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6622

主题

风雪太白美

[复制链接] 查看:7581 | 回复:44
发表于 2007-5-26 06:59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风雪太白美

列车上

酝酿走太白已有两年时间了,今年五一无论如何不要再错过。两年来寻找了很多关于太白的攻略,也了解到一些关于太白的自然情况,看来要想独自走太白不但要有心理准备、身体健康还要有良好的装备,于是我开始升级装备,比如买了英国karrimor65-80登山包、麦哲伦400gps美国Vasque登山鞋奥索卡羽绒服天石睡袋CARAVA抓绒衣及其他一些小件物品。

为了避开五一上山高峰,我把行程计划为:424日从长春出发,25号晚8点到达西安426号登山,430日下山,然后登华山、再访一些陕西古迹。

过去长春到西安的128次列车是上午发车,五一前却改为下午发车,说是提速了,变成快速车,但是发现128没出东北先在辽宁盘锦拐个弯,进入河北后又放弃走山西直线而南下郑州绕陇海线。车速是提了,但是时间没缩短,铁道部赚钱了。我是中铺,车上都是陌生人,很少跟他们说话,有时看看太白攻略,更多的时间站在车窗前看外的风景,旅游嘛就是多看看异地的景色。

入夜,我躺在卧铺上,感受着列车轻微的摇动。提高车速的措施之一就是把铁轨焊接起来,使车速提高,无缝铁轨没有了过去乘车时那种咣当咣当的声音。幽暗的车厢内不时有人低语也有小站灯光的闪过。我可以想象黑夜里一串车灯在田野驶过情形,因为曾经我就站在黑暗的田野里,眼望着驶过的一串车灯,希望它把我带走。在那个知识青年的时代里,那一串灯光就是城市与农村的差别。我期待有一串车灯会把我带回到城市里,带我去更光明的地方。至今我喜欢运动中的载体载着我到处跑根源也许就源于这里吧,运动的感觉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幸福,是深刻不变的情结。

古老的中原

一觉醒来,火车已经在河北省行驶。河北的春小麦长得很高,一些农民在农田里耕作。比较东北来说温差带来的差距是很明显的,昨天还是44度纬度,今天就下到38度纬度了。记得昨夜火车在某地待避,忽然传来隆隆声,一道白光掠过,我们的车厢被气流带动得跟着抖动起来,这就是新开通的“动车组”驶过。在河南境内又看见了“动车组”驶过,一条白色的车体,一道白光。高速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在改变着人们的空间概念。

进入河南就进入了中原的核心,中原文化是古老中国文明的根基之一,在河南古老的中原文化中主要有河络文化、殷墟文化,郑州商城作为商代早期建立的一座都城,至今已有3600年历史,如今郑州已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无论经济如何发展,即使“动车组”飞速驶过中原大地,也掩盖不住浓厚的中原历史文化。而最让我感慨的却是铁路边那大小不一的坟地,中原一带的坟地与东北的不一样,似乎这里更加重视故去亲人存在环境和领地范围。人有生也总要死去,这是生物界的法则,没有办法违背,生与死是人的两个不同存在形态,是两个世界。其实活着的人更看重生存的一面,即使对亲人的那份感情再真,也有被时间磨去时候,假如已隔两代三代的人面对故人就有如面对祖先。最厚重的亲情只在两代人之间。望着铁路旁一撮一撮的坟墓总有杂草丛生、苍凉感觉。我相信往来的人都看到了这些,但大家面无表情,因为心里都在盘算着生计,活人的生活是最重要的。

窑洞文化

绕过郑州火车沿陇海线向西行驶,沿途我看见了很多残破的窑洞,这都是因为高速公路与铁路的扩建而把原窑洞的主人迁走了,于是一些破损的窑洞就留在了路边。我没住过窑洞,几乎没有直观过窑洞,这些窑洞给我印象很深。不能不赞叹人们在黄土层下面打洞居住发明。据说窑洞冬暖夏凉,最主要的是他节省了建筑材料,节省了很多资源。这样好的居住场所为什么还要迁出去,住进昂贵的楼房里呢?在我国,黄土和黄土状土分布在华北、西北的黄河中游地区,土层的厚度一般都达100--200米。在这片土地上,自从有了人,便有了窑洞,窑洞让黄帝子孙繁衍、生息、创造灿烂文化。窑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建筑工艺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居住史的活化石

