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京综合

看长城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延庆海字口一南山路边垣一双界山长城

[复制链接] 查看:10335 | 回复:29
发表于 2020-9-14 12:00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与萧老师相约走一段海字口附近的边墙,终于得以成行。同行的还有挨拍的兔老师、傅老师。

在长城文物保护碑旁边寻路上山。夏季草木旺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视线,特别是到后面墩台的时候,远处无法拍出效果,近处又无法拍出全景。

(距离起点0.01km 当前海拔744m)

 

一路都有残砖相伴,越往上,残砖越多,甚至出现完整的砖。根据上次村民的介绍,村子附近的砖,甚至石条,都被拆了建学校、民房了。

离村近的墙体保存很高,约有三四米高。墙宽约3米,加上两侧被拆的包砖,墙的规模等级还是很高的。穿过票子的路,基本就是边墙在村中的走向。

图片前为萧老师,后为挨拍的兔老师)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0-9-14 12:00 2 只看该作者
站在墙上向东北方向眺望,四海冶-海字口一线的狭长盆地尽收眼底,四海城东侧三座护城墩(其中北侧一座现为通讯器材塔,中间一座为复建,南侧一座基本保持了原貌)清晰可见。

这个谷地地势低平,沟谷宽漫,可通大队人马,向越过海字口村南侧的山梁(杏树台梁,或名双界山),可直抵黄花城。


因此,沿这条沟谷,修建了东路边垣、南山路边垣、双界山长城、二道关长城、黄花城长城5道边墙,二道关与双界山之间还有一 道三道关(村民现称三道边子),共计6道防线,防线密集程度及重视程度,不亚于三十里关沟。

 

秦时明月,残照在边墙之上。

 

秋风习习,有野菊花在向阳的坡上招蜂引蝶。

 

发表于 2020-9-14 12:00 3 只看该作者
花丛中的萧老师与傅老师。

 

蓝天与白云,极尽妩媚。

 

长城文保碑上行大约300米,有第1座敌台,延庆127号敌台。

这座敌台为方形石台,四面基本保持直立面,高约3米余,两端与墙体均有间隙,宽各约2-3米。这种情形,与海字口村东的敌台相同。

(距离起点0.30km 当前海拔806m)

 

发表于 2020-9-14 12:00 4 只看该作者
年初(元月5日)所拍的照片,没有树木的遮挡,略能体现该台的全貌。

台两侧的间隙是否有意所留通道?如果是预留通道,为何两侧皆有,有一条通道不就行吗?结合这段墙体包砖被剥的情况判断,还应是拆除包砖的结果;另外,这段墙应是分次修建,早期修建了质量较高的敌台,台体坚固,立面保存较好,后期才包砖,近现代包砖被拆除以后,露出里面的石台,依然完好;甚至,石台与墙体修建的年代都可能会有差异。

 

再上行一百余米,是第2座敌台,延庆128号敌台。这座台子与127号台形制相同,两端与墙体间亦有间隔。

(距离起点0.43km 当前海拔827m)

 

也用年初时的照片对比一下:

 

往上行,山势渐陡,墙体渐窄,石材体量渐少。

(距离起点0.52km 当前海拔871m)

 

发表于 2020-9-14 12:00 5 只看该作者
保存较好的地方,仍然可见墙体立面,只是墙高只残存1米有余。

(距离起点0.52km 当前海拔874m)

 

接近山顶,墙体中夹杂着少量山险墙。

(距离起点0.56km 当前海拔902m)

 

山顶的边缘,即是一座大墩台。这座台在墙体内侧,规模巨大,似乎是烽火台,而不是敌台。

这座台子已经坍塌,为毛石所垒,毛石间有大量残砖,未见明显灰浆。墩东北角,有小型窝铺——长城遗产网未标记的窝铺(或者铺房)。

(仍用年初的照片)

 

发表于 2020-9-14 12:01 6 只看该作者
过129敌台,墙体继续向西北方向延伸。

(距离起点0.63km 当前海拔927m)

 

墙体尽头,也是转折处,位于一个高点,西北方向通一段山脊,东南方向连接主墙体,东侧为四海-海字口的沟谷,位置极为重要,此处当有一处墩台。此次请教了萧老师,认为或为一座炮台——遗产网未标记的炮台。

(距离起点0.69km 当前海拔928m)

 

