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275

主题

淮南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复制链接] 查看:7035 | 回复:182
发表于 2024-5-8 10:10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4-5-14 01:43 编辑

        相隔4个月,我与3个驴友自驾江西福建,再次来到武夷山,登顶天游峰。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天游峰为福建省武夷山第一胜地,位于武夷山景区中部的五曲隐屏峰后九曲溪北,景区中心海拔408.8米。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为武夷第一险峰。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自古有“不到天游峰,武夷也枉来”的声誉。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东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而夷山水兼二有之。中国古代大旅行徐霞客游览过天游峰后,留下“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的诗句。可见天游峰在整个武夷山的重要。郭沫若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如武夷一小丘。” 我虽然也登过许多的名山大川,但武夷山的美,还真让我惊艳。武夷山,真是”始于山又不止于山“,让到过武夷山的游人不得不爱。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天游峰是武夷山山与水、自然与文化结合最完美的景区,位于整个武夷山风景区的中心。主要景点包括御茶园、天柱峰、云窝、隐屏峰、晒布岩、水月亭、茶洞、天游峰、一览亭、天游观等。除了自然风光之外,这里有茶园,有书院,还有石刻,体现着武夷山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5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4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4-5-8 10:12 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4-5-14 00:29 编辑

         按照指示牌标示,我们顺路向天游峰走去。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首先来到御茶园遗址。御茶园遗址位于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的四曲溪畔始建于宋代,已有超过千年历史,是宋朝皇家御用茶树的遗迹。也是元、明、清三代官府督制贡茶的地方。盛时建筑华丽,如今遗址尚在,园中竖有一碑,正面书“御茶园遗址”。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路旁的“茶魂”石刻摄人心魂。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御茶园现有遗迹占地约20亩,园里存在茶树数十棵,均是野生茶树,油茶树冠径在400-800年期间,园里也有宋朝石构工程建筑遗迹。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也座落在御茶园里面。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武夷山御茶园遗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开拓为茶文化旅游景区,供游客休闲旅游。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4-5-8 10:13 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4-5-14 00:30 编辑

         御茶园,继续前行。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来到位于九曲溪上的五曲大桥。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在九曲溪五曲的北岸,有三块岩石的崖麓紧凑相连,岩势前后三叠,形似没有帽翅的乌纱帽,俗称纱帽岩。其正名为三教峰,意指儒、道、释三教鼎立,荟萃于山中。由于九曲溪萦回环绕于群峰之中,因此出现移舟换景的现象。舟过其他曲水时,遥望该峰,有时似“品”字,有时像笔架、像金元宝。故峰名俗称有品字岩、笔架峰、金锭峰等,别名不一而足。此峰也被称作“骆驼峰”,形似九曲溪岸边一头奔跑的骆驼。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驻足桥上,俯览九曲,只见清溪潆洄,竹筏竞流。九曲溪五曲的南岸,临溪而立,巍然一石,被称为更衣台,又称文峰,为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岩体灌木丛生,绿竹掩映。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古人在岩壁题刻曰:“世外沧浪”。环眺武夷诸峰,几乎都能收入眼底。清人郑恭说:“眺奇簇秀,是斯台之胜也。”相传魏王子骞等十三仙沐浴于九曲溪后在此更衣,然后飘然直上毗邻的天柱峰,再径直升天而去。元朝文学家刘说道诗称:“昔闻有群仙,共浴清冷水。直上千仞岗,云霞蔽其体。亦欲脱垢衣,飘然挹仙袂。”(《更衣台》)岩上有“更衣台”、“玉皇大天尊”等摩崖石刻。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过五曲大桥,路边有一片翠竹林,一根根修长的竹子笔直挺拔,宛如守卫着这片绿色的士兵。竹叶在风中摇曳,伴随着清新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这就是五夷山“方竹”。竹子的枝干在一般人看来是很正常的,圆圆的枝节。可是今天看到的武夷山“方竹”,它看上去是“圆”的,可是摸起来却是“方”的。武夷山方竹是禾本科寒竹属,方竹节间圆筒形,背面灰绿色带紫色,竿环略隆起,节间呈钝圆的的四棱形。方竹因其独特的外表在传统文化有着特殊意义,在生产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谓是“劲节棱棱瘦且坚,形模界尺出天然”。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相邻更衣台有一座山一峰突起,周围光溜溜的和谁都不相连,像是一根呆柱子孤单单的擎着天地,人们叫他“天柱峰”,又似一尊倒扣的酒坛,又名“酒坛峰”,也有说像一把茶壶,是武夷山水一壶茶寓意的完美展现。传说:远古的时候,武夷山九曲溪畔住着一位善良的老农,人们称他为“田父”。他酿的米酒,三天三夜都飘着酒香。一日八仙云游到武夷山,忽闻酒香扑鼻,于是,寻香到了田父家中畅饮,并且一连几日不肯离去,铁拐李更是喝上了瘾。等到赴瑶池的蟠桃宴会时,铁拐李不喝瑶池玉液,而是拿出随身带的葫芦独自喝起武夷山米酒来。异香熏飘天庭,引得众仙馋涎欲滴。王母命铁拐李和酿酒大仙到武夷山买酒,田父把家里剩的酒装成一个大缸送给了他们。铁拐李本来腿脚就不便,来回急急奔波早已累得走不去了,只好让酿酒大仙先送酒回去。等到铁拐李赶到,正想大喝一场过过酒瘾,酒坛里的酒已经被众仙喝得精光。铁拐李大怒,举起拐杖朝着酒坛打去,只听“咚”的一声,酒坛裂了三道口,滚下瑶池落到九曲溪边,就成了眼前的酒坛峰了。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4-5-8 10:14 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4-5-14 00:34 编辑

