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483

主题

株洲

寻仙|炎帝·道

[复制链接] 查看:7151 | 回复:9
发表于 2022-6-16 17:16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炎陵就是不缺山?今天就说一座一座非同寻常的山因为山间很多『道』全程脚步丈量,需细品……



从唐代以来,封建王朝逐步形成了皇帝诏命官员祭祀炎帝陵的“御祭”制度,炎帝陵也就慢慢成为祭天祈福的打卡地,四面八方的香客络绎不绝。但在陵前有八面山尾脉横跨在安仁和鹿原之间,海拔不足千米,南起八面山经船形一直延伸到了天星、荆山村、西塘、桥头岭。所以衡州府方向祭炎帝必盘夹石坳,由此山中古道纵横交错。?随道而行,今天就盘一下这座山的几条古道。




古道一


西草坪—泷湖—车上—太源头—黄冈碑—炎帝陵


西草坪过泷湖的古道是安仁、永兴来往炎帝陵的重要通道。古道青石铺设,旧时马驮商队可以相对通行,是当时的交通要道,现道路两旁还有数颗百年的古松。此道延续到九十年代还是当地村民求学徒步的必经之路,在垭口位置设有一亭,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小时候独自一人穿梭过此道。



靠泷湖的半山腰古道旁,石壁有一处摩崖石刻,石刻青苔遍布,经过清理后发现文字部分缺失,尚有73字可辨,经初步鉴定,该摩崖石刻应为清代镌刻,是民间善士修筑此路的记载。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2-6-16 17:16 2 只看该作者

古道二


三口—六目仙—土里—夹石墟—炎帝陵


三口至检查站走古道到天星,相信以前很多人走过,上下各有一亭,大条青石铺设,古松参天,马驮商队可以相对通行。经历几次山火,两排古松依旧还有余株!



夹石坳一直以来被摄影人士钟爱,在这里拍云海如同仙境,拍清晨的乡村美景更是一副水墨山水画。



六目仙位于夹石坳林场观景台前方公路左侧100米的山顶上,沿途为夹石坳古道(即原衡阳、炎陵、郴州、安仁方向祭祀炎帝陵官道)六目仙与炎帝陵遥遥相对。六目仙也叫夹石庵,始于明末清初时期,陈姓香客在夹石坳修建,六目娘娘慈眉善目,有求必应,仙光普济,百姓平安,从而闻名千里。六目仙分上下庙宇,下仙庙宇则是现在X065公路截断并有电线杆位置。顶峰庙宇当时规模庞大,分上下二层,每年六月初一至六月初六陆续有香客上去祈福,民国癸酉年(1933年)大修缮一次。文革圯,古碑尚存。


天星寨摩崖


夹石铺通到炎帝陵必经天星陂,陂者,水边高地也,也叫天星寨。洣水的上游斜濑水旁边,有一山体海拔200余米,现在的大源头,斜濑水在一块巨大的石壁前转向东,这座山就是天星寨的古遗址。在山崖处有一摩崖“黄岗摩崖”。700年前,邑人段清远和他的胞弟段新远带领当地的一帮民众,曾经在这里筑寨建营,与入侵的陈友谅的起义军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后人在石壁上勒石为字,讴歌段清远的功绩,称碑为 “黄冈碑”。也是以上古道途径炎帝陵的必经之地。


发表于 2022-6-16 17:16 3 只看该作者

古道三


潭湾—白水—金花岩—白鹤仙—金花村—甲南市—炎帝陵


位于炎陵县的金花村与安仁县的潭湾交界处有一处自然景观,山体兀立倾斜,海拔 885米,当地人称金花岩,有瀑、有仙、有寺。《酃县志》(清.同治版)载:“县西四十里。山际嵌空,玲珑若小洞天。



古道旁的金花寺,位于山顶的下端一平地,面积约200平米,寺庙倒塌多年,只剩一些残垣破壁,四周有砌的石墙防塌方,坐东北朝西南,青砖素砾散落到处可见,从倒塌的地基判断有殿、厢房约五至七间,相传供奉的金花娘娘,掌管一方行雨,寺庙已无菩萨供佛,只有不同年代的记事碑3-4块,品相不全,损毁严重。



