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3513

主题

石家庄

河北人游河北邯郸之六:广平府署一瞥

[复制链接] 查看:22652 | 回复:159
发表于 2020-11-16 18:44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11-19 17:31 编辑

河北人游河北邯郸之六:广平府署一瞥



  
广平府署坐落在广府古城内。广府古城之所以得名广府镇,就是因为明清时期这座古城一直是冀南三府之一的广平府治所在。
  广府古城,现邯郸市永年区下辖一古镇,春秋时这里属晋之曲梁地。汉为曲梁县,属广平国。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始置洺州,为武安郡治,辖
县,因境有洺水,故名。后汉属魏郡。晋属广平郡。后魏为广平郡治。


  隋开皇年间(581-600年)置广平县,属广平郡。仁寿初,避太子广讳,改曰永年,为洺州治。隋末唐初,农民起义军夏王窦建德、刘黑闼相继建都于此,仍称洺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广平郡,属河北道属。

  宋金时期复称洺州,属河北西路,宋时辖五县,即永年、曲周、肥乡、鸡泽、广平。金时辖九县,永年、曲周、肥乡、鸡泽、广平、滏阳、武安、邯郸、成安。

  元代改州为路(路,行政区划名)初称邢洺路,后改洺磁路,再改广平路,一直为路
治,辖一司、五县、二州。一司即录事司(元制,录事司掌城中民事)。五县即永年、曲周、肥乡、鸡泽、广平(今广平县)。二州即磁州(滏阳、武安、邯郸、成安四县仍属磁州)、威州(洺水、井陉二县仍属威州)。


  
明改路为府,称广平府,辖永年、曲周、肥乡、鸡泽、广平、邯郸、成安、威县、清河九县。

  清初,沿明制不变,雍正中(1723-1735年),因滏阳河建闸争水事,割河南彰德府磁州来属,至是,辖一州九县。

  
民国(1912年)废广平府,留永年县,属大名道。
解放后属邯郸行署。

  以上历史得知,从公元578年至1912年,广府方座古城长期为一地的州、郡、路、府治所,称的上是地位显要,历史悠久。








2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0-11-16 18:44 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11-19 17:52 编辑

  广府古城既然一直是州、郡、路、府治所在,就一定少不了相应的衙署。因年代过于久远,元以前的衙署已无迹可看,后人知道的只有建于明,沿用于清广平府署。

  广平府署位于广府古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东、西大街的北侧,正对——南大街。是在隋末唐初夏王窦建德的“万春宫”旧址而建。据说万春宫坐北朝南,四面环水,楼台亭榭,巍峨壮丽,南宫门外左右两个池塘,这两个池塘,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水洼犹在,常年积水。万春宫坐落在高台上,越往北建筑越高,这叫“前有照,后有靠,四周水环绕”,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明代建成的广平府衙,既有官府衙门的威严大气,又有江南水乡的秀美风光,成为广平府标志性建筑,是一道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



河北人游河北邯郸之六:广平府署一瞥

发表于 2020-11-16 18:44 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11-17 13:21 编辑

  1912年广平废府。解放后,这片建筑先为永年中学、永年后师用作校舍,永年县政府迁到京广铁路线上的临洺关镇以后,这里先为监狱,后为永年二中的校址。几十年间经多次改建,原有建筑已不复存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广平府署是2011年永年二中迁出后,重新设计建造的一个仿古建筑群。虽是仿古建筑,但它是依据清朝时的布局设计的,基本保持了古代衙署的原有布局,里边还展出了很多文物和资料,通过参观这座衙署,我们可以对古时的官府规制、衙署布局、吏员制度等等有更多的认识。



广平府署导览图

河北人游河北邯郸之六:广平府署一瞥



发表于 2020-11-16 18:44 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11-17 19:35 编辑

清代时的广平府署平面图

河北人游河北邯郸之六:广平府署一瞥



发表于 2020-11-16 18:44 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11-19 17:56 编辑

   欲去广平府署,先见 “三辅襟喉”坊。
  “三辅襟喉”坊
坐落于府署广场南端,南大街和东、西大街路口北侧,是广平府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人进入广平府署的必经之处,是游客在广大府古城里的最佳打卡点。光绪年间的府志上,知府吴中彦说:“余自易州改守广平,三月十二日到郡,见署前有三辅襟喉木坊,其下土屋鳞次。”这段史料,是对府衙前“三辅襟喉”坊的一段珍贵的历史描述。

