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407016249 于 2022-9-19 17:43 编辑 很久没有出去骑行尤其是长途骑行,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体力严重下降。每次户外不论是爬山、徒步、还是骑行,都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又到大休日和老刘决定利用这次休息,准备骑行大同“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北线,宏赐堡-得胜堡-拒墙堡-肋马堡-保安堡段。虽然这段公路不是很长,但是从大同市到宏赐堡再从左云保安堡返回大同,实际路程和骑行用的时间和我预估的差不多,全程自行车“马表”显示157公里。由于骑行时间太长俩人体力严重透支,再加上老刘腿部肌肉拉伤走走停停,返回到新荣区西村没办法,老刘只好打出租车连人带车返同,我也只好一人夜骑回家,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半。经过这次骑行,我想以后高强度的户外活动估计不会再有了! 2021年9月1日,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天镇至左云段全线(北线)贯通,一条颜值爆表、沿途风光优美、可以带你品读一段段历史的旅游公路成为大同又一张文化名片,一载有余,它也成为网友打卡、摄影师聚焦的“明星”。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是山西省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规划里程1225公里,主线分为“北线和东线”。“北线”(天镇至左云段全线)里程159公里,起点位于天镇县新平堡镇平远头村,终点位于左云县三屯乡立石村,沿线串联辐射天镇县李二口、新平堡、阳高县守口堡、镇边堡、新荣区得胜堡、宏赐堡、左云县月华池、摩天岭风景区等20多个景区、景点…… 美国有著名的66号公路,德国有“浪漫之路”,通衢大道不仅仅是通行之用,更是沿路可以赏尽美景、领略无限风光的风景大道。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不只有风景,它串起一个个古堡、烽台、古村、隘口,也串起一段段隐入尘烟的历史,你无论自驾还是骑行,一路畅行其间,穿行于风景通道,也穿越于曾经金戈铁马、烽火狼烟的历史,你停下来极目四望的风景,曾经也有无数个历史人物这样眺望,你脚下的每寸土地、大片花海,几百年前也养育过长驻边塞的军民,你略过的每阵风,都曾吹过这片饱含苦难与坚韧的土地。 清晨的古店钢厂安静祥和 |
本帖最后由 407016249 于 2022-9-16 16:36 编辑 回望古店钢厂美景 前方右转是通往孤山村和水库的公路,当然也能通往方山永固陵。 对面露出山尖的小山就是孤山,它也是大同火山群中的一座小火山。 大同通往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G208路旁的烽火台,让人感觉到长城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宏赐堡 据《三云筹俎考》载,为嘉靖十八年(1539)筑,万历二年(1574)砖包。宏赐堡周“四里三十二步,高三丈六尺”。明时在此设守备,分守长城“十九里,边墩二十六座,火路墩八座”。此堡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大同镇城的安危。今堡城砌砖早已被拆光,残土墙亦破坏严重,城南侧墙基本已平,南门原为砖砌券拱门,今已成豁口状。 本堡为大同镇分巡冀北道北东路堡寨。 大同镇七十二堡寨之一。 弘赐堡原名红寺,明朝嘉靖十八年始筑土堡并易其名。万历二年砖包增修。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本堡设守备官1名,驻兵人数为607名,马骡92匹。