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过来,我们过去吧!"这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说的;"远山不见我,而我见远山。"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 于是,这个五一假期,我们去见山,去见那横断东西的大横断,去见大横断里的梅里雪山。 01 从黔东到滇西大理双廊服务区 4月28日,铜仁重装群的十四位山友分乘三辆车分别从铜仁、松桃自驾西行,行程千余公里,于29日凌晨陆续抵达洱海岸边的双廊服务区,露天扎营。 虽然长路劳顿,颇为疲乏,但我却睡意阑珊。高原的风没那么温柔,有些近乎鲁莽地拍打着帐篷,唤醒了我深深浅浅的记忆。 云、贵虽为邻省,在地理单元上同称云贵高原,我却是在2018年的十月才第一次踏上云南这片红色的土地。与贵州众多的低山、小坝子相比,云南的地形地貌相对完整,更具高原与高山的磅礴大气。 那一年,我知道了大理的"风花雪月",体味了"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山水韵味。金秋的清晨,清风拂过洱海的水面,拂过岸边榕树的青叶,拂过我张开臂膀拥抱洱海的手指指尖。太阳、月亮一东一西,一升一落,两个发光的天体一明一暗,一红一白,一个挂在天上,一个隐在水里。便即兴有了诗: 洱海湖畔晨游 青榕影洱海,素月落苍山。 晨曦浸大理,清风过下关。 月落苍山(拍摄时间:2018年10月25日即农历9月17日晨) 那一年,我乘缆车上了苍山,第一次站在海拔近4000米的地方,仰头看见了浑圆的马龙峰和峻峭的龙泉峰。看见了元世祖忽必烈曾经率领千军万马翻越茫茫苍山的崎岖小路,而这条小路的存在,宣告了大理国的覆灭。那一刻,我冲动了,也想走走那条小道,只是被栅栏和管理员生生地隔离开。我在游览步道上奔跑,如在家乡的小路一样轻松自如,没有出现高原反应。 那一年,心中烙下了苍山十九峰、十八溪的印记,对雪山有了魂牵梦萦的挂念。莽莽苍山,淼淼洱海,怎能不动诗情: 登山观海感怀 满目秋水观洱海,半盏春茶祭苍山。 风花雪月遍赏尽,不负人生三百年。 龙泉峰冰川地貌 角峰和刃脊(拍摄时间:2018年10月25日) 此后,我就开始有了高海拔的徒步,有了一匹沟、扎尕那、贡嘎、乌孙的雪山之吻。 |
02 从洱海到亚贡村 4月29日晨,在双廊服务区胡乱吃了点早餐,山友们驱车直入横断山区腹地,奔赴梅里雪山北坡一侧的亚贡村。 《这里是中国》一书中有如此描述:"在所有的自然景观中,人们总是偏爱山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座耸立于地表之上的高山,足以让芸芸众生仰望膜拜。""横断山:中国极致风光最密集的山脉。" 这里群山荟萃,众河并流,"横断七脉、六江"举世罕见。 横断山区地形及范围示意图(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绘制)横断七脉:伯舒拉岭-高黎贡山、他念他翁山-怒山、芒康山-云岭、沙鲁里山脉、大雪山脉、邛崃山脉、岷山山脉。横断六江:怒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参考:《这里是中国》) 都说,美好的风景总是在路上,我们当然不会错过那些绝世的美景。山友们放弃了免费的高速而选择了国道,只为能够一路走走停停,打卡留影。 车过虎跳峡,因要门票而终究没有进得景区,一睹这世上最深之一的峡谷,但总算远远地看到了金沙江。遇见几位穿越虎跳峡高路的山友,用羡慕的语气送上一个友好的祝福。因心有不甘,便和同行的山友章寒约定,下次要完成高路穿越和哈巴雪山的攀登。 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的虎跳峡入口 一桥飞架金沙江,天堑变通途。南岸是玉龙雪山,北岸是哈巴雪山。两山夹持下,金沙江变得异常狭窄,最窄处仅50余米,传说老虎能跃江而过,故得名。