          再往前走,来到位于隐屏峰下的朱熹园。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淳熙十年(1183),53岁的朱熹选择在武夷山九曲溪侧畔隐屏峰下,建“武夷精舍”,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在武夷精舍的岁月,朱熹的精神生活是充实的,读书穷理,乐在其中,教书育人,泽被天下,其最重要的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就在此完成。在朱熹的影响下,四方学子,接踵而来。一批理学名家也相继在武夷精舍附近择地筑室,武夷山因此被称为“道南理窟”。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武夷精舍门前,背山面水端坐着的正是朱老夫子塑像。他左手扶额头,右手放膝盖,目光慈祥,静静地在沉思人生。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被世人称为朱子。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南宋时期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二程”的理本论为基础,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及佛、道教思想而形成 。与“二程”学说合称为“程朱理学”。其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官方哲学。其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朱熹还著有一千二百五十多首诗作,有着不容忽视的造诣和成就。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领导二0二一年三月二十二日来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武夷精舍门额上,悬挂有康熙亲赐的匾额“学达性天”。康熙这样称颂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朱熹在《武夷精舍杂咏》的序文中,描述了精舍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结合现存遗址来看,武夷精舍的原始格局大致为:隐屏峰下,两麓相拥之中,有居屋三间,名为“仁智堂”;堂左有“隐求室”,为朱熹居室;右有“止宿寮”,供奉迎亲友之用。山麓之外垒石为门,称“石门坞”,坞内为生徒群居之所,称“观善斋”。另有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书院建成之时,四方学友士人云集,陆游、辛弃疾、杨万里、袁枢等均有诗文以记之。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4-5-8 10:15 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4-5-13 11:27 编辑

