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四川

若不是因为你,我又为何年少入川西 | 川西大环线五色体验 人间天路十五日自驾(下)

[复制链接] 查看:6361 | 回复:14
发表于 2019-6-3 14:15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芬小达 于 2019-6-3 14:15 编辑

-第四站- 色达:人生本过客


→从甘孜出发北上时路过卡萨湖,风景怡人使得高反症状得以缓解,心情瞬间舒畅



告别稻城亚丁,走上前往色达的路途。每年屡屡发生的交通事故中都看得到川西山路自驾的危险性,所以出行的司机需要胆大心细,更是要集中精力。

这是汁先生最辛苦的两天,因为全程都是由他一人驾驶。两地南北相隔600多公里的山路,前前后后跨越稻城理塘甘孜炉霍

汁先生说山路驾驶实际上是很有乐趣的。山路充满未知,弯度、弯角、坡度一律未知,而这一切会让人兴奋的去探索发现。风景如画的路途,纵情享受驾驶,哪怕是个过客,也短暂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驾驭瞬间。

我说山路看不见头,路上会让人回忆起曾经经历过的风景,也会被新鲜的风景刷新自己的眼界。



→公路沿路遇到很多小动物的问候,高山猴子其实有点怕人,但拒绝不了美食诱惑



即非佛教徒,也不懂藏语,我去到喇荣五明**做什么?

既然出发了,便去看看,色达究竟为什么被称之为圣地?






→从山上眺望色达的**,震撼人心



色达喇荣五明**,藏传佛教的圣地,过万佛学修行者的学府。

它是包容的,以至它在创立的三十多年内扩张成世界上最大的藏传**。放眼望去,喇荣沟密密麻麻的红色建筑如同浸染开的红色墨滴,在这片土壤里培育着藏传佛教的点点星火。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9-6-3 14:16 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芬小达 于 2019-6-3 14:16 编辑

色达--喇荣五明**





在藏语里,色达的意思是“金马”,因传说在这片土地上,挖出了马形黄金而得名。喇荣五明**的规模比我想象中大很多,规模和一所综合性大学类似吧。山谷里上万间红色僧舍密密麻麻且有序的布排着,远眺那一排排红色小方块,像是被像素化的红色经纶。红色的轮廓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于是拜访**的游人人数逐年增多。

在喇荣沟,山上的木屋为喇嘛区,专供男性佛教人员居住;中间区域为居士林,供俗家信佛学佛的人居住;山下是女性僧人居住的地方,为觉姆区。屋子多半四四方方,由僧徒自行修建。因为初期缺乏规划,木质小屋存在消防隐患,如今正逐步修缮,甚至建起了集体宿舍。

我们是乘坐“校车”进入**的。傍晚时分,第一感觉是这里很安静。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尝试着适应并模仿僧侣们的节奏,慢慢地在红色僧舍间穿行。大多数游客也和我一样,保持着谦逊和好奇观察着周围。我没有具体的目的地,就是跟随着别人的步伐漫步。我是一个过客,在这片信仰的乌托邦,也是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平静。

在山谷里中间的位置有几个大广场,广场上的大殿屋檐金碧辉煌,与夕阳相映成辉。去到那里应该正好是下午的诵经时间,大殿前聚集了很多穿着喇嘛服的学生和膜拜者。每遇有佛事活动人数会增加,最多时**的造访者可达十万人。十一月末的藏历吉日,色达大法会举行期间,来自四面八方包括西藏青海四川云南藏区的信徒,都会前往色达








藏传佛教的教育对于藏族家庭来说,对于个人是一种高学历的象征,对于家庭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在这里看到的喇嘛和觉姆年纪落差很大,步履蹒跚的老人家不少,但青少年学生也很多。

**藏族学员为主,也有不少汉地显宗学生。**分长期学制和短期进修两种,长期学制为6年,特殊学位需要13年,学员通过各学科的单科考试,立宗论和口头辩论考试及格者,学院授予其堪布(法师)学位。

最近我关注到有一个抖音网红小喇嘛出现,他就是在色达学习藏药学专业的。我特意找到他的ID去看了看他的日常更新,炫酷的手机运镜、流利的英语歌演唱,还有阳光的微笑……让我感到很意外,刻板印象里的喇嘛觉姆应该就是安静沉稳的念诵经文,不食人间烟火。如果不是亲眼见到僧侣们的欢闹和他们的歌声,这样的偏见大概会一直伴随着我们。







