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017

主题

西南

三月三,以节日为名,再赴镇远

[复制链接] 查看:13021 | 回复:28
发表于 2019-9-9 14:35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写在前面

说说这次旅行

世界那么辽阔,生命那么短暂,很多地方,去了一次,便似乎完成了使命,在地图上画成了句号,不会再想要去第二次。可是,镇远,终究还是要来第二次的,或许,还有第三次、第四次。

不是因为第一次的意犹未尽,是因为,镇远,一次,远远看不够。

第一次来到镇远,是去年端午赛龙舟。明代时,镇远就有黔中大地“龙舟之乡”之称,镇远端午赛龙舟有着古老的历史,行走在千年的古城,赛龙舟、放河灯、抢鸭子……在全民参与的盛会中,找回了失落的记忆。

第二次来到镇远,是因为报京三月三。“三月三”,是报京侗族最狂欢的播种节,也是青年男女最纯洁的情人节。报京侗族,寻常时,也会穿着现代便捷的衣服干农活忙生产,可每年的“三月三”,寨子里的人都会穿上珍藏的侗族盛装,迎接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曾见证了端午赛龙舟这个鲜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报京三月三,镇远另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毫无抵抗之力,几乎是瞬间,便决定了这段跨越2000公里的探寻。看一场侗族老少祈愿丰收的盛装狂欢;看一个侗族儿女用一篓葱,便定下终身的爱情故事。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9-9-9 14:36 2 只看该作者
实用信息

关于镇远

镇远,地处湘黔两省三地,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史书云: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因地处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据之非常重要,故名“镇远”。

镇远,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镇远开始置县,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历史文化厚重;长期以来,中原文化、民族文化、域外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镇远独特包容性文化,有“传统文化迷宫”之称。

如今的镇远,仍保持着质朴、淳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镇远端午赛龙舟、报京三月三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每年都举办的盛大的民间传统活动。











发表于 2019-9-9 14:36 3 只看该作者
食在镇远

镇远美食很多,以贵州特色的酸辣味道为主,酸汤鱼、豆腐脑、米豆腐、牛肉粉都值得一尝。

寻一家地道的河边饭店,望着窗外的风景,吹着河风,吃着酸汤鱼,在烟火的气息中,别提有多惬意。









发表于 2019-9-9 14:36 4 只看该作者
宿在镇远

夏季时来到镇远,睡在古城河便的客栈,是很有镇远风情的选择。

这一次来到镇远,不是在古城最美的季节,也不是为了古城而来,汽车站、火车站不远处,步行便可抵达的四星级酒店日月国际大酒店,便是最佳的选择。

酒店虽然距离车站很近,但是中间隔了一条河,走过风雨桥,也便没有了车站的繁杂,酒店靠山而建,规模很大,中间有一个院子,距离马路也有一定距离,房间很安静,是镇远条件最好的酒店之一。

酒店:镇远日月国际大酒店

地址:贵州镇远县平冒街













发表于 2019-9-9 14:36 5 只看该作者
行在镇远

抵达镇远

镇远没有高铁,火车是最主要的抵达方式。可以先乘飞机到贵阳、凯里,或者坐高铁到凯里、三穗,然后转到镇远镇远交通不是很便利,但也正是不太便利的交通,才让镇远保留了原始的风貌。

镇远交通

从火车站出来,右手边有很多的士,可以打车去古城,跟别人拼车,三五块钱搞定,如果行李不多,也可以乘坐公交车慢慢悠悠的前往。公交车也是那种复古式的,很有年代感。跟古城很搭。

镇远县距离报京侗寨约40公里,虽是盘山公路,但是路况很好,只是公共交通不是特别便利,适宜租车或打车前往。




行程详情

D1  抵达镇远,入住酒店

D2  报京侗寨,姑妈回娘家、舞阳河

D3  报京侗寨,“三月三”讨葱节

D4  镇远古城镇远博物馆青龙洞—黔东经济开发区

D5  桃花诗会





发表于 2019-9-9 14:37 6 只看该作者
报京侗寨,“三月三”讨葱节

北侗大寨,浴火中的新生

遥远的黔东南州,大山深处的报京侗寨,有着300多年历史,居住着470余户、2000名侗族同胞,是黔东南北部地区最大的侗寨,曾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侗寨之一。

