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55517

主题

北京综合

西山晴雪 | 颐和园的第101种打开方式

[复制链接] 查看:5112 | 回复:34
发表于 2023-8-28 13:54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撰文、摄影/张祺林温馨提示 正文约4500字,仔细阅读需15分钟左右图文皆原创,侵权者必究自古以来,华夏大地上凡名山秀水、钟灵毓秀之地均有“八景”之说,可以说这是我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各地将境内的八处具有代表性的名胜评选命名,通常是将某一名胜扩大到某一地区的一类景物的集合,并请文人墨客赋诗作画,以提高知名度与影响力,形成蝴蝶效应,学界称之为“集称文化”。

“八景”文化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则是起源于宋代的潇湘八景,北宋山水画家宋迪创作的《潇湘八景图》一经问世便引起了不少士大夫的推崇,此后“八景”盛行全国,无论“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以及琳宫梵宇,靡不有八景诗矣”,并广泛影响了艺术、文学、美学与传统园林领域,甚至引领了审美意趣的风潮。

明清时期“八景”文化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衍生出了“十景”、“二十四景”、“三十六景”等等,尽管风流所及,但其中不乏滥竽充数、附庸风雅、粉饰升平者,初见时或许兴趣盎然,逐个寻访,然随着游历逐渐深度多会产生索然无味之感。但八景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将人们从被动的“赏景”层面上升到主动的“造景”层面,对于一个地区中的景观规划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燕京八景”又称燕山八景,堪称北方地区“八景”的扛鼎之作,不仅是起源于古代的八景中的最负盛名者,还弥补了南方地区八景缺少的雪景。燕京八景得名于金代明昌间,清乾隆十六年(1751)将其御定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此后燕京八景名声大振,历代文人墨客纷纷予以题咏描绘,最为著名者当属清代张若澄创作的《燕山八景图》。

《燕山八景图之西山晴雪》

时至今日,玉泉趵突和太液秋风普通人均难见真容,蓟门烟树和金台夕照的景象早已湮没在闹市之中不复存在,如今仅剩一碑,其余的四景中,琼岛春阴、居庸叠翠的最佳观赏时期最长,卢沟晓月在一年中也有多次机会,而西山晴雪则较为罕见,既需要落地见白,又必须雪后天晴,且降雪量必须足够以至于不会在日出后融化。广义的西山晴雪只要是在任意地区眺望西山晴日里的积雪即可,而最为完美的晴雪则要求在清晨欣赏,彼时初升旭日的阳光在西山的积雪上闪耀着银色的光芒,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近十年来完美的晴雪只出现过不到十次。

西山晴雪

西山晴雪起源于金代,据传金章宗完颜璟某日从西山观雪归来,忽一抬首见雪后天晴,龙心大悦,遂吟诗曰:“西山御屏江山固,积雪润泽社稷兴。”群臣附会,将此概括为“西山积雪”,一些文人墨客认为“西山积雪”名称不雅,遂改为“西山晴雪”,明代又将其改为“西山霁雪”。


清康熙年间,位于香山山麓的香山行宫落成,乾隆十年(1745)加以扩建,十二年(1747)香山改名为“静宜园”,十六年(1751)乾隆帝钦定燕京八景时将明代的“西山霁雪”恢复为元代的“西山晴雪”,并御笔题写在西山晴雪碑上,现位于香山香雾窟半山亭北侧,碑阴刻有乾隆所作《燕山八景诗叠旧作韵其四·西山晴雪》,诗云:


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

刚喜应时沾快雪,便教佳景入新晴。

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

新傍香山构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


西山晴雪碑立在了香山,但是欣赏晴雪的最佳地方也是在香山吗?答案是否定的。2022年2月14日,北京再度出现了一次较为完美的西山晴雪,笔者于颐和园从东宫门绕昆明湖步行至北宫门有幸记录下这一盛景,大雪初霁,凭栏远眺,但见山峦玉列,一派北国风光。峰岭琼联,银屏重叠,万壑晶光,凝华积素,群树摇风,佛光闪耀,古塔凌云,湖面上下一白,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旭日照辉,倍极壮丽。


