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108

主题

淮南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复制链接] 查看:14957 | 回复:176
发表于 2023-4-18 01:21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22 00:33 编辑

         来到都江堰市,既然青城山问过道,那也要到都江堰支拜拜水。从青城山下来,我又“打的”赶到十几公里处的都江堰景区。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 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 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为有效管理维护都江堰的运行,设立了堰官、岁修制度。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2000年11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澳大利亚凯恩斯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庄重作出决定:青城山和都江堰双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这一刻起,都江堰人拥有了一块最响亮的金字招牌,青城山和都江堰不仅是中国的宝贵遗产,更是世界的宝贵遗产。如今,都江堰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全球为数不多的“三大”世界遗产集中的城市。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是余秋雨先生为四川省都江堰市写的一副对联。这幅对联充分显现了都江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核。拜水都江堰,说的是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当代学者余秋雨先生曾在其书中写道“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都江堰因水而受到人们的膜拜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74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都江堰风景区目前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景观。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3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3-4-18 01:22 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19 01:24 编辑

          下午15:00,我来到都江堰公园正门,也就是南门,一般对应的公交站叫“离堆公园”。红白相间的大门非常醒目,其上金字黑底的“都江堰”三个字是都江堰市著名书法家王维西写的。大门两旁的对联:“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上联说,誉称“陆海”的天府,盖世无双,归功于李冰太守,他接过大禹的神斧仙椎,完成了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下联说,总揽蜀中名山秀水,都江堰市第一,这离堆公园就是其中增色添彩的一处。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进大门后,路左有一园林,叫古樁园。园内古树名桩众多,林木繁茂,被誉为“导江第一名园”,为川派盆景艺术的发祥地,又名“古桩园”。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在一处花坛的后面,有一六方塔诗碑。塔的六个面上有诗文集句:“我来自东,经之营之。慎尔优游。俾民不迷”。此塔为1929年离堆公园更名建园落成纪念所置,系国民党邓锡侯部江防军旅长龚渭清集《毛诗》句雕刻,大意:龚渭清来自东方,主持了公园的修建,人们来此可悠闲自得的游玩,保持良好的心态。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古椿园内,有数株百年紫薇静美伫立其间,这就是“紫薇林”,遗憾的是没有到开花的季节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在一处高台处有“琴台”二字,为宋代名家米芾所书,是李冰抚琴旧址。李冰在治水都江时,遇到难题之时,工作劳累之时和闲暇之时,就会到这个地方拔弦弄箫。再旁有“司牧春耕”题字,上有康熙御笔。清康熙年间,各地灾情频发,唯都江堰稼穑丰稔,有效资助朝廷赈,康熙御笔书写,以彰其功。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琴台上建有古亭,名“抚琴亭”。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3-4-18 01:22 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19 02:10 编辑