但是据《三云筹俎考》记载,本堡驻兵人数为608名,马骡92匹。 《三云筹俎考》记载明时在此设守备,分守长城“十九里,边墩二十六座,火路墩八座”。 此堡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大同镇城的安危 清朝时驻兵减少,《大同县志》记载清朝时弘赐堡驻“外委把总一员,马兵八名,步兵十二名,守兵四十一名”。 宏赐堡门楼处本来是和一位等车大姐打听古城的具体位置,没想到她告诉我们古城损坏的已经快看不见踪影,不过还好她告诉我们穿过门楼走村东西中央大道尽头就是长城一号旅游公路。 坊间所见大同市地图,有将市北25公里处的方山文明太后永固陵标为祁皇墓者,据说是祁皇后墓的讹传,袭称至今。如果此说属实,其始立年代当早于永固陵一个半世纪以上,是一处难得的代北早期拓跋史迹。方山附近至今尚有以祁皇墓为名的村落,方山之东京包铁路所经之处有以祁皇墓为名的车站。看来祁皇墓不论有几分可信,祁皇本人肯定曾是这一带居民口碑中的人物,其生前的主要活动也当在这一带。 经检《正德大同府志》(缩微胶卷)、《顺治云中郡志》、《乾隆大同府志》、《道光大同县志》,前二种于此事无记载,后二种中乾隆志所载较细。该志卷六古迹门谓祁皇墓"在府东北三十里孤山之北,冢头峻绝如山……。 北魏桓王皇后祁氏尝摄国事,时人谓之女国后,不言其葬所。……盖道武以前屡经播迁,记载阙略,云中盛乐二陵外,当时已往往失之。疑祁皇即祁皇后,犹言女国君,故后人直谓之祁皇,理或如此"。该志又谓"北魏文明太后墓,府北五十里方山,……旧志所谓北魏二陵也,今其处未详。或曰俗称祁皇墓"。该志卷三疆域附村堡,提及县治北境有祁皇墓村,距城五十六里。府志所涉地名及位置,大致都与今名复核相符,只是祁后墓具体地点异说并陈,府志纂修本来未做实地考察,但倾向于方山二陵所在是祁皇墓址。以现知情况推之,似祁后死葬方山,由于以后拓跋统胤改变,祁后后嗣未成北魏帝宗,祁后墓在纷乱如麻的争斗中早已荡然无存,只余地名而已。百余岁后,才有冯太后因方山地势起茔之事。 河谷对岸的大山就是方山也叫西寺儿梁山。 我们终于找到了我们今天要骑行的公路,不用跑到得胜堡去寻找它了! 听当地老乡讲这站,就是堡子湾火车站。 户外露营的好地方,后来才弄清楚这就是大同饮马河户外露营的一个点儿! 饮马河发源于内蒙古丰镇,由北向南经新荣区穿过大同市区最终汇入桑干河,在孤山村以北叫饮马河,以南称御河,其河段大部在新荣区堡子湾乡。 饮马河周边森林覆盖率达到65%,是新荣区的绿色屏障,天然氧吧。每到秋季,荒原上的草色日见枯黄,但饮马河的颜色多了起来。近处,纯色、界色、杂色,多的扳着指头数不过来,虽没有盛夏百花盛放时热烈,但灿烂、绚丽依旧。放眼展望,成群的牛羊散散点点,漫布在河滩、山岗、山洼,以及边墙、古堡的周围,低头吃草,优雅而又从容。朝夕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没有人喧车嚣,没有丝竹乱耳,没有尘土飞扬,一切都是那样的宁静、安谧,连同那飘忽的空气,都是那么纯净、透明。这里,天地间,四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清新幽美”。 镇羌堡是大同镇北部边塞,与拒羌堡、拒门堡、助马堡并称为 “镇羌四堡”;又与破鲁堡、灭鲁堡、威鲁堡、宁鲁堡称为“外五堡”。从堡与堡的相互关系上看,“镇羌四堡”所处大同北部与内蒙古交界的大边,东西走向一字排列。而“外五堡”则是从“内五堡”由东向西延伸而来。此段长城的走向是:东起内五堡镇边、镇川、弘赐(分二道边),向西经镇鲁、镇河,接“外五堡”破鲁堡、灭鲁堡(于保安堡两边相汇)、接威鲁堡、宁鲁堡。镇羌堡与外五堡的其他四堡距离稍远,距破鲁堡六十里。据史载,嘉靖二十二年(1543)巡抚詹荣添设镇羌、破虏、灭虏、威虏、宁虏五堡,此五堡当时称“外五堡”。几年后,嘉靖二十四年(1545)至二十八年(1549)间詹荣巡抚先后添设拒墙堡、拒门堡、助马堡、保安堡、得胜堡等,由此,大同北部大边与内蒙古交界的五个关堡就被称为“塞外五堡”。 镇羌堡到了,2015年和同事们曾经骑行来过一次。这次同行的老刘没有进来,我一个人主要是看看它有什么变化,不过看上去没有太大的变化。 没想到在镇羌堡外北侧的长城下我找到了得胜口,上次来或许是因为没有标示牌我们没有看到得胜口,也算是了了我心目中的一个遗憾! 