        再往前走,就到了登顶天游峰主景区的验票口。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过了验票口,我们沿着蜿蜒的盘山蹬道继续前行。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安徽理学家方孔昭刻于云窝云路石的“重洗仙颜”,就是主张以朱子理学来肃清(重洗)人们思想中的儒释道混杂现象。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进入“云窝”,这里是武夷山最美的地方之一。它位于九曲溪的五曲和六曲的北岸,接笋峰和仙掌峰之间,依山临水,云窝临溪傍岩,有大小崩积洞穴十余处每当冬春二季的早晚,洞穴中常会飘出一缕缕云雾,在峰石之间轻风游荡,时而聚集一团,时而又飘散开来,舒卷自如,变幻莫测,故名“云窝”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为明陈省幼溪草庐十六处建筑之一,一方巨大坠石,高3.2米,宽6米,石上树木葱郁,石壁有明溪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上元日镌刻"问樵台"三字和咏景诗一首。诗云:"剔尽蓬蒿见石台,临流学钓趣悠哉。投竿终日忘钓饵,独与樵翁话几回。"既抒发了作者坐台垂钓的心境,又描绘了问樵台的景致。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4-5-8 10:16 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4-5-14 00:41 编辑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钦差苏德舆受命礼聘崇安籍乡贤江贽(字叔圭)入朝为官。江贽三辞不赴,钦差遂命县令陈难为之建造精舍于云窝,匾额"叔圭精舍",并赐号"少微先生" (少微星也称文曲星,预兆鸿儒出现),藉以旌表贤儒。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走进叔圭精舍,透过茂密的树木枝桠,就可以看到挺拔的天游峰和座落在山腰的半山亭。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从这里观望,脚下就是美丽的武夷山九曲溪。但见夹岸丹霞峰峦高耸对峙,茂林修竹绿荫掩映,溪水潺潺碧波荡漾,山美水也美,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溪对岸的山岩,叫“墨岩”,活像是一幅泼墨山水画,在静止的云雾中,更显得意境深远。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前面壁上刻有"伏虎"二字。题刻的作者系幼溪草庐的主人陈省。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陈省因与宰相张居正政见不一而受到排挤。皇上虽数赐,但他仍然辞职荣归入闽。深厚感情感怀才不遇,卜筑武夷山中。适云窝有一岩石状如蹲虎,便勒石"伏虎"二字,意在他如一只蹲伏在武夷山中的老虎,企盼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再展宏图。伏虎岩是武夷山摩崖石刻荟萃地点之一,17幅岩刻分布于伏虎岩西南、西、南三个方向,有题名纪游、有题诗纪胜,朝代跨宋、元、明、清四朝。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从题有“伏虎”字样的石头右侧上行,可以看到“司马泉”,泉水在一座高数米的崖石上。此泉是明朝退隐的少司马陈省开凿的,故名。泉水承接由仙掌峰峰腰渗出的泉水,积蓄成池,味极甘美。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右边这座山峰是“隐屏峰”,依附于隐屏峰的中间山峰叫“接笋峰”。接笋,高约90米,尖锐直上,形同立笋。石的半腰横裂三痕,仿佛是折断了又连接在一起,故名接笋峰。关于接笋峰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接笋峰下有一座石堂寺,寺里住着一百个和尚,其中有个叫王广的小和尚,为人厚道老实,手脚勤快。其余的九十九个和尚又懒又馋,不守清规。在仙人的指点下,小和尚被引出寺外,又在仙人作法下,崩塌下三块大岩石,把石堂寺砸得稀烂。九十九个和尚全被压成了肉饼。为了让人们记住这个故事,三皇元君又用凤髓鸾胶将那劈下的三块大岩石又重胶接上,成了今天令人望而生畏的接笋峰。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4-5-8 10:17 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4-5-14 00:13 编辑