        回到主路前行有一圆形喷泉池,池中陈列着复制的都江堰内河床深淘标志“卧铁”四根,其真品如今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的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朝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俗话说“饮水之时,怎能忘掘井之人;良荫之下,岂可忘植树前辈”。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的社会功效与日俱增,这不仅要归功于李冰的科学选址,设计,施工,更要感谢从秦汉以来的历代驻川官吏和有识之士对都江堰的悉心维护。就是靠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加固维修,才使得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他们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置放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十二尊青铜雕像与伏龙观里陈列的东汉时期李冰石像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长达2200多年的历史画卷。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堰功道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龙吟沟,共有248个大小龙头向沟中吐水,沟内之水直流到卧铁之下。为什么会偏偏设计248个龙头?其实它是体现了道教思想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演八卦之说,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意。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3-4-18 01:23 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19 09:08 编辑

         堰功路两旁这十二尊青铜塑像,正是十二位功勋卓著的治水护堰先辈。感兴趣的朋友就跟着走进堰功道,一起认识他们。
         无力置办棺材,遗物只剩书籍、笔砚的丁宝桢清朝光绪二年由山东巡抚升任四川总督,他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卓有建树而又清廉方正的历史人物。上任四川总督之初岷江水患肆虐,灾后他发动数万民工主持大修水利工程,涉及范围之广,在都江堰岁修史上是可称空前。清光绪四年岁修完工,又恰遇岷江百年大水,金刚堤、人字堤、飞沙堰并冲决口,内江河堤多处受损。丁宝桢被连降三级、革职留用,继续督修都江堰。清光绪六年,丁宝桢官复原职。想不到是这位主政一方的封疆重臣,死后清点遗物时,只留下满柜书籍以及一些笔砚和敞旧衣物。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两袖清风十八年如一日的望强泰清道光七年至二十四年,十八年间,望强泰先后8次任成都府水利同知,是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水利官员。他严格遵循“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原则,每年不畏严寒风雪,不言劳苦,与修堰民工打成一片。并于道光十二年在岷江安置卧铁一根,作为后世淘滩的标准。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心系百姓废寝忘食的施千祥明嘉靖年间任四川按察司俭事,主管水利。他集中火炉11座,大锅50余口,大胆设计铸造铁牛形分水渔嘴,共用铁6万7千斤,为早日铸牛成功,他亲自参与劳作,昼夜施工,废寝忘食。都江堰发展史上又是一次铁石治水的典范,其艺术造型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也是史无前例的一大创举。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勤政爱民 、为民请命的阿尔泰满族人,清乾隆二十八年任四川总督。他勤政爱民,整治四川水陆交通,清除都江堰底的淤泥,加深3尺,堰底竖筑石坝,令沿江上游筑堰蓄水,利民春耕,为世人称颂。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勤政廉洁“以铁治堰”的吉当普蒙古族人,元代水利专家。任四川肃政廉访使时,提出“坚筑永固”用铁石浇筑鱼嘴的构想,并在今鱼嘴分水堤处铸造了一万六千斤的大铁龟,想一劳永逸的治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工程。这项改革成效卓著,铁铸鱼嘴屹立江心近百年。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爱民如子清廉敬业的卢翊明正德八年任四川按察司俭事,主管水利。他反对用铁石治水,主张恢复传统的都江堰修缮方法。组织劳力3000人,分为8班,每8年服役一次。他题写《治水记》碑文,并将“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重刻于石,供后人遵循。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赵不憂字仁仲,宋代宗室,宋高宗时期进士。任知永康军治理都江堰时,将岁修都江堰时偷工减料的贪官污吏绳之以法,并亲自监督维修,使都江堰水利工程得以恢复。后升任右监门卫大将军,封崇国公,临走时数万百姓为他送行。