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观音庙与历史 ![]() 顺着新修的防火道,在密林中穿梭。身旁是难以合抱的参天大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大自然的雄伟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十点多,我们来到了观音庙。这里曾经建有两间房屋,现留存有两块石碑。我们仔细地擦拭石碑上的灰尘与苔藓,辨认出上面刻着“万福攸归”以及“嘉慶六年歲在辛酉季秋月立”,下方还有一排排的名字以及各自的捐款数额。由此可推断,风雨仙观音庙自修建刻碑起至少已有224年的历史。万福攸归的意思是所有的福气都汇聚而来。其中,“万福”指多福、全福 ,是祝祷之词;“攸”在这里是“所”的意思,“归”有趋向、汇聚的含义。比如在祝福他人时会用“万福攸归”,表达希望对方福气满满,各种福运都归集到他身上。令人惋惜的是,观音庙在解放后曾准备进行修缮,房屋的条石已全部砌好,顶上的屋梁也已架起。然而,由于后来的文革破四旧运动,致使如今的观音庙仅有半间房屋尚存屋顶。 ![]() ![]() |
【三】 风雨仙的传说 ![]() 清同治本《酃县志》有载:“羊桥山,县南十五里。海拔1544米,相传为风雨神灵所栖,岁旱祈雨辄应,树旁二竹不生笋,年深不枯。”这般神奇的记载,为风雨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且,当地百姓常来此祈求风调雨顺,据说极为灵验,求雨时雨随人至,求晴时雨过天晴,这更让我对它充满好奇。 继续向上攀登,几分钟后,我们便抵达了真正的风雨仙。这里有一间由麻石条砌成的房屋,与我上次来的区别是屋顶已经有一半坍塌,屋内正中有一个烧香敬奉的炉台。站在风雨仙前远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涌上心头,同时感受“白云下面是故乡”的美妙;连绵山峰伸向远方,群山环抱中的炎陵县城宛如绿色汪洋中的明珠,神农大道旁的建筑清晰可见。在这千山万壑之中,竟有如此绝妙观景之处,实在令人惊叹。 ![]() 同治·酃县志 风雨仙 |
【四】 将军山与古道的故事 中午11点,沿着羊桥山的另一侧方向下山。途中,我了解到将军山名字的由来,相传以前有位将军解甲归田后葬在此处。顺着古道下山,还经过一座年久失修、屋顶坍塌的古亭,这条古道曾是连接策源到石洲与茶垄的必经之路,用青石铺就,虽历经岁月,部分依旧保存完好。 下山途中,大家沉浸在山间的静谧之中,也了解了将军山名字背后那段尘封已久的传奇故事。 相传,多年的征战让将军身心俱疲,他越发思念故乡的山水田园。待局势稳定后,将军便毅然解甲归田,告别了金戈铁马的生活,回到了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回到家乡后,将军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 在将军的悉心照料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村子变得越来越富足、安宁。然而,岁月不饶人,将军最终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村民们怀着悲痛与感恩之情,将他葬在了村子附近的山上。从那以后,这座山便被人们称为将军山,承载着村民们对将军的无尽思念与崇敬。 ![]() 同治茶陵州志·将军山 ![]() ![]() |
沿着将军山的另一侧下山,顺着蜿蜒的古道前行,一座年久失修的古亭映入眼帘。这座官路上亭,屋顶已然坍塌,只剩下斑驳的亭柱在风雨中坚守,它虽破败,却难掩曾经的古朴韵味。 这条用青石铺就的古道,曾经是连接策源到石洲与茶垄的必经之路。在过去,南来北往的行人都在这条古道上穿梭。 岁月流转,世事变迁,曾经热闹非凡的古道渐渐被新的道路取代。但即便历经风雨侵蚀、岁月洗礼,部分古道依旧顽强地保存完好。每一块青石板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它们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也承载着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更能感受到先辈们的足迹,让人不禁对历史肃然起敬。 ![]() 同治·酃县志 官路上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