在僧侣眼里,大多数游人也是看客。因为色达的名气大,端着手机相机横冲直撞到色达来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这对于出家人来说,有一些干扰。供奉佛祖的大殿是神圣的,生活起居的僧舍是隐私的,被看客当做景区和稀奇事物来看待,心里是有抵触的。

我也是短暂的停留在色达一名过客,确实一眼就被这里壮观的景象震慑住了,于是带着敬畏,尽量小心翼翼地不去打扰僧侣。有别与平日常态的生活,我在出行的时光里,会尽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所见所得。应该是更能体会时间越是短暂,越会珍惜拥有吧。



发表于 2019-6-3 14:17 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芬小达 于 2019-6-3 14:17 编辑

色达--***台


色达***台就在**附近的山上。虽然露台是丧葬仪式场所,但新兴修缮后的***台,更像是一个陵园公园。

在公园广场上展示了许多雕刻作品,以呈现藏传佛教的起源与故事。有台阶而上,逐渐可以看到一系列具有浓重仪式色彩的法事相关功能区域。一座佛塔,佛塔后方是像石林一样回廊,张嘴神像模样的骷髅塔,头发架成的三米高经筒……一路走过背脊发凉。山坡上有一个供上百人观看***仪式的坐席区,许多游客已经早早地来到此处等候了。***仪式一般在中午进行,准确时间是不固定的,***的人数也是根据周边藏民家庭申请情况进行安排。

藏族传统的丧葬方式就是在人死后把**拿到指定的地点让秃鹫吞食,***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脱离陈旧的躯体,而灵魂是不灭的。藏民认为拿“皮囊”来喂食秃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







读书的时候听说***就觉得很惊讶,不敢相信人类会用这种方式送别亲人,因此我此刻就坐在观望台看到被秃鹫分食躯体的过程,成为陌生人葬礼的见证者时,心里不禁忐忑起来。

对于藏民家庭来说,这个仪式算是普遍认可且神圣高尚的,他们不仅将亲人带到仪式台,还要在秃鹫分食躯体的过程中守护在仪式台旁边。征服死亡恐惧,我没想到还会要直视死亡。对于死亡的焦虑,在此之前我可能有过短暂思考,但可能是避而不谈,逃避过去了。

现在回过头想想,成为秃鹫的食物,或是化为灰烬、成为土壤养分,这可能都是亲人离别后能量殆尽归零的一种算法吧。克服死亡的恐惧其实是真正理解生命意义的课程。离世者,如何从容的告别生命;在世者,又如何放下不舍、接受分别、珍重情谊。





***仪式持续了近一个多小时,在观望台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秃鹫们从头顶飞过时的压抑。

仪式结束后游人陆续离场,喇嘛觉姆们也朝着背山的**的方向走去。我们决定在山坡上溜达一下,因为这座山上据说有不少土拨鼠栖息,所以我们想看看是否能有幸跟土拨鼠来个偶遇。






寻觅土拨鼠的过程并不顺利。大大小小的土窟窿明显就是土拨鼠的据点,可偏偏一直都没遇见。网上说是因为游客打扰到了土拨鼠原本平静的作息,于是土拨鼠为了清净,集体移民了……

不过很意外,在山背后朝着**走的方向有一个小木屋。两位长者正好在这里制作供奉菩萨的佛塔。

这位帅气的爷爷会汉语,所以简单地交流了一下。很明显,他每天面对着游客的好奇,不厌其烦地讲解着自己的工作。他指路告知了我们寻找土拨鼠和去往**的方向。面对镜头,他很从容,并没有停下手上的活儿。



发表于 2019-6-3 14:18 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芬小达 于 2019-6-3 14:18 编辑

色达 -- 药王山土拨鼠




汁先生说我对这种丑萌的生物有执念。真的没错。

因为在***台寻觅一下午没有找到土拨鼠,留下了遗憾。第二天我们便根据网络上的介绍去到了“药王山”。路牌上写着土拨鼠生态区域之类的标识,靠路边则是类似于蒙古包的住宿,藏民会收取一些洗手间使用费,做做游客的餐饮生意。根据藏民的指导,我们弓着腰在草丛里寻踪,和***台附近的地貌类似,在山坡上散落着一些灌木丛,而灌木丛下方往往就是土拨鼠刨的“豪宅”。