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能文能武为民造福的刘熙古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宋太祖乾德四年,由兵部侍郎迁任成都知府,他吸取先贤治理都江堰经验,先后多次规划、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主持规划修复了几近废弃的防洪大堤,大堤长九里,时称“九里长虹”。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广开溉道刻记民心的高俭字仕廉,唐朝初年政治家。当时临江便于灌溉的农田价值千金,农民常为此互相争抢,为改变这种局面,他就率众在导江开渠引水广溉农田,为世人广为称颂。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体察民情关心民生疾苦的章仇兼琼是唐朝军事家,公元734年为益州大都督府长使,后任剑南节度使兼西川采访制置使。他在任期内开通济堰,自新津邛江口引渠南下120里,灌溉农田上万亩,后又在成都北郊万岁池筑堤灌田,为后人所景仰。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办学兴学建堰拓展的先驱——翁。字党,名翁仲。西汉时期著名教育家,公元前157年任蜀郡守,创办了文翁石室学堂,率众穿湔江口,灌溉农田上万亩,使群众受益,为水利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刘备称帝被封为丞相、武乡侯。任蜀国丞相南征北伐时,他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治水兴农之本,调征了一千二名士兵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并设堰官管理,为治国治军、重视农田水利鞠躬尽瘁。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3-4-18 01:24 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19 02:39 编辑

         在每尊塑像中间都伴有古桩银杏,古桩历经风雨沧桑,其实这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堰功道旁还有一株知名的千年古银杏“张松银杏”,相传是三国时西蜀的张松所栽种的一颗古树张松,三国时期东汉末年人,四川土族,东汉宗室、军阀益州刘璋的部下,官至益州别驾。这是一棵具有传奇色彩的古树,距今已有约1800年的历史。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张松银杏现高约6米,树围大约5米。它虽然已不是高大挺拔的参天大树,但它现在的造型独特,宛如展翅飞腾的仙鹤,沐浴着千年都江堰的三国之水,蕴涵着厚重的天府历史文化,堪称活化石,已成为国家二级保护的稀有植物,2004年荣获成都“十大名树”的殊荣。经典电视剧1986版《西游记》中的取景“人参果树”,正是这棵张松银杏,孙悟空偷吃人参果的情形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也许也深深地镌刻在你我的脑海里。“张松银杏”, 虽历经千年,却仍然枝叶紫茂,钟乳垂悬,,到了秋天,银杏满枝, 杏叶金黄,看起来蔚为壮观。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神龟池是堰功道旁的另一道风景,虽为一池却巧妙地被亭台、廊桥等分隔开来,移步一景犹如幻境。在这里只觉舒适惬意,漫步其中,莫名的神清气爽。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青城山都江堰自然与文化陈列馆》,没有开放,也就没得进去看看。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3-4-18 01:25 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21 01:27 编辑

        穿过堰功道,瞻仰了都江堰治水修堰先贤,雄伟的伏龙观赫然出现在眼前。伏龙观又名老王庙、灌口庙、李公祠等,建在孤悬江际的“离堆”上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伏龙观矗立于18米高的离堆山脊上,依前低后高地势修建。站在与堰功道相连的平坝处仰望伏龙观,巍峨高耸的园林古建群踞山而筑,气势磅礴。伏龙观由前殿李冰殿、中殿铁佛殿、后殿玉皇殿构成,三重殿宇坐西向东构筑在离堆公园的中轴线上,内有庭院盆景,四周蹬道、亭阁环绕。观前有42级每级长10.5米的石阶,石阶两旁古木参天,与飞檐呼应,古色古香。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伏龙观的前身是西晋末年为纪念三国贤士范长生建的“范贤馆”,后于北宋初年扩建为纪念李冰的殿宇,又因李冰降伏孽龙的传说而得名——伏龙观。相传古时岷江有孽龙兴风作浪,以致灾害连年,李冰父子决心降伏孽龙,为民除害。李冰派二郎率“梅山七圣”入水与孽龙斗,终于打败孽龙。孽龙逃到青城山下王婆岩,饥饿难耐,到一老妇人处吃面,谁知老妇人乃“藜山老母”所化,她将面条化作铁链,锁住孽龙,二郎将孽龙锁在离堆之下的深潭中。此后,人们就称离堆下的深潭为伏龙潭,离堆上的殿宇为伏龙观。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登上42级宽10.5米的石阶至前殿,可见殿前一方形散园,石柱前两对青狮白象,昂首摇尾,似向游人扑来。位立敞台,可见左侧字大如斗的石碑“离堆”。离堆本是玉垒山伸向岷江江心的余脉,李冰主持创建都江堰时凿开宝瓶口,使它与主山分离,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称它为“离堆”,“离堆”取离山之堆的意思。