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龙沟位于自贡市荣县长山镇双河村,海拔570米,距市区73 公里,距长山镇10公里。沟里竹林茂盛,郁郁葱葱,号称“小竹海”,是自贡市民避暑纳凉的一处自然景点。 花龙沟远眺 图片来源:百度 5月16日上午8:30,我和马家军群的朋友们从市区出发,沿隆汉高速往乐山方向驾驶,经过隧道后于长山出口转下高速,跟着导航去往花龙沟,大约一个半小时后到达沟口。 林木葱郁 摄影:蒲公英 传说很早以前,这里山清水秀,有条巨龙羡慕这里的迷人风光,沿着地下阴河来到了清澈碧蓝的深潭之中,当地百姓为留住这条吉祥之物,便修了一座"栓龙桥"(现名"双龙桥"),将龙栓在了此处,巨龙金鳞闪闪,浑身五彩斑斓,人 称"花龙"。此后,这里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花龙栖息的山沟亦名"花龙沟"。但群友们多次来此地徒步,均认为取名“竹龙沟”更为妥帖。 天然石缝 摄影:蒲公英 花龙沟的地形比较独特,在两山之间下切了一条狭长的深槽,长约4公里,四周陡直如壁,倘若不是当地人在沟口修了一个简易停车场,一般人可能只知道下有陡崖而不知有入口。 竹海 摄影:蒲公英 沿着停车场边的石梯往下走,这段路原本是在陡崖上切割出来的,左边的岩壁稍不注意就要碰着头,右边是深切的峡谷,原来没有栏杆,仅有几根楠竹搭在崖边,下行的人皆心惊胆战,群友鱼池回忆第一次来花龙沟的时候,她抱着小鱼儿一步一步挪下沟里的情景,百余米长的梯步,母子俩走了半个多小时,回去后左手臂疼了一个星期;现在石梯加宽了,右边砌了水泥栏杆,比以前好走多了。 以前的石梯 图片来源:百度 现在的石梯 摄影:蒲公英 |
下沟的路上群友们对着悬崖喊山,二丫在喊:“夏五哥,你的妹妹多”,鱼池在喊:“小鱼儿,你肚皮大”,众人兴起,挥手高呼,峡谷里回荡着“多——多——多多”和“大——大——大大”的声响,混合着鸟雀清脆的鸣叫,如一曲活力十足的交响乐。 母子 摄影:蒲公英 沟里设有农家乐,三家位于沟口附近,还有一家位于沟尾。也许是受到疫情影响,在沟里游玩的客人并不多,我们在钟师傅家落定午饭后,便闲游着去往沟深处。 农家乐 摄影:夏戈 吊床 摄影:大姐 沟中楠竹遍生,由于地势险峻,再加沟口隐蔽,便于储藏。上世纪30年代,中国正好处于战乱时期,位于西南一偶的荣县也不能避免,据当地人回忆,当时匪患比较严重,土匪经常挨家挨户抢东西,由于花龙沟一带田土瘦削,物产不丰,老百姓便利用崖下的石洞,用石块稍加堆砌,即成为天然粮库,可以躲避土匪的侵扰。现在沟里还不时可以看到当年的石洞和崖上凿出的石梯痕迹。 野花葳蕤 摄影:大姐 竹桥 摄影:大姐 天然粮库 摄影:大姐 废弃的石梯 摄影:大姐 |
沟尾处为一个大型天然石洞,名字叫做龙洞。洞顶是一块平整的大石头,形似半月形,洞口瀑布垂挂,状如珠帘,恍若隔世。洞里的农家乐名叫水仙洞山庄,老板利用洞中地势,摆了不少桌椅,可以容纳多人歇息。 萌宠 摄影:二丫 龙洞 摄影:大姐 沟底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水流潺潺,不时有小孩在水里翻弄石块,摸小鱼小虾,驻足看了一下,却是收获不小,几个小孩无意中在水边草弄里发现了竹鸡的蛋巢,正围在路边观看,还有一个小孩捉住了一只岩蛙,刚把它放进瓶子里,另一个瓶子里则有几只蝌蚪正在水里游来游去。遗憾的是,我不是彻底的环保主义者,只顾着好奇,却忘了说服他们放归自然,想来惭愧。 溪边的小孩 摄影:大姐 竹鸡蛋及雏鸟 摄影:女王 蝌蚪及岩蛙 摄影:女王 绿色的阳光透过竹叶,星星点点洒在林间;微风拂过,竹海细浪涌动;举目张望,翠竹修篁,涧幽苔绿,恰如“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二丫、自由飞翔、鱼池和我缓步在竹林里行走,雨和蒲公英四处拍照,雅倚着竹竿,站成了一幅风景,在这亮晶晶的五月,万物勃发,生机盎然。 竹海 摄影:雨 雅 摄影:雨 |
时值正午,众人回到农家乐,钟师傅已经在灶台边忙碌开了,灶膛里是哔哔啵啵燃烧的柴火,铁锅里烧的是满山跑的土鸡,杂物桌上摆放的是新鲜的竹笋,蒸笼里是香糯的红苕饭,山野的味道扑面而来;待到菜肴摆上了桌,竟然还有咸菜蒸腊肉,韭菜炒干豇豆,风萝卜干汤,大伙胃口全开,吃了个碗碟朝天。 山珍 摄影:大姐 沟里的时光总是惬意的,晃眼就到了回程的时候,我们没有走来时的路,绕道S305省道,在离花龙沟不远的度家镇买了不少枇杷、油桃、三月李以及沃柑,作为产地,价格低廉公道。 沃柑与三月李 摄影:雨 枇杷与油桃 摄影:雨 遗憾也是有的,群里的荣哥、人民公社等几位汉子本来想去垂钓,但是去往沟旁牛栏水库的路况不好,小车基本上无法通过,只有放弃。如果以后路修好了,在花龙沟垂钓也是不错的。 由于时间短暂,匆匆几笔,并未道尽花龙沟的不同之处,留给其他的徒步者慢慢去发现吧。 尽兴而归 摄影: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