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跟着丐驴队爬浮山,基本解读出了两个涂鸦,都是长久没解开的,甚是高兴。 第一个是“右”字石刻。第二个是“不浮”二字石刻。
(人字洞附近的“右”字石石刻,图中人是一粟老师,崂山文史专家,资深摄影记者) 右字石估计大家都看到过很多次,就在人字洞右前下方几米远处,颇像门齿,高约1.5米长约2米厚约1.8米,前立面偏左上方刻有一个一米大小的楷书“右”字,笔画宽约60毫米深五六毫米,因为石质是粗粒花岗岩表面风化严重,笔画边缘不是很整齐,远看有说是“石”字的,有说是“右”字的,然后都解释不了刻这两个字的含义。 近看明显是右字。我认为原来是石字,后来有好事者让石字出了个头,成了右字。因为右字一横上面出的那个头和横下面的撇不连贯,向左偏移了一二十毫米。整个右字笔画连贯,有一定书法功底,出头部分不连贯有悖常理。另外“石”字的笔画部位因为表层凿掉石头里面黑色矿物质渗出,底部有明显黑色,而出头那部分黑色较浅笔画也较浅。既然是刻在石头上,刻个“石”字就比较合常理,如果是“右”字,不好解释。“石”字本来就是涂鸦,再被觉得此字莫名其妙的人再次涂鸦成“右”字也不是没有可能,这种添笔画改字也是涂鸦里面一个惯常做法。 这次重大发现之一是右字下面有一行五六公分的小字,很浅,脱落严重,笔画几乎不辨,用手触摸,判断出是年代落款,其中1字比较清晰,9字可见大框,比较明显猜测出来,第三个凹下去也成一个方框,是6还是8还是9辨不出,也可能是0。第四个比较肯定是7,然后是三个深圆点分割开年月日,月日都脱落成了方框不可辨,大约是8,9,6之类。新发现让大家很兴奋,又莫衷一是。 然后我又有了更大发现。在右字左边中部发现一个十一二公分的“文”字,细辨可以确认。那么这是刻字人名字无疑。再辨,“文”字上边还有一个字,只能看出三个点,再找不出有其他笔画痕迹,两字上下也再无其他笔画痕迹,当时应该有,是粗粒花岗岩脱落所致。。 一粟老师推测不可能是1918年代的,可能是1988、1998左右青岛大学的学生刻的,还说当时山路荒凉,上山刻这么一个字很不容易,大家感慨一番离开,去我上次发圈的石刻“不浮”处一看究竟。
(二) 去年爬浮山,我偶然发现“不浮”二字石刻,发群内也没人说出究竟,但是知道很多人见过。 “不浮”刻在一块长条形石块由上角,字体近宋体,高约四十公分,宽约三十公分,笔画深一公分,宽约八毫米,在一块一米多高三米多长的石面上独处一隅,和刚才的“右”字笔画粗壮布满全篇的浑然风截然不同,显得瘦硬,所以前次只注意到两个大字,忽略了落款。这次细看,赫然发现落款是“1987.6.7”,因此石质细腻,基本没有风化,所以笔画清晰确定,立即想到和前一个石刻是同一时间,正好补足前一个时间缺失。 再一看,边上还有落款,“文”字清晰,心跳加速,细看其上“学”字可辨,“右”字石上那三点,当是“学”字头上三点无疑。再辨,其姓不可知,由左上“十”字头,左下“义”字低的左右结构组成,右半部分不可辨。 (三) 自此可知两个石刻为一人所为,细看字笔画起落间确实有渊源。此人名叫学文,姓不知,刻于1987年6月7号,人不知,一粟老师说是青岛大学即将毕业学生说似可采信。 如真如此,当年烈日荒山,跋涉多日雕凿,不知是哪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谁家少年?不管处于何心,有大把时间可以支配,有浪漫不切实际幻想是一定的。如今应是中年男人,为人父为人夫,有工作有生活压力,不知还有闲心做此等之事不?也不知是否故地重游过?如果故地重游,见到当年自己留下的巨大工程,不知作何感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 我叫这两个刻石是涂鸦似有不恭,却也是当下认同。 何谓涂鸦?当下居多用作贬义词,指乱写乱画,据说源于唐朝卢仝。常见的是“某某到此一游”,也有“崔大明爱金雨萱”的,以及“钓鱼岛是中国的”。 长久以来我对涂鸦无恶感,好像“三观不正”。高中时一次在公园亭子里躲雨,即饶有趣味识读了半天亭柱亭天花板上的各种涂鸦,雨停意犹未尽。后来到青岛,第一次到儿童公园,在山顶亭子里又见到了涂鸦,一层摞一层,人间烟火的喜怒哀乐扑面而来,绕栏读三遍方才顾得看海。 其实涂鸦也是艺术,现在国外大都认可,采取欣赏认可态度,国内宽容者也渐有。凭什么发“日暮乡关何处是”刻画墙上的成了文物而题写“常鑫我爱你”成了喊打对象?不都是真性真情的抒发?这和当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质的区别?如果诗经再来一次采风,难保不会有《涂鸦》篇。是故,我认为对涂鸦者不妨一笑而过,不要上升到品质层面人人喊打,须知今日之涂鸦,明日之文物。 如此,再爬浮山,有多个涂鸦可读可识,不也更增添乐趣?如人字洞上方有个分明的“W”字,当时凿出非常危险,不知何人因何而为? (五) 说完文字涂鸦,再说名字。其实涂鸦源远流长,名字也有涂鸦现象,和“高仁祖”“李钦学”这些高大上的名字相比,“浪里白条”“黑旋风”这些诨号当属名字里的涂鸦,虽然不雅但是生龙活虎,远比那些正儿八经的名字生动。我的真正网名是“钙奶饼干”,来自于我爬山总带饼干,比我的微信名“天光云影”更有味道。今天的爬山队伍名叫“丐驴帮”,也远比青松队明月队等名字有特点,一路欢声笑语,机智幽默,又彬彬有礼,成员文化素养人文修养都很高,不知为何叫“丐驴”。看今天他们对石刻的态度,真是求知若丐爱山如丐,这大概就是落脚一个“丐”字的缘由?
故此同游者不可不记,共九人,从左到右依次是:麦穗、高哥、bluesky、庞姐、峰辉路转、丽、一粟、同兰、钙奶饼干。
照片:一粟,庞艳 文字:天光云影(钙奶饼干) 2022年5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