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云行天下 于 2020-4-13 17:25 编辑 品味长城 泱泱华夏五千年,有着数不清震烁古今的文明成果,如果以举世闻名、人尽皆知为标准选一件的话,我想一定非长城莫属。长城,英文译为the geart wall,直译就是“伟大的墙”。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时光里,朝代更迭,无数中华儿女在崇山峻岭间辛苦付出,终于有了这长达两万多公里的“伟大的墙”,创造了人类文明的一个奇迹。 身为炎黄子孙,我对长城早已是心向往之,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首著名的诗句,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仿佛没有去过长城而说是英雄好汉的话,总觉得心里有那么点儿底气不足。我一直憧憬着有朝一日亲自到长城去走一走、看一看,瞻望它的雄姿,品味它所蕴含的精神。 己亥立冬,得三日余暇,跟随阳都户外一行九人驱车赶赴怀柔,登临箭扣长城。之所以选择这一段,是因为箭扣长城以“雄、奇、险、秀”著称,尤其在驴友界更是名声显赫,这里是未开发的野长城,最符合驴友的口味,没有攀登过箭扣长城,那说明作为驴友的资历还不够深。 当夜住在雁栖镇西栅子村的民宿里,西栅子村是箭扣长城北侧山坳里的一个小山村,但交通方便,柏油路几乎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街道很是整洁干净,许多的农家都挂着民俗旅店的招牌,可见平时来这里旅游的人必是不少。老孙家的民宿紧贴着大山,二层楼带院,看上去新建不久,房间干净整洁,最令我们意外的是这里已经开始空气能供暖,房间里热乎乎的,很是舒服,老板娘热情豪爽,早已收拾出丰盛的晚餐,这一切都让我们很是舒心。 次日清晨六点我们就起床进山了,羊肠小道,蜿蜒向前,山间杂木丛生,这季节树叶已基本落光。山势越来越高,光线也越来越亮,天地间一派肃穆、宁静,万物都屏住了呼吸,在凝神等待着东方红日的升起,当霞光照彻群山,一切都从梦中醒来,微笑着,欢呼着,彼此间似乎在相互致意、相互问候。此刻,我们刚刚登上九眼楼南侧一座破败的敌楼,举目望去,万里长城呈现在眼前,面向朝阳的一侧,闪耀着金光,另一侧还在阴影里,恰像是翻滚的巨龙,咆哮着,逶迤而去,雄浑壮观,动人心魄。 这一段长城还未加修缮,随处可见倒塌的城墙、敌楼,杂草树木丛生,但保存的还算比较好,巨大的条石基座,青灰色的城砖,施以白灰嵌缝,单是色彩便给人以坚固、雄浑、威严、有力的感觉,残墙断壁在莽莽群山间蜿蜒伸展,让人油然而生一种苍凉雄壮的感觉。 众所周知,长城是军事防御工程,主要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箭扣长城位于北京长城怀柔段,燕山南麓,修建于明朝,自洪武年间大将徐达开始主持修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天子守国门,长城便担负起了拱卫帝都与皇陵的重任。明朝,作为汉民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有着他自己的特性,他不和亲,从不拿自己的女人换取和平,哪怕是用宫女冒充一下也不干,他也不割地不赔款,哪怕皇帝被抓去也不答应,不服就打,打得过打,打不过也打。气节,在这个王朝展现的尤为突出。明朝中后期,蒙古俺答汗部数次犯边,朝廷征调抗倭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他和总督谭伦一起上书,建议重修长城,在他们的主持下,这里的长城不仅修的高峙威严,而且异常坚固,造型精美,这也是历经数百年这里长城还巍然屹立,保存比较好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这长城早已失去了它原有的防御功能,但她又产生了新的功能,那就是旅游,无数天南海北、世界各地的人们纷至沓来,也带来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长城,以另一种姿态惠及她的人民。 怀柔,位于北京东北部,素有北京“北大门”之称,单看字面,便知有包容和谐,和平共处的意思。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唐朝政府在原渔阳郡区域内始设“怀柔县”,寓意取自《中庸》:“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渔阳郡,便是今天的怀柔一带,这个名字已经很陌生了,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却与它有关,秦朝征发陈胜、吴广等九百余人屯戍渔阳,因为遇到暴雨延误了期限,按律当斩,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掀开了推翻暴秦的序幕。