得胜口关城两侧迄今仍然存在着两处周一里左右的土夯围堡遗址,里面有排房痕迹,通过实地观察并查阅相关资料,确信那就是配合马市交易的南、北致远店,也就是贸易中心附近的两个专业招待所。到了交易的日子,长城以北的商人、货物一齐屯扎在墙外的北致远店,长城以南的商人、货物则一齐屯扎在墙内的南致远店,日落后各自关闭城门,互不相干。到了一定时辰后等马市开启城门,则双方按照规矩进入马市,进行繁忙而有序的交易。而这三个各自防范独立、功能独立的围堡又都处于关城里边防军人和明朝所派国家官员的严密监控之下,既警惕防范又尽力保障,还能有效保证国家税收,有一举几得的显著效果。 嘉靖三十年(1551),俺答汗部曾由此入边大掠,后又归顺明朝,并在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和平互市。仅一个小小的镇羌堡里,就屯扎着一千多名将士。附近声息相闻的还有同样驻守有大量军队的得胜堡、宏赐堡,而且在方圆只两三公里之内,就连环分布有得胜堡、镇羌堡、市场堡、得胜口关城四个坚固的城堡,四堡之间相距很近,长城高大雄伟,其下的壕沟则深幽神秘,这样的夯土城堡群落分布格局在长城沿线并不多,在漫漫黄土地上耸立着,堡墙层层叠叠,给人的心灵震撼是很难一两句话说清楚的。这样深沟高垒的严阵以待与马来茶往的繁忙交易共同构成了一种神圣和平的场景,其直接结果就是促进了边墙内外民族的大融合。明朝曾有诗人李杜作诗:“吹笛关山落日隈,几年曾此得登台。天王有道边关静,上相先谋马市开。万骑云屯星斗暗,三秋霜冷结旄回。一从舆版归疆索,幕下空余草檄才。” 得胜口外峰火台美景 |
本帖最后由 407016249 于 2022-9-17 15:11 编辑 得胜口外的“狼烟”,让人“穿越”到远古那个峰火连天的战场上! 镇羌堡城美景 据《三云筹俎考》载:堡城为嘉靖二十四年(1545)设,万历二年 (1574)砖包。城堡周“一里七分,高三丈八尺,北距长城仅十五步”。此堡军事地位重要,为边塞首冲之地,据载,嘉靖三十年(1551),俺答汗部曾由此入边大掠。镇羌堡口属大同镇分巡冀北道所辖北东路。驻堡守备1员,官军1053名,马骡268匹头。分边长22里、边墩28座。镇羌堡口直接护卫长城得胜口与四城堡马市、又是得胜堡之前卫。当时,明王朝与蒙古鞑靼部落议和,在此设马市。北方民族的马牛牲畜与汉民族的茶叶丝绸等都在马市交流,据传马市日进斗金,是古代“丝路”上著名的驿站。 得胜口敌楼上,下望得胜口通道。 敌楼远望西南方向的市场堡美景! 得胜口向西延伸的长城遗址,都快要看不出是城墙! 这就是当年出入关内外的得胜口,宽度看上去也只有两米左右。估计当年最多也就能通过一辆马车,我实在是想不出大批部队和人马是怎样通过的! 得胜口敌楼留下了,曾经包过砖的痕迹! 得胜口明初始建,同时在关口南建有得胜堡。 离开得胜口,探寻当年骡马交易的大市场市场堡。 得胜堡,朝着东北方向走一公里,就到了马市。这曾是一座高大的土夯砖包的城堡,是专门用来做官方边境贸易的专业市场,为明朝时期三大马市之一,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今间或有称其为“四城堡”的,实际是“市场堡”的讹传。迄今这座城堡的包砖已经被拆毁殆尽,但是黄土夯筑的高墙仍然巍峨高大,形成一个一里多见方的巨大包围圈。东边出口的瓮城也形状完整,只是瓮城门与城堡门已经只剩下了一个大豁口。堡里堡外庄稼繁盛,间或有一两个拔草的农民,见了我们也并不惊奇。史载当年这里繁盛时期每到开集的日子就商人云集、马嘶牛哞、热闹非凡,那该是何等样的边塞风情! 过马市堡来到得胜堡东城墙下,拍一张保存比较完整的城墙。 得胜堡东南角城墙和“马面”美景。 得胜堡是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隘。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北约45公里。自古为联结晋北与内蒙古的主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今由山西大同通往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国家级主要干线公路由此口通过。 