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2725

主题

阳朔山水传说之--故事旅游篇 (完整版)每天陆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查看:8223 | 回复:16
发表于 2011-3-27 19:59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ysaqhw 于 2011-3-28 11:37 编辑

 阳朔的由来
  
  
  风景如画的阳朔,是怎样得名的.相传隋朝设县治时,以“阳朔”作县名,是取羊角山“羊角”二字的谐音。后人又把羊角山叫阳朔山,究竟是县因山得名?或山因县得名?这个问题须得从头说起。
  
    三国吴甘露元年(256年)设熙平县干兴坪狮子威,是阳朔县的前身。隋开皇十年(590年),迁到现在的县城,县令想改县名,一时未定。
  
    县衙后面的廖家岂外,有对山峰直插青山。当时有个孤苦的孩子,给财主放羊,人们叫他羊娃。每天赶着羊群到这对山峰下放牧,眼看双峰并峙,很像羊角,就起名叫羊角山。羊娃长得很聪明,他的羊栏搭在财主家的私塾旁边,财主年年请塾师教自己的儿女。借此机会,羊娃暗中学到不少知识,往往随口成歌,应声作对,因此牧童们很爱和他玩。他给羊角山编了一首歌:“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牧童们把它当作口头禅,每日早出晚归,经过县衙后面,总是歌声琅琅。
  
    县令为了改县名,绞尽脑汁,总想不出一个恰当的。有一天傍晚,他到后花园散步,听到墙外牧童们的歌声,越听越出神。不过他把“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误会为“阳朔迁,阳朔迁,阳朔迁上九重天”。他为何引起误会呢?因为他是农历十月初一日迁县的,十月为阳月,初一为朔日,所以他自认为“阳朔迁”是指他迁县的时间,至于“迁上九重天”,那当然是预兆将来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了。于是决定呈报上司,用“阳朔”为县名。还出布告示众,说明“阳朔”为县名,是根据童谣改的。
  
    村民看了布告,纷纷议论,有的说:“什么童谣,分明是羊娃编的羊角山歌”;有的说:“羊角”与“阳朔”音同字不同,那能以声取义?县令听了这些老百姓的议论,心里有些不安。
  
    一天,县令改换便装,骑着小马,只带一名衙勇,直奔羊角山下。这时羊娃和牧童们正在山边的树荫下休息)谈笑风生。县令突然问道:“谁是羊娃?”羊娃应声答道:“是我”。县令下得马来,慢漫他说:“羊角山歌是你编的吗?”羊娃满口承认。县令将信将疑,想考他一下,接着说:“有人说阳朔是取羊角的谐音,有那么凑巧?你能编歌,定能作对,现在我出两个字给你对,既要取阳朔的谐音,又要对仗工整。”羊娃点点头。县令挥动手上的鞭子说:“马鞭”,羊娃对道:“羊索”。绚羊的索对赶马的鞭,对仗可算工整,况且“羊索”与“阳朔”字音完全相谐。县令想了一下,摇摇头说:“不行”,你不该重用羊角的羊字,美中不足,我再出两个字给你对来。县令指着衙勇的腰刀说:“佩刀”,羊娃对道:“扬架”。扬槊对佩刀对得更加工整,同时“扬槊”与“阳朔”字音一点不差。县令再找不出漏洞了,内心暗暗佩服。
  
    从此,县名与山名就分不开了,传为千古美谈




阳朔山水传说之--故事旅游篇 (完整版)每天陆续更新中

阳朔山水传说之--故事旅游篇 (完整版)每天陆续更新中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 钢龙
发表于 2011-3-28 02:42 2 只看该作者
{:4_111:}
发表于 2011-3-28 11:41 3 只看该作者
山水传说 西街故事


