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55522

主题

北京综合

看山看水 ║追寻双界山长城修建的年代

[复制链接] 查看:6287 | 回复:20
发表于 2020-9-21 13:50 11 只看该作者
墙体顶部,有一处疑似铺房,为本次记录的铺房4。

 

疑似铺房4东侧约30米,是426号敌台。这座敌台附近,外侧山势平缓,内侧林木茂密,看不透附近地势。

 

发表于 2020-9-21 13:50 12 只看该作者
站在声讯台上向北侧眺望,可以见到四海镇及海字口村、菜食河村。近处的海字口村西,可以清晰看到山坡上的那段南山路边垣的墙体。那段墙与海字口村的轮廓,如同拉满了弓,箭在弦上,西北望,射天狼。


426敌台东侧,墙体中断处,才看得出是一座垭口,并且有路沟通两侧沟谷。根据地图,这条沟谷亦与通三岔的大沟相连。因此此处也是防守紧要处,故设有墩台。

 

上行处,墙体上方竟然保留一段完好的女墙,高度约1米左右。这段女墙,完全是形式之作,既无防守的作用,也无修建的必要。敌虏真要来时,也挡不住铁血弓箭。敌人不来时,要它也无用。

 

425号敌台,与426号敌台共同扼守在同一个山口的两侧。

 

发表于 2020-9-21 13:50 13 只看该作者
台顶有坑,不知是灶坑,还是烽火的灰坑,或者干脆是后人所为。

 

这一段立面保存较好的墙体,延续了很久,可能是远离村庄的缘故。

 

424号敌台。

 

424敌台南侧,也有大沟,蜿蜒向西南方向延伸,尔后汇入三岔村附近的大沟。

台顶也有凹坑,与之前所见相同,用途不明。

 

继续前行,墙顶面向外侧再次出现女墙。这段女墙高度更低,长度也较短。

 

发表于 2020-9-21 13:50 14 只看该作者
423敌台,内侧有圈城,当为一座堡砦。堡砦在墙体与敌台内侧,与431台在堡砦内不同。因此423号敌台类别为敌台无误。

这一带的敌台与堡砦,均处于没有水源的山脊,海拔高,给养供应有难度,并且冬季气温极低,时常大雪封山。去年冬天,我每次来时,山上皆是大雪封山,正常情况下雪深一尺余,最深处一米余。这还是全球气温变暖、北京地区降雨量已经严重萎缩的年代,放在气候严寒、降雨量比现代大很多的明代,冬季士兵在尚未修建空心敌台的高山上无法御寒;另外,明代的疏奏止也屡有提及宣镇士兵数量不足。诸多因素,导致这段边墙难以得到重视,无法持之以恒地加强这条防线的防御。以致后来的志书对这段边墙语焉不详,也有一些关口不知所在。


423敌台东侧数十米,墙顶又一座铺房,为本次记录的第5座铺房,铺房5。

 

422号敌台,本次行程长城遗产网标记的最后一座敌台。这座敌台位于一个高点,向南是一个缓坡,可以下到沟底,通往三岔。

 

发表于 2020-9-21 13:50 15 只看该作者
422敌台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孤悬于墙外,缺乏更多的保护, 这样的敌台,当初肯定要有足够的高度,才能保障守台士兵的安全。

 

422敌台之后的墙体。

 

024号城,也是一座中间有墩台、周围带圈城的建筑,与431号敌台相同,却被标记为不同的建筑。当初的长城普查,看来是由不同的人做出的记录,标准把握得并不统一。

 

024号城中的墩台。


024号城的门设在东南方向。

 

长城遗产网上,024号城东侧并无墙体,一直到与怀柔驴鞍岭交界一带,才又出现一截隘口墙。实际勘察发现,024号城以后,仍有一段墙。

城东南侧有垭口,垭口处有小路,有清晰的行人通行的痕迹,这条路也通向至三岔村,估计是驴友穿越的路径。此处为怀柔延庆界山,延庆的村民不至于到北侧种植,怀柔的村民也不至于到延庆种植。

 

墙体的石材量还是比较壮观的,也是为拱卫这个关口而修筑。

 

墙体又向东延伸近300米,才止于巨石。


发表于 2020-9-21 13:50 16 只看该作者
巨石连接一段山险山脊,从内侧绕行了一段,最终从陡坡上攀上山脊。山脊上不再有墙体,但北侧山体似是经过人工铲削,为山险墙。山脊上有小路,林密照片无法识别。

 

似是人工铲削的山险墙。

 

墙体终止后数十米,又有一座墩台,这座墩台在长城遗产网上并未标记。

  

离开最后一个墩台,目标是下一个山头,这不会有错。到达山顶后,基本又是在山脊上行走。

 

终于到达本次行程的最高点,海拔1295米的大北坨子。

北大坨子是在山顶的一个小土丘,虽然疑似墩台,但基本找不到石头。

 

发表于 2020-9-21 13:50 17 只看该作者
从这个地名看,命名者认为它是一座自然形成的山头。但就其地势,仍然在双界山主体部分与东侧一段孤墙所在的山脊上,山脊上的部分巨石,仍然疑似经过人工的铲削;山脊北侧,是较陡的陡坡,极似铲偏坡或壕堑。有理由怀疑,其实东段的孤墙,通过这段山脊的山险墙与主体部分构成完整的防线。

而东段的孤墙,原计划作为今天的延伸路线,因时间不允许,予以放弃。


(二)探寻这段边墙的修建年代

这条防线,这段边墙,除了现代的俗称,是否应有自己原本的名字?——当地老百姓只知道叫它干插边,甚至也不认可它是长城。海字口村的村民把南山路边垣也只叫边墙,不叫长城。

这段边墙,又是何时修建?