得胜口明初始建,同时在关口南建有得胜堡。 得胜堡不是一个孤立的军事设施,而是由得胜堡、镇羌堡、四城堡三个城堡和其北面的长城与得胜口关组成的严密的防御体系。得胜口关在得胜堡北面,位于长城上,北边是马市。镇羌堡位于得胜堡东北2里的镇羌堡村,长城以内,东拒饮马河,嘉靖24年建。四城堡,又称市场堡,位于得胜堡北部,同样在长城内,是历史上的马市之一。得胜口长城向西连接拒墙堡,向东过饮马后后向南一段后向东往镇川口而去。得胜堡东南饮马河西岸长城第一个敌台旁修有羊马城(修有墙壁的土围子),《图文长城——山西卷》作者李少文老师富有诗意地命名其为“巡河堡”,但此建筑实际上只是一个墩院,或者称为坞壁,其级别不能作为城堡。 得胜堡外得胜村一角 登上门楼,放眼望去,四边堡墙轮廓完整,墙体规整。墙外田野辽阔,墙内房舍成片。一条大街从南门向北延伸,穿过一座砖箍方台,方台下有门洞,台上曾建玉皇阁。《新荣区文史资料》(第六辑)称,得胜堡原有阁楼4座,分别为南城阁、日菩萨阁、玉皇阁、神武阁。得胜堡南门为万历年间扩修时所开,门外原有瓮城,瓮城向东开门;出瓮城为月城,月城向南开门,南城阁建在月城门楼之上。如今,四座阁楼及瓮城、月城均已不存。 黎中辅《大同县志》载:“堡方二里,高三仞,厚二仞余,门楼二,明嘉靖十八年筑。”据《新荣区文史资料》(第六辑)介绍,嘉靖十八年(1538年)修筑时叫“绥虏堡”,万历二年(1574)包砖,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七月进一步扩修,堡名改为得胜堡。重修的得胜堡外墙一律下砌石头,上为砖包。堡墙设敌台18个,各置千斤铜炮一门,称“二将军”;瓮城墙上置千斤铜炮一门,称“大将军”;堡墙上女墙跺口各置二百斤重“千腿”铁炮一门。墙四角筑角楼,东墙正中筑钟楼。 该堡先为土筑,万历二年(1574)砖包,城周“三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嘉靖二十八年(1549)宏赐堡参将移驻此堡。今堡城包砖多被拆走,保存有砖砌券拱南关门。关门外嵌有一匾额,阴刻楷书“保障”二大字,并署有“万历丙午岁秋旦立”。关门里亦有一额匾,阴刻楷书“得胜”二大字。门洞内东西侧墙壁各嵌有石碑一块,西墙碑风化严重,字不可辨,东墙碑字迹清晰完整,为万历三十五年(1607)八月扩修得胜堡记事碑。 只有历史的车轮,才能在如此坚硬的青石上留下深深的印迹。 得胜门楼内的语录,留下了那个年代的印迹! 堡内美景 得胜堡玉皇阁 得胜堡以北1公里即是得胜口,是连接口里口外的重要关口。 得胜堡是明长城的重要军事边堡,也是蒙汉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节点。不仅军旅文化、边塞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民族融合文化尤为丰厚。据李大钧、李大宏合著《大同晋商》介绍,隆庆五年(1571年),明王朝在得胜堡举行隆重敕封仪式,封蒙古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后又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开放大同、宣府等地“立互市”。万历五年(1577年),又在长城沿线新平堡、助马堡等地设10个互市点,马市数十年高度繁荣,推动了明代晋商的兴起。 从得胜堡返回到G208路口时,我们才认识到接下来的路并不知道该怎么走!虽然也和路人打听“一号旅游公路”但没人知道,就连百度地图也没有找到它,并且把我们导航走丰镇市开发区到拒墙堡。 从丰镇市九墩村到新荣区拒墙堡,根本没有公路。我们走了一大段被截断的乡村土路,幸好是自行车否则还过不去! 拒墙堡 明长城大同镇关隘。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正北长城内侧的拒墙村。据《三云筹俎考》载,此堡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设,万历二年(1574)砖包。城“周一里八分,城高三丈六尺”。明时拒墙堡守备驻此,分守长城“十三里九分,边墩十七座,火路墩三座”。因自然坍塌及群众刨墙取土,今已十分残破。仅砖砌券拱南门尚残存。 它位于涓子河北岸,距新荣区址北12公里处,距云丰公路4公里。拒墙堡是原边塞五堡之一,金代宣宁县址所在地。明嘉靖年间为抵御羌部侵扰设置拒羌堡于此,故名。 |