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国,还没有火药,而且铁器的使用也较落后,玉垒山又属子母岩(砾岩沉积岩),结构十分坚固,要人工凿开缺口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大家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烧岩石,使之炽热,然后浇水醋,凿去一层,再烧一层,如此反复进行,终于在8年后,开了—个底宽14.3米、顶宽28.9米、高18.8米、峡长36米的倒梯形引水口,这口子使玉垒山分出了离堆,也建成了宝瓶口。宝瓶口以下河床宽40米,因其形似瓶口,又是流入成都平原的咽喉,故称“宝瓶口”,起着引水、控流、排沙作用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伏龙观前还有一排神禹岣嵝碑,由十一通碑组成,从左至右,左边两通为“禹碑”,又称岣嵝碑;中间六通为“道教符录碑”;第九通未识;最后两通为“佛教梵文碑”。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其中禹碑字形奇特,经专家考证,疑为蝌蚪文,记载了大禹治水后国泰民安、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发表于 2023-4-18 01:25 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21 00:47 编辑

         在伏龙观前殿门匾上有“功追神禹”四字,意为李冰治水的功绩胜过大禹治水。其门两边楹联:“固地制宜法训昭垂传六字,代天行化崇祠报享祀千秋”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跨过门槛,进入前殿,这里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安澜索桥外江一号桥墩河床中挖出的李冰圆雕石像。石像巍巍而立、冠冕长袖,衣服为秦制深衣,手执胸前,形态雍容端庄,高2.9米,重4.5吨,造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石像衣襟中及两袖上刻有汉隶铭文三行:“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掾,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万世焉”。“府君”是秦汉时对郡守的尊称,中间八字标明此塑像是为纪念已故蜀郡郡守李冰而雕凿。两袖上的文字表明,石像立于公元168年闰三月二十五日,立像之人为都水掾和都水长。立像人希望通过塑造三尊石神人像,用石人的法力、威力使岷江水患万世平定,由此可见,石雕像具有浓厚的祭祀意味。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前殿左边有一堰工石像,于1975年l月18 日在都江堰外江闸下开挖护滩时出土。石像为灰白色砂岩琢成,缺头残肩,高1.85米,肩宽0.7米,双手持锸,锸高0.28米,宽0.25米,锸把长1.34米,底部有一方榫,经考定为李冰石像题记中之“三神石人”之一。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前殿右侧还陈列有都江堰市崇义镇出土的汉墓石刻,如持“锸”的石俑、石马(个头矮壮矫健的川马)和石刻水塘,均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而成。据古SJ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距飞沙堰堰顶2.2米处,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低不过足踝,高不过肩,以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平原水灾,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了古迹。而石刻水塘则展现了都江堰建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其间的凹槽中间是一些闸,这些闸用于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前殿后壁嵌有“川西第一奇功”六字,系晚清四川按察使、成都知府黄云鹄题写的,此壁上还绘有民国时期都江堰灌溉区域图。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在壁画的下方还放置着都江堰灌区示意模型,可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概况,使前来的游客能更立体、直观地观察到整个水利工程的布局都江堰的山水景象。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右面墙上有在大的“胜”字,旁有半圆小门,有指示牌可以到“宝瓶口”和“内江”。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进入小门,里面是家工艺品商店。走出对面有一个六角飞檐的亭子,匾额“清源亭”,其柱上楹联:“三千弱水都江正本,万重浊浪宝瓶清源”。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走下台阶,墙边立有一棵造型奇特的枯木树桩,看宣传牌是“商木”。1987年7月6 日在都江堰市蒲阳镇谭家堰电站修建时挖掘出土。据测,与二王庙商山古木同为夏商时代,据今约3000多年。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走到江边耸立一阁,名“醉香阁”,里面卖有当地特色的小吃。旁边有一台,名“放生台”。宝瓶口放生台古已有之,千百年来成为无数水族的再生之地,它是都江堰人民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的重要体验之地。“放生”一词源于佛教,佛教认为:每一条生命,都是平等尊贵的,放生就是行最大的善,积最大的福,功德是最大的;道教也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推崇天人和一,修身向善,民间则对放生赋于了美好的寄托和寓意。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3-4-18 01:27 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22 00:49 编辑