南山路附近的边墙,大体上有两个时期:

1、南山路边垣:

《隆庆志》卷之六武备载:“嘉靖二十二年(1543),巡抚都御史王仪奏,讨内帑(国库)银若干,欲于金陵之后筑墙备墩为拱护计。诏下礼部行钦天监来相之(来相风水),相之者谓:‘在九节之外,无伤龙脉,可筑也。’礼部以闻于上,允其请。仪乃委口北道分巡佥事程绶(顺天通州人)董工役墙。自红门东至四海冶,西至羊头山(在八达岭北,也叫桃山)。红门左右备墩十四座,墩墙相连,谓四海有警,举炮火顷刻可以达居庸关。”

 

2、南山联墩

《宣府镇志》丑册载:(嘉靖)三十五年(1556)兵部侍郎江东疏请修筑南山联墩,从之。其疏略曰:“国家驱除胡元,定鼎幽燕,,以宣府为右臂,宣府安则居庸可以无恐。夫何?自开平失守,兴和内徙,宣府遂失门户之防,胡马长驱,延及堂室,难于备御。猾虏自嘉靖二十九年内犯,自镇边城溃墙而出,愈知我中国地理之险易,兵马之强弱,时遣奸细入探道路,以窥伺内地。上廑宵旰之忧,今御使李凤毛所言,修筑南山以安畿辅,诚经国安边大计,宣府目前急务莫有过于此者。先任总督许论与臣交代之时,亦拳拳以南山隘口逼近京畿,极係紧要,早宜修筑为言。随准巡抚都御史张涣,咨开参议张镐相度怀来南山一带地方、居庸东北,自岔道西抵龙爬山止,共隘口一十八处,长亘一百零三里五十步;自岔道东抵四海冶镇南墩止,共隘口一十二处......”

此次修筑边墙,共涉及岔道城以东的隘口墙12处。

 

但是,嘉靖22年修建南山路边垣,可能并未如《隆庆志》所述,全部完成了相应的工程。《明实录》载:“嘉靖二十二年五月甲子廿一(6.22),命修筑永宁大小红门并柳沟口”,即指修筑上述边墙,应仅修筑了永宁、大小红门、柳沟口处的墙。

这么说,双界山长城,可能并非嘉靖22年所修。

 

3、还有一个说法,这段边墙可能是宣德五年所修。根据《明实录.宣宗实录》载:镇守居庸关指挥芮勋言德胜关以东虎峪口至买儿岭口皆可通人马乃天寿山后路俱无城堡宜筑塞。上谕行在工部豊城侯李贤方修永宁城俟其工毕就令率军夫往各关口相地势筑寨。

 

但是,宣德五年所修关塞(隘口墙),应限于陵后诸口,从德胜关至买儿岭口,而不涉及双界山。

 

总体来看,双界山这段墙体、墩台的特征,极似南山路边垣,等级虽然比不上蓟镇砖石长城,但仍然保留了大段的直立墙体,部分墩台十分高大,其修长年代不会太晚。例如:根据《宣府镇志》,嘉靖二十三年都御史王仪请修宣镇要冲墩垣,至嘉靖二十五年即已毁坏过半,兵部侍郎翁万达请酌急缓修筑塞垣,得到朝庭的许可。

 

 

综上,最大的可能,双界山段边墙的修建时间,当在嘉靖三十五年,修南山联墩之时,修筑了岔道城至四海冶之间的12段隘口墙,可能就包括双界山这段。

这段墙并非没有史料记载,只是古今地名已经变,明代延庆一带人口稀少,有些垭口可能并无名称,如今无法一一对应的识别这些关口,导致无法利用史料做出清晰确定的判断。

例如:根据《延庆州志》所载地图,岔石口一带并无地名,只有一处城障,根据家在延庆的侯志刚老师的介绍,岔石口村就好没有城堡,只是一处水关。

并且该图南山路边垣与现在墙体走势不符,反倒与双界山基本一致,是当初的南山路边垣即沿双界山修筑,后期改道呢,还是志书地图方向位置只是示意而不是写实?


