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55516

主题

北京综合

泉州行记:季风吹拂刺桐港,涨海声中万国商

[复制链接] 查看:7512 | 回复:21
发表于 2021-2-1 11:06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火车抵达泉州时正是傍晚,在酒店安顿好后,我们便出门寻觅晚餐。


楼下的大排档正热闹。店家把巨大的电烤炉搬到路边,大姐一手一把肉串,在炉子上迅速翻转,香气四溢。人行道上则摆满了桌椅,路边小摊一字排开,人们或围坐一起,就着啤酒撸串谈天,或自个儿坐在小桌旁独自小酌。这座城市的烟火气,就这样弥漫开来。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1-2-1 11:06 2 只看该作者

从热闹的大街转至一条沿河小道,灯光瞬间暗淡下来。河道狭窄,称其为沟渠或许更为妥当。而它的前身正是泉州城北门外的护城河,如今蜿蜒蛇行于住宅区中,在夜色的笼罩下倒是清静得很。


这段护城河向西汇入笋浯溪,笋浯溪则直接连通晋江。北宋时,朝廷在泉州设立的市舶司(类似于今天的海关)就在笋浯溪边。想当年,满载奇珍异宝的远洋商船归来,沿晋江驶入笋浯溪,在此处报关卸货,再转运城中,方圆几里之内,皆是一片繁忙之景。





古泉州城池图,破腹沟即为今天的笋浯溪




发表于 2021-2-1 11:06 3 只看该作者



今日笋浯溪(网络图片)



泉州市舶司遗址(网络图片)



北宋元祐二年

发表于 2021-2-1 11:06 4 只看该作者
  


泉州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当今的位置是在唐景云二年



清源山上观泉州夜景



在唐代,泉州就已是帝国的四大港口之一。与其他港口所在的长三角、珠三角不同,泉州所在闽南地区绝大部分都是山地,江河入海口的纵深非常小。耕地的缺乏让当地人不得不谋求向外发展,使得海洋和商贸成了这里的文化内核。
发表于 2021-2-1 11:06 5 只看该作者
  

生于泉州惠安的宋人谢履就曾用诗句如此描述自己的家乡:


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处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


南宋诗人刘克庄也在诗中提到桐城(泉州)相比福建其他地方,出海经商的人尤其多:


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耕樵必业儒。惟有桐城南郭外,朝为原宪暮陶朱。

待到宋代,由于西北贸易路线的断绝,海上贸易成了国家外贸的重点发展方向,凭借地利与航海的优势,泉州由此逐渐跃升为世界性的港口。



发表于 2021-2-1 11:06 6 只看该作者
  

航海的优势,首先就体现在船只上。南宋宰相吕颐浩曾给宋高宗上过一个折子《论舟楫之利》,就提到「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船为上,广东、西船次之,温、明州船又次之」。可见当时福建的造船技术已是全国最强。北宋出使高丽的路允迪乘坐的官船也是由福建商船所改造,同行的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有过详细记载:


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粟。其制皆以全木巨枋搀叠而成,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而行也。其中分为三处,前一仓不安艎板,惟于底安灶与水柜,正当两樯之间也。其下即兵甲宿棚。其次一仓装作四室。又其后一仓,谓之广乔屋,高及丈余,四壁施窗户,如房屋之制。




福船模型




发表于 2021-2-1 11:07 7 只看该作者


宋室南渡后,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在金兵南下,高宗避居海上之际,管辖皇族的机构「南外宗正司」也由镇江迁往泉州,三百多名宗室成员由此定居泉州。他们的到来不仅促进了泉州文教事业的兴盛,更带来了经济与海外贸易的繁荣。到南宋中后期,泉州的贸易量已超过广州、明州(宁波),成为南宋第一大港,这背后与皇族带动的奢华消费大有关系,一艘艘满载而归的商船上,少不了香料、犀角、象牙、珠宝这些上层人士嗜好的奢侈品。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直接参与了海外贸易,泉州市舶司的提举中,就出现过十位宗室成员。




建于南宋的泉州文庙大成殿,赵宋宗室南迁带来了泉州府学的兴盛



九日山祈风石刻,记录了赵宋宗室与海外贸易的紧密联系




发表于 2021-2-1 11:07 8 只看该作者


从泉州出海的航船,足迹遍布东北亚、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与东非。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远销海外,「海上丝绸之路」由此而成。与此同时,各国商人汇聚泉州,从日本、印度到西亚、欧洲,各种肤色的人群都能在街上瞧见。论国际化程度,无能出其右者。南宋祝穆在《方舆胜览》中写道:


诸蕃有黑白二种,皆居泉州,号蕃人巷。每岁以大舶浮海往来,致象犀、玳瑁、珠玑、玻瓌、玛瑙、异香、胡椒之属。

蕃人巷或蕃坊就是官方划定的外国人聚居地,泉州的蕃人巷就在南门一带,临近南关港。当时活跃在印度洋上的阿拉伯商人是南宋的主要贸易对象,也有不少阿拉伯人就此定居泉州。宋末担任过市舶司提举的蒲寿庚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





始建于北宋的清净寺带有阿拉伯风格,见证了伊斯兰教在泉州的兴衰




发表于 2021-2-1 11:07 9 只看该作者


蒲寿庚在泉州经营外贸,富甲一方,又与其兄因剿灭海盗有功,被朝廷招抚,蒲氏家族遂成为福建一大势力。宋元鼎革之际,面对流亡至闽的南宋小朝廷,蒲寿庚在当地精英的支持下,闭门不纳,最后叛宋降元、屠杀泉州宋室宗族三千余人。蒲氏的现实利益考量在道义上自然有亏,但客观上也使得泉州免受战火之扰,奠定了泉州港在元代的辉煌。


蒲氏家族深受元廷重用,在他们的经营下,泉州的海外贸易蒸蒸日上,在元代成为当之无愧的东方第一大港,与西方的亚历山大港齐名。


元帝国疆域辽阔,开放程度很高,此时的泉州港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西人的游记中。威尼斯的马可·波罗和摩洛哥的伊本·白图泰都曾游历过东方,在他们的记录中,帝国有一座名叫 Zayton 的大港口,其繁荣程度令人惊叹。直到二十世纪,人们才确认 Zayton 就是指的泉州,很可能是当地阿拉伯人对泉州方言里「刺桐」的音译。




13 世纪的阿拉伯文/波斯文/汉文墓碑石刻,上有 zaitun(刺桐城)之名,也是元代波斯人与汉人通婚的实物证据




发表于 2021-2-1 11:07 10 只看该作者


刺桐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此处的每个商人必须付出自己投资总数的百分之十作为税款,所以大汗从这里获得了巨额的收入。
——《马可·波罗游记》

刺桐港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可谓是世界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停有大船约百艘,小船多得数不清。港口是一个巨大的港湾,深入陆地与大河相接。该城花园很多,房舍位于花园中央。
——《伊本·白图泰游记》



刺桐是一种南方沿海地区常见的植物,春天会开出朵朵红花,灿烂如火。在唐人的记载中,泉州已与刺桐关联甚密:「闽之泉州刺桐,叶绿而花红,照物皆朱殷然,与番禹者不同。」唐诗中也不乏对泉州刺桐的描述:「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