西山晴雪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3-8-28 13:55 2 只看该作者

西山晴雪


西山晴雪

发表于 2023-8-28 13:55 3 只看该作者

西山晴雪


玉嵯峨,高耸神京,峭壁排银,叠石飞琼。

地展雄藩,天开图画,户列围屏。



分曙色流云有影,冻晴光老树无声。

醉眼空惊,樵子归来,蓑笠青青。




——(元)鲜于必仁《折桂令·西山晴雪》




冻雀无声庭桧响,冰花洒檐大如掌。

平明起视岩壑间,插天琼瑶一千丈。

夕阳微漏光嵯峨,倚栏更觉爽气多。

云间落叶有径否,想见樵叟犹青蓑。


——(元)陈孚《咏神京八景其五·西山晴雪》




西山遥望起岧峣,坐看千峰积雪消。

素采分林明晓日,寒光出壑映晴霄。



断崖稍见游麘迹,深谷仍迷野客樵。

应日阳和气回早,登临未惜马蹄遥。




——(明)邹缉《西山霁雪》




银屏素壁何岧峣,西山新霁雪未消。

千林皓影散琼树,万壑晴光凌碧霄。


——(明)胡广《西山霁雪》




雪后西山爽气增,冻云消尽山崚嶒。

眼看万壑遍一白,谁遗六月生层冰。


——(明)李东阳《京都十景其四·西山霁雪》


西山晴雪


西山晴雪

发表于 2023-8-28 13:55 4 只看该作者

西山晴雪


西山晴雪


西山晴雪


西山晴雪

发表于 2023-8-28 13:55 5 只看该作者

西山晴雪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的北京湾之中,太行、燕山三面合围,曾作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历代大儒、帝王名臣对燕京风水均有青睐,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北京城的风水龙脉——全国三大干龙中最绵长、最巍峨、最雄劲的北部干龙(艮龙发脉)。在这片龙脉的“聚气之地”,历朝历代营造了众多华丽气派的山水园林,其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者当属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大兴土木,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的最后一座丰碑,其中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的德和园大戏楼堪称中国封建王朝所建大型建筑的收官之作,将历代帝王营建皇家园林的历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随着封建帝制的结束,此后再也没有也几乎不可能出现能与之媲美的皇家园林。

西山晴雪

发表于 2023-8-28 13:55 6 只看该作者
颐和园以清漪园为前身、昆明湖为核心,昆明湖古称“瓮山泊”,因地势低洼,聚泉成湖,泉水清净悠扬,形成“吉水”,早在金代时便建有海陵王完颜亮的金山行宫,金章宗时从玉泉山引泉水汇集湖中,扩大水泊面积。元代为满足大都漕运水源之需,郭守敬开凿白浮-瓮山引水渠,将昌平白浮泉水引入湖中。清朝建立后大规模疏浚“西湖”,形成今日所见的规模。

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历时十五年不间断一次性施工建成。由于全园水域面积广阔,故在风水上呈现出“聚水局”的布局。全园通过水局和山局的改造,使山龙与水龙相互交揉,同时开凿后溪河使山水相抱,阴阳互嵌,在配合前山形成水局的同时,完成了对于万寿山的“金城环抱”,丰满了山体形状使之状如“蝠形”,体现了阴阳虚实的对比关系。此外,同时通过两岸湖岸线曲线的缩放变化,使得万寿山向南外凸,形成了风水中著名的葫芦形布局——富、贵、寿俱全的“大吉”之局,“葫芦水注,千年难遇,富贵绵长”,这也与乾隆帝为皇太后祝寿的心里不谋而合。

行到平原莫问纵,只看水绕是真龙。

——《撼龙经》

铜牛

发表于 2023-8-28 13:55 7 只看该作者
咸丰十年(1860),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以为慈禧太后祝寿为由,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奕譞以兴办海军水操学堂为名进行重建,并且挪用了海军经费,于光绪十四年(1888)更名为颐和园,次年光绪亲政。清漪园兴建与颐和园复建,均出自清代工匠之手,并且颐和园的重建完全忠实于清漪园的原有规划布局,因而在建筑风格上高度一致,丝毫不见重建的蛛丝马迹。

仁寿殿

仁寿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卷棚歇山顶,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初名勤政殿,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并改名仁寿殿,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颐和园临朝理政之地。

乐寿堂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3-8-28 13:55 8 只看该作者
乐寿堂建筑群由水木亲自殿、龙灯轩、青芝岫组成,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初为两层楼阁,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改建为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的寝宫。

乐寿堂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湖边竖立的一对龙灯杆,顾名思义就是龙灯的灯杆,顶端由半圆形镀金铜梁相连,镂空雕有二龙戏珠,每到夜晚时通过藏在铜珠中的滑轮将龙灯吊起,与长廊中的灯笼组成了一条横卧在昆明湖畔的百米长龙。

知春亭、文昌阁

文昌阁

文昌阁

发表于 2023-8-28 13:55 9 只看该作者
文昌阁——颐和园内六座城关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为祭祀掌管文运功名的文昌帝君的场所,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下为城关,上方建筑为单檐歇山顶,东西出抱厦,四角建有卷棚歇山顶小亭。

延旭牌坊

廓如亭

廓如亭

十七孔桥

发表于 2023-8-28 13:55 10 只看该作者
在自清代以来的数次建设与改造中,颐和园已达到了风水布局、景观设计、生态保护的巅峰,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一池三山,山水相依,儒释道建筑相互融合”的布局既有道家“阴阳相生,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也有“天人合一”的皇权思想,同时在造园手法上堪称“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者”,渗透并融汇了南北山水的灵性、传统文化的意趣乃至古代社会的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通过山水相依的布局将其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每一处人文景观都完全融入到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湖光山色之中,达到了高度统一、登峰造极的至臻化境。

西山晴雪

山称万寿水清漪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