(拍摄时间:9:42) 告别虎跳峡,驱车沿214国道西景线继续前行,地势渐渐变得高而和缓,不时来到哈巴雪山观景台。这里视野开阔,但因与雪山相距甚远,只能望见云雾缭绕下的一带远山,依稀可见群峰上覆盖着些许冰雪。近处的山麓地带林木葱郁,平缓的台地上片片牧草、苦荞和土豆苗将红色的土地渲染出斑斓的色彩,小小村落静卧在大地的怀抱中,宛如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有人说,这里有着如阿尔卑斯山下瑞士乡村一样的风景,堪称"东方的小瑞士"。我没到过瑞士,不知瑞士有多美。只知道这里是云南,是香格里拉,是哈巴雪山下一个以彝族、傈僳族为主要原住民的传统村落,她有一个中国名字--红旗村。 哈巴雪山观景台附近的虎跳峡镇红旗村 海拔3200米,聚落分布于坡度和缓的半山区(拍摄时间:11:01章寒) 作别红旗村,小车在群山之间的公路盘桓,山间的谷地越发开阔。不经意间,一个高寒坝区闯入视野,小中甸到了。平坦的高原面在蓝天衬映下徐徐地舒展开,延伸出优美的地平线融入寥廓高远的天际。原上的草色一片金黄,叶片包裹住草心朦胧的嫩绿,等待着姗姗来迟的春光春雨的唤醒。青山如屏,环拱着山前的古老藏寨。阳光洒向错落有致的"闪片房"陈旧的云杉瓦片和夯土墙,凸现了藏寨曾经的繁华,也诉说着岁月久远的沧桑。 小中甸藏族聚落 海拔3240米,地处高寒坝区。"闪片房"的建筑形态,有着被岁月沧桑了的云杉瓦片和时光斑驳了的厚厚夯土墙。农田和牧场分布于房屋周边(拍摄时间:11:30) |
中午时分,抵达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中甸)独克宗古城,约定在此自由游玩一个半小时。山友们扎进人群,像一群鱼儿进入了河流,各自去撒欢了。我独自走在旧石块铺就的凹凸不平的小街,寻觅着茶马古道驮马踏出的蹄印,寻觅着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探险的踪迹。 独克宗古城是茶马古道重镇,是马帮进藏后的第一站,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当然不可能走马观花就一窥底蕴。当无俗事羁绊,了无牵挂时,须住上些时日,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或许能领略到古城的些许本真。 爬上龟山公园,可更好地观赏有着"月光城"之称的古城全貌,山友们在此不期而遇。山上的巴丹杏正是盛花时节,开得姹紫嫣红,不少身着民族盛装的姑娘在寺庙旁、花树下尽情摆拍。山友们也很忙碌,有的在专心地拍着风景,有的却在假借拍片偷偷拍着风景中的美女。我环绕过满是经幡的龟山寺,与众人合力转动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心中满怀虔诚。我也喝了山下古井的水,确如传说中那么清凉甘甜,只是没能看到美丽的藏族姑娘们成群结队背水的情景。 独克宗古石街和身着民族服装的藏族青年(拍摄时间:12:12) 龟山公园龟山寺和转经筒 独克宗初建之时就是依龟山而建,垒石为城。"独克宗"藏语意为白色石头城,寓意月光城(拍摄:章寒) 龟山公园上的巴旦杏 坚果,在国内,主要产于新疆。据说果实的营养价值很高,比同重量的牛肉高六倍。(拍摄:章寒) |
在独克宗古城潦草地溜达了一圈,山友们按照约定时间继续赶路。214国道穿越中甸高平原后进入高山峡谷地带,一会儿随山形盘旋于山腰,一会儿沿峡谷蜿蜒于江岸。山的陡峻,谷的幽深,形成巨大的高差。公路在山与谷的转换中弯曲起伏,景观随着时空的变换而变化,不断给视觉带来新鲜的体验感。 又见金沙江,从来没有相距得如此之近,几乎伸手可掬江中之水。或许我是地理教师的缘故,有着地理的视角和情怀,一山一水在我心中都有不一般的份量。此时,面对这凿穿崇山峻岭奔流远去的江水,我想起了溯江究源的徐霞客。