根据《隆庆志》,嘉靖二十八年,隆庆州有居民931户,人口7345;永宁县有居民531户,人口3820。

 

在完成本篇记录之时,萧老师发现了新的线索:

《四镇三关志》卷之七〈制疏考.昌镇.制疏.集议〉《按查副使郡人崔学履防守黄花镇论》载:

 

按崔学履的奏疏,应对通四海与黄花城的一条小径,在边墙通道处设一敌台,昌镇宣镇各出军30名,分为3班,每班昌镇军10名,宣镇军10名,在台直宿。台上建有驻军房屋,周围有围墙,一般东南设堡门。

崔学履是嘉靖二十九年的进士,至其担任按查副使至少还有数年时间。这段墙应晚于嘉靖二十九年。

这段奏疏非常重要,但是,还没解决全部问题。

这个奏疏,解决的是通黄花城的小道,而不是塞了通三岔的全部隘口;两镇各三十名士兵,且轮流戍守,每班守台的士兵为20名;而我们所看到的东线有13座台与圈城,西线是7座台与圈城,还有一段孤墙我们没有走,20名士兵,守不了这么长的防线。

发表于 2020-9-21 13:50 18 只看该作者
  

小结:

本次最大的收获,一是发现一处完整的水嘴,在墙体特征、墩台特征之外,进一步佐证双界山长城属于明长城;二是清晰地观察到各处墩台附近的地势,双界山长城与铁矿峪长城近在咫尺,各个垭口均有小道与三岔相通,汇成一条宽阔的沟谷,直达中原王朝的最后一道防线。进一步推测,双界山的这段长城,应为嘉靖三十五年所建。

1、墙体特征:与上周所走的双界山西段类似,参见(《看长城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延庆海字口一南山路边垣一双界山长城》)。这段墙为毛石干垒墙体,没有包砖,没有灰浆,墙体保存较好处,残高超过4米;墙体保留有大量的立面,其材质、立面、石垄形状,与海字口村两侧的南山路边垣基本一致,所属朝代应为明代无误。

墩台特征与墙体同。

2、壕堑:墙体外侧,有深深的壕堑,在靠近安四路垭口一带深约十米以上。

3、墩台:敌台或墩台一般均处于南北纵向沟通的沟谷或垭口处,至今有人通行的痕迹;重要的沟谷处多数有圈城。

4、铺房:有疑似“铺房”至少5座,其中3座分布于墙体外侧,2座分布于墙顶,一般均建在墩台附近。

5、水嘴:发现一座水嘴,因地势原因,向外出水,位于023号城东侧;另有一座疑似断水嘴,不作证据。

6、地势:这段墙的主要防御用意,一是堵塞数条通向三岔(怀柔方向,铁矿峪、南冶一带)的沟谷,在三岔汇合成一条大沟,并横向沟通三岔-大长峪-小长峪-口楼-二道关一线的古道,一旦突破其中之一,则可快速攻入黄花城南冶一带,位置极为重要重要;二是防御海字口向可树台村的一条沟谷。

7、与长城遗产网地图信息的对比:

1)性质相同而未标记的圈城:长城遗产网把024号带圈城的墩台分类为城,那与此类似的,还有2座;

2)长城遗产网未记录的墙体:024号城以东,长城遗产网未标识墙体,实地勘察,连续的墙体继续向东延伸了300米,止于连续山脊的巨石阵之下;

3)遗产网未记录墩台:024号城东侧约400米,有石墩台一座,长城遗产网未标记;

4)疑似山险墙:继续向东,则是山脊与巨石,巨石疑似经人工铲削的山险墙;考虑东侧还有一段不连续的孤墙(因时间关系,本次没有走到),有理由相信,这段山脊也是防御工事的组成部分;

另:有疑台3座,怕是证据不足

8、有关双界山修建年代的推测

与这段边墙有关的史料记载较为模糊。根据网上所搜索到的资料,以及《北京北部山区的古长城遗址》,多认定此处为北齐长城,可见专家学者也未能确信这段边墙所属历史年代的史料记载。

根据分析,双界山段边墙的修建时间,最大的可能当在嘉靖三十五年,修南山联墩之时,修筑了岔道城至四海冶之间的12段隘口墙,可能就包括双界山这段。

这一带的敌台与堡砦,均处于没有水源的山脊,海拔高,给养供应有难度,并且冬季气温极低,时常大雪封山。这还是全球气温变暖、北京地区降雨量已经严重萎缩的年代,放在气候严寒、降雨量比现代大很多的明代,冬季士兵在尚未修建空心敌台的高山上无法御寒;另外,明代的疏奏也屡有提及宣镇士兵数量不足。诸多因素,导致这段边墙难以得到重视,无法持之以恒地加强这条防线的防御。以致后来的志书对这段边墙语焉不详,也有一些关口不知所在。

9、至于这段墙是否在北齐长城上修建,太过专业,不予讨论,仍留给专家去考证。


2020-9-16,次日补记


发表于 2020-9-21 20:44 19 只看该作者
精彩好贴必须顶一下
发表于 2020-9-22 11:20 20 只看该作者
客舟听雨 发表于 2020-9-21 13:50

                                                          ...


支持精彩分享好活动!!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