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3534

主题

昆明

迟往之憾

[复制链接] 查看:3964 | 回复:11
发表于 2023-11-16 11:47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犀浦至离堆公园的城际列车,半小时之内即可抵达目的地,地铁与城际轨道交汇,同站换乘方便至极。


步出站外,隆隆轰鸣随即袭来,循声挨去两眼尽是沸浪涛涛,一时难分是河是江、是潮是洪?处处皆做湍急奔流……


源出岷山的岷江,流到离堆公园站附近立闸分渠,而成倾泻奔涌之势,挟滚滚惊涛一荡千里……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3-11-16 11:47 2 只看该作者
沿渠往前,过两闸筑坝处,两渠又合二为一,河面渐展,四围景致随之添彩。

一座历经多次修缮重建的廊桥,横江飞架水面……


“雁翅凌空,直指南道”,又因距灌县古城南门(导江门)百余步,故又俗称南桥。

1958年夏,岷江洪水爆发,漂木堵塞桥洞,南桥被毁,随后改木桥为混凝土桥墩。

1979年与2009南桥再经改建,就此多了重檐彩绘,雕梁画栋的风情。


桥里桥外、水边岸头游人如织,方悟都是周日之故。挪进桥中俨然人海肉林,哪有佳景角度可按快门?

此情此景,其实都是当下热衷跟风从众的效应,与己早已不能苟同,就只好闪离罢了。


发表于 2023-11-16 11:47 3 只看该作者
随即入园,步过些治水的陈列样品,直接拾梯上了纪念李冰父子的伏龙观。

此观又名李公庙,位于都江堰离堆北端,奉祀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属先贤纪念祠庙,也是川主信仰中心之一。

据传伏龙观始建于晋,时称范贤馆,为奉“蜀中八仙”之一的范长生而建。北宋初年更名伏龙观,改祀李冰父子。

现存的三重殿宇,均为清代重修。大殿原奉川主李冰,现陈列岷江江心出水的东汉李冰石像一区;后殿原奉李二郎,现陈列青城山上皇观出土明代大铁香炉一口。


此次四川行选择蓉城为收尾之站,并非是从未踏足过天府之地;反倒是借旧地重游,好弥补往来出差时,未能就近前往都江堰一游的遗憾!

究其原由,都因时间不许,公务不允。何况那会不时新旅游,加之囊中羞涩,怎敢自费奢求……


发表于 2023-11-16 11:47 4 只看该作者
古诗有云:

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

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

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

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


坐落于成都平原、岷江之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自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以来,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且历经两千多年岁月,仍持续发挥着巨大作用,以其“全球历时最悠久、设计最科学、布局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发达、自流灌溉面积最广”的特点享誉中外,被赞为中华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


发表于 2023-11-16 11:47 5 只看该作者
从地质学家范晓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形容,可看出李冰对成都平原水利调节的丰功至伟:

“都江堰以上的岷江,呈单一的峡谷河道,至都江堰便脱离了崇山峻岭的束缚,自由散流入宽广的成都平原。都江堰的渠首工程,借地势,依水势,将岷江稍加拨弄,它便水旱从人,自然调节。”


如此壮举工程却迟迟而往,愚钝也!

分流千年一绝!筑坝何德堪及?

迟往羞托成因,临堰恨意难平!


发表于 2023-11-16 11:47 6 只看该作者
都江堰

一个以古代超级水利工程命名的地方

便注定了它的不凡

在这里

横断山脉与成都平原比肩为邻

一边万峰耸立

一边沃野千里


在这里

河流穿行于高山峡谷

又漫流于广袤平原

一边咆哮激荡

一边随性发散


发表于 2023-11-16 11:47 7 只看该作者
都江堰并非一项一劳永逸的工程。沙石淤积会改变河道的形态,从而影响工程整体的效用,所以疏浚河道必不可少。

每逢冬春之时,岷江水位下降人们须淘除沙石,直到适当深度。为此河底至今还放置有4根标记深度的“卧铁”。

同时飞沙堰、金刚堤等其他结构也须完成加固和修复。


都江堰治水三宝:

卧铁,竹笼,杩槎。


“蜀守冰凿离碓(堆),辟沫水之害,……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飧[sūn]其利。”

旱涝频仍的成都平原,从此沃野无垠。正所谓:“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发表于 2023-11-16 11:47 8 只看该作者
相传李冰曾将岁修

总结为治堰准则六字诀:

“深淘滩,低作堰。”


经宝瓶口流出的内江水,为成都平原提供了可靠水源。为了将水源的价值发挥极致,历朝历代的人们,又将内江一分为二、二分为四,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四条干渠,在平原地带发散开来。


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放射状灌溉系统。

灌溉面积,在两宋时期便达到1300平方千米,比香港的面积还要大。


发表于 2023-11-16 11:47 9 只看该作者
岷江以及众多河流,是沟通山地与平原的天然通道(沿岷江河谷延伸的松茂古道,起点位于都江堰)。

成都平原的各式商品,沿通道进入西部山区。西部山区的山货特产,又顺着通道而下,经都江堰而后运往成都。

就这样都江堰成为了成都平原与西部山区的贸易中转站。曾有谚语流行民间:“搬不完的灌县,填不满的成都。”


当年,李冰父子率民工,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开凿玉垒山。先用火烧热山体岩石,再以水往复浇泼冷却,待岩体松动脱落,而得凿岩开道。

如此整整八年,方于离堆凿出宝瓶口水道。

离堆,泛指江河边与母山似断非连的半岛形山体。


发表于 2023-11-16 11:47 10 只看该作者
鱼嘴工程修建于岷江弯道处,汹涌水流到此被鱼嘴“分水堤”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排洪,内江经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依地势而4/6分流,干旱洪涝,内江外江各得其益。


安澜索桥又名珠浦桥,位于都江堰市区西北约2公里的岷江上。邑人何先德倡建索桥时,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

建桥时其妻杨氏出力不少,民间又称其为“夫妻桥”。


过了安澜索桥,便逐层登秦堰楼。一层与一层的眺望差异,一楼与一楼的视觉效应。江涛与松涛挟着寒意,江流与山峦叠着雾幔;水浩瀚着山河,居离不了湖泊。心咏叹着迟来,又庆幸着终于亲临,此生若不至,遗憾都得留去阴曹地府。

临高豁然渺邈间,江涛松涛挟寒来;

一啖咖啡思今古,多少慨叹问江天。

唯有李冰知治水,可笑筑坝惹人怜。

几临蜀中未往矣,都做拙陋愚浅夫。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