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4567

主题

三门峡

探踪山后村,误入郭家坑&牛家寨深处(二)郭氏源头.郭家坑——20231209

[复制链接] 查看:6158 | 回复:53
发表于 2024-2-1 15:31 31 只看该作者
探踪山后村,误入郭家坑&牛家寨深处(二)郭氏源头.郭家坑——20231209

发表于 2024-2-1 15:31 32 只看该作者
探踪山后村,误入郭家坑&牛家寨深处(二)郭氏源头.郭家坑——20231209

朱希祖《旅行长安日记》关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郭光麟时任陕西督军驻京代表宴请讲演专家的文字记录。朱希祖何许人?朱希祖(1879—1944)先生,浙江嘉兴府海盐县长木桥村(今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武原街道华星村长木桥自然村)上水村人,字逷先,又作迪先、逖先。清道光状元朱昌颐族孙。朱偰之父。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研习史学,并师从章太炎先生。归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山大学及中央大学(1949年后更名南京大学)等校教授。解放前著名的史学家。
发表于 2024-2-1 15:31 33 只看该作者
探踪山后村,误入郭家坑&牛家寨深处(二)郭氏源头.郭家坑——20231209

发表于 2024-2-1 15:31 34 只看该作者
探踪山后村,误入郭家坑&牛家寨深处(二)郭氏源头.郭家坑——20231209

郭玉安提供的两份66年前珍贵历史资料:分别为:1.会兴区zf于民国38年(1949年)6月委任郭靖钧(即郭殿掌)为山庄头家村长的“委任状”。2.时任中州农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陕州支行经理罗荣于民国38年(1949年)10月3日给第四行政村(也称山庄头)(具体管辖范围待考)郭村长的便函。以上资料对研究解放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历史价值。
发表于 2024-2-1 15:31 35 只看该作者
探踪山后村,误入郭家坑&牛家寨深处(二)郭氏源头.郭家坑——20231209

郭氏先辈居住之地门底沟地形与东、西批内在联系。山前村由三部分组成,以村中祠堂为界分为南头、北头(亦称上街),还有一个门底沟。山前村郭姓由宏量爷和希孟爷二位兄弟开始分为东西批,因现在没有东西批组成和后传的文字资料,试从门底沟地形来谈东西批内在联系。门底沟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边是近百米深沟,东边有两排窑洞,西边有三排窑洞与房子,南边又名疙瘩上,有一排窑洞。东南角有一条生产小道、一口水井,西南角有一条通北头宽一点道路,也作为门底沟外出的主要道路。此路上曾修建一座大门,对门底沟进行封闭式管理。以防盗客来抢劫,村民轮流值班、鸣锣为号。为防雨雪,在近崖上曾挖一个避雨雪防身处。东边第一排分别为住户。第二排几孔闲窑与磨坊。西边第一排第二排为住户,第二排靠近南边有一个波池。东边建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关爷庙,内有塑像,非常壮观,每年春节全村人在此烧香祭拜,**被毁。第三排有零星住户,其后场下边一排也有窑洞。南边疙瘩上有窑洞和四合院落并存。其中一座四合院,上边窑洞两边厦房前有门面房,曾悬挂横匾两块分别为“孝悌忠信”和“耕读传家”。另一家四合院门上也有一块匾写为“光照人间”。还有其他多座四合院。从匾和四合院的数量与规模上可反映当时郭氏家族历史之辉煌。门底沟是郭姓氏祖先来居住之地。当时刚来为生存,只好挖洞而住,后随着人口增加逐渐向上发展,由第三排(最低处)向上发展,现在来看往东边的人大部分是宏量爷之后。往西边和南边大部分是希孟爷之后。后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多,经济好转,门底沟也不能满足人口增加之需,只好在上边挖窑洞、建房屋。现在看南头,北头居住之地也是沿着槐树洼到磁钟一条大道趁势而建。因这条道是通往会兴茅津渡口一条重要道路,会兴镇是码头,又是重要商品集散地,慢慢向上边发展,加之门底沟居住生活,生产不方便人口逐渐少了。宏量爷、希孟爷两兄弟为似区别分称东、西批,其前辈为亲兄弟,其后人本亦应称为“一家人、一家亲”。 “消失的村庄故事多”。门底沟渐行渐远,但门底沟人不能忘记先辈们创业之艰难、曾经的辉煌以及“孝道、节俭、勤劳”等传家美德与精髓,让门底沟先人们源远流长的精彩故事与传说在郭氏后人中发扬光大世代传承。
发表于 2024-2-1 15:31 36 只看该作者
探踪山后村,误入郭家坑&牛家寨深处(二)郭氏源头.郭家坑——20231209