这里的土拨鼠个头特别大,差不多是中型犬的个头,一个个都是肥胖的体态。有几只在山脚下的土拨鼠已经被人喂的懒惰了,趴在洞口享受各种投递的零食。但山上的小家伙们就明显警惕一些,毕竟他们吃多了,跑不动的话,很可能又成了别人的食物。



我觉得这里的土拨鼠大概对穿红衣的僧侣是有感情的,我在寻觅的过程中就是看到两只土拨鼠并排的站在洞口,眺望远方路过的僧侣,似乎在默默地确认老友是否安好。我趁机靠近了他们,其中一只警惕地迅速跑开了,而另一只相对淡定,察看着我的动机。

我为了表明来意,小心翼翼地从荷包里掏出了饼干,并一点点的挪动步子把手上的饼干递给它。可能我也穿的是红色衣服吧,与僧侣穿着相似,跟它有信任基础的缘故吧……一步两步、经不起美食诱惑,小家伙便来到了我身边。










憨容敦实的小家伙先是嗅了嗅饼干的味道,确定这个饼干合口味后,随着我的手的抬高它直起身子站立,双手捧过饼干便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它看上去很享受,我也因为有这样的互动很喜悦。没想过会这么近距离的与一只野生土拨鼠玩耍。




不远处的洞口,刚刚逃走的那只土拨鼠又钻了出来。嘴里含着一条类似毛巾的东西,又迅速的钻进了我面前的洞穴,于是吃零食的这家伙好像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有任务在身……估计是要回房间做家务了,便跟随另外那只土拨鼠钻迅速回了洞里。

我不忍心离开,又在洞口等待了一下,期待它会再出来吃东西。不久,它带着脸上的土,露出脑袋晃了一下,随后又很快的退回了洞里。大概是想说,刚才走太急了,忘了告别,回头再跟你打个招呼吧!

发表于 2019-6-3 14:19 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芬小达 于 2019-6-3 14:19 编辑

-第五站- 亚青寺:雪后的光芒



→突如起来的冰雹把我们困在了亚青寺门口的小屋子里,一位僧人从转经廊前缓缓走过


十月一日,国庆节。川西开始下起了大雪。不少涌向稻城亚丁的游人堵在了三一八国道上。伴着一路的雪花,我们到达了亚青寺。怎料在亚青寺经历了一场大冰雹后,竟雪过天晴,看到了金色光芒。

亚青寺位于白玉县与甘孜县之间的章台大草原。和色达五明**一样,是众多修行者的聚集地。在大众知名度上可能不及色达,但是亚青寺让我感受到了更为沁人肺腑的爽朗与惬意。









亚青寺有一个通关检查的关口,和藏区很多地方一样,是禁止海外人士到访的。进到亚青寺关口内,往里是一条很宽敞的马路,与色达拥挤的感觉截然不同,整个环境开阔且洁净。

遇见一位修行的觉姆正欣赏着远方山脉的雪景,我不禁想上前攀谈,询问雪山的名字。“刚下的,那是刚下的雪呀!”觉姆哈尔滨人,用浓郁的东北味普通话说道,我差点些误以为雪山的名字叫岗厦的。在重复了三四次后我才悟到……我们在来时的路上看到的雪盖在山上成了雪山……





一场暴雪过后,天空湛蓝,在亚青寺的转经轮前眺望远处山上的莲花生大师像熠熠生辉。看着金色的喇嘛塔下转经轮与诵经的人们,让我遐想这一路上看到的四季景象也许是神灵为我们安排的绝佳体验。








亚青寺依水而建,以寺庙发散开的小房子是僧侣们自己修建的修行的地方。曲水河围成一个岛,岛上是“觉姆城”,世界最大的觉姆区,也就是女性出家人最多的地方。出入觉姆们所住的“小岛”主要有两座桥,一座连接大经堂,一座连接修行山。每次听完讲课后,觉姆们只能浩浩荡荡地从其中的一座小桥回到岛上。