         放生台边就是内江形状酷似瓶口的“宝瓶口”宝瓶口是”玉垒山“与其分离的”离堆“之间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也就是李冰带领民众人工凿出的内江河道。只见滔滔江水江水奔腾滚滚而来入宝瓶口,气势磅礴。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沿内江逆流而上有一条狭而窄的隐秘出入口名:“花洲栈道”,这里是近距离观岷江水的绝佳位置。这条栈道依山傍河而建,位于伏龙观下方,据说始建于战国晚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漫步其间,犹在画中游。就如清代彭洵《灌记初稿》中描述的那样:“宝瓶口外,浪花如雪,银山倒卷者为花洲。”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沿内江栈道而行,听江涛拍岸,无不深感岷江之水的磅礴大气。此时若坐于江边,看岷江之水东流去,饮一杯千年岷江水泡的茶,其甘甜清冽定会让人记忆犹新。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沿回廊绕至后殿之后,此处有一亭,名“怀古亭”。其楹联:“千里雪岭栏边出,万里云涛座上浮”。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在怀古亭的对面墙壁上,有木刻《移建离堆山伏龙观记》,其两旁楹联:”此日去莊襄二千余年潭影波光夜夜照秦时明月其地溉益州一十六县豚蹄桮酒家家祝太守祠堂“。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置身亭中可以纵观奔腾而出的岷江水呼啸而过,此时尤显脚下离堆“中流砥柱”之气势,不禁让人顿感崇敬与震撼,拜水之情油然而生。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左侧开阔处还有一“观澜亭”,柱上楹联:“直与峨眉争秀色,要从灌口觅源头”。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亭中立了一块纪念碑,纪念都江堰市荣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凭栏观望,可以看到工人们正在”人字堤溢洪道“(杨柳堰)中进行“笼石工程”作业。人字堤溢洪道“主要发挥排洪的功能,在发生特大洪水时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笼石工程是都江堰从古至今都在广泛采用的治河工程技术之一,是以竹子编织成长笼内装卵石的壅水工程。它的作用是拦水、护堤,它能将分散的若干卵石组成一个有空隙、能渗水的整体,竹笼之间又易于互相连接、重叠,能形成较大的整体,这样既能减小水对它的冲击,又能形成整体直压水底,始终紧固河堤基础,使江水不致于淘空河堤基础将河堤冲毁。这是一项充分利用了“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哲学思想创造的治水工具。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只见一尊名为“飞龙铁鼎”的龙纹铁炉置于殿中。此鼎出土于清咸丰年间(公元1831年)青城山上皇观内,于1978年10月被移入伏龙观中陈列。鼎身铸飞龙八条,神态各异,鼎高1.6米,口径0.74米,重约千斤。上皇观是唐睿宗第八女玉真公主“修真”处,清代徐昱在《青城山金华宫记》中断定此鼎为“公主故物”。1997年,经国家文物鉴定组专家鉴定,确认此鼎为明代铸造,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殿中还陈列了许多文物,展示了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观过中殿,径直来到后殿庭院,此处竟别有洞天。回廊绕于四周,漫步其间,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3-4-18 01:28 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21 10:22 编辑