为追踪这盘旋不定、岸陡水急的金沙江的流向,以年迈之身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几乎走遍整个云南西部,最终得以足勘目验了金沙江为长江正源,完成了地理考察的科学名篇《溯江纪源》。 又见金沙江,高山耸峙,江流深切。夹岸植被植株低矮,稀稀落落,一片荒凉。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风雨可掠过高高的山岗,却偏偏把山间干热的河谷遗忘。我无法想象如此恶劣的环境怎样生存,可狭窄的江岸上散落的村庄告诉我,这里仍然顽强地生活着一群人。 中国国家地理《横断东西,一座特立独行的山脉》对生活在这里的民族的来源进行考证,其中有一段描述,大概意思是:"横断山区的山脉和河流多呈南北走向,横断东西,阻隔了东西方向上的人口、文化的交流,却形成了独特的南北交流通道即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通道'--公认的中国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金沙江段 海拔2050米。(拍摄时间:14:40 站在江岸面向下游方向回拍) 四川甘孜州得荣县瓦卡镇(子庚乡) 山环水抱,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组成部分(拍摄时间:15:00) 云南迪庆州德钦县奔子栏镇上游村庄 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难得有一片树木,让河谷有了些许绿意,村庄前的耕地上青稞和小麦大多已经黄熟。(拍摄时间:15:06) |
214国道穿过奔子栏后,开始攀爬白马雪山路段。随着地势抬升,公路盘旋而上,过了几道弯,又能俯瞰到右侧峡谷中的金沙江,这就是著名的金沙江大湾。可惜,这大好河山的最佳观赏位置被一段围墙圈住,又是门票。墙外无法一睹大湾全貌,我和章寒便爬上路旁山坡的高处,可依旧是徒劳而无功。不禁感叹:这围墙设计得有水平,一定有高人实地勘测论证过。无奈之下,只能紧贴围墙,踮起脚尖,高举手机拍下一张有缺陷的照片。 金沙江大湾(拍摄时间:15:20) 终究还是意难平,行车途中把照片发到星韵地理网的教师群里,还对这围墙点评了几句,说它有点过分了。上海的陈老师玩笑说:"施主啊,我已经三年没有收到钱了。" 想想也是的,看来是我的境界不高了。 于是,5月2日回程的时候,就果断买了门票,好好地观赏了那令人震撼的壮美风景。 抄录的观景台景区介绍如下: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河段,因盛产金沙而得名。金沙江西起青海玉树,东至四川宜宾,全长2316公里。由于金沙江主要穿行于高山和高原地区,经过数百万年的河流侵蚀,沿金沙江形成了许多高差达2000-3000米的壮美峡谷。在云南德钦县奔子栏镇和四川得荣县子庚乡交界处,金沙江在峡谷中转了一个倒"Ω"形大湾,在大地上勾勒出一条优美的曲线,被称为"金沙江大湾"。 金沙江峡谷与金沙江大湾 (拍摄时间:5月2日19:17) 其实,金沙江大湾在这里不仅仅是勾勒出一个优美的曲线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正是她一个个华丽的转身最终摆脱了横断山脉的挟持,并沿途接纳了雅砻江、岷江和大渡河,在中华大地上演绎出绚烂的生命之歌。 远眺金沙江大湾下游沿岸冲积扇上的瓦卡镇(拍摄时间:5月2日19:18) |