西安

列车准时驶进了西安站,背包走出了拥挤的接站口,没人跟我打招呼,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没有一个是看我的。我曾经于1980年来过西安,那时是黑白照片的记忆,是一个宁静、青砖灰瓦的古城,20多年过去了,再来西安是被一座大山吸引而来的。西安对我这样背包的人已经懒得多看一眼了,这样的人他们看得太多了,或许我们与进城的农民工差不多吧,都背个大包,唯一的差别就是:农民工是来找饭吃的,我们是吃饱了来洗练情感的。

我很快找到了水司,并住进了一家宾馆,服务员告知标准间60元,没有室内卫生间。其实对我已无所谓了,只要休息好就好,明早要起早赶车到周至再赶车到厚畛子,然后再登山。

西安的清晨,天空蒙蒙黑,无意间看一眼手表,不由大吃一惊,时间已经五点半了,而第一班发往周至的车是六点发车。我赶紧爬起来,心想都五点半了西安的天空咋这么黑呢,跟东北早上四点的天色差不多。我一边收拾装备,一边洗脸刷牙,然后拽起包就往楼下跑,退房后,就跳上那辆已经发动了的汽车。上了车头有些昏昏沉沉的,迷迷糊糊地就到了周至。下车时还不到8点,赶紧打听去厚畛子信息,得知,第一班车要10点发。原来现在还是淡季,发往厚畛子的车每天只一个班次,只有五一期间才会增加次数。结果我起大早赶个晚集,也罢,找个小店吃点饭顺便再逛一下周至县城。

车长为人很和气,她见过太多我这样的背包人,所以不用我搭话就告诉我该如何做,当汽车开始往厚畛子行驶时,车长主动要求把我的座位调到左边靠窗户的位子,这里会更好地看到黑河峡谷。

厚畛子

厚畛子不是我想象中的一个淳朴的村落,她更像一个景点门前的街道。看天色还早,我不急于赶往铁甲树,打算在厚畛子了解一下路线情况再填饱肚子,就临街找了一家饭店进去,饭店冷冷清清,饭菜价格贵一些,我要了一碗据说是陕西特色的烩面和一个腊肉炒菜,结果这里饭菜很差劲,烩面里的菜我都怀疑是把别人吃过的剩菜加给我的,我只把面片吃掉一些,再把菜里的腊肉挑出放进我带来的一个空盒子里。当饭店女老板知道我要上山后冷冷地对我说:你要雇个向导。我说:我一个人可以走,为什么要雇。老板旁边一个伙计帮腔说:你不雇向导太保局大门就不让你进。为什么不让我上山?伙计说:那年一个上海人死在山上了,他也是一个人,太保局赔了很多钱。我问:雇向导要多少钱?伙计说每天150150?我问:向导哪里有?女老板指指伙计说:他就是。我一听就来气,这很象算计我嘛,在你家吃饭还这样对我,我转身来到门外,心想不信我就上不去。我叫来一个骑摩托车的人问,送我到铁甲树要多少钱,那人张口就说:30。我说4公里路程你要30元?记得车长跟我说在厚畛子打摩托车到铁甲树顶多10元。这帮人真黑,看来厚畛子人并不像游记中写的那么厚道。我斟酌了一下处境觉得为了免除麻烦还是雇个向导吧。我与那个伙计说送我到三合宫,其他的路由我自己走,那个伙计不同意,最后商定雇伙计一天,每天120,各自带各自的食品,剩下的路程我自己走。伙计说他可以帮我拎点东西,我把帐篷和防寒垫给他,其他的还是我自己背,我们就上路了。

厚畛子到铁甲树是个很缓的坡,路沿河流上去,柏油路是去年才修好的,以前还是土路。当年国家登山队组建后登太白山就是从厚畛子沿铁甲树上去的。路边盛开的枇杷花儿,有鸟儿在叫。这时天空飘下雨滴。我与伙计没怎么说话,我不喜欢他。途中他一直在用我听不懂的方言打电话,到达铁甲树后一个接电话的人出现了,那个人才是向导,伙计是拉活的人。