         走出伏龙观,我来到小索桥。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小索桥” 始建于1997年,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是根据安澜索桥原理建造。它横跨人字堤溢洪道(杨柳堰),是连接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大主体(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和川派园林经典杰作离堆古园的重要枢纽。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走在安澜桥上可看到脚下的”人字堤泄洪道“(杨柳堰)内,正在进行“杩槎”工程作业。杩槎是用圆木做成的三足架,过去截流淘河时,将许多三足架用木梁、蔑笆等相连成排,上面放上卵石,蔑笆外倒上粘土,便构成一种简易的截流工具,它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的水闸。杩槎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一种制作简单,使用灵活、功效极高的截流工具,并负有调剂水量、围堵抢修等重要作用。竹笼和杩槎是就地取材、行之有效的传统工程技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伫立“人字堤”上离堆、伏龙观、宝瓶口尽收眼底。再望“中流砥柱离堆古庙巍峨危临伏龙潭碧波,三面环水,十分壮观。离堆正面伏龙潭之上崖壁上有”寒潭伏龙“四字。传说当年藜山老母二郎合力将孽龙擒住二郎先打算将孽龙押到城头处决。藜山老母对二郎说:“要不得,没有龙吐水,咋个种庄稼?”,最后决定将孽龙锁在离堆下面的深潭里,这就是灌阳十景之一“寒潭卧伏龙”的所在地。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内江对过的岩崖负山而立,昂首作咆哮之状,因形似虎头,故名“虎头岩”。“虎头岩”上有亭和台左边的名为“斗犀台”,传说为李冰斗杀江神的地方。斗犀台右边的亭,矗立在岩石之上,叫浮云亭,在那可以远眺岷江中的望娘滩,俯瞰近离堆伏龙观和宝瓶口美景。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飞沙堰(堰:较低的挡水溢流构筑物,与坝的区别是坝只挡水不能溢流)位于虎头岩对岸,其溢洪道在鱼嘴分水金刚堤尾部与人字堤间。堰口宽240米,顺溢方向长120米,飞沙堰坝顶平均海拨728.25米,高过河床2米。飞沙堰主要功能有三:一是枯水季节导挡水入内江,保证灌区用水需要。二是丰水季节溢流排泄进入内江超过宝瓶口最高限制水位的多余水量。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溢流泄洪作用也越大。三是排沙。鱼嘴分水后,在飞沙堰对面虎头岩下凤栖窝段弯道处,因弯道环流引水原理,多余的内江的沙石经飞沙堰排出,进入宝瓶口的沙石只占岷江沙石总量的8%左右。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我们看到它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保证了一劳永逸的功效。可以看到现在3月是枯水季,内江的水还没有溢过飞沙堰。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在”人字堤“上有一个碑亭,里面是1994年4月在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之际,水利部和四川省人 民政 府所立的都江堰实灌一千万亩纪念碑”。其碑记中写道:“都江堰......灵水泉涌,浸润六市三十四县。迄于公元一九九三年,农田实灌一千万亩,雄居全国之道”。到现在已过去30年,早以超过一千万亩了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3-4-18 01:30 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22 00:28 编辑

         现在在金刚堤尾部与人字堤之间(飞沙堰出口)建有一座工业引水挡水闸,它是在保持飞少堰原貌的前提下于1992年建成,在汛期用于人工调整内江水量,也叫”内江闸”。与内江闸并排的桥,是连接人字堤和分水金刚堤之间的交通通道。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过了内江闸,走上金刚堤。金刚堤取其坚固的意思。金刚堤是鱼嘴后部延伸向下游至飞沙堰溢洪道的大堤,长800米,宽75~120米,起着隔江逼水的作用“金刚堤”实际上就是一个分水岭,它的第一个功能是能够自动分流,它把岷江分成了两条江,一条叫外江,通向长江;一条叫内江,通向成都平原。金刚堤的第二个功能是“自动调节水流量”,原来这“金刚堤”能够把水量比较科学地分配到两条江里。洪水季节来了,岷江的洪水特别多,不仅用不完,而且容易造成洪灾,金刚堤就让四成的岷江水流到内江,让六成排到外江,枯水季节里,特别是春耕季节,成都平原很需要用水的时候,金刚堤就把六成的岷江水分到内江去,把四成的岷江水分到外江去,排到长江里。这样分配水,比例刚好颠倒过来,这就是有名的“四六分成”,也就是治水的六字诀“分四六,平潦旱”。这样一来,枯水季节六成水到成都平原,解决了旱灾的问题,洪水季节六成水进入外江,解决了洪灾的问题。金刚堤还有第三个功能:自动排沙,也就是“二八分沙”,它能够把80%的泥沙和卵石排到外江去。由于金刚堤建造在岷江出山口的弯道上,根据弯道环流原理,带沙石的水在江的下层,自然流向弯道的凸岸,也就是外江,而稍微清澈的水在江的上层,自然流向弯道的凹岸,也就是内江。站在内金刚堤上可看到内江对岸玉垒山上高高耸立的玉垒阁。在玉垒阁下面虎头岩的前面江岸上有一块石碑,那就 是凤栖窝,也就是“卧铁”的埋藏处。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拉近镜头看凤栖窝。主持建造都江堰的李冰曾为都江堰治水定一名治水名言“深淘滩,低作堰”。“深淘滩”即指都江堰渠首内江大修期间飞沙堰对岸的凤栖窝淘淤,深至所埋“卧铁”露出来为止,而“低筑堰”即指飞沙堰的堰顶高程,目前为飞沙堰正中的堰顶高程为河床(坝前河底)以上2.05米。“深淘滩、低筑堰”是相辅相承的,互为前提,保证过水断面,以确保宝瓶口的进水量。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走到西面的外金刚堤上,可以看到外江(俗称金马河)江面较宽,由于是在枯水期,其水量不是太大,清澈见底。远处连绵的山峦,就是道教名山青城山。