白马雪山(又名白茫雪山)坡陡路弯,多落石坡段,偶有宽敞处,皆辟为观景台。远望白马雪山,山形庞大,横绝天际。山顶处群峰争雄,白雪皑皑;雪线下山体相连,林木苍苍。随着观景位置的更换,海拔的上升,我们距离雪山似乎也越来越近,看雪山的脊线也觉得很平缓。同车的亮哥认为要攀登白马雪山并非难事,沿山脊线攀爬应该极为容易。然而,查阅资料才知道,白马雪山的主峰扎拉雀尼峰海拔为5640米,是云南第二高峰,虽有中外多支登山队试图挑战,均无功而返,至今尚无登顶记录。如此看来,终究是我们小瞧了白马雪山。 白马雪山 属横断山脉中段云岭山脉(拍摄时间:15:54) 穿越海拔4292米、长度10公里的白马雪山垭口的隧道后,开始一路持续下坡,直到德钦县城。县城位于两条山脊间相对和缓的谷地的半腰上,依山势而建,规模并不大,藏式建筑是其特色。小城的最高处是一座喇嘛寺,庙宇和白塔在阳光下显得气势恢宏。214国道旁还有一条健康跑道,对我们这群跑步爱好者来说很有一些吸引力。 由于想在日落前赶到飞来寺,所以没有在德钦县城停留。没等后面咖啡们的车到来,我们率先到达飞来寺观景台。天气虽是晴朗,但梅里雪山的一众雪峰却被厚厚的云雾笼罩着,像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即使这样,我们仍心存希望,寻找合适的观赏位置,发现最佳位置还是被围墙圈住了。已到饭点,便计划到一家饭馆用餐,坐等雪山露脸时从饭馆楼上观赏。然而饭馆主人告知我们,楼上是另一位老板经营的住宿。饭馆的菜品有些贵,又不能上楼看景,于是果断放弃。电话联系咖啡、冰山雪莲等山友商量晚餐的事,他们正好赶到德钦,顺便去了菜场买了几斤牦牛肉和蔬菜,决定到亚贡村自己做饭。 在观景台附近逗留了一个多小时,执着地想要一睹卡瓦格博峰及卫峰日照金山的壮丽景象。因此,每一次风吹云动,都让山友心有所盼;每一束阳光穿云破雾都给山友带来欣喜。 然而,低垂的云层始终不曾消散,将雪山拦腰切断,只露出一抹平直的山脊。偶尔有阳光穿透云层,明亮的光束倾泻进山谷,明艳了谷中散布的大小村落。 风越来越大,吹得身上发冷,我们只好上车走人。 德钦飞来寺观景台(海拔3396米)和梅里雪山 百度百科:梅里雪山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十三座,称为"太子十三峰"。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高达6740米,是云南的第一高峰,至今仍是人类未能征服的"处女峰",也是唯一一座因文化保护而禁止攀登的高峰。1908年,法国人马杰尔·戴维斯在《云南》一书中首次使用"梅里雪山"的称呼。(拍摄时间:17:18) 梅里雪山下澜沧江畔的西当村(拍摄时间:18:17) 一路长坡下行进入澜沧江河谷,两侧高山逶迤层叠,排闼而来,给人以压迫感。澜沧江犹如一条毫不起眼的小河,浑浊的泥黄色的江水静静地流淌,没有一点澎湃之势。无法想象,她会成为冲出国门,纵贯中南半岛众多国家的国际性河流。 跨过江上的红星桥,向左转入乡村公路。路口有一座白塔,路旁有几户人家。恐高的军哥说不敢开车了,把方向盘交给了章寒。这是一条极其陡峻而弯曲的路,一侧是高不见顶的陡坡,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河谷。悬吊吊的心随着车身的晃动而剧烈跳动,每一步都走得那么心惊胆寒。曾记得,《变老之前远去》的作者、《藏羚羊》丛书的编辑之一马骅,2003年来到明永村支教,次年乘坐吉普车从高悬崖掉进了澜沧江,留给村民和孩子们永远的遗憾和伤痛。 导航里飘来女主温柔的声音:"今日走过了人生所有的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 坦途?忐忑!到了村口驻车,我双腿发软,仍然心有余悸。 澜沧江河谷和红星桥(目视方向与河流流向一致) 和金沙江河谷类似,受焚风影响,形成干热河谷,右岸盘山路通达亚贡村。(无人机拍摄:亮哥) 亚贡村村口远眺暮色苍茫中的远山(拍摄时间:20:05) 江措是亮哥事前联系的联络人,负责村民合作社。他把我们分配到两位藏胞家里,说是住宿、饮食和驮马由两家负责。进了藏民家,山友们也没有休息,借用藏民家的锅灶,忙着我们的晚餐。 亮哥在8264户外群邀约的山友远山和大虫先一步到了,正围着火炉喝着清茶,他俩的向导就是这家的小姑娘。大家寒暄了几句,就忙着各自的事情。 今天的晚餐很丰富,牦牛肉火锅应该特别下饭,山友们都在狼吞虎咽。如果不是限酒的话,估计要有几个人喝嗨。 我的牙齿和牙龈有些疼,无福消受这弥漫着香味的牦牛肉,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囫囵吞下牦牛肉汤泡饭,喝了二两酒,便早早地去藏族青年丹增家歇息。 半夜,被几只公鸡的打鸣声吵醒,就再也无法入睡。心想,这些公鸡声嘶力竭地叫唤,难道就不怕高原反应! |
