牌,久经风雨的指示牌已经褪色,如果车速过快很容易会错过。
汽车可以停在指示牌所在小型停车场上。然后沿着指示牌旁边的这条小路往山上走,大约三分钟就可以上到枪膛纪念碑上。




前面也说过,托铁管治前南斯拉夫的时期,在他的要求下在全国境内修建了数量众多、造型前卫的二战纪念碑。这里建造的枪膛纪念碑是纪念当年在这地方,铁托游击队和德国战争部队之间的第一次完全正面对抗。



西边的太阳落在枪膛纪念碑上,拉出了长长的光芒。


枪膛是枪管中装送子弹的部分,是枪械的主体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枪膛构件就是这座枪膛纪念碑的设计元素。
纪念碑组由3个部分组成,横跨间距有100米,中间的是一个高达18米高的三角锥,前后各有两个10米高的闸门。当走到纪念碑正中望去,纪念碑的形态象征意图一览无遗:一个狙击手的枪膛。所以, The Sniper 也成为了这个纪念碑的别名。



设计师: Bogdan Bogdanović
建成年份:1981
地址:Štulac, Serbia

从这个角度看这座纪念碑,枪膛的结构一览无遗。


纪念碑上刻着文字,可惜我看不懂。



这个角度看到各种圆型的结合





黄昏时分不少本地人会来到这里聊天、散步。


十天前离开贝尔格莱德的时候,塞尔维亚还是冬天满眼的萧条,这天来到枪膛纪念碑时已是山花烂漫时。春天的塞尔维亚绿意盎然、百花盛放,游走在此时的春色中,感觉旅程的美好。


发表于 2019-1-26 22:42 30 只看该作者
很童话的地方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