本帖最后由 407016249 于 2022-9-17 18:41 编辑 拒墙堡破损严重,已经看不到任何的堡墙。由于需要补充骑行时必须的饮用水,我们还是进村找到了具有“六七十年代气息的供销社”也就是现在农村开的小商店,补充了可乐、饮料、矿泉水并且还和老板娘讨要了一大保温瓶热水。听热情的老板夫妇讲从得胜堡G208公路口南,不远处有来拒墙堡的一号旅游公路,也就是村南我们进村走的东西向公路,还说我们走丰镇的多走几十里路。同他们夫妇聊天中知道,这个“古董供销社”他们早已经买成自己的了并且开到现在! 离开拒墙堡,我们沿长城一号公路向下一站拒门堡前进。 路前方经过的大山就是弥陀山,不过拒门堡道是没看到。只是在路边标示牌上得知,当年这几座烽火台归拒门堡管辖。 弥陀山 弥陀山座落在新荣区北部,背依古长城,雄踞拒墙、拒门二堡之间,山势平地拨起,山顶视野开阔,扼晋蒙交通要塞,历来为塞外长城兵家争夺重地,在历史战争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深受当代百姓的爱戴,并赋予许多美妙而神奇的传说。相传,有一本地人路逢连阴雨,在店内给“南蛮子”讲弥陀山的故事,雨下了七七四十九天,他讲了七七四十九天,才讲到了半山腰水罗殿,可见该山传说之多。在弥陀山众多的传说中,最数弥陀山的形成为著。 由于长时间骑行没有休息实在是走不动,弥陀山下公路边的树荫下我们做了短暂的休息,顺便给自己补充了点儿“燃料”,也就是八月十五的月饼和苹果饮料之类所为的午餐。 弥陀山北侧远处,就是丰镇市厂矿企事业单位。 过弥陀山通往肋马堡的一号公路基本上都是下坡,给人一种要飞起来的感觉! 公路尽头的大山就是北马头山,肋马堡就在它的脚下。 马头山位于晋蒙交界处,海拔2042米,属阴山余脉,为第三系火山区。据说,山里怪石赭红嶙峋,属第四纪冰川遗迹。山高地险,松涛林莽,植被良好。 马头山传奇故事:据传,秦统一六国后,始皇帝为防止匈奴进犯中原,派大将蒙恬带兵北筑长城。待修至马头山段时,最先是将墙体筑于山北面。墙体夯筑完后,一夜之间马头山自己又跃到墙外。遂将长城改线,又把马头山圈回,谁知第二天大山又自行移到外面。往复三次,始皇帝认为是神马显灵,决定长城从山南而过。此后就有了“口外的马儿不入口里”的说法。 转过一个“小土丘”猛然发现一座小城,等到古城跟前的路口向俩位看上去像是负责防疫的妇女打听,才知道肋马堡到了。虽然2019年我曾经来过,但当时还没有一号公路,更没想到公路从古堡的后背穿过,我们只好从古堡背面的缺口进入古堡。 古堡内制作精巧的石旗杆,更显出它厚重的历史! 关于助马堡作为一座军营用来驻扎军队的数目,在不同时期是有不同变化的。《三云筹俎考》关于助马堡的记载有如下内容:"(助马堡)较诸堡尤为最冲,嘉靖末年特移参将于此。款后宁谧,但每市群酋蚁聚,抚处防范颇费经画。近因援兵步多马少,缓急难恃,因汰步军粮饷,改买操马。又将各堡援兵总集,该堡士马渐充足,御窃发矣。"根据以上资料,在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应州参将移驻助马堡,并统辖周围9堡,那个时期,助马堡的驻军达到了2175名,马骡驼890匹只头。实际上按照《左云县志》记载,早在公元1460年,就是天顺四年,明英宗经过著名的"土木之变"后重新登上皇位的第四年,就将大同副总兵移驻左卫,参将驻助马堡,屯军5600余人,在助马堡屯田戍守。明英宗四年的时候,雁门、忻、代、朔战事频繁,明英宗本人也曾经从这里被掠往蒙古首领也先的大营,深知道此处为要害之地,在助马堡布防大量军队,对朱祁镇的政权是个强大的军事保障。此后一百多年,明朝政府在助马堡的军事力量始终不曾减弱,说明助马堡的军事地位一直很重要。到了清朝,大同长城沿线的许多前朝官堡改为民堡不再驻军,助马堡依然被看作是军事要地,但是重要性在逐渐减弱,雍正三年,这里驻扎有525名军人。到了光绪12年,则只剩下18个在编军人,他们的主要责任是国家的邮政传递任务。 