山庄头村与黄底村之传奇故事。虢国在公元前655年被晋灭亡之后,除国王和大臣,贵族逃到洛阳和被晋押到晋国外,大部分百姓连夜外逃。一部分爬山涉水,历经风险逃到一个有水源的地方,挖窑洞开荒种地,经历很长时间逐渐安居下来,居住地先后起名“神雀镇”、“凤凰集”,直到后来叫“山庄头”。他们怀念自己的祖国,创造自己文化以国为姓,将“虢改为郭”为姓。随着时代推移社会发展,人口增多,这块风水宝地已不能满足生存的需要,一部分族人只好另选距山庄头东北30-40里吉地——黄底村安居。安居不忘祖根,经常回到老家走动互通情况,互相帮助。每逢清明还到山庄头茔地扫墓祭祖。祭祖开始很顺利,后来不知何故山庄头先辈们不高兴,个别人说些难听话,久而久之,双方思想上起了纠纷,就在某一年祭祀后的晚上,偷偷将茔地中一位先祖挖走埋到黄底村茔地。从此清明再也不来山庄头祭祖了。黄底族人还认为自己挖走是一位奶奶,所以后裔茂盛,根深叶茂。据说现已有6000人左右。尽管这仅是传说,但代代相传后人认可。直到现在,两地人在各种场合一见面,先论辈份(通常以“殿”字辈为界决定辈份大小),再叙家常,自然是谈的扰见面熟那种血脉之情。
发表于 2024-2-1 15:31 37 只看该作者
探踪山后村,误入郭家坑&牛家寨深处(二)郭氏源头.郭家坑——20231209

黄底村名由来及与山庄头的关系之溯源。三门峡市原来是一个内陆湖泊,由于早年阿尔卑斯、西马拉亚运动缘故,海水退却才形成了现在这个地形地貌。也才有了我们这里的高庙山和黄底岭。黄河底部所具备的河卵石及泥沙的现象至今依稀可见。因此我们的先祖在这里建村居住并依据实际情况给居住的村子命名为黄底村,以示为黄河底部之意。。据传我们的先祖从山庄头郭家坑的祖坟中盗取了一些骨植埋在我们的土地中,因此才有了黄底村郭姓的祖坟。所以黄底村的郭姓子民和郭家坑的郭姓子民源为一脉。按迷信的说法:我们的先祖所盗取的骨植为女姓奶奶的骨植,因此黄底村郭姓后代子孙非常繁延茂盛,人丁兴旺。由黄底村和分支出去的郭姓子孙具不完全统计,人数在6000人以上。其中分布在:黄底村、黄路坡村、小安上村、羊虎山村、安口村、木通沟村、岭北村、王家后乡所属的杨树坡村、庙洼村、赵里河村,硖石乡所属的鬼巴庄村、马家川村等等。在清朝以前我们郭姓家族的文人学者,为了不使郭氏子民辈份混乱,就给子孙后代取了20个字作为我们的辈份次序排列。具体次序为:●●●●●●●●●●●●●●●进长言国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年代久远及**时期破四旧把遗存东西烧掉,所以这20个字的前15个字已无从取证,谨存最后的“进长言国富”五个代表符号字。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前期的20辈人的字快不够使用时,我们的先祖又给后辈子孙选取了20个字作为继往开来延用下去。此20个字为:“殿清彦良俊,宽余文辉举,斋庄中正敬,光祖宗耀誉”,现在我们的郭姓子孙已传到余字辈。
发表于 2024-2-1 15:31 38 只看该作者
探踪山后村,误入郭家坑&牛家寨深处(二)郭氏源头.郭家坑——20231209