03 从亚贡村到坡均营地 4月30日,晨。习惯性地早起,在有些凉意的晨风中等待日出。微弱的晨光给狮子座雪峰涂抹上一层若有若无的淡淡的浅黄色,天空的颜色蓝得那样地纯净,那样地透彻。山间的雾霭浓得有些化不开,在山风的推动下渐渐翻滚、升腾、弥散、融入天空,像蓝色的墨汁滴落进浅蓝的水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个天气多变的季节里,能看见如此清晰的雪峰亦实属难得,这已经是老天对我们的格外垂青。章寒、沧海频频举起相机,对着眼前的景象一顿猛拍,还感叹雪山的颜色浅了点。 "还要什么自行车",我突然想起小品《卖拐》的这个梗。 亚贡村远眺狮子座雪峰(拍摄时间:6:48) 在昆明工作回家休假的丹增是位勤快的小伙子,煮了鸡蛋面让山友做早餐。我打趣他怎么可以这么帅,帅得这屋子都敞亮。但是,这面条的味道嘛,我却实在不敢恭维。我悄悄地去了昨天吃饭那家盛了碗面,就着昨晚剩下的牦牛汤一股脑儿吞了下去。 所有的大包都得在合作社的马场称重,规定每匹马的驮量不得超过90斤。趁这个当口,我逛了逛村子。村子不大,几十幢夯土为墙的木楼,保留着藏式建筑的风格。新建的房屋也还是云杉瓦片盖顶,整体上没多大的违和感,只是少了些岁月的沧桑。路旁多植花木,垂丝海棠、樱花正在开放,装点着这里的春天,迎接着来自远方的陌生的背包客。那棵开满白色小花的巴旦杏,总让我想起梵高的油画《花季的巴旦杏》,如同花期一样短暂和热烈,完成油画三个月后,梵高的生命定格在37岁。 马夫们赶着自家的骡马去马场,看到它们的一瞬间,我明白背包为什么限重了。和乌孙古道上英俊高大的伊犁马相比,这种骡马实在显得过于矮小。但千万别小瞧这些矮种马,在大西南山高路远的茶马古道上,处处活跃着它们先辈的身影。它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茶,是盐,更背负着汉藏文化沟通和交流的历史使命。 亚贡村 以雪山为伴的藏寨(拍摄时间:7:35 章寒) 村里白色的巴旦杏(拍摄时间:7:39 ) |
拼车,一辆付费50元,村民将山友们陆续送到三公里外的徒步起点。不得不说,这些藏胞的驾驶技术真不赖,车在山腰又窄又弯的砂石路上飞奔,还不忘和山友聊天,时不时扭过头来看上我们几眼。我哪有心情聊天,提醒山友们安静点,别让驾驶员分心。冰山雪莲不断安慰我,说是不用怕,驾驶员闭着眼睛都能开车。她的心可真大,不怕驾驶员真的闭眼把大家直接送走。 山友聚齐,整装出发。带着食物和水等必要物资,我开始了第一次轻装徒步长线的旅程。 徒步起点有路牌挂在树干上做标识,进山和出山的路口相距不过十来米。路在枝干粗壮的刺叶高山栎林间穿行,树下铺满了宽大的带刺的落叶。 徒步起点 海拔2970米(拍摄时间:8:45) 刺叶高山栎 百度百科:壳斗科栎属常绿乔木,高达15米。生于海拔900-3000米的山坡、山谷森林中、岩石裸露的峭壁上。喜温暖湿润环境,抗寒、抗旱性较好(拍摄时间:8:45) 天气还不错,阳光有些弱,身体感觉极度舒适。 横切一段坡面土路,几分钟后进入山谷。小溪潺潺流淌,原木拼接的小桥横跨其上。过桥,山路沿小溪上游方向,傍着山谷右侧开始缓缓上行。山谷被溪流切割很深,是一个典型的"V"型谷,各种树木野蛮地生长,枝干上寄生着很多垂丝状的松萝。外皮脱落的红桦,粗壮的刺叶高山栎,更多的是枝干挺拔的云杉,占据着森林的顶层空间。 行走在山谷的半腰,视野受限,抬头只能看见一片狭长的天空,被树木伸展的枝叶撕扯得有些破碎。阳光被密林揉碎,稀稀落落地斑驳了树的身影。 流入澜沧江的溪流 海拔2912米(拍摄时间:8:55) 小溪畔的红桦和松萝 (拍摄时间:8:57) |