白鹤仙庵坐北朝南,地基平整如坪,面积约2000平方米,仅剩几面残墙,大块青砖散落,不见多少瓦片,估计被搬走,石墩和遗碑各一块,石碑已一分为二,下图中碑乾隆二十三年碑,至今263年,时间应该可以追溯更久远。



发表于 2022-6-16 17:16 4 只看该作者

古道四


福星村—西塘—斜濑渡—祭祀古道—炎帝陵


福星村是安仁、茶陵、炎陵三县的分界村,有古指路碑,左走永兴,右走安仁,一条曾经车水马龙高规格的“高速公路”如今早已被时代遗弃在大山深处,此段为安仁福星至炎陵西塘,踏着青石板路,仿佛还能听到独轮车的吱吱嘎嘎,驼队的叮叮当当、挑夫沉重的步伐声……


千年单拱桥


位于福星村往炎陵出村几百米处,有一座单孔石桥保存完好,纯石块堆砌,无护栏,高约5米、宽约2米、长约9米,桥面石头踩踏得光滑如铀,据当地百姓相传有数千百年历史。



留下的古迹和古碑证明此道属古道不假,但其规模不能和桥头岭段堪比,然而小范围修建两条古道,就有很大的玄机。往下看,重点讲述古道五。


发表于 2022-6-16 17:16 5 只看该作者

古道五


浣溪—桥头岭—斜濑渡—太和墟—东江渡—台山书院—霍家墟—天平墟—塘旺—炎帝陵


古代御祭官多从京城至衡州府,在地方官员陪同下,长途跋涉5天5夜至炎帝陵祭祀。御祭古道自衡州府清泉总铺至炎帝陵,全程276里,其中炎陵境内31里、炎陵段起点即为桥头岭。因为历朝历代御祭炎陵的活动,就形成了一条绵亘悠长的御祭古道。根据《衡阳市公路志》记载,衡炎古道(衡州至炎帝陵“御祭古道”的简称)“自衡阳东起,经露白、斗岭、泉溪、石塘、黄田、潭湖、九江、安仁、梅桥、斜濑、到炎陵县,全程270里,衡阳境内120里。”桥头岭段古道保存最为完整,宽约1.9米,以鹅卵石展砌,斜坡处以石垒级,牢固坚实。当地百姓俗称“皇道”古道北侧石壁上,有“邑有圣陵”摩崖石刻,为清代乾隆年间遗迹,专家考证这也是古代御祭官的指路标识。“御祭古道”上的坪形村,有渡口、行馆、古亭、古塔遗址。山林小镇“霍家老圩”鹅卵石展就的古道旁,很多两层砖木结构店展仍有清代建筑风格,。衡炎古道是条御祭古道、湘军兵道、盐茶商道,这条人来人往的古道,让先民们从中看到了商机,沿古道筑舍而居务农,于官旅歇脚之处筑房兴街成市。


御祭古道线路图


线路通过脚步亲测,可以看出祭祀官员从桥头岭栖云亭下山,宿行馆(天使馆)过斜濑渡、东江渡,经太和墟、霍家墟、天平墟,一路穿集市墟场而过,沿途都有凉亭歇脚,统一宽度标准,古道都是抬高地面余丈取河道卵石加石灰砌堤,可见规格之高。


酃县北界碑


界碑位于栖云亭旁,被竹根挤斜歪路旁,不细心根本不能发现是块界碑,两次挖掘才显露楷体“酃县北界”四字,长宽约100㎝×60㎝。有个疑问,立碑处地理位置是西北方向,正北位于笔架峰,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会搞错呢?我猜测不是设置者搞错了,而是故意而为之,如果祭祖官员礼成走陆路回衡州,那岂不是归西北,归西在古代是不吉利的,所以才有“酃县北界”一碑。



