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粤H胡铁花 于 2024-4-17 11:31 编辑 提起东岳山,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岳泰山,作为五岳之首,泰山早就闻名天下了。而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就在广东连州,也有一座山峰叫东岳山,风景指数不亚于东岳泰山。 东岳山,海拔1452米,位于广东省连州市与阳山县交界处,属大东山脉。东岳山虽然没有东岳泰山那样闻名,但也是广东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近些年来,大东山脉沿线,渐渐成了广东驴友户外徒步探险的重要目的地。 东岳山是大东山全线徒步穿越线路的起点。这条穿越路线从西江镇大岭村--中厂矿场的鹿儿洞开始,经过东岳山(1452米)、石笋岭、岩坑山(1604米)、大东山,潘家洞水库,终点位于潭岭天湖。 我们这次的徒步路线是:东岳山-石笋岭 小环约14k,重装二天休闲扎营。。。 |
在东岳山的绝顶上,有一座宏伟的宫殿建筑。据说这座宏伟的宫殿,原来是石墙铁瓦,规模宏大,有前、中、后三大殿。但是由于时间久远,无人修缮,建筑只剩下了巨大花岗石砌成的高大石墙。房屋顶上也已是片瓦无存,只有从掩没在荒草中的蟠龙石雕和石刻梁柱,还可以让人想象出这座山巅上的宫殿,当年的富丽堂皇和气势不凡。在宫殿的门楣上,还镶嵌着一块刻着“东岳行宫”四个正楷大字的石匾。正是这块“东岳行宫”的匾额给了人们无尽的猜测和遐想。 这座矗立在高山之巅的东岳行宫,建于何时?何人所建?作何用途?留给了后人太多的难解之谜。 遍查史料,很难找到直接解开东岳行宫之谜的直接证据。但在民间,却还流传着关于东岳行宫的两种传说。 |
一、东岳行宫是民间供奉东岳泰山真君的道场 我国古代在民间有四海五岳的说法。五岳,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道教认为五岳均有神明居住,东岳为天齐王、南岳为司天王、西岳为金天王、北岳为安天王、中岳为中天王。连州西江镇的这座高山,坐落在连州的东南方向,因此称之为东岳山,也还有些道理。既然称为东岳山,这座建筑是民间为奉祀东岳仁圣大帝所建也不无道理。因为,传说中东岳大帝既是人间福禄灾害的执事,又是地府阴司的主神,特别受民间的崇拜。因此,不少地方都有“东岳庙”之类的庙宇。 东岳行宫的实地考察,又不得不对这一民间传说的解释存疑。一是在如此高的山上建这样宏伟的建筑,工程量之巨大决非民间之所能为。二是东岳行宫中并没有见到供奉神像的神坛和东岳大帝神像,也没有见到道士或僧人居住过的痕迹。更奇异的是,在颓废的宫墙草丛中,还有十几个无头的石雕神像,这些无头石像一个个都是宽袍大袖正襟危坐。他们不像菩萨,倒像是在朝廷列班的大臣。 |
二、为明朝逃亡皇帝朱允炆所建的行宫 正是这些无头的石像,才又引出了关于东岳行宫的第二个传说: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臣子们为建文帝准备的避难之所。 关于这一传说倒是能在一些史料中找到蛛丝马迹。史载,朱元璋死后,长孙朱允炆即皇位,为惠帝,史称建文皇帝。朱允炆决意改革朝政,决心削藩,其意在削弱各藩王的权力。当时势力最强的,当属燕王朱棣。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建文帝的四叔。朱棣素有雄才大略,对朱元璋将帝位传给侄儿,本来就心存不服。现在建文帝还要削减他的权利,便更是愤怒,于是举兵反抗。经过四年战争,朱棣占领南京,自立为帝,是为明成祖。 据说,朱棣进入南京时,皇宫突然起火,朱允炆不知所终。对于他的下落,史SJ载不一,有的说建文帝及其后妃都自焚宫中,有的说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化装成僧人从皇宫逃出,云游四方。 根据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燕军破城而入时,朱允炆欲拔刀自尽,少监王钺在侧拦住,后在22个大臣的陪护下,乘舟而出,流亡四方。 这个离奇的传说,流传很广。在广东、广西、湖南、云南、贵州数省都留有不少有关朱允炆避难的遗址和传说。 |
史料记载,朱允炆逃离都城南京后,曾“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两入荆楚之乡”。另外,朱允炆曾从西粤转到新田武当山避难,他的部属在武当山四周修建了龙潭堡、牯牛岗堡、白米寨堡、石古寨堡和飞龙堡,形成拱卫之势,以保护建文帝;为确保万无一失,又修建了以大冠堡为中心的大冠堡、新宅岭堡、大利堡、百万城堡、龙形堡和龙秀堡等古堡群,以为建文帝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难场所。 以上两点关于朱允炆在湘南、桂东一带活动的传说,或许可以有助于我们解开连州东岳行宫之谜。因为,湖南永州新田县,广西横县宝华山,都与连州紧邻。跟随朱允炆的大臣郭节等人,在连州西江的东岳山上,为建文帝朱允炆避难的“第三窟”,并将其美其名曰:“东岳行宫”,是完全有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