铁甲树

真正见到铁甲树,没觉得什么出奇,就是普通的树而已。其实不然,铁甲树又叫铁橡树,属于壳斗科栎属,是一种常绿阔叶乔木,在秦岭地区它一般分布在海拔1000—— 2800 之间。由于它生长极其缓慢,材质坚硬如铁,厚革质叶片的边缘生有许多锐刺,象盔甲一样;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其为“铁甲树”。据说厚畛子镇的这棵铁甲树在铁甲树王国里是最大的。当地人把它神话了,朝山的香客都敬之为“神树”,在树下焚香磕头,并在树枝上系上红布条,以示崇敬之情和保护之意,“铁甲树”三个字也就渐渐地成了当地的地名。

一些攻略称要在铁甲树扎营,但是西安的朋友告诉我,如果体力强,可以上到三合宫宿营,为第二天减少压力,因为铁甲树与三合宫间地势比较平缓,而三合宫到南天门间的路线是拔高,第二段的路是最艰苦的。于是我要求向导带我去三合宫。路过太保局大门时,向导替我说话,免去了20元的门票。铁甲树到三合宫的路线是沿着河道走,要反复过几次河,过去的攻略说要淌十余次的河水,而如今,河面上修筑了数道桥梁,给游人创造了很多方便。但没有原始状态走着的感觉了。

三合宫

傍晚,我们到达了三合宫,我以为三合宫应该有个道观,其实不然,这里最主要的建筑是木板搭建的接待游人的棚子,一冬没人上山了,棚子上的塑料布已经粉碎,,露出了天空。在棚子的旁边有一个一米见方的佛龛,里面供奉着神像,我没弄清供奉的是谁,应该是道教的人吧。

向导说他给许多俱乐部当过向导,对户外的装备也比较了解,他的愿望是拥有一套自己的装备。我告诉他赶快生火,他就很麻利的收集到树枝,没一会火就点燃了。我做饭的时候帮他选好了居住地点。我决定利用空棚子的板铺睡觉。他找了一些塑料布盖在木棚子上。

吃晚饭时天渐渐黑下来,有月亮爬上来。看来明天是个好天气。我钻进暖和的睡袋,向导则靠近火边睡。寒冷的山风从无遮挡的地方吹进来,露出的眼睛可以看见天空的星光,燃烧的木材在侧面噼叭地响着,多少给我们一点安全感。

山难驴友

忽然想起一件事,就是当人们知道我一个人上山时都在给我说一个叫华峥嵘的人,说他死在了山上。我问向导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向导说:2002年五一期间,西安市公安局派出大批武警、特警、刑警及后勤保障人员来寻找一个叫华峥嵘的人,说华峥嵘4月30日离开上海来太白独自登山,至今没有音讯。华峥嵘26岁,身高174厘米,体格健壮,喜爱登山探险。由于这时太白山区连降雨雪,使其遇险性大大增加。5月12日10点钟,搜救人员在距玉皇池东北方向一里的山梁上发现了一个用红色雨披盖住的黑色登山背包。这是华峥嵘登山时所背的行囊,里面的帐篷、睡袋、食品、照相机等物品完好无损。之后,在远处一巨石形成的空间里发现了他的遗体。其呈俯卧状态,衣物完整,面色铁青。大家猜测他在遭遇暴风雪后,放下背包探路时,迷失方向,最终因没有装备困于山顶,冻饿身亡。后来搜救人员把华峥嵘的遗体从铁甲树方向抬下来。

清晨,我发现自己有点拉肚子,估计是昨天吃那碗烩面导致的,赶紧吃点药。向导早早就把残火点燃。吃过早饭,我们于740分出发。路上我问向导,按我的体力和速度大约几点可以到达南天门?他说:要下午3点多。让他这么一说途中我几乎没什么心情拍照。就是希望早点赶到达南天门。

沿河流继续上行,过三合宫瀑布后开始爬坡,三合宫的海拔大约1700米,而目的地南天门海拔是:3120米,一天当中要负重拔高1420米,而且进入3000米时会因高山反应而减慢速度。西安朋友也提示过我这段路程比较艰苦,只有进入3000米以上时上升幅度变得平缓,但对于我们生活在低海拔的人来说高山反应将是大问题。从其他人的太白游记看到过有人就是因为缺氧而不得不下撤,如此一来我对自己也有些担心,我最高到过长白山的2600米附近,唯一的反应就是负重吃力,如果再增加1100米高度我也不知道会什么样,但是既然已经来了就坦然地上吧,何况才区区4000米高度,又是一步步走上来的,走上来的过程就是身体适应的过程。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5-26 07:01 2 只看该作者
老君殿