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朝廷在大同镇设置官办马市三处,分别是新平堡马市、得胜堡马市、守口堡马市。到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又在大同镇开辟许多新马市,包括助马堡马市、宁虏堡马市、灭胡堡马市、云石堡马市、迎恩堡马市、杀胡堡马市等,从而使大同长城成为 "中三边"马市最多的地方。这些马市的繁华程度举世闻名,当时人们流行一句话:"金得胜,银助马",大量的税收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进入了明朝政府的国库。--自从助马堡防务正式被归进明大同镇72城堡中,驻扎在长城沿线的庞大的军事力量,始终致力于保证该地区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平与贸易,一直是长城存在的终极目标。 古堡内保存比较完整的戏台 我们沿着古堡东西中央大街,从里向外参观道路两旁的建筑。 据《三云筹俎考》载:助马堡为嘉靖二十四年土筑,万历元年砖包。堡城周二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内驻参将守御,分守长城二十里三分,边墩二十五座。今堡城南墙、东墙有多处残圮,北墙高大坚固,保存较好。 古堡东门外美景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关于助马堡有如下记载:"本堡设自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砖包,周二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原设守备官一员内驻扎本路参将,除援兵外,守备所领见在旗军六百三十四名,马三十匹。分边沿长二十里三分,边墩二十五座,火路墩八座,市场一处,内小怀远等墩俱极冲。边外凉城儿一带皆酋首黄金榜实、摆户恰等部落驻牧。本堡设在极边,密迩穹庐,东接拒门等堡,西连保安,所谓外五堡也。迤东地势平旷,虏易长驱,马头山迤西,边在山内,无险可恃,较诸堡最为冲要.往岁虏患频仍,款后虏贪我饵,烽烟顿息,乃每市群酋蚁聚,情形叵测,抚处防范颇费经画焉。"这段话中,除了提供了助马堡本身的建筑数据外,还体现出两个重要信息:大量的军人、繁华的对外贸易。 |
本帖最后由 407016249 于 2022-9-17 20:14 编辑 肋马堡广场上耸立着的马雕塑,让人感觉到不论做什么事都能马到成功! 助马堡有关"马"的情结,挥之不去,剪不断理还乱。在助马堡分守的长城段外侧、马头山的"马尾巴"处有道双边墙,传说是秦始皇修长城时试图把马头山圈在长城以内,因长城内草地不好,"马"不愿入边日修夜塌而未成功。这仅仅是传说而已。实际是明初洪武年间修的次边,略早于大边。修双边墙是因土质不好而为,不得已,从十三边沿马头山东麓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现存的长城。但"马"未入边,始终是明王朝的一个心结,祈望今后的战事有"马"相助,"马"到成功。也许"助马"二字与此有关。 千年老树 肋马堡前也晒晒我的户外大旗! 古堡南门外上次来因为没有维修好还不能通行,这次堡内外又多了道出入口方便多了。 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蒙古首领火筛入侵大同,左卫总兵张安率军于助马口败火筛,史称"助马口大捷"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11月,蒙古族首领俺答伏兵袭击包括助马堡在内的左卫五堡,左卫指挥顾相率兵出击被围,大同总兵周尚文驰援,双方展开殊死激战,明军多名高级将领阵亡,相持月余,俺答才退走。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二月,大同总兵姜骧(原名为骧字换"王"旁,音"翔")起兵抗清,助马参将李向尧响应,翌年三月丙戌日黎明,清军围攻助马堡,战事激烈,鳌拜率军增援,李向尧战死,全家遇难。