2014年的一场大火,将恬静的寨子烧成了一片废墟。浴火中新生的侗族同胞,虽丢了些侗寨的原始,青山绿水间,幸而住上了镇远政府统一修建的新房,有了新的家园。

然而,侗族同胞们住进了现代的新居,却忘不了自远古便有了的节日,每年“三月三”,侗族人都也会穿上珍藏的侗族新衣,欢庆侗族最盛大的节日。

































发表于 2019-9-9 14:38 7 只看该作者
莫噶树下,接姑妈回娘家

来到报京侗寨,是在侗族“三月三”的前一天。一大早走进寨子,侗族同胞早已经开始忙活起来,迎接姑妈回娘家。

寨子里将嫁出去的姑娘统称为姑妈,嫁去他乡的姑妈无论多远、多忙,总会赶在“三月三”之前,带着姑爹,一起回到娘家,在生她养她的寨子里度过最盛大的节日。

我不知道,嫁去他乡的姑妈一年中会回来几次,我只知道,这一定是最隆重的一次。她们还在路上时,整个寨子里就已经忙碌了起来,扫庭院、磨豆腐、打糍粑,猪跟羊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寨子快忙完时,姑妈们也渐渐的,从各地来到了老寨门的莫噶树下。这一天,她们还没有穿上节日的盛装,据一位姑妈所说,只要妈妈还建在,她们的盛装就会存放在家里,回到娘家之后,才穿上盛装,准备过节。

姑妈们拎着竹篮,竹篮里装着食盐、香瓜,或许,还有茶叶、米酒。古代的侗家很穷,食盐和茶叶都是贵重之物,姑妈回娘家,是必须要带回一包盐的。现在,食盐虽然不再是贵重品,这个习俗,却一直流传着。伴随着的,还有甜瓜,寓意婚后生活甜美,无需娘家挂心。

在莫噶树下,便能望见眼前的寨子,在等待的时间中,已出嫁多时的姑妈们望着眼前的家,唱着山歌,表达着自己的归家心切。

而那些刚出嫁不久的姑妈,在莫噶树下,伴着姑爹的芦笙,以侗族的歌声舞蹈,唱出回家的欢喜,跳出节日的兴奋。或者,趁着空闲,是嫁去不同地方的发小,围在莫噶树下,谈天说笑。她们的话题,或关于外面的世界,或关于婚后的生活。

寨子里的一个奶奶,迫不及待的想要见女儿,还没等回娘家的姑妈浩浩荡荡的走进寨子,直接来到老寨门前母女相见。见到,也并没有太多的话要说,只是紧紧的拉着女儿的手不放。

寨子里,已经摆好长桌,回娘家的队伍,也从莫噶树下出发。姑爹在队伍的前面或吹着芦笙,或挑着猪腿,姑妈提着竹篮在后面,一步步的,走向大寨。迎客的人见到姑妈、姑爹们到来, 便鸣起鞭炮,将客人接到长桌宴席。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9-9-9 14:39 8 只看该作者










迎接姑妈的,是长桌上的一碗油茶。打油茶,是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俗,一天之中,不分早晚,随时都可以制作。但一碗油茶待客是侗族的重要礼俗,只有尊贵的客人才可以吃到。姑妈,便是整个寨子最尊贵的客人。

整个寨子的姑妈都回到娘家,坐在长桌宴席上,姑妈拿出篮子里的盐,倒进油茶,吃着这碗最熟悉的味道,跟娘家人聊着家长里短。

同样被当做尊贵客人的,还有来自异乡的我们。姑妈回娘家是报京侗族“三月三”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侗族孝道文化的民俗体现。每年“三月三”前,姑妈回娘家的同时,也有异国他乡的客人前来体验侗族民俗。侗寨同胞,同样也会邀请我们入座长桌宴席,为我们准备一碗油茶,欢迎我们的到来。这样的欢迎,会在长桌宴上持续三天。

油茶的味道,来自异乡的我并不能特别习惯,可是侗族同胞的热情豪爽,却深深的触动着我。这份触动,来自一碗沉甸甸的油茶,来自主动送来芦笙供我拍照的姑爹,来自热心送来甜瓜的姑妈,来自邀我入座的奶奶,来自每一个遇见,却并不认识的侗族同胞。


















发表于 2019-9-9 14:40 9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9-9-9 14:40 10 只看该作者
讨葱定情,一篮葱定终身

万人游行,寨门外热情的迎宾

“三月三”当天,全寨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男捧芦笙、女拿牛角,开寨迎宾;邻寨的苗侗同胞也来到报京,参与这一盛会,列队等待远方客人的到来。

邻寨的苗家姑娘,因为全身的银饰太沉,只能在开寨前躲在寨门后,悄悄的由家人帮忙整理装饰,全身闪闪发光的银饰,旁边细心照料的男友,惹得游人惊叹羡慕。

喝干侗族姑娘的牛角酒,走进寨门,跟随万人游行的队伍,慢慢的走进报京。新寨门距离侗寨有很长的距离,盛装游行的万人队伍,却将道路填满,各族盛装的同胞,是山间最美的风景。

万人游行队伍,在寨老的带领下,慢慢走进报京,走进芦笙场。一声炮响,预示着节日正式开始;盛装的侗族男女紧围着木鼓、芦笙,跳起团圆舞。

“三月三”是民族的节日,但报京侗族开放、热情的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邀请客人一起跳舞;摆起长桌宴,三天三夜,以报京侗族传统庄重的礼仪和侗家特色的饭菜待客,不问来处,不问归期。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