           隐屏峰下的这座亭叫“水月亭”。据说月明星稀夜晚在亭中把酒赏月,可看到五个月亮。请各位朋友猜猜看,有哪五个月亮?(天上一个,水中一个,杯中一个,对方眼中一个,还有心中一个)。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水月亭仰望海拔408.8米的天游峰(相对高度215米),其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面向隐屏峰、玉华峰,孤独地在四周峰林的簇拥中拔地而起,突兀高耸,四周崖壁如刀削斧劈,直切到底。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这里可以看到隔溪与隐屏峰相对的“晚对峰”晚对峰为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原名紫屏峰,因石色凝紫、绿荫如屏而得名。宋朝以来,历代多有理学家在此隐居,为儒士荟萃之地。先是南宋名臣、理学家刘珙在峰麓构建仰高堂,寓“追思孔圣,仰之弥高”之意。岩壁有朱熹题刻《九曲棹歌·五曲》和明人镌刻的“高山仰止”清乾隆年间,武状元马负书之子为弘扬武夷山理学渊薮,谨遵父嘱,在岩壁镌刻其父遗墨“道南理窟”四个大字。此外,还有明代隐者陈省题写的“五曲”“幼溪津”摩崖石刻以及后人摹写的朱熹《九曲棹歌·五曲》等岩刻。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水月亭隔溪可以望到远处的武夷山主景区最高峰,海拔717.7米的三仰峰。三仰峰由三层单斜岩层构成,由于红层东侧翘升,向西倾斜,形成三峰叠起,翘首向东的三座巨峰。高者为大仰,次者为中仰,再其次为小仰(图中被挡住看不到),故名“三仰峰”。眺望三仰峰,宛如巨石三片,斜插碧霄,形为旌旗招展,骏马凌空,十分雄伟壮观。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云寮书院遗址,即水云寮遗址,武夷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云窝接笋峰西北麓、铁象岩上。始建于北宋元符二年(1009年),初为北宋著名理学家游酢所建著书、讲学之地,清朝游文章在水云寮旧址上建云寮书院。现仅存遗址,其长约30米、宽约35米,有遗址碑。现存于接笋峰岩壁上“水云寮”题刻为游九言(游后裔)于绍元年(1190年)所刻。为北宋著名理学家,为著名成语“程门立雪”中的人物其曾北上洛阳拜理学家程颢、程颐为师,南归后建水云寮著书立说,传播理学,使这里成为理学南传的第一站,是现存重要的理学遗迹。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4-5-8 10:18 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4-5-14 01:37 编辑

       沿着清初刻有“峥嵘深锁”门额的石坊,进入“茶洞”小盆地茶洞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接笋峰下、六曲的东岸。相传很久以前,武夷山闹了一场瘟疫。山中一樵翁,常以草药为乡民治病,一天上山采药,不慎跌入峡谷。遇一仙翁路过,乃施以“仙丹玉液”,樵翁顷刻醒来。仙翁赠给樵翁一根茶枝并授以种法。说茶汁能治百病,茶枝可扦插繁殖。于是樵翁将茶枝插入“幽微碧玉洞天”岩洞里的泉边涧土之中。三天后,茶树长大,枝繁叶茂。茶叶解除了乡民的病患,从此这里就被称为“茶洞”。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这块“茶洞”的石碑被当地导游渲染得人人必去一摸的。听过几个导游的说辞(拆字把戏)——摸一摸,可以长寿的。您认真瞧一瞧,上面两个十和下面八十八组成的吗?这么相加不就活到了一百零八了嘛。其实还可以这样讲,坚持喝茶的人,保准您从二十八变回永远的一十八。这种游戏古人玩得更绝,据说苏东坡差人头戴草帽,脚穿木屐去向苏小妹讨一样东西,谜底便是“茶”也。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茶洞又名玉华洞,升仙洞,为三面环山的谷地,面积约三千多平方米,仅西侧岩罅可通,人在洞中如隐井底。洞内环境清幽,为胜景荟萃之地。宋朝以来多有名人在此卜筑隐居。黄道周在武夷寓居讲学之时经常在茶洞接待学友畅谈国事和学事。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曾游此。他写道:“四山环翠,中留隙地如掌者为茶洞,洞口由西入,口南即接笋峰“。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说是因为此洞里产茶“甲于武夷”,故名”茶洞“。今洞里清隐岩下依然还有一片历经沧桑的古茶树。其实,茶洞之奇,并不在于茶,而在于它的“峥嵘深锁”的意境。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可以看到天游峰顶蜿蜒而来的胡麻涧,在妙高台西面奔泻而下,形成落差100多米的瀑布,飘逸潇洒,形成了著名的“雪花泉”景观。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可以看到右上角有块黑乎乎的石头,是有名的“乌龟岩”,正在伸头偷看仙浴潭里的仙女洗澡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对面岩侧有长石直垂其麓,形如象鼻,人称“象鼻岩”,与八曲溪畔的象鼻岩同名。这只大象也在偷看仙浴潭里的仙女洗澡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茶洞北面岩洞中有个潭,被称为“仙浴潭”。从天游峰高高的崖石上跌落下来的雪花泉,就汇集在岩下的潭中。相传该潭曾有仙女在此沐浴,故此得名仙浴潭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4-5-8 10:21 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4-5-14 01:40 编辑