“峤头岭高崇巍峨,达官贵人于兹上下之,远客旅于兹往来”这是桥头岭顶峰之栖云亭(又名全岭亭)碑文《头全岭亭记》所载文字。桥头岭因炎帝陵而声名远扬,是炎陵“胜迹犹存,景色宜人,颇具传奇色彩”的地方。它北连茶陵,南接安仁,近瞰洣水,远眺酃峰,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流连忘返诗赋咏叹的名胜古迹。



《清同治版酃县志》载:桥梁岭即桥头岭,在县西三十里。四面崭绝,鸟道羊肠。为往来要冲,实县之门户。上有望云庵、栖云亭,又名栖霞寺。古籍对桥头岭的记载颇多,最早的是宋代罗泌《路史后记》:“帝病,告以当葬南方,视旗所矗,遇峤即上,因葬于兹,今中途峤梁岭也。”
桥头岭上中置有亭,中亭夯土砖砌建,年久失修倒塌,上亭石块垒砌,尚存残墙,门洞石雕精美,有门神、麒麟、古钱币等图腾雕刻,炎茶方向各有“且放下,何必忙”六字横批。


栖云亭碑记

(藏于炎帝陵旅游管理局)

发表于 2022-6-16 17:16 6 只看该作者

“峤头岭高崇巍峨,达官贵人于兹上下之,远客旅于兹往来……”这是桥头岭顶峰之栖云亭(又名全岭亭)碑文《头全岭亭记》所载文字。当地百姓为了保护碑记不被破坏,自发搬到炎帝陵旅游管理局,他们觉得这块碑和炎帝陵有关,怎么就没想过往文物局送呢?



《过桥头岭》清·谭宫蟾两邑中分在此山,凭高恍欲步飞仙。遥看绝壑疑无路,回望层峰已化烟。花着高枝开复落,云横老树断仍连。客行两不关名利,暂听春声叫杜鹃。


邑有圣陵摩崖石刻


官垄口石壁上,镌刻有“邑有圣陵”摩崖,为御祭官的指路标识,系乾隆十六年衡州知府黄岳牧书,阴刻楷书,每字30cm×30cm。



现存斜濑渡御祭官下榻行馆的遗址。原行馆为前后两进,左右为厢房,庄严肃穆。大门上首及天井正厅,分别悬有“圣旨恩荣”、“天朝就位”浮雕贴金匾额,文革期间被毁。


斜濑渡·西庙


位于斜濑渡口,相当于龙王庙一样,守护着斜濑渡,掌管一方平安,过往路商及过客在此祈福旅途顺水顺风,如今已残垣断壁,相传西庙门口有门狮一对和众多碑刻解放后大兴水利,建设炎山水库把石条石碑全部调运到建设水库坝提中,而斜濑古桥和西庙的这几对狮子则搬运到烈士陵园的台阶上去了,有空去了烈士陵园可以留意一下,年代感完全不一样!



1944年日军已经攻入茶陵,茶陵和炎陵虽然有一山之隔,历史上桥头岭多次失守,整个县城就会陷入僵局会沦陷,所以当初老百姓闻讯鬼子来了也是有所动作的,听说日军普遍偏矮,就组织村民把桥头岭古道多处挖断,让他们掉坑里出不来,日军和他们的辎重部队就过不了。(实际就挖了不到50公分深)


斜濑渡遗址


发表于 2022-6-16 17:16 7 只看该作者
炎陵最著名古老的渡口,即是官渡也是民渡,自古以来就是“一邑四达之冲”,斜濑渡为了方便行人,一直都是以木桥为主,结果,一遇洪水就被冲毁,所以,斜濑渡一直就是:桥毁渡兴,桥成渡废,交替轮回。历史上多次被洪水冲走又重新搭建,有被放排挂塌过,也被日军飞机轰炸过。


古道遗址

欧阳林启·紫荆园


在“御祭古道”上,还保留着五代后晋御祭官礼部尚书欧阳林启的墓园。小地名叫“紫金山”,现仅存墓碑露于地面,碑高130cm,宽52cm,厚17cm,青石质地,阴刻楷书“大晋尚书春官二世显祖欧公讳幼郎务将军大人之墓”。欧阳林启于公元936年至946年间,奉旨祭祀炎帝,因爱酃县山川形胜,茂林幽雅,辞官携眷从江西庐陵迁至此处定居。