大约11点我们到达了老君殿,老君殿位于山梁鞍部一个平台,四面有山遮挡是个很好的避风地,也是个好营地。我决定在这里多休息一会。放下背包,如释重负,大喘几口气抓紧享受温暖的春天的阳光。在距离老君殿下面一百米就已经见雪了,老君殿四周几乎被雪覆盖了,唯有老君殿是个平台照射的阳光将雪融化。老君殿已经不在了,遗址附近散落着石块,你可以想象当年道士在此修炼和生活的情景,如今随着道教在太白山的没落,道士们逐渐离去,道观也就随之而倒塌了。从文件资料上你可以在太白山上看见很多道观的名称,这些道观大多分布在5-6条通往拔仙台的路上,你不要以为它们真实存在,很多就如老君殿一样是一堆石头了。也许是采药人或者是登山者为了祈祷自己在太白平安,也许还有其他原因往往在这些遗志附近用石头搭建一个一米见方的小佛龛,里面供奉一个神像,神像脚下的石头上摆放几个供果和几只熄灭了的残香。上山前就不断有当地人问我,你求神了吗?上山要拜山神的。我说,不是我不尊敬山神,是在我过去的户外环境中没有山神出现,往往大家高高兴兴地进山了,也累得一塌糊涂地出来了,何况东北的长白山里没有这些说道。当地人不知声了。我心想既然当地有这个习惯,我也别破了规矩,我不习惯点香跪拜就在心里默默地求山神保佑我太白平安吧。所以我每到一地都要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片刻道观里面微笑面对风雪的神像。老君殿简易佛龛旁边有游人扔下的两包垃圾,我走过去把垃圾拎走,使神像附近干净些,向导也走过来把蒙在佛龛外面的塑料布重新整理一下。

询问向导知道老君殿是太上老君曾经驻留过的地方。在我的印象里太上老君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曾经在捉拿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时立下汗马功劳。据资料称;太上老君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是道教最高神之一,是三大超级神中的一位。太白山有很多老君的遗训,教诲后人走正道,为人要低调。休息片刻我们继续前行。

石河

太白山高海拔处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千姿百态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些地方布石面积广大被称为石海,有些地方又如石河自天而降被凝固在太白山上。这些石头大小不一,老君殿与南天门之间要经过两道宽宽的石河,石河的石头很大,大的有几吨重,石头相互咬合在一起覆盖在陡峭的山坡上,我们用了10几分钟就通过了石河,通过石河后就要进入一个几乎垂直的拔高,由于拉肚子的原因,体力衰弱,走这段路相当费力气,上升个三五米就要撑着手杖俯身大口地喘气。下午一点钟我终于爬上了垭口,轻装的向导已经坐在哪里等我呢。向导高兴地对我说,饶过这个山坳前面那个山梁就是南天门,见南天门就要到了,顿时提起了精神,我对向导说,我们的速度不慢吧,向导赞同地说,比原计划提前了2个小时。

垭口到南天门的路线几乎是沿等高线横切过去的,既没拔高也没有石河,途中经过一小段高山草地,水源充沛。由于不是雨季,高山草地在寒冷中呈冰雪状态,我领略过长白山的高山草地,那里一脚下去就一尺多深的水。

2点我们到达了南天门,这时天空阴沉下来。南天门是一个重要的接待站,是往来驴友重要的营地。南天门是个木制道观,观内很暗,观门前站着一个承包人,他与向导都很熟悉。向导指着远处横亘的山梁对我说,那就是四十里跑马梁。听罢我为之一震,纵眼看去跑马梁果然壮观,很多来过太白的人除了登高拔仙台外最多的说的就是跑马梁了,我问向导我可以到达跑马梁吗?向导说,这次你到不了了,下次你来我给你带路吧。我期待着自己有一天能够走过跑马梁。