第二天中午堡破,清军杀助马营军籍户百余家。 民国二十六(公元1937年)12月,阎锡山统治下的山西第二专署专员杨成章于阴历十二月委派常嗣温组阁"左云县政府",即驻于此,助马堡成为抗日根据地。1938年7月1日将左云县政府改为左云县公署,在该地区存在两年多时间,于1939年11月被八路军警备六团消灭。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大同、丰镇、左云的日伪军队集中600余兵力,对"大丰左"抗日根据地进行围剿,夜袭国民党抗日政府驻地助马堡,日伪军进入助马堡,见院就进,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血洗了助马堡。 民国二十八年(1939)10月,日伪"生金子"部再次血洗助马堡,32名无辜群众被杀害。 据老乡介绍,日本侵略军将助马堡城大部包砖拆去修了炮楼。 因为还要返回大同不敢在古堡做太多的逗留,我们又回到了堡外长城一号公路向堡安堡前行。 出肋马堡不远处公路的小坡上,老刘由于腿部肌肉拉伤只能推行,并且接下来的路程基本上都是推推骑骑,严重延长了我们的返程时间。 我们终于见到了网上户外爱好者拍摄的彩色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原来它只在靠近左云段才有,这让我们疲惫的心又兴奋了起来。 满山遍野的太阳能发电板,让人震撼! 巨大的摩天岭景区标记 保安堡 明长城大同镇关堡。据《三云筹俎考》载,堡城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土筑,万历元年(1573)砖包,堡城“周一里三分,城高三丈七尺”。明时在此堡驻操守,分守长城“十四里,边墩十五座,火路墩四座”。今城堡包砖早已被拆毁,只有夯土城墙残存。嘉靖年间(1545--1549),詹荣巡抚先后添设拒墙堡、拒门堡、助马堡、保安堡、得胜堡等,由此,大同北部大边与内蒙古交界的五个关堡又被之称为“塞外五堡”。 保安堡西边的白羊口是外长城的重要关口,白羊河由内蒙古经此地流入山西。据史料记载,这段长城最早筑于汉朝,相传:“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均曾从此路过,明英宗“土木之变”被俘后也是经这里被瓦剌押解走的。保安堡南接徐达窑,徐达窑为长城大边和二道边的交汇点。长城二道边即由弘赐、镇鲁、镇河、破鲁以北的东黄土口、西黄土口、黑土口,在徐达窑汇合。长城向西经威鲁堡、八台子、六墩沟、二十边出左云入右玉,历破虎、马营至杀虎口。 保安堡门楼下,好心的大叔告诉我们返同走管家堡到破鲁堡的公路,不要走鹊山到燕山回大同的同左公路,否则的多走二十多里路,这个建议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反身拍一张摩天岭景区的岔路口,左侧是通往景区八台子镇宁楼的路,右侧就是我们从保安堡下来的路。 骑行在管家堡通往新荣区的公路上,老刘由于腿伤已经远远的落在了后边。 破鲁堡村外公路施工桥梁,我想大概这条路要重修。 破鲁堡:嘉靖二十二年(1543)土筑,万历元年(1573)砖包。堡周2里2分,高3丈5尺。东至镇河20里,北至助马20里,西至灭鲁20里,南至高山城35里。内驻操守、坐堡、把总各1员,军660名,马骡217匹头。破鲁无边,火路墩5座。明朝正统年间,蒙古的俺答部落时常南侵。到了嘉靖年间,大同地区的灾难更加深重。为了御敌,明王朝在大同北这一带100多里的长城防线上修筑了“边墙五堡”。由于“边墙五堡”设置得当,有效地保卫了大同城的安全。当时,曾在镇河堡的西北打过一次胜仗,并且修了一座城堡,取名“破虏”,是属“边墙五堡”西边的“杀胡九堡”之一。蒙汉议和互市之后,破虏堡改名破鲁堡。 大同地区现存城堡有:镇川、宏赐、镇羌、市场、得胜、拒墙,拒门、拒马、破鲁、高山、云冈、镇河、镇鲁等十三个。大部分为嘉靖年间所筑,万历增修,全部包砖。 火石沟村走不动的老刘要求必须休息一会儿,接下来的路程就是夜路直到回家,好在走到新荣区西村再也走不动的老刘打上了出租车,让人欣慰的是不论迟早我们终于安全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