从莲花生大师像所在的山坡可以眺望整个亚青寺和小岛的全貌。岛边散落了很多火柴盒一样的小木屋,据说是觉姆们百日闭关的地方。

每到寒冬11月,觉姆们便开始静静地接受自我修行,每日固定时间在木屋内打坐冥思。







发表于 2019-6-3 14:19 6 只看该作者


从前听闻觉姆与扎巴以河为界,以防成年男性进入觉姆岛,河边有恶犬守护着边界,让有邪念的人敬而远之。我遇见了传说中的“恶犬”,但与描述大相径庭,“恶犬”形象略为呆萌,并没有感受到它的凶悍。











在亚青寺的巷子里再次遇到了牦牛,和在色达一样,牦牛们经常漫不经心地出入寺庙和转经廊,僧侣们不会赶走他们,甚至会准备些剩菜饭来供养动物。

牦牛是川西自驾一路上遇到了最多次的动物,它们经常出现在盘山公路上。有时在山路上堵住了车,第一大可能性就是遇到前方有牦牛群当道。因为牦牛是高原真正的主人,所以切记在自驾时稍安勿躁。
发表于 2019-6-3 14:20 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芬小达 于 2019-6-3 14:21 编辑

-第六站- 德格:古老的智慧



德格 -- 印经院里的匠人



德格四川西北边境,也是我们这次自驾去往的离西藏最近的地方。以前的雀儿山沿线是令人生畏的“川藏第一险”,如今雀儿山隧道贯通,去往德格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德格向来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德格印经院就有着历史的悠久,它是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格印经院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的盛名,始建于雍正年间,已有289年历史。对于藏地,这座朱砂红的印经院是不亚于布达拉宫的圣地。




印经院是绝对值得一看的地方,它是一个收取门票的景点,而且对外开放的时间也相对较短,基本上下午四点多就会关闭场馆。不过,在这座即是“印刷厂”、又是“图书馆”的印经院,能看到的是与三百年前几乎无异的藏经制作、印刷的过程,同时也能近距离感受历史沉淀下来的藏经宝藏。

我觉得这里算是有生之年系列,因为它的存在是纯粹的古老的记录与延续,它不会像**那样更加发展壮大,而是眼看着会老去甚至逝去的。所以能像现在这样去近距离感受它,并去还原它三百年前的模样,只怕是过一天少一天了。

印经院是全木质结构,占地近3000米,建筑面积近万平米的三层楼房。在今天看来也许这并不算大工程,但在近三百年前,这座宏伟的大殿花费了30年才建成。为了维持它本来的面貌,虽然在现在它被不断修缮和保护,但这个建筑在现在依然是不通水不通电的。哪怕是在印经院内部的工作环境也都是借助天窗投进的自然光线进行日常刻经和经书印制工作的。



在今日印经院的库房里,存放着30多万块印版。这些印版中,有经文,有史籍,有画版,储存了藏族文化中70%的古籍。它们是藏族文化的长城,文化的史诗,文化的奇迹。通过狭窄幽暗的过到,仅看到印版码放置的架子都会震撼人心。





因为场馆内不允许随意拍摄记录,我们只能默默地看。好在今年看到《了不起的匠人》拍摄了关于德格印经院彭措泽仁老师的故事,纪录了印经院年纪最大的刻经人彭措泽仁老师他的日常,以及印经院制作经版和经书的工序。

以下为节目内容画面:



上图取自《了不起的匠人》宣传图
作者:李不知(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27880954/




上图取自《了不起的匠人》宣传图
作者:李不知(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27880954/



上图取自《了不起的匠人》宣传图
作者:李不知(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27880954/




上图取自《了不起的匠人》宣传图
作者:李不知(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27880954/




上图取自《了不起的匠人》宣传图
作者:李不知(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27880954/




上图取自《了不起的匠人》宣传图
作者:李不知(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27880954/
发表于 2019-6-3 14:21 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芬小达 于 2019-6-3 14:22 编辑

德格 -- 新路海也叫玉龙拉措

离开德格,朝新龙的方向前行。新路海就在川藏公路旁,它位于德格县境内的雀儿山下,在景区指示板上写的是“玉龙拉措”。说实话景区的门口真的不起眼,当时我们是因为觉得这个名字好听,才很随意的落脚停车去休息的。


这里的水源由雀儿山冰川和积雪消融供给,湖尾流出的溪流为措曲河源头之一。新路海藏语名为玉龙拉措,“玉是心,龙是倾,拉措是神湖。海拔4040米,平均深度10米,最深处15 米,是甘孜州著名的冰蚀湖。