我感觉时间还早,体力没大问题,也没有高山反应,为了减少第二天的压力,就提出要向下一个地点药王殿前进的想法,到达药王殿约一个小时的路程,向导给我指明了路线,我我付给了向导钱后。就要与他告别了,向导叮嘱我,下山后给我来个电话,我就知道你安全了,对你一个人上山我们都不放心,你要再有个伴就好了,那样可以互相照应,这句话是向导一路上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给我印象很深,多年来我对自己独自户外还没什么担心,但是这次通过对太白以往的山难有了深刻的理解,谢谢向导。

药王殿

接近4点我到达了药王殿,也是我今天的露营地。药王殿也是一个简易的木版房,面积不大,没有门,一眼就看见里面供奉的药王神像,药王就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药王下面摆放简单的残香,看样子很久没人来了。殿内空间狭小,有一个桌子,几个小凳子。连接药王殿的是一个低矮漏风的木棚,里面有破损的炉灶,和一些一尺长的木柴。

阴沉的天空开始下起了雪,太白的雪不是雪花,是小米粒大小的雪粉。目前我最主要的任务是赶在天气变坏前把帐篷扎起来。巡视一圈,因药王殿里太狭小就把帐篷扎在门前接待站的木框架的木版铺上,木版铺很好,与地面隔离,我又从远处抱来一些干草,铺在帐篷下,再打牢拉绳防止夜间起风。不久家就安顿好了。

我在扎营的过程中也在药王殿里烧水做饭,帐篷扎好后,我一边做饭一边从灶房里抱出些木材,在殿门前点起了篝火。点篝火一是可取暖,再就是要烤湿的鞋。一屡兰色的烟柱从殿门前飘起。由于海拔高的原因煮的米饭总是有夹生感觉。晚饭后,穿上羽绒衣,从殿里搬出个板凳,坐在火边烤火,烧材劈啪地响着,给寒冷的太白带来一些温暖和活力。药王殿可以看见拔仙台,但那里已经雪雾弥漫,跑马梁也时隐时现。药王殿坐落于原始森林中,四周静悄悄,只有两只太白锦鸡在附近走来走去,有时还瞪着红眼睛冲我嘎嘎地叫几声。西北的日落比东北晚,所以即使阴天在5点多时也是很亮的。鞋烘烤得差不多了,兰色的帐篷也落上很多雪,看看四周没有人再上来的迹象,我就钻进帐篷里睡觉去了。

躺在暖和的睡袋里,听着雪粉打在帐布上的沙啦啦的声音我睡着了。夜间醒来几次,其中一次是被锦鸡的叫声吵醒的,还有一次是被类似猫头鹰的叫声吵醒。拉开帐门向外张望,太白的夜在雪的反射中呈暗蓝色,周围的森林还是黑森森的,那些叫声就是从林中传出来的。

玉皇池

再次醒来略有头疼,我想这就是高山反应吧。这时天已经蒙蒙亮了,穿上羽绒服来到外面,雪停了,有云在滚动,时而露出云后的蓝天。虽然水瓶内的水已经结冰但天气并不冷,活动一下就暖和了。四周已经被雪覆盖,林中的小路已很模糊了,要不是昨天看好了去向,否则大雪里辨认小路是不可能的,我决定沿掩埋在雪下的小路向前探一段,确认可以识别后再返回。

我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愿意也不会做饭,即使做出来自己都不愿意吃,这就注定了我每次独自出去只能坚持四、五天时间,再长就会饿死了。今天早上煮点粥,饭后我收帐打包,虽然不拉肚子了但是体力减了很多,背起四十斤重的包有些晃悠。730分我出发了。

走出不到50米忽然发现雪地里有几个大的脚掌印,起初我以为有人走过,但仔细一看发觉不对,这是熊的脚印,是熊猫还是黑熊我不知道,脚印是朝我露营的药王殿方向走去,脚印是新鲜的,起码是雪停后留下的,也许昨晚听见营地旁奇怪的叫声就是熊惊起的。熊还会在四周吗?我仔细向林中观察一下,再大喊几声,希望人的声音会驱赶附近的熊,四周很静。拍照后我继续前行,走着走着,又发现了那只熊的脚印,仍然是朝我的方向来的,这次看见旁边还有一溜小熊的脚印,按经验带幼崽的野兽很凶猛,一定要回避它,好在,尽管我与熊走的都是一条路线,但我们不是一个方向,也不在一个时间段。

