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4607

主题

大连地铁塌方 事故技术得到突破

[复制链接] 查看:1581 | 回复:0
发表于 2011-3-11 15:58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地铁塌方塌陷事故一直是困扰地铁施工的最大困难,而大连地铁施工环境从勘探设计伊始就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最不适合修建地铁的城市之一。目前施工方专家正从各个角度入手,力争将地铁塌方事故隐患降低。

交通从有轨电车到城市地铁,大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历史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

随着大连城市地铁项目正式开工,曾经忽明忽暗的“地铁时代”,瞬间跃然眼前。刚刚习惯了错综复杂的高架立交桥,城市交通又开始转入地下空间。在普通市民眼中,即将形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将为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九成以上的市民都期待着地铁彻底解决日渐严重的交通拥堵难题。

然而,众所周知,在建筑业,地下工程建造难度极高,对于建造地铁这样高难度的工程,大连地铁在施工过程中安全如何保证?尤其是全国各地出现数起地铁塌方事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即将迎来“地铁时代”大连市民对地铁的施工安全广泛关注。记者对此特地做出了采访。

据记者了解:大连地质结构特殊。地下对岩层硬质不均,软土层多、溶洞多、地下水量过大,是大连建造地铁的三大难题。与此同时,沿线各段的地质条件差别较大,有的地段处于软土地层中,有的地段处于半土半岩的地层中,有的则完全处于强度很高的岩石中,难度不可谓不大。从凝结了上百位勘察测绘技术人员心血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可以看出,海陆交替使得大连地质环境非常复杂,一个100多米长的车站内甚至出现十几种地质变化,而针对各种地址情况的施工方法又不能通用。专家慨叹:“大连地铁施工难度远远高于已经建成或正在建地铁的城市。”

为了尽量减少对地面交通的影响,大连地铁多采取暗挖工艺。而在一些车流、人流相对稀少或地下情况过于复杂的路段,同样需要采用明挖的施工方法。而在即将开工的马兰广场至海事大学、中华广场至泉水站两处试验段中,海事大学、中华广场、泉水站采用的都是明挖工法。明挖法具有施工简单、快捷、经济、安全的优点,城市地下隧道式工程发展初期都把它作为首选的开挖技术,其缺点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明挖过程中,可以采用钢管桩、地下设置混凝土墙等多种支护方式,而暗挖则可以采用管棚等支护方式。具体应该采取哪些支护方式,要根据不同路段的地质情况及施工工艺来确定,支护的方法还要不断地根据四周的围岩状况进行调整。

由于大连地质总体来说比较软,地下水位较高。偏软的土层会导致地下土随着水流发生移动,带动地层变形,这个情况在地铁施工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那么,是不是地铁在软土层建造时更易引起塌方事故发生呢?据专家讲解,在地铁站施工中,最危险的就是支撑开挖阶段。如果支撑不牢,“应力效应”会使基坑周边的土塌陷下来,如果遇上沙质土等土质较差的地方,就会引起基坑周边地面的塌方。如果一个地铁站在施工时发生比较严重的塌方事故,得先止住渗水,然后保护沿线管道管线,一边清理基坑里的建筑施工材料一边对基坑进行回填,恢复路面,然后重新开挖。这样一般需要四五十天工期,但是地铁站的主体位置一般不会受到影响。

地质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攻坚。种种技术手段也许能够有效避免地铁建造过程中各种安全隐患,诸如地铁塌方之类的事故仍然可能发生。做好区间隧道和基坑施工,防止渗水,加上施工人员的严格把关,工程师们将努力使大连地铁尽快完成。

关键词:大连 地铁 塌陷 塌方 事故 新闻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