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01726

主题

羽绒服

转贴论文《羽绒服保暖性讨论》,学习学习

[复制链接] 查看:12923 | 回复:35
发表于 2011-3-2 23:55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北地烛火 于 2011-3-3 01:09 编辑

论文全名《羽绒服保暖性探讨》 黄翠蓉1,于伟东1, 2,许海叶1 (1  武汉科技学院  纺织与材料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2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0051)
我记得以前飞鹰转过这论文的部分内容,细看了下,里边有不少东西值得学习。

羽绒的优点:
棉花、羊毛、蚕丝和羽绒四大天然保暖材料中,羽绒的保暖性能最佳。从保暖程度上看,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保暖材料超过羽绒的保暖性能,因为羽绒是星朵状结构,每根绒丝在放大镜下均可以看出是呈鱼鳞状,有数不清的微小孔隙,含蓄着大量的静止空气,由于空气的导热系数最小,形成了羽绒良好的保暖性。加之羽绒又充满弹性,以含绒率为 50%的羽绒测试,它的轻盈蓬松度相当于棉花的 2.5 倍,羊毛的 2.2 倍。作为天然材料的羽绒集合体,其压缩弹性及其回复性能,极轻的质地,柔软的特性,保暖率都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羽绒比重最小,保暖率却优于兔毛和羊绒。

由羽绒的结构和组成来看,羽绒作为防寒保暖材料具有独特的天然优势,即良好的热隔离性、最佳的重量效应比和优良的透气性。其上述特性是由其特定的结构所决定的:天然中空纤维,使羽绒本身富含大量静止空气;立体多级羽状结构,将羽绒产品自然地分成若干均匀的立体小空间;在羽绒絮毡的三维空间中数百万根轻细的绒丝交叠在一起形成数百万只静止空气储存器;羽绒的绒毛带电,其静电容量极小,只要极少量电荷,绒毛间就互相排斥,彼此分立开来,使羽绒产品的立体结构更加充盈至极。产品中形成的立体静止空气“储存器”更加稳定,这些“储存器”不会因使用或其他外界因素而急剧减少。羽绒的这些特点是任何其他保暖材料无法比拟的。

羽绒的缺点:
在干燥情况下,羽绒的保暖性最好,其次是中空涤纶絮料,再次是实心涤纶絮料。但是,羽绒潮湿后,其保暖量的变化十分明显。液态水分含量大时,其保暖量会降低到干燥时的一半,而涤纶絮料由于回潮率小,液相水分难以附着,干湿条件下的保暖性变化不大。羽绒是一种传统的优质保暖材料,具有膨松、质轻、压缩回弹性和保暖性好的特点,但缺点是受原料的影响质量参差不齐,回潮率高,潮湿后保暖值下降明显。

羽绒填充物:
(1)羽绒填充物的类型。羽绒服填充物有白鹅绒、灰鹅绒、白鸭绒、灰鸭绒、鹅鸭混合绒和粉碎绒等多种。其中质量最好的是鹅绒,它的绒朵大、羽梗小、品质佳、弹性足、保暖性强;其次是鸭绒,虽绒朵、羽梗都比鹅绒差些,但品质、弹性和保暖性都很高;鹅鸭混合绒绒朵一般,弹性较差,但保暖性还不错;而粉碎绒由于是毛片加工粉碎,弹力和保暖性差,有粉末,品质较次。
(2)含绒量的高低。含绒量越高的羽绒,蓬松度越高,保暖性也越好。依靠手的触摸可大体判断含绒量的高低。含绒量高的制品有一种天然细腻的手感,如果手摸上去感觉羽梗多,则说明含绒量低,甚至完全是羽毛做填充而不是羽绒。还可以通过挤压,看其是否能恢复原状,含绒量越高的恢复原状的能力就越强。另外抖动制品后,越蓬松、饱满,含绒量一般也越高。

填充量与蓬松度对保暖的影响(飞鹰以前发过):