由于覆盖积雪,道路不太好辨认,一般说认定拔仙台方向走就可以了,但是初次走太白还是循前人的足迹走好,不至于走冤枉路。线路不明时,只要仔细观察,大约每走十多米就会有一个红色油漆的标志,按照这个标志指引走就可以了。与熊的脚印分开后,我也脱离了原始森林来到了高山草地,枯黄的草地长着低矮的灌木。本来天气有晴的感觉,但现在却黑云低沉。远看去有些云下明显是在下雪,看罢我加快了速度,但是不管怎么努力,由于肚子空,气喘,走一段就要休息一下。按照红油漆指示饶过山脊远远地就看见了玉皇池的道观,我相信哪里一定有人,起码可以休息一下,穿过一片石头斜坡就来到了庙前。一个道士正背向我往屋里去,我大喊一声,那个道士立刻退了出来,吃惊地看着我。我走上前把包放在门前,道士笑着说:你是春节后第一个上来的人。道士穿着厚厚的黑棉袄,头戴黑色道冠,黑红的脸庞上有深深的皱纹,道士一口浓厚的陕西口音。道士给我倒点热水,让我到屋子里面坐,我觉得里面和外面的温度差不多,就站在门外透过雪看看旁边的玉皇池。玉皇池海拔3320米,是一个圆圆的高山湖泊,面积2000余平方米,现在仍冰雪覆盖,一个圆的平面,玉皇池道观就坐落在它的旁边,道观要比一路上看见的其他道观壮观些,殿内供奉着神像,神像后面是个通道,现在通道内堆积着一米厚的雪,神像两侧就是道士睡觉的地方,道观的居住条件很艰苦。

此刻雪大起来。我问道士,这里距拔仙台还有多远?怎么走?道士说:“下这么大的片片不好走,你还是住下吧。”其实天空那有下片片仅是雪粉而已。道士又说:你一个人上来多危险,那年那个上海人就是因为大雪迷了路冻死在了对面的一个石洞里,我急忙问再哪里?道士顺手一指对面的石头山梁。顺道士手指看去,那就是一道石头山梁,山梁与玉皇池连接,那年如果不是雪大视线低,那位驴友应该能看见这个道观,下到玉皇池就不会遇难了。现在看来人们对华峥嵘的印象很深,尤其对我也是孤身上山感到担心,而且今天也下着雪,但是我决心已定,就要今天上到大爷海。忽然我产生一个想法,就问:你们有几个人?道士说2个,还有个徒弟在山上检柴呢。我说让你徒弟送我上山怎么样,我给你点儿钱。道士呵呵一笑说:也好。我赶紧把身上的40元零钱找出来给了道士,我还怕道士不满意,我又拿出些食品给了他,还把一双防雨鞋套给了他,最后道士就冲庙后的石头山喊起来,大约过十几分钟一个背柴的小道士下来了。小道士听了师傅的吩咐后就跟我上路了,他师傅在后面大声叮嘱我们要小心,雪厚,千万不要让脚卡在石头缝里。雪越来越大了。我们饶过白皑皑的玉皇池攀上对面的石坡,我庆幸有小道士送我上山,否则落雪的石坡既陡峭又滑。我把装备分一些给了道士,他对于这点负重根本不在乎。路过三爷海时我们几乎在深深的大雪前放弃了前进的愿望,担最终由道士用木棍探出一条路来,我们才通过。到达二爷海时我们几乎在大雪里迷路,四周能见度很低,GPS也只是指出个大概方向,必须要找到准确的路线,我们原地转了很久才发现掩在雪下的红色油漆。

大爷海

在大雪里转到一个山脊的低处时,我们找不到了大爷海了,从GPS显示,就在附近,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就在一筹莫展时,一阵风把雪吹开一块空间我一眼就瞧见了脚下的大爷海,还看见了大爷海岸边的白色铁皮房子。道士自告奋勇要到下面探路,我对他说,你探一下,如果接待站有人我们今天晚上就在那里住下,你的费用我给你出。道士住着棍子下到几十米深的大爷海边缘,我则坐在山脊上等待他的消息。大约过了很久,我感觉身上寒冷了,忽然听见下面发出咚咚的声音,我以为有接待站的人员在砸冰取水,心里挺高兴。再过一会道士气喘吁吁地上来了,他说下面没人,我们可以住在庙里。于是我跟随他下到了大爷海。太白山的四个高山湖泊的形态几乎都一样,属于大约一万年前形成的冰川冰斗湖,形成原因与长白山天池不同。