  “三辅襟喉”言简而意赅。其中“三辅”一词是古文中表示京畿(以首都为中心的一千里之内的范围)重地的一个常见词汇,原指汉代护卫京师长安的三个地区,后来一直沿用意思没有变,都是拱卫京师最重要地区的意思。广平府地处京畿之地(广平府距离北京不到一千里),是外省入直隶省(清代河北的官方称呼)的门户所在。这里的三辅,可以理解为以大名府(今邯郸部分、河南濮阳、安阳部分、新乡部分、山东菏泽部分)、广平府、顺德府(今邢台大部)是“三辅”,也可以理解为这三个地方和保定(今保定大部)府和正定府(今石家庄大部)是“三辅”。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广府都是位居其中。“襟喉”则是指衣襟和喉咙,比喻至关重要的位置。“三辅襟喉”意思是说:广平府乃京畿重地,是北京的门户犹如人的衣襟咽喉,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

  历史上的的“三辅襟喉”坊是座木牌楼。目前复建的“三辅襟喉”坊为石制。



河北人游河北邯郸之六:广平府署一瞥





发表于 2020-11-16 18:44 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11-17 20:30 编辑

  穿过宽阔的广场,我们来到了广大平府署的大门前,大门为三开间硬山顶建筑,檐下高悬“广平府署”匾,中门上方的门额写有仪门两个大字。据此我们得知,此门实为过去的仪门。其实原来广平府署仪门之前还有大门和照壁,大门东侧有关庙,西侧有阖郡公馆,现在这些地方僻为了广场。今天我们只能从清代的广平府署图上看到这些了

  仪门”即礼仪之门,最初是古人祭祀帝尧的寺祠里的门,仪门门额上有“文明始祖”题词,是对帝尧创始文明政治的最高评价。古时拜谒和祭祀帝尧的帝王君臣及平民百姓,凡到此处必须“整冠弹尘,端庄仪表”,然后恭恭敬敬的严肃前行。故称仪门。

  官衙的仪门最初称为桓门,汉代府县治所两旁各筑一桓,后二桓之间加木为门,曰之桓门。宋避钦讳,改称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逐渐成为主事官员迎送宾客的地方。最初的仪门位置没有统一规定。明时将衙署第二重门通称仪门。《明会典.官员礼》记载:凡新官到任之日,至仪门前下马,由迎接官员迎入仪门之风。府治喜庆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或举行重大祭祀典礼活动时,也要大开仪门。清时延安用明典(清末为避宣统溥仪之讳,一度将仪门改为“宜门”)。

  

河北人游河北邯郸之六:广平府署一瞥

发表于 2020-11-16 18:44 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11-19 18:25 编辑

  仪门既为礼仪之门,除非重大活动是不开的,人们日常出入府衙,都是走东侧的便门,即府衙仪门之东的配房门(现在游人进入广平府署,走也是东便门)。其实仪门西侧也有一座配房,但西配房门平时是不走人的,那个门人称“鬼门”。

  
走进东便门,就进入了府署第一进院。中轴线上,与仪门相对应的戒石坊,再往里是府衙大堂,东西两厢是六科工房。可以这么说:大堂是整座衙署的最核心建筑,仪门则是大堂的门户,作为封建礼仪王朝的衙署仪门,其暗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从东便门口看戒石坊和府衙大堂

河北人游河北邯郸之六:广平府署一瞥



发表于 2020-11-16 18:44 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11-17 21:16 编辑

  戒石坊为一木质牌坊,上书公生明三个大字。

  “公生明”一句最早出自《荀子·不苟》,原话为“公生明,偏生暗”,意为为官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公生明,廉生威”则出自:明郭允礼《官箴》,意为公正则使人显得光明磊落,廉洁则使人显得不怒自威。

  郭允礼,字节之,明代山东曲阜县人。于正德十六年(1521)任无极知县。此人天性淳厚,处事谨慎,娴熟史学,斟今酌古,志向远大,颇有才干。在任上他讲求礼仪,注重教育,修建校舍,创建社学,遴选得人,治政有方,处理政务井然有序,使黎民百姓定居乐业,郭允礼还主持整修县城,撤销那些不在祠典的祠庙,创建名宦祠、乡贤祠。郭允礼为官清廉,尤其注重修养正身,曾于嘉靖三年(1524)十月在任所题书“居官座右铭”一则,所书文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镌刻于石,传之后代,人称蛸石。郭允礼官升通判,名重一时。

  后来,明清两代皇帝均以“公生明,廉生威”来要求自己的官员,“公生明”一语成为各级衙门的戒石坊上必题之字。



河北人游河北邯郸之六:广平府署一瞥

发表于 2020-11-16 18:44 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11-19 18:27 编辑

戒石坊两侧,竖立的广平府署导览图及文字介绍,从那些图片及文字中可以对整个广平府署有个大概的了解

河北人游河北邯郸之六:广平府署一瞥

发表于 2020-11-16 18:44 10 只看该作者
河北人游河北邯郸之六:广平府署一瞥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