随着填充量的增加,保暖性提高,但达到一定量后,随着填充量的增加,保暖性下降。这是因为开始时随着羽绒含量的增加,羽绒纤维所保持的空气量增多,而空气的传热系数最小,使羽绒服具有良好的保暖性;但当羽绒填充量超过一定限度后,在面料的牵制下,其厚度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而羽绒纤维的密度却增加了,通过纤维传导损失的热量也就越多,制品的保暖性并没有随填充量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因此,合适的填充量可以达到既经济又保暖的效果。

对于一定款式和一定内胆体积的羽绒服装,存在一个最佳充绒量,此时羽绒服的隔热值达到最大。羽绒服装的保暖性能优劣取决于充绒量的大小,充绒量改变的实质是羽绒服装中内胆所束缚的静止空气发生了改变,即服装中静止空气含量达到最大而又不发生对流时,服装的隔热值就达到最大,保暖性能最好。

(4)蓬松度的大小。材料的蓬松度与其保温性能有密切的关系。开始时,随着纤网的蓬松度增大,纤网内部所含的静态空气量增加,保温率随之线性增大。但是当蓬松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保温率又会下降。这是由于随着蓬松度的增加,材料中的空气含量增大,对流造成的热量损失也就越大,保温率随之降低。

洗涤方法和保存方法:
影响羽绒服装保暖性的因素很多,但是洗涤方法不当和保存不适也是造成保暖性变差的主要因素。洗涤及保存方法得当,可相应延长它的保暖性。这是因为羽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角蛋白,不溶于水,不耐强碱,遇较浓的强碱可完全水解而溶解,遇氧化剂容易使羽绒氧化降解,强力大为降低。因此使用的洗涤剂不当会对羽绒服的保暖性有所影响。

结论:
影响羽绒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分为面料、羽绒填充料和服装结构等方面。面料上主要的是面料纤维的类型和有无后整理及何种后整理的影响;服装结构方面主要是服装结构类型而能保持的静止空气的多少;而羽绒填充物是影响羽绒服的最主要方面,其因素有:羽绒的类型、含绒量的高低、填充量的多少、蓬松度、羽绒纤维纤度和表面积及水分和干湿度的影响等。
(1)面料纤维的导热系数越小,保暖性越好;经涂层等后整理的,保暖性提高。(有疑议,见后边讨论)
(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以鹅绒为填充物的羽绒服比以鸭绒为填充物的保暖性要好。
(3)含绒量越高的羽绒,蓬松度越高,保暖性也越好。
(4)对于一定款式和一定内胆体积的羽绒服装,随着羽绒填充量的增加,保暖性提高,但当填充量超过一定量后,保暖性不再增加而是下降。
(5)羽绒服所用羽绒填充物的纤维越细,保暖性就越好。
(6)羽绒由于水分和干湿度的变化而对保暖性有影响。受潮越多,保暖性下降越多。  


发表于 2011-3-3 00:06 2 只看该作者
{:4_111:}
发表于 2011-3-3 00:12 3 只看该作者
{:4_111:}
发表于 2011-3-3 01:00 4 只看该作者
对 结论中的 第一条 略有质疑。
毕竟 该文 是从羽绒制品的整体考虑,说质疑可能不完全妥当,个人使用中,感觉 最好 里料 可以和 外料有所差别,户外的羽绒服,最好兼顾一定的透气比率。
今年 看友人买过一件略低端的产品,面料有明显的涂层,质量当然也一般,憋气程度。。。。很难接受。
就我穿过的羽绒服而言,TNF900F限量版的面料 里料 的确在 透气和保温中做的相对比较均衡,而 那怕是境外的大牌有时候也有面料 里料一致的情况,类似MHW的排骨,透气程度不如国产高端排骨。
不知道 是否有人 和我同样 对羽绒制品 有一定透气性的要求呢 ? 呵呵
发表于 2011-3-3 01:12 5 只看该作者
{:5_153:}
发表于 2011-3-3 01:26 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ohnlubao 于 2011-3-3 01:30 编辑