下到大爷海时感觉山上的雪减小,伴有弄雾。道士领我转了半个大爷海来到了另一面的一个石头房子前。石头房子几乎被雪掩埋了,房门开着,门前堆积了一米高的积雪,我跨到屋子里面,里面也是厚厚的雪,是一个冬天的雪,房子的一个角坍塌了,风雪就从那吹进来。我把背包放在地上,真不知道在哪里安营,我让道士去找些木头看能不能点火。道士走了,我在屋子里转一圈忽然发现有一个木梯子通向房子的天棚上,我爬上去一看心中大喜,这个天棚空间很大,一侧还堆有很多被子,这些被子就在旅游旺季时租给游人用的,如果我们把这些被子打开,铺在棚板上要比下面雪地里暖和得多。不久道士回来了,他说没有找到木头,于是我们把棚上的被子打开铺上,我说今晚我们就睡在这里。安顿好后,我开始做饭,我煮了一些米饭,分给一半给道士,道士说,这一半米饭可以卖8块钱。

饭后他钻进被窝里,我则钻进睡袋里。时候还很早,大约下午3点钟,我几次下到外面,天空中仍雪雾弥漫,独自的我没多大兴趣转,又回到棚上,与倦缩在被子里的道士聊天,原来道士是陕西人,刚出家一年多,今年快40岁了。道士说道观里的粮食快没了,如果再没有香客上山,他们就要挨饿了,说完道士把头又埋进被子里。于是我也缩进睡袋里。

忽然道士一直腰说外面有人,我赶紧钻出睡袋,果然外面传来一阵呼喊声,辨口音是外地人,我一阵兴奋,心想有驴友来了,可以邀请他们住进庙里。那声音由远而近又再远去,最后留在接待站的铁皮房子附近,他们没有发现我们。我穿上鞋跑出去喊他们一声,他们惊讶地说:还有人啊!但是他们并没有过来,而是住进了铁皮房子里,我奇怪了,他们怎么进去的?道士说那些门都是锁着的。于是我又返回到阁楼上。

晚上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冒雪上山送货的大爷海的山里人发现铁皮房的厨房门被砸坏了。起初怀疑是我干的,差点没把我气炸了,后来他们发现道士穿的鞋的底纹与现场雪地里留下的脚印一致,于是就围上了道士,不久道士就承认了。原来当我在山梁等待道士去大爷海探路的20分钟里,道士饿急了,就用石头砸了铁皮房厨房的门锁。那些山里人喊着要道士赔钱,不赔不罢休,可是道士全身只有20几元钱。我怕时间长了对道士不利,就对他们说,道士是个出家人哪里有钱,我替道士给你们二百元钱,这事就算过去了。那些人说,大哥这事你没责任啊,我们不好要你的钱。我心想你们也不是什么善人。我说,事情就这么定了,别为难道士了,但是这200元里包括我与道士去你铁皮房子的住宿费和伙食费。那些人相互看一眼同意了。

铁皮房子里有很多床,还有很多羽绒被,这里的物价贵:住宿每人四十元,一瓶冰红茶10元,一碗方便面10元。道士没啥心情倒床就睡了。我在铁皮房里认识了陕西的三个学生,我邀请他们明天早起去拔仙台看日出,他们同意了。

拔仙台

清晨。我睡不着,就起来把背包收拾好,然后去叫那几个学生,其中一个叫冯杨的学生爬起来跟我出去了,张涛和杨悦还要再懒睡一会。我背上装备出去了。道士也起来了,我对道士说,以后小心行事,快回观里去吧。道士跟我摆摆手就走了。