郭氏族谱载:黄底村和市区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座谈和考证时有关郭氏家族方面几点归纳:1.黄底郭氏家族向上能续27代以上,大约有6600~700年历史,跨越明朝处于宋元时期(这样山西洪洞移民说值得商榷)。2.上世纪 70年代,在修大寨田时挖出一部分钱币,市文物局认可是唐代流通钱币。3.村附近发现有一座金墓其墓内墙壁有壁画,文物局认可为金代墓葬。4.老村下边有一座奶奶庙,又称“唐庙”,1962年进行翻修,据说是唐朝所建。5.高庙山顶建有庙其内有六幢石碑,历史久远。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拆,碑未运走,可能埋在庙附近。鉴于上述情况:认为黄底村建村历史悠久,可能在唐代以前,有待进一步考究。
发表于 2024-2-1 15:31 39 只看该作者
探踪山后村,误入郭家坑&牛家寨深处(二)郭氏源头.郭家坑——20231209

山前村与栗树沟村。栗树沟位于陕县宫前乡北部杏花村委会下属一个自然村。称栗树沟村民组。一般我们称硖石南山栗树沟。行走路线:从山前出发向东经磁钟、张茅、庙沟、硖石,再硖石向南15~20里左右就到栗树沟,总里程大约七十里左右。早在道光16年(公元1836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我们村就在栗树沟购买余凤林苇园地20亩,价钱170串;又称道光25年(公元1845年)12月13日,买刘随喜鸭窝地一连八十亩,价钱280两,以后陆续共买地300亩左右。登雅登泰兄弟于道光29年(1849年)3月18日分家,登泰其子诏宣(诏宗),耀宣(耀宗)兄弟于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十六日分家,栗树沟地均作为官地未分。虽经历史变迁、家族分析,但栗树沟地一直作官地未有划分。这部分土地到一九九四年解放时,已有100余年历史,土地权属于山前村。由于地处山前村较远,耕种不便,就出租给由我们村迁移此地居住的当地人耕种,每年秋后去收一次稞租,直到1955年合作化。据郭铁周先生回忆:上世纪四十年代,山前村受灾粮食欠收,经叔父郭振华手将栗树沟地卖了一部分与郭万章,郭铁周三家分钱。郭万章曾讲:我这一部分不要了,铁周那一份因其年幼丧父家境困难一定要给。郭铁周还讲,栗树沟一个叫郭安喜(与其同辈称为兄),在1942年左右还给送几百斤黑豆以度荒年。山前村每年秋收后冬季地里没活干,几家联合赶上铁脚车去栗树沟拉粮,去一次至少三天,去后他们租户讲山里天旱,野猪吃等原因粮食未收下给的很少,便将栗树沟山中自产的沙梨(一种水果)带回些。合作化以后就不了了之。栗树沟有一位叫郭喜禄的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山前给郭高科当后人,当时喜禄有30岁左右,有媳妇、孩子(现名叫青岗)。合作化后喜禄又回到了栗树沟。
发表于 2024-2-1 15:31 40 只看该作者
探踪山后村,误入郭家坑&牛家寨深处(二)郭氏源头.郭家坑——20231209

栗树沟村与山庄头村渊源。陕县宫前乡杏花村位于宫前乡的北部、硖石乡的南部,距硖石15里。这一带的栗树沟、十里庙、桂花庄、马家川、后山等自然村,集中居住生活着郭姓人家80余户,300多口人。据先辈遗言,杏花一带的郭姓源于三门峡近郊的山庄头村。栗树沟的郭姓先祖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从山庄头移居至此,大约有200余年历史。先辈们在此垦荒种田、修建房舍,与当地百姓和睦相处,繁衍生息。此后,又有郭姓人家陆续迁移至十里庙、马家川、桂花庄等村居住生活,形成了以栗树沟为中心的郭姓家族群。时光荏苒,星转斗移,郭姓家族人丁兴旺,家业昌盛。山庄头与栗树沟,两地郭姓根脉相连,人员来往频繁。据史料记载,早在1836年山庄头郭姓先人曾在栗树沟及周边村购置土地百余亩,分租给当地群众,解决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窘境,又壮大了自身实力。山庄头的郭江子(实为郭盛江)、郭高科等经常到杏花一带收租收息,食宿栗树沟。短则数日,长则数月。栗树沟的先辈郭丙义,郭少杰(郭安喜)于每年的清明时节,前往三庄头上坟祭祖。上世纪初,栗树沟的郭西录,少时曾在山庄头生活三年之久。解放后至今,山庄头的郭殿成和十里庙的郭军、郭拴保及栗树沟的郭建国(陕县治黄局纪检组长)等,一直交往,持续不断,延续至今。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