我们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若非为了反抗和抵御,从不轻易开启战争,我们深知,战争一起,受苦受难的还是黎民百姓,但我们不惹事,却也从不怕事。 往前是151敌楼,长城每隔不远便有敌楼,大部分的敌楼都横跨长城两侧,也有仅在一侧的,它比城墙要宽,也高,楼上设有箭窗,可以从侧面攻击敌人,楼内可以存放粮草器械,供将士休息,无事时,轮番守望,一旦遇警,则分守其地。敌楼原本都有名字,比如“正北楼”、“夹扁楼”、“大角楼”,多了就不好记,也难以准确地表述位置,给防御指挥带来很大麻烦,经戚继光等人建议,对敌楼进行了编号,方便记忆和准确地描述位置。151敌楼顶部已经坍塌,用钢筋进行了支撑加固。这些敌楼就像万里长城上的结节,犹如唱腔里的抑扬顿挫,极富律动之美。 地处箭扣长城中段的“北京结”,海拔958米,据遥感卫星观测,内外长城在这里交汇,形成一个巨大的花结,便命名为“北京结”,长城为什么在这里会分内外呢?那是因为一道长城不够用,再建一道内长城便是上了双重保险,其实,这里的防御远不止是长城,还有茂密的树林,明朝守城将士在长城内外广植树木,“于边外广植榆柳杂树以延塞马突袭之迅捷,内边则开果园栗林以济饥寒之戍卒”,所以,在这里举目四望,但见群山蓊郁,林木茂密。 终于到了著名的鹰飞倒仰了,只见悬崖峭壁间一段长城拔地而起,直扑山巅,几近垂直,这里在去年已经进行了修缮,重新铺设了城砖,阶梯段也对碎砖乱石施以灰浆进行了加固。饶是如此,仍然令人目眩腿抖,倒吸凉气。这里的山势就像一只仰天倒飞的雄鹰,所以得名“鹰飞倒仰”。北京段长城有三险:司马台的望京楼,箭扣段的鹰飞倒仰,黄花城的十八蹬。民间有“十八蹬,高入天,鹰飞倒仰猴难攀,山高到底有多少,一个碌碡滚三天”的说法。中途遇到一个来自河南的驴友,满头满脸地汗,浑身不住地颤抖,上也不敢上,下也不敢下,他的同伴只好从上面放下一条绳索来,拴在他的腰上,再派一名同伴托扶着他,在这样的帮助下,他才登上了鹰飞倒仰。在上面又遇到了一名北京的驴友,他介绍说此处已经摔死过多人,还被雷电劈死过两人,可见鹰飞倒仰之高之险。我在想在这海拔比较高的长城上有没有避雷针呢?我没有看到,想来在古代还没有避雷针吧!现在有了,可不可以架设上呢? 鹰飞倒仰和天梯互为上下,从鹰飞倒仰上就要从天梯下,同样是极为陡峭的悬崖,好在天梯已经完全进行了修缮,台阶上都重新铺设了城砖,就算是这样,还是太过陡峭了,有一种稍有不慎就会跌落下去的感觉,陡峭的地方下要比上艰难得多,所以,这里拴了两条绳子,抓着绳子,心里的安全感大大增强。为什么长城一定要建在这么危险的地方呢?这给建设者带来多大的困难啊!就是守城将士来回通行也是极为不易。其实,长城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些山险,居高临下,据险而守,更加有效地狙击敌人,所以,长城就算是多绕几道山脊也尽量躲开山谷平地。 没有修缮的地方,长城已经残破的很厉害了,断壁残垣,有说不出的历史沧桑之感。有的地方摇摇欲坠,似乎一阵风或者一点微小的振动就会轰然倒塌,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我在一处残破的敌楼下找到两块散落的完整的城砖,抱着掂了掂,分量着实不轻,长城在修缮的时候,由骡子往上运砖,运到骡子也不能去的地方再由人背上去,每人每次背两到三块砖,一天要背十来趟,放到现在的修缮都已是如此艰难,可以想见古时候建设时又是如何的艰难了。有人以此批评修长城是劳民伤财,其实,相对于烧钱的战争,修长城的花费又实在是太少了。 站在油篓顶下的垭口,仰望小布达拉宫到正北楼一带,但见群山巍峨高耸,长城沿山脊起伏跌宕,颇有雄视天下的气概。我们到这里就决定下山了,虽然时间尚早,但到正北楼再返回,那肯定就天黑了,这里很是陡峭,考虑到安全问题,我们决定早早下山休息,明天再继续。谁知到了夜里,噼里啪啦下起了雨,数次醒来,竟然听得雨一夜未停,雨后湿滑,到正北楼的计划只好取消,心中不免感到遗憾,但也不纠结,觉得留一些遗憾才是最美的,如这里的长城,不可不修,不可全修,把危险的地方修一修,以保障游人的安全,不可全修,留一些残破,让人凭古吊今,产生无限遐思。 清晨,站在老孙家的楼上遥望箭扣长城,烟雨蒙蒙间,那些高耸在山巅的敌楼,就像是不屈的头颅,昂然挺立在天地间,雄伟的城墙,像是结实有力的臂膀,栉风沐雨,一直护佑着她的儿女。品味一段长城,品味我们民族的历史,品味自古以来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精神。长城,不只是一段城墙,他是中华儿女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我们爱好和平的明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在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