从无人机的视角先看了看玉龙拉措全貌,竟被惊艳的说不出话来,不知道稻城亚丁那些难爬的山上海子怎么就抢夺了名气,而这样幽静的澄碧湖水却是冷门之处。景区门口除了三三两两的徒步者,景区内剩下的大概是二十多个招揽生意的当地人。小姑娘们推销着藏式首饰,小伙子们吆喝着骑马游览。








骑着马穿过几个山坡来到湖边,许多玛尼石堆在起伏的草地上,看见雪山脚下的玉龙拉措,不禁感叹这里如凡间净土一般。传说格萨尔王的爱妃珠牡曾被一个海子深深吸引,迟迟不肯离去,后人为了纪念珠牡,才取名为玉隆拉措,意为“倾心神湖”。





牵马的师傅很热情,询问我们从哪里来,在川西玩了哪些地方,告诉我们该去哪里玩耍,甚至琢磨着怎么给马儿安排pose来配合我们拍照。其中有位牵马的小哥哥,据说每年都会参加赛马比赛,于是在我们的鼓动下,骑上爱马开始了骑马戏水的表演。好一位自由奔放的康巴汉子呀。

康巴汉子是描述藏族男子时更带感的专属名词。一说到康巴汉子,脑海里浮现的便是黝黑魁梧,外表粗狂,野性十足的形象。一路上我们结实了好几位康巴汉子,都给人豪爽洒脱的感觉。

发表于 2019-6-3 14:22 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芬小达 于 2019-6-3 14:22 编辑

新龙 -- 仙之境——措卡湖






一山一寺一村落,一湖一水一莲台,措卡湖便是一个秘境般的存在。

经过新龙检验关口,我们收到了一大摞关于新龙的旅游画册,其中有一张很美的照片就是措卡湖的。

措卡湖拥有川西最梦幻的倒影。一面与天相接的瑶池之上,镜像呈现了一列如幻影般的美景,青山、白云、绿树、红庙、金佛……

之所以到访的游人不多,是因为仅仅十公里的山路竟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抵达。蛇形山路狭窄到无法错车,一旦遇到来向车辆只能在弯转的地方勉强借角度通行,相当考验车技。

措卡湖的周围并没有宽敞的道路和停车场,十一期间的游人到访是这里显得有些拥挤。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措卡寺算是措卡湖的最佳观测点,在大殿前聆听着殿内的诵经,静静地看一场山雨过后云雾逐渐消散,释迦摩尼像背后的山峦间一道彩虹划过……就这么坐在措卡寺门口坐了一个多小时,内心无比平静,也充满对这里的留念和不舍。

要继续往回程走了,川西的美景真的让人难忘。









发表于 2019-6-3 14:23 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芬小达 于 2019-6-3 14:23 编辑

- 第七站 - 理塘:姊妹湖上鸟儿飞过


开始返程了,我们决定在理塘修整两天,毕竟折多山大雪封山了,据说要进藏的进不来,很多游客都原路返回了。我们自然也不必着急出去,看看雪景,挺好。

理塘县城的街道空荡荡的,入住的酒店临时降价了,小餐馆也冷冷清清。餐馆老板很好奇我们这几个人是怎么没有被大雪封路拦住的,“其实我们已经在川西转悠了上十天了,现在是出不去啊……”,我们得意的解释道。

相比前几天,赶路时的紧张没有了,高反的劲儿已经完全过去了,人很松弛,在雪天里也觉得心情畅快。



理塘 -- 毛垭大草原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我在草原的雪地上。歌词的浪漫唯美都不及亲身去感受一下不一样的远行心情。

理塘往西行驶,前往毛垭大草原,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不同于印象里的辽阔的绿色草甸,金秋十月,青青草原已被厚厚的白雪盖住,感觉被瞬间打入二次元世界。

整个扁平的二次元世界里,天与地一色,路变成细长的丝线,人渺小如砂砾。声波被疏松的雪地吸收,这个白雪世界变得特别安静。哪怕我欢呼、跳跃,始终打破不了这个次元壁。最终唯有妥协,尊崇自然这么微妙的安排,与它共存,享受与雪的缘分。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