           14:50,我们开始正式向天游峰攀登。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爬到峰顶要攀爬八百多级的石阶。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在半山观景台能看到对面右侧隐屏峰的全貌,在山下只能望见它突出林端的半壁,由于隐屏峰峭拔千寻,直上直下,方正如屏,故名“隐屏峰”。隐屏峰由茶洞从峰南与接笋峰蹬道即可登临。隐屏蹬道极为险峻,号为“鸡胸”、“龙脊”,原为明代道士汪三宝、刘端阳所开凿。因为它直上直下,垂直90度就像屏风一样,所以被叫做隐屏峰,沿途险峻陡峭、安全护栏早已经年久失修,武夷山官方将其列入非游览路线。峰顶有玄元道院、清微道院遗址,还有仙凡界、仙奕亭、南溟靖诸胜,古代号为“隐屏真境”。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左侧的“象鼻岩”,历经亿万年沧海桑田,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正面看雪花泉瀑布,宛如雪白的丝带,瀑布优雅地在空气中舞动,带来一份灵动的清新。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低头俯视“茶洞”,接笋、隐屏、玉华、仙游、清隐、仙掌诸峰环护如屏,茂密的树木下是大片的绿油油的茶林。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我们很快就攀登至”半山亭“,半山亭建明代嘉靖年间,原名”仙掌亭“,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这里既是游客小憩之所,更是观赏山光水色的理想去处。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从半山亭中凭栏远望,群峰悬浮,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豁然开阔。尤其是近处山下九曲溪之六曲,弯曲绕山而行是一幅绚丽清亮的山水画,更一首委婉动听的歌,正是武夷山宣传画中用的比较多的景致。远处的两块高耸的山石,就是有名的“笔架峰”,而右边两座相邻的山峰,就是有名的“双乳峰”。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4-5-8 10:23 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4-5-14 01:23 编辑