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沿外金刚堤前行,可以看到外江沿整个河道里排了几米宽的一层“笼石”。在这里笼石起到“拦水”、“渗水”、“过滤”的作用。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外江上也一道水闸“外江闸”。都江堰渠首原为无坝引水枢纽。由于灌区的不断发展,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不断增加,内外江灌区面积发展的不平衡,仍沿用杩槎、竹笼等传统工程拦水调节流量已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于1974年4月建成了外江闸,用于调控和平衡内外江的水量,可以有效缓解灌区用水矛盾。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新中国成立以来,多位国 家领 导人曾先后莅临都江堰视察,为都江堰的发展描绘出意义久远的宏伟蓝图,都江堰水文化建设得到了更广的延伸与扩展。金刚堤上矗立着的石碑“都江堰”三个大字为江 民所题。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路的尽头,一座八角玲珑亭立于高台之上,名曰“分江亭”。在这里可以看到岷江水被刷地劈成两股,咆哮着流入自己的航道。一座索桥穿过分江亭,架于内外两江之上,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安澜索桥“。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在《介绍五座古桥》一文中称其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另外四大桥梁分别是河北赵州桥、陕西西安安灞桥、江苏苏州宝带桥、福建泉州洛阳桥),为我国索桥类的代表。它架在岷江之中,横跨内外两江。安澜桥历史悠久,宋代前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大理评事梁楚知永康军对索桥重建后,以官名桥,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重建,并易名“安澜桥”。桥长282米,高21米,宽2.6米。道光年间曾加固。后因水火之灾,在清光绪年间二次被毁,后又重建。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桥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终于到达”鱼嘴“观景平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尤其鱼嘴的存在意义,在于发挥分汊河流的分水分沙作用,如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河流主流线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将约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内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证了灌区的用水量,简称“四六分水”;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相对升高,河流主流线相对变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将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注入内江。显然,这是李冰掌握了分汊口即江心洲(金刚堤)和洲头(鱼嘴)的分水分沙特点,又利用了内江具有平面弯道环流泄水特性,创造的科学分水方法。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看完鱼嘴,我顺着内金刚堤回景区大门。前面的桥,就是前面提到的“安澜桥”。安澜桥民间俗称“夫妻桥”,相传,清嘉庆年间有个秀才何先德,见岷江河常因水激浪大,船翻人亡,而且过河的百姓也常受船霸敲诈勒索。于是呈禀官府获准修桥。那知桥将竣工之时,因浪大风急,桥索折断,有人坠河淹死。船霸乘机勾结土豪告到官府,使何先德蒙冤,被五花大绑,斩首示众。何先德之妻何娘子妻继夫志,不畏强暴,继续修桥,在众人的帮助下,历经千幸万苦,终于建桥成功。人们为纪念这对夫妇,故取桥名为“夫妻桥”。这个传说还被编为川剧,在民间演唱多年。本想走走安澜桥,到对过秦堰楼、二王庙等几个景点看看,看看时间有些仓促,只能下次有机会再来了。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对面玉垒山半腰的高楼叫”秦堰楼“。秦堰楼都江堰建于秦国而得名。这里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秦堰楼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结构精巧,峻拨壮观。未建之前,这里是“观景台”,又称“幸福台”,因毛 泽 东主 席于1958年3月21日曾站在这个位置,仔细观看都江堰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对面的玉垒山脚下的建筑群就是”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玉垒山上还有一个高大的门楼叫”玉垒关“,又名“其盘关”。玉垒关门楼用条石和泥浆砌成。它是古代通往川西平原的要隘,也是千余年来古堰旁的一处胜景,故称“川西锁钥”。
川藏行,第二站“拜水都江堰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