山路随山形蜿蜒前伸,渐渐远离溪水,但依旧是缓缓上升。山友们走得较轻松,有人还唱起了歌,是那首熟悉的《蓝莲花》。 不知不觉到了第一个休息点。时间上,已行进一小时;高度上,从小桥处计算,海拔上升了228米。这是一片云杉林,藏民就地取材,伐木做了一些木墩放在地上,供山友歇息。 休息点 海拔3140米,分布着大片云杉林(拍摄时间:9:40) 山友们并未停下歇息,只是打了个卡,就继续穿林而过。不一会儿就到达一处落石地段,陡峭的岩山下是碎石和泥土堆积的斜坡。这里可能发生过小型的滑坡,滑坡舌一直延伸到谷底的小溪。我提醒前面的山友快速通过,然而没有人听我的。我只得无奈地退到安全的地方,静静地看着他们停留在那里拍照,瞬间觉得自己的担忧有些多余。我轻轻地念叨着还是管好自己,带着点自嘲的味道。 落石路段 左侧深谷,右侧陡崖(拍摄时间:9:48) 走过滑坡面,重又进入峡谷山腰荫蔽的密林。阳光比先前强了一些,但有树阴的庇护,没有一丝儿闷热,林下的空气格外清新。 刺叶高山栎是这带的优势种群,它们植株粗壮,分叉较多,旁逸斜出的虬枝自由地尽情地伸展,散开出面积庞大的树冠。林下的灌木和竹丛虽有些憋屈,却也顽强地生存下来,形成各自的群落。还有少量的云杉挺直了腰板,冲破刺叶高山栎包围,树梢直指天空,高傲地俯视着底层的丛林。 山友们被这些有着独特造型的大树吸引,纷纷留影,融入这亮丽的风景。不经意间回头,山谷两侧的山脊向远处倾斜,逐渐交汇在一起。山谷的尽头,一座雪山半露出她尖削的角峰,直插蓝天白云。 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刺叶高山栎群落(拍摄时间:9:57) 高山峡谷地貌和高山峡谷林(拍摄时间:10:11回拍) |
随着海拔的升高,云杉林渐次替代刺叶高山栎林,成为优势建种群。行走中能隐约听到流水声,山谷的沟床在这一段陡然抬升,又与小溪相遇了。溪水在高高低低的沟床上宛转跌宕,雕刻着大大小小的形态万千、色彩斑斓的石头。 流水侵蚀的沟床,有色彩斑斓的石头(拍摄时间:11:13) 溪谷两侧生长的杜鹃不知开过多少春夏,在无人问津的岁月里是否会寂寞。或许是山友们的到来,有了人的欣赏,杜鹃也释放了美丽的天性,竟然开放得如此恣意。 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大树杜鹃》讲述:植物猎人英国人乔治·福雷斯特,多次深入云南,采集了400多种杜鹃花。1931年最后一次在中国探险时,还在高黎贡山砍伐了一棵有着280岁高龄的大树杜鹃制成超大的切片标本,连同种子、花果一同运送到了英国。 百度百科: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 Franch.),别名马缨花,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7米。产于中国广西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及贵州西部、云南全省和西藏南部。生于海拔1200-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或灌木丛中,喜凉爽湿润的气候和富含腐殖质、疏松、湿润的酸性土壤。(拍摄时间:11:38回拍) 挺立的古树,倒伏的朽木,流淌的溪水,绽放的杜鹃,甚至岩石上的苔藓和地衣,都吸引着山友们的眼球,让山友们身心愉悦。 轻装就是玩得清闲(拍摄时间:11:39回拍) 边走边观赏风景,轻松而又休闲。小溪在这里扭了一个小弯,又挡在路的前面。跨过小桥,横切小段滑坡面,又是休息点。山谷变得开阔起来,小溪在宽浅的沟床上摆荡,溪边云杉和红桦夹杂着生长。山友们就着杂乱的石头,或蹲或坐,享受着自带的午餐和水果。 亮哥、章寒、冉苒、咖啡、老广、罗志、果果、南国红豆,这哥们些必须得点下名,背着女山友们又喝上了。尤其是老广这个潮汕人,还准备了若干的鳘鱼罐头,说是家乡的特色,极具诱惑,搞得大家馋涎欲滴。 小溪旁的休息点 海拔3431米(拍摄时间:1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