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只有河南的小剧场里,王潮歌导演指挥的剧目《苏轼的河南》,充分将苏轼满怀抱负却郁不得志的形象演绎出来,贬谪途中甚至满是落魄、寒酸,心潮也随着“贬-赦-贬-赦”高低起伏,演员的张力非常到位、传神。王潮歌认为,对于历史人物的解读,不能一言概之,不能只有一种声音,而是“您有您的看法,我有我的,我们可以在这里互相交流,请听听我们独特的视角。”千万人眼里有千万种苏轼。事实上,只有河南演绎的也并非独特视角。在许多人的眼中,真实的苏轼就是一位有血有肉,有乐观、有忧愁的肉身文人,他是极想做出一番功业的,豁达乐观只是在经历一系列艰难困苦后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 ![]() |
苏轼一生的转折来自于著名的“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和宋神宗的变法,自请外放湖州的苏轼被御史台以文字狱抓捕,此后三起三落,上至礼部尚书、兵部尚书、杭州知州等实权官位,下至流放儋州“不得签书公事”无权无薪境遇,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这才磨练出这位自嘲“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流芳千古的东坡先生。![]() 杜甫曾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清赵翼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中国古代文学史像是一场贬官文化的作品集,从屈原的《离骚》,到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柳宗元《永州八记》,白居易《琵琶行》,苏舜钦《沧浪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秦观《踏莎行》,乃至苏轼前后《赤壁赋》……太多的名篇都是因仕途失意而起,多少迁客骚人在逆境中妙笔生花,超脱升华。 但他的一生始终是光明的。不能带着同情、忧郁的滤镜去看待苏轼在海南的时光。苏轼在儋州度过了三年(人生倒数后四年的前三年,次年大赦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期间留下佳话无数。 |
载酒堂,后来发展为东坡书院,如今已成为海南儋州的著名旅游景点。内有东坡塑像、东坡私塾、古井、望京阁、百年芒果树、滑桃树等人文历史遗迹,肃静雅致。每一位来此的游客,大都在东坡塑像前驻足、留影、缅怀。 苏轼谪居海南之前,当地颇属文化荒漠,没有出过进士、举人。苏轼到儋州后,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建起了乡间别野桄榔庵,还与友人出资建起载酒堂,“尝携酒会饮于堂,故名载酒堂”。同时,载酒堂也一所免费学校,在这里,苏轼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姜唐佐。在苏轼离开海南9年后,其学生符确喜登进士科,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泂酌亭、东坡井,“农村饮水工程”。苏轼抵达海口时,发现当地村民饮水困难,便指导村民凿泉挖井,并在今琼山区的东北角寻得双泉,自此当地百姓便往双泉取水。苏轼遇赦北归前,再次路过海口,太守请他为泉上之亭命名,苏轼就给亭子取名为“泂酌亭”。时至今日,双泉仍保留在海口五公祠内。东坡书院有一口井,相传为苏轼带人所挖,井水“四时不竭”,至今仍在。 |
海南墨。苏轼一生好文房四宝,在海南三年,日夜与文房四宝相伴。但有砚无墨,实为发愁。幸其担任虚职,无所事事,时间一长,便琢磨起制作“海南墨”来。按苏轼的说法:“海南多松,松多故煤富,煤富故有择也。”他在住所旁边搭建了一个“墨灶”,点燃松枝,获取烟灰。腊月二十三晚上,烧松木制墨时灶火大发,差点烧了房子。烧松制取好墨数百丸,足够余生所用。 海南美食。烤生蚝。据传苏轼最喜烤生蚝,将肉与浆汁入水与酒一同煮沸,品尝后赞叹不已,其美味竟前所未有,因此撰写《食蚝》一文以记之。 荠菜煮羹、姜煮粥。当地蔬菜有限,苏轼与子尝试了基材煮羹,别有风味。苏轼喜食姜粥,在儋州时还专门写了一篇《食姜粥记》。 椰奶清补凉。苏轼品尝当地的椰奶清补凉后,赞不绝口,留下了“椰树之上采琼浆,捧来一碗白玉香”的佳句。 东坡鱼是苏轼在黄州期间创制的一道名菜,在儋州他又进行了改良。鲤鱼冷水洗后擦盐,里面塞上白菜心,放到锅里煎至半熟,再加上几片生姜、咸萝卜汁和酒,将出锅时放上几片橘子皮……奇鲜无比,津津有味。据传苏轼一边吃,一边叮嘱儿子千万别说出去,“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我曾在宣城敬亭山的太白楼久坐,畅想李太白当年风采。这次在儋州,亦在东坡塑像前驻足良久不愿离去。这是最喜爱的文人贬谪最远之处。在这里,苏轼为我们走尽了人生所有的坎坷,余生尽是坦途、归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