东江渡遗址


斜濑水和河漠水在西台的下西乡洲汇合,霍、潘两家在河漠水摆船设渡方便行人,是炎陵古道上的渡口,也是历代御祭官必经之处。清乾隆三十年(1765)由乡众倡捐田亩、备有渡船。同治十二年(1873)设有两个船会,“众共置田数十亩。以备舟楫及渡夫工资”。民国28年(1939)修建坪形至炎帝陵支线公路时,架设木质结构简易桥次年通车废渡。三年后桥被洪水冲垮恢复船渡。1958年酃县人民政府复修木结构公路桥,又遭水毁,再次恢复船渡。胡耀邦和湘潭地委书记华国锋也坐过此渡拜谒过炎帝陵。1990 年, 东江渡停止摆渡,退出历史舞台。


台山书院遗址


发表于 2022-6-16 17:16 8 只看该作者
台山书院是炎陵县最早的书院。南宋嘉定四年(1211)饱学之士尹沂,在台山创办了台山书院,朝代更迭,世道兴衰。台山书院也屡有损毁、修缮。元代,台山书院曾被损毁。明代正统年间(1336-1449)、台山张氏族人又捐资重修书院,书院才得以为继,兴学育人。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台山书院渐式微。至清末,书院改制、台山书院被废止,作为义学、私塾,由台山张氏祠堂管理,并一直作为台山后人的学堂保存下来。可谓“一时名流肄业于此”。


古亭遗址


文丰塔遗址


几次经过不知道此处是塔基,此塔屹立于田埂之上,只剩塔基和一座小桥,霍家曾修葺二次也逃避不了历史的演变,塔具体或七层或九层,现世没有留下一张实景照片,西台文塔映夕红霞彻底变成绝唱,惋惜哉!


霍家墟


霍家老圩宽2米有余,街道是取河道的鹅卵铺就,沿街还尚存很多清代建筑风格两层砖木结构店铺。在距离霍家墟300米左右有石狮岩渡,为县境古渡之一。墟场附近为政府驻地及学校所在地,河之北有潘家、团溪、龙伏等村庄,乡民生产生活均依赖此渡。民国二十九年(1940),酃茶公路建成,随着106国道炎茶段的修通,昔日的御祭古道、县际通道不再繁华,桥头岭也已少了喧嚣与热闹,渐成今人遗忘的角落。作为与炎帝陵相关,且被历代文人歌咏的名岭,桥头岭以及御祭古道众多的人文古迹,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传承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炎帝陵御祭古道赋           —徐进古域苍山一径萦,穿林越岭入重城。云阶幽婉盘山过,御路艰深步苍青。云停岭脚原无意,人到山前独有情。问道欣闻千载事,樵夫遥指雾中行。欲寻皇祭旧时道,辗转方见老径迎。湿滑因知苔藓老,油光足使岁月惊。叠石层层延故道,枝条展展伏苍鹰。山径绵软知落叶,荔萝攀演织寒茎。如泥烂柯因日久,破道笋尖几度横。暖阳如戏筛网漏,大木成荫拱凉亭。山脊临风秋树远,天街石彻玉阶明。茶亭早落尘间土,颓垣还思昨日营。古时御道犹国道,蹄马旌车走天兵。络路曾驱皇家马,千山长拜帝子陵。峤头岭下烟村宿,斜濑渡口驿马兴。滟滟金风今又是,早渺蹄韵响还轻。邑有圣陵耕史是,崖岩祭刻记苍盟。千载古陵皇祭盛,乡人乐道旧时听。


-END-


注:历史悠久、无法细化考量,部分资料摘抄网络,不对之处欢迎留言斧正。


图文|湘锅里辣

发表于 2022-6-16 17:16 9 只看该作者

健康|环保|快乐|分享

一起寻找生命中的光

炎陵走摆子户外俱乐部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公众号




发表于 2022-6-16 17:36 10 只看该作者
古老的历史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