除了此处当有台,向西北延伸的山脊,须是加强防范之处,沿途皆是斩山为崖的的崖壁或陡坡,年初在雪地里艰难跋涉,对那一段山脊即已怀疑是一段支墙,或者梢墙。此次请教了萧老师,这种地势,应为梢墙无疑——遗产网未标记的梢墙。在春天从九眼楼向西走南山路边垣的时候,也遇到一截接续墙体的小山脊,当时也是前行了一段,认为应当也是梢墙,结合各处支墙,特别是墙子路一带大量的支墙的分布规律来看,这种判断基本不会有误。

 

炮台处向下,山势较陡,仍沿轨迹,回退一小段,从密林中穿过去。这段路冬天走时就不容易分辨,夏季林子又长起来,把仅有的路径痕迹遮蔽得更加难寻。

(距离起点0.86km 当前海拔905m)

 

发表于 2020-9-14 12:01 7 只看该作者
墙上灌木浓密,时而需要在墙下绕行。

130号敌台,也是一个坍塌的大石台。

(距离起点1.00km 当前海拔899m)


130敌台南侧,借助边墙、墩墙与地势,构成一个下沉式的天然窝铺。后来在窝铺南侧观察,其实窝铺东侧是有人工墙体的——此为遗产网未记载的窝铺2。
(距离起点1.14km 当前海拔899m)


想起附近好像有一座大的铺房,或者堡砦,于是我折回头去寻找,原来是记错位置了,该在下一个敌台附近。

不过却在回探铺房的过程中,顺陡坡往山势下行了一段,下到了下一个沟底。本来此处墙就有四五米高,墙下的陡坡更有差不多十来米深,明显是人工开挖的壕堑与铲偏坡。

 

回到墙上,继续前行。墙体外附着一处长方形的下沉式圈墙建筑,长度大概有二十来米,宽数米。

(距离起点1.22km 当前海拔902m) 

 

发表于 2020-9-14 12:01 8 只看该作者
圈墙南侧,边墙主墙体有一处缺口,上次我以为墙体本是连续,被人为挖断了。

这次萧老师结合这个缺口,认为是一处“牛马墙”,即在有敌情入侵时,掩护百姓牲畜撤至关内,布置火铳阻击敌人的矮墙,后期演变为炮墙。这种防御措施,在宋人的防守书籍中有论述。

(距离起点1.25km 当前海拔905m)

 

而墙体缺口南侧,是一个面积更大、接近方形的“堡砦”,即我之前返回寻找的那处堡砦。由于林子过密,照片中基本无法识别。

(距离起点1.27km 当前海拔908m)


一座“牛马墙”,一座“堡砦”,在墙体缺口南北两侧对称分布,萧老师判断,这个缺口不是现代人为挖断的,而是当初修墙时开设。如此这么一分析,萧老师果然高见,——此处分布有疑似1座“牛马墙”、1座“堡砦”、1道关口,为遗产网未记录的设施。其中这座堡砦座落于墙体之外,也是有些奇怪。

仍用年初雪地中拍摄的照片对比:

 

铺房左前方,是延庆131敌台。这座敌台通过一座支墙与主边墙相连。这种台,应当不是敌台,而是墩台了,遗产网的分类似有不妥。萧老师叫它腹里橔。遗产网也体现不出这段支墙。

(支墙,距离起点1.34km 当前海拔917m)


发表于 2020-9-14 12:01 9 只看该作者
131敌台,即腹里接火墩。

(距离起点1.36km 当前海拔922m)

 

131敌台南侧,还有一段东西向的平等于支墙的墙体,与支墙、主边墙构成封闭的空间,正应是又一个小窝铺,本次行程中的窝铺3,也是遗产网未记录的附属物。

 

在131敌台上休息了一下,提前消息了大家所带午餐,特别是分享了萧老师所带的鸭肉与啤酒,真是美味!

 

羡煞漫天云朵,都凑上来围观。

 

从此处可以看出,这段墙在折向西南后,一直在沿一条沟谷布置防线。这条沟谷,直通四海冶。

 

发表于 2020-9-14 12:01 10 只看该作者
又行数十米,又是一座大墩台,延庆132敌台。墩台间有黄土做为粘合剂。

(距离起点1.43km 当前海拔941m)

 

也对比一张冬季时的照片:

 

墩台南侧似为门,有墙向南延续,应当也是铺房,窝铺4。现在基本有规律了:这一带坍塌的墩台,比127、128敌台规模均更大,且全部坍塌;墩台附近一般均有窝铺。

 

又行约一百余米,为133敌台。

(距离起点1.58km 当前海拔975m)

 

冬季时的照片对比: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