昨天的风雪换来了今天的好天气,通往拔仙台的路被雪掩埋了,我跟冯杨交替开路,一脚深一脚浅的缓慢向上爬。不久那两个同学也出来了,但他们不知道什么原因不想上拔仙台,他们往大文宫方向走去,说在哪里等冯杨。我们俩费了一些力气终于上到山顶。山顶是个狭窄的平缓地带,上面布满石头,还有很多尼玛堆,冯杨问我,大家堆这些石头干什么呢?我说是寄托一种心情吧。

转过百米就是拔仙台。拔仙台确实让我们激动,我们千辛万苦不就是奔它来的吗。拔仙台是秦岭的最高点,也许也是我户外生活的最高点了。如果下次再来我希望能住在拔仙台的庙里,亲身体会太白风起云涌和日出日落的心情。

据说拔仙台的来历是殷周之战结束之后,姜子牙在此封神,故名拔仙台 拔仙台三面绝壁,一处连接高山平原,地势险要,来此候封的神仙一定都是腾云驾雾的高手。拔仙台有一个著名的石头庙,庙里供奉着菩萨。我们从庙侧一米厚的雪道来到庙的后面,那里才是拔仙台的绝顶。站在绝顶放眼望去秦岭山脉层峦叠嶂,云海低沉,初升的太阳爬上云端,放射出橘黄色的光芒。我和冯杨不停地拍照,欣喜之情就在脸上,我感谢昨天的风雪换来了今天这么一个几乎没风的时刻,给了我们去欣赏领略太白美景的机会。站在拔仙台上我起码看到了三条上山的路线,其中一条就是我们要下去的大文宫方向。当云层涌动漫上山峰时我对冯杨说我们下山吧,我决定与冯杨一起追赶他的同学。

当我们下到大爷海时云雾就上来了,刚才清朗的天空不见了,太白山与长白山的天气一样变化无常。由于那两个同学先走了,这段路就是我与冯杨一起走。大爷海到大文宫的路是沿一个巨大的山脊一侧切过去的,由于积雪很深我们每一步都要小心,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山谷,冯杨说从这滑下去不死也残了。从大爷海到上板寺海拔落差不大几乎都在3000米以上,到下板寺海拔就降到2800左右,这里就有索道了。今天的天气真好,虽有云雾但是没有风,人走起来很舒服,在大文宫我们与那两个同学汇合,四人一队相互照应下山。一路上三个同学不停地给我拿陕西的小食品,还帮助我设计在汤屿逃票。幸好我们一路上都很顺利,下到汤屿口后我们在一起吃饭,几杯啤酒后,我与冯杨开始奚落起他们没有登拔仙台来,他俩也后悔了。最后大家留下地址后告别了。

通常登太白的人都要读一首唐朝李白写的诗:《登太白山》西上太白峰,夕阳穷攀登。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随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李白回望太白心中升起何时复更还愿望,似乎每一个登过太白的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吧,因为他总有太多太多的遗憾留在那里。当我回望太白时,心中是依依惜别的感觉,我离开了拔仙台、也离开了太白,还即将离开陕西,虽然行程遇到一些麻烦但终究顺利实现了我的愿望。人的一生就应该一个愿望一个愿望的去追求,去实现。生命与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有目标的设定和追求的方式因人而异。人总该一步步向前走吧!那些在太白遇难的山友虽然永远的离去了,但他们的爱和追求留在了太白,留在了秦岭,我向他们致敬!


二〇〇七年五月十七日星期四  长春
2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 林小溪
  • 迷路真
发表于 2007-5-26 07:24 3 只看该作者

RIMG0001.JPG

发表于 2007-5-26 07:24 4 只看该作者

RIMG0032.JPG

RIMG0044.JPG

发表于 2007-5-26 07:27 5 只看该作者

RIMG0062.JPG

RIMG0066.JPG

RIMG0086.JPG

发表于 2007-5-26 07:29 6 只看该作者

RIMG0093.JPG

RIMG0099.JPG

RIMG0116.JPG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5-26 07:30 7 只看该作者
不错不错,加分支持!!
发表于 2007-5-26 07:31 8 只看该作者

RIMG0126.JPG

RIMG0133.JPG

RIMG0135.JPG

发表于 2007-5-26 07:37 9 只看该作者
天边! 为什么无法继续发照片了?
发表于 2007-5-26 07:52 10 只看该作者

RIMG0134.JPG

RIMG0140.JPG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