          再往上攀,蹬道呈一连串“之”字形,螺旋式盘旋于天游峰的峭壁上直上天游巅峰。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攀到半山亭,已行一半路程了。回望对面山峰崖壁,发现崖壁沟壑像一张思考的人脸,当地人称之为”回望石“,又称“初心石”。它仿佛在提醒我们,台阶攀至半程,尤如人生过半,在努力攀登高峰时或为事业打拚时,别只顾着埋头向前行,要注意停下脚步歇一歇,学会欣赏周边的美好风景,再回头看看来时的路,因为有我们的双亲、师长默默地注视着前行中的我们的背影,给我们期待与祝福,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牢记使命,方能致远。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峰顶的胡麻涧的溪水,就是形成雪花泉瀑布的水源。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15:30,我们登上了天游峰顶。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一览台位于峰顶中心,是一处绝好的武夷山水观赏台。从这里可以体味到绝美的武夷山,“始于山又不止于山”的意境站在一览台凭栏远眺,可见千峰竞秀,万壑争幽,九曲环碧,迂回如带,牵引着一座座丹霞峻峰,形成了动人心魄的九曲十八弯。随着时序流转,在这里还可以观赏到日出、云雾、佛光、夕阳、明月等天游五绝。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赞天游峰:“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因此,到武夷山旅游,不能不首选天游峰。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天游峰顶原有天游观。宋道士刘碧云、张希微建,嗣后有道士张虚一居此。明正德年间,藩司蔡潮扩建道观屋宇。嘉靖五年(1526年),冲佑观道士詹本初重修,正殿也称三清殿,殿后为宣经楼,其右又有竹波楼,可俯瞰胡麻涧。观内多有名人题匾:耿定力题“天游”,沈儆炌题“凭虚御风”,葛寅亮题“天游阁”,韩士望题“一览台”,张瑞图题“最胜”、“升云驻鹤之巅”。观已久废,匾额无存。1983年,在原址重修仿古建筑一座“天游阁”,构体古朴、庄严,飞檐翘角,题匾为“遨游霄汉”。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天游阁,正门对联为“坐山观景迎千里云雾外客,登峰造极作一生丘壑中人”;“世间有石皆奴仆倦掌独秀,天下无山可弟兄武夷称雄。”是说天游峰石头之大,全山为一块整石。天游阁供奉的是五夷山开山祖师彭祖及其两个儿子彭武、彭夷的塑像。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天游峰顶胡麻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近百处。其中最大一幅为“第一山”,系清道光壬辰冬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题写。意思是说天游即是“武夷第一胜地”,理应号称第一山。也有人解释说,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列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天下第一。因此,他所占居的名山,就应该是天下"第一山"。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众多石刻中有一幅石刻刻着书法遒劲的大字“寿”,寓意阳寿绵长。字形酷肖一位屏气练功的长寿老僧,双手抱拳、金鸡独立,独具特色。石刻注明是“大清光绪廿八年(1902年)天游观主持柯朴妙勒”。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欣赏完摩崖石刻,登上崎岖丘看到一座题名“中正公园”的牌坊,端正的字体,四柱三开间,笔直的柱子属于冲天式,水磨石光面,柱下长方形莲花座,整个风格有些洋气。所立碑文中说,是1936年驻闽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所建。据说是1935年为迎接蒋介石和宋美龄到来修建的,最后他们因为西安事变并没有来武夷山,一生都未到过武夷山。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崎岖丘下来,我们沿着林荫夹道的盘山路开始下山。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我们又回到了九曲溪畔。九曲溪的风景如诗如画,让人们情不自禁地想要探寻它的秘密和魅力。沿着溪流而上,奇峰怪石,绿树翠竹,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九曲溪,这条蜿蜒曲折的溪流,宛如一条灵动的绿丝带,穿梭在青山翠谷之间。溪水清澈透明,宛如明镜,映照出蓝天白云和岸边的绿树红花,美得令人心醉。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最后,我们又来到仙掌峰下。仙掌峰之麓岩壁上有明万历年间隐居云窝的陈省书刻的四个擘窠大字"壁立万仞",书法雄健。"仞"为量词,古称7尺或8尺为一仞。"壁立万仞"既形容仙掌峰的高峻峭拔,又比喻武夷山文化内涵的高深。峰壁还有"仙掌峰"、"仰之弥高"、"见面石"等岩刻多方,还镌刻了明末青年遗臣方以智削发为僧(释无可)后题刻"南无阿弥陀佛"。这些岩刻主要是阐扬了朱熹赞誉仙掌峰"耸一石为一山"的雄姿。在晒布岩的岩壁中间有斑痕像人的手掌,长度超过一丈的有数十行,相传这是仙人留下的,故晒布岩又称“仙掌峰”。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关于晒布岩和仙掌峰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相传很早以前,天宫的织女每天都背着锦囊,唱着歌儿去采集五彩云锦。这些云锦配上一缕缕金丝银线,织成一匹匹绫罗绸缎,献给王母娘娘。一天清晨,负责运送的挑担的挑担大脚仙,挑着织女织好的一担帛锦,踏着云路途经武夷山云窝时,不经意往下一看,顿时被“碧水丹山”的奇景迷住了。他便放下锦担去游玩。等他听到天宫的鼓声时,才想起锦担,一看,糟啦!绫罗绸缎已被打湿了,他怕王母娘娘责怪,于是,就把一匹匹的帛锦抖开,晒在大岩壁上;可是锦缎太长,一直垂到六曲溪边,皱巴巴的不平整,他又扯又拉,直到把一担绫缎抚的平平整整。几番辛劳,大脚仙已困顿不堪,寻到一阴凉处便呼呼大睡。一常见醒来,日头已经西斜。他起身一瞧,眼前一片金辉,光芒四射。原来这是绫缎在阳光下熠熠闪亮,衬得碧水丹山更加旖旎。大脚仙用手一摸,岩壁上烫热炙人,他慌了,急忙去收布。然而,那一条条绫缎已熔进了光滑的石壁中,连大脚仙按布的仙掌也永远嵌进了岩壁上。“如今石上留仙掌,十指青葱积绿苔。”说的就是仙掌峰的景致。
自驾赣闽行,第三站:福建武夷山,重上天游峰
1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