回复 thelegendof1900 的帖子

对于面料透气性高的羽绒产品有一个很大弊端,这一个弊端是由羽绒材料的特性决定的,那就是潮湿会使得羽绒产品的保暖性严重下降,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外有针对羽绒睡袋的VBL(Vapour Barrier Liners), 这种内衬就说白了就是不透气的面料,用以阻止人体散发出的水蒸气打湿羽绒,虽然这种内衬会让人觉得有些不舒服,但是却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羽绒制品不会被打湿,这在高海拔和比较恶劣的天气状况下是非常重要的, 在低温环境下人体散发出的热气会直接导致羽绒从开始结露到最后发展到结冰,从而降低羽绒性能而且增加自身重量
发表于 2011-3-3 01:27 7 只看该作者
thelegendof1900 发表于 2011-3-3 01:00 对 结论中的 第一条 略有质疑。毕竟 该文 是从羽绒制品的整体考虑,说质疑可能不完全妥当,个人使用中,感 ... ...

是的,这条是直接从论文引用的,该论文主要针对普通城里穿的羽绒服,所以作者这样说也是对的,不过我引用时没注意说明。

面料上的涂层主要是防绒、防风、防水的作用,其中防绒的用途多一些。
涂层对羽绒服影响很大,阻碍了空气通过,所以羽绒服受到挤压时,空气排出很慢,给人羽绒服涨鼓鼓,蓬松很好的错觉;没有涂层的羽绒服,一挤压就扁了,但是蓬松恢复也要快一些。

涂层面料用在城市穿的羽绒服上没多大问题,但是用在户外的羽绒制品就不大合适了。因为涂层会影响人体水分的散发,在寒冷天气下,来不及散发的水汽很可能会在面料内侧结露,弄湿羽绒。冬天早上起来的时候,时常能发现睡袋表面有不少露珠,这就是水汽透出面料后结露形成的,如果面料是带涂层的,水汽不能及时透出的话,这些露水出现在睡袋内侧,那就有点恼火了。
所以涂层面料虽然防钻绒比较好,但是用在需要讲求透气性的场合就不太合适,防绒、透气、克重、成本,是羽绒面料很难兼顾的几方面。
发表于 2011-3-3 01:29 8 只看该作者
johnlubao 发表于 2011-3-3 01:26 回复 thelegendof1900 的帖子对于面料透气性高的羽绒产品有一个很大弊端,这一个弊端是由羽绒材料的特性决 ... ...

这算是两种思路吧,一种是让水汽尽快散发出去,一种是完全不让水汽散发出去,就像把人装在塑料袋里。
发表于 2011-3-3 01:39 9 只看该作者
johnlubao 发表于 2011-3-3 01:26 回复 thelegendof1900 的帖子对于面料透气性高的羽绒产品有一个很大弊端,这一个弊端是由羽绒材料的特性 ... ...

恩  夜猫子还真不少 哈哈。 2个斑竹都在。

好吧。我承认 我表述还不够严谨,呵呵。

厚款的情况的确是这样,年前 我拿到900F TNF的时候,和友人讨论过类似的问题。他们有高海拔的经验,而我基本没有。
的确如 J版所说,高海拔的羽绒服要求的确和低海拔有较大的差异,在面料上尤其如此,除了考虑最大限度的保暖之外,不排斥略厚重的面料,为了在部分冰岩混合地形考虑适当的耐磨性,部分的定制款 甚至在 下摆 袖子外侧 肩膀有加强。

我所说的 比较强调透气的原则,其实是  一  反对比较差的涂层,二,针对的 是类似 排骨或者冲绒在150克以内的 中等厚度的羽绒服。
发表于 2011-3-3 01:40 10 只看该作者
版主辛苦啦{:4_111:}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