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唐朝国庆 于 2022-1-26 17:51 编辑 瑞雪飘飞中走访万桑古道 1、 万桑古道,指门头沟的万佛堂村到桑峪村的古香道。它是从永定河畔的平原,翻越万佛堂村山谷的岭头,很快下到桑峪村。桑峪村距离潭柘寺近在咫尺。现在驾车走公路要途径戒台寺,再翻山下到潭柘寺,绕行一个大弧线,后来苛罗坨修了一条隧道。以前翻山要强体力,骑行圈讲究专门爬戒台寺去潭柘寺的。 2、 2022年的第一场雪来的很应景,在四九的大雪节气这一天,自夜便有雪片在路灯下舞动。我以为,仅仅是片刻的温存。次日黎明,地上的积雪已静静的铺盖上一层,走路时都末过了脚面。这样的天,蛮可去颐和园看红装素裹的诗意画境,风雪天户外考验的是鞋子,如果只是我自己,也就改路线了。可已经约了老刘同游,不好反悔。 3、 天地还黑,出家门坐过一阵公交车,阵阵寒意从脚下缓缓升起。候车厅有环卫工在洒融雪剂,大粒粗盐散落一地,便道行人稀少。偶尔驶过的大车,呼啸而过,跟着四野一片肃静,唯有立交桥的路灯,洒下昏黄一片光影。 北岭新村下车,天大亮。地上的雪厚了一些,时断时续的雪花变得纷飞飘扬。我向过往的居民打探万佛堂村去处,都指着往西走的水泥路。九点五分,等到老刘,结伴而行。为看万佛堂牌楼,穿沟翻墙,老刘的手指被割破了一个小口。 4、 爬上一个山坡,看到一座维修过的砖塔,形制不高,估计为纪念高僧而修。山坡陡峭,覆盖了积雪,一路战战兢兢过去,老刘滑了个屁股蹲,这不妨碍绕塔一周。 顺土路前行,遇到三道阻拦,我奇怪,说前面一定有问题。果然,山道被挖掘成了崖边小路。悬崖剖面是土与鹅卵石的结合体,高度数百米落差。我含糊的不走了,老刘说:抓着树枝。我缓慢的往前蹭,不敢发力,怕酥软的崖壁坍塌,一步一蹭熬过去了。 这个年龄还逞强,责备一下自己。如果是唯一的路,另当别论。 5、 山谷工地覆盖着白雪,不知深浅。老刘在前面探路,我端着手机查看。生出几分急躁,索性在工地铁皮围挡里,踏雪前进。这是什么兴致? 明朝人的《湖心亭看雪》,写大雪后的傍晚,独自登舟去西湖上赏雪。我想,那时的湖面一定黑黢黢,伴随单调的摇橹声,船头推开水波前行,灯笼中的一团朦胧光微不足为道,雪片摇摇摆摆的静静落下,细碎无声。这样只有悲凉的氛围……难怪后人吐槽:虽明写随性而为的户外游,实则暗伏写冥界的灰线。 6、 很晚才知晓万桑古道的户外线路,感谢雨夜领队和老刘领队的行前指导。两人穿过开阔的山谷工地,留下紊乱的脚印,走不久能看右手边山坡上的万佛堂村过街楼。我拍着视频,跑上去。遗址保存完好,有文保牌。四方城楼,门洞弧形,一条古道通过…… 该村的乡民早搬到山外,废弃的山路被破坏得面目皆非了。万佛堂村古迹,年代估计不久远,应为清中期到民初间的产物。反映着民间务实粗糙的工匠工艺水平。 7、 村落的废墟中尚存古井一口,依然存水,应为当时的生活用水源。不远处有石水槽,应为牲蓄饮用。古村落的房屋石砌立墙都在,但房顶已经塌落。 过一座小古桥,踏上去万佛寺遗址的小路。寺圈墙保存完整,途中过一通石碑,字口清晰。殿柱基石构建,散落在野地。后山坡有念佛二字摩崖石刻,其实古道多处存有摩崖石刻,所谓万佛,名不虚传。 与老刘顶风冒雪,深一脚浅一脚的行进在古村落中,这个时段的这个地方,只有我俩。四周枯黄苍山,覆盖了参差不齐的皑皑白雪。 8、 户外的本质,是对人性的放纵。人本性爱玩,而户外活动,正好是放大了这个本性。你可以走入大自然,没有任何约束和负担,由着本性玩耍。 哲人询问过无数遍:人最终都会死,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学者李银河答: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一种状态,一种生存的过程。 我觉得无解,也许《湖心亭看雪》是反映一种户外精神的状态。所谓吐槽写冥界的灰线,是非户外人的一种观念强加。 按照轨迹,万佛堂村古迹基本看到了,俩人踏上了仅存的千米古香道。有雪覆盖,不知底下是否为石条铺就。 糟糕的天气,不敢恋战。鞋已经湿透了,袜子黏在脚上。到了山道岔路,果断下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