在中国旅游名县阳朔,有一条世界闻名的西街。
  西街是一条小街,是县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一条青色的石板路,两排低矮的砖木房,小青瓦、白粉墙、坡屋面、吊脚楼,散发着浓浓的古香。过去,西街除几家店铺外,居民大多还是农民,处于“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生意可为耕”的半商半农状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阳朔对外开放,西方游客发现了西街,那些被大都市喧嚣和快节奏的工作搅得身心疲惫的西方人,在这里找到了休憩的“港湾”。同时,他们对当地古朴典雅的民居和传统文化、民风民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把对西街的独特感受写进旅游指南书上。近些年,每年到西街观光、休闲的境外旅游者超过数十万人次。他们有住几天、十天半月的,也有住一年几年的,有的干脆在西街成婚、开店。西街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洋人街”,成了超越地域的“地球村”,成了规模庞大的“外语角”。
  西街是阳朔的缩影,“西街文化”是对阳朔乡土文化的扬弃。秦臻先生研究阳朔文化多年,成果颇丰,写下大量文章在国内外媒体发表。此次将部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实属地方文化之幸事。《西街故事》以平凡人的故事形式介绍西街人物群像、市井风情、小镇魅力,使读者感悟西街以至阳朔风情文化。“阳朔石刻”部分以解读分布全县各地有代表性的碑刻为切入点,记叙阳朔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和风土人情,不乏为了解阳朔历史的一份珍贵资料。
  西街是阳朔县城最古老的街道。两排低矮的砖瓦房,一条暗红色的石板路,是土得不能再土的典型的桂北传统小街。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置阳朔县时,县城就只有这条长约二百米、宽约五米的街道,街上除了几家经营日用品的店铺外,大部分居民是农民。千多年来,这条小街一直保持着“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生意可为耕”的半商半农状态。这种历史状态使西街保持了典型的南方小镇的传统风貌,使西街人形成了城里人的豁达和乡里人的淳朴的双重性格。这种性格和风貌成为了今天西街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
    过去,西街和阳朔风景一样,一直处于“躲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七十年代初,桂林阳朔正式对外开放,许多西方游人在饱览了阳朔漓江风光以后,来到阳朔县城,无意中走进西街,才发现,在这奇山秀水之中,有一条这么迷人的小街。这些西方人像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甲,把对西街的新奇和美好的印象写在了西方出版的旅游指导书上。到了八十年代,自助旅游进入我国,西方的自助旅游者涌进了西街。这些被闹市的喧嚣和快节奏的工作搅得身心疲惫的西方人,在这里找到了休憩的港湾。
    在八十年代初,西街人并没有感觉出老外们的到来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他们照常关着临街的大门去种菜、砍柴卖。整条街上,除一家国营的百货商店和几家集体经营的杂货店以外,只有一家由阳朔县工艺美术厂经营的工艺美术品商店。后来,有人在门口架起一小块木板摆卖些旧物和小工艺品,竟然也发了些小财。这时,西街人才醒了过来。于是,有人把自己陈旧狭窄的屋厅改成了咖啡店、西餐馆,夫妻俩一个当厨师、一个当跑堂,许多来就餐的西方客人既是顾客又是烹调师傅;有人把自己宽余的住房改成了具有居家风格又卫生适用的小旅馆;许多西街人还发挥自己的特长,自产自销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阳朔山水画扇、山水画衫、刘三姐抛过的绣球等老外们抢手的工艺品。
    被当地人称为“背包老外”的旅客们来到西街,把背上的大行李包一放,痛痛快快地冲个澡,然后坐在街边小桌边,喝十一杯咖啡或啤酒,然后租个单车,满街满巷、农村田野到处转,或租个橡皮圈到漓江漂游。也有些到街上的文化中心学中国象棋、中国书画、中国烹调,或到武馆学中国武术.还有匙到当地的外语学校既当学生学中国文化,又当老师教中国同学学英语。他们中有住上三五天或十天半月的,也有住半年一年甚至几年的。美国的哈克先生五年内八次来阳朔,加起来差不多三年时间住在西街。他说:  “这里人好、环境好、消费低我在美国做三个月的工钱,足够在这里住大半年。”
    老外们来的多了,通过这些人的口碑和媒介的宣传,西街的名声在西方越来越响。现在每年在西街逗留的老外达数十万人。对西方游人来说,西街成了富有吸引力的一块磁铁。当然.西方人迷恋西街,除了它有着阳朔秀美绝伦的自然风光这个大环境为依托以外,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西街最大的魅力,西街使西方游人们体验到一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家庭式的温馨。西街的店主们似乎从来没有把自己看做老板,而是看做这里的主人,顾客都是来家里的客人。他们在自己经营的家庭式的夫妻店里,用待客的心理和方式,使顾客们享受到家庭式的服务。小李夫妇经营的李莎酒店,回头客几乎是百分之百。英国的安莉***八次来阳朔,八次住李莎酒店。她说:到了店里就感觉到了家一样。美国的孤寡老人贝加利,在西街交了十多个念小学的小朋友。他说,我七十多岁了,来阳朔才使我感受到“家”的温暖。法国从事信息工作的专家塞瓦先生在阳朔住了两个月,每天晚上都到西街的露天餐桌上喝咖啡,他说:  “这条街就像一个庭院,在庭院里的幽幽烛光下喝杯咖啡,是最惬意不过了。在这里可以随便找许多国家的朋友面对面地聊天。这里是一个国际小院,或者叫做‘地球村'''',这里展现出了一种超前的文化现象。”
    旅游的发展,使西街成了中国最大的“外语角”。这里的男女老少们,先是跟老外们学些简单的交际常用语,便于与老外打个招呼讲个价钱,然后再学其他用语……在一些专家们正在为如何解决“哑巴英语”、“聋子英语”而一筹莫展的时候,文化大多不高的西街的姑娘、小伙,甚至年过半百的妇女,却能用英语流利地跟老外们对话,与老外们做生意,为老外导游。后来,不仅西街人大多能讲英语,还普及到了附近农村。一批“农军”,进了城,同样用流利的英语当导游、开馆子,和西街人平分起“秋色",来了。现在,西街人不仅学英语,还学第二、第三外语了。     
    西街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使她成为国内人们学习外语的重要“基地”。准备到西方国家工作或修学的人,事先来阳朔两个月,过外语口语关;暑假期间,各地的大中小学生或由学校组织外语夏令营或自己结伴而来,在游览阳朔美景之余,与老外们交流;或学习之余,一览秀丽景色以消除疲惫。许多学外语的人来了阳朔以后,感触不约而同:  “西街两个月,胜读几年书。”
    川流不息的西方人给西街带来了西方世界的气息和观念,使西街人墨守了千百年的淳朴但又显得保守的观念动摇了,变化了。这些变化的观念中,最为突出的是婚恋观念。这里的青年男女认识到爱情不应受国界的限制,许多父母放弃了把孩子“捆”,在身边防老的想法。于是,这里的姑娘小伙,在与在这里长住的外国小伙姑娘们的接触中,毫无顾忌地产生和发展着相互的爱情。从八十年代后期至今的十多年中,西街的或在西街工作的男女青年娶洋媳妇或嫁洋丈夫的已经有二百多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二百多对涉外婚姻的稳定率几乎为百分之百。这大概与西街人仍坚持着传统择偶标准,加上双方动机的纯真和他们有培养感情的充分条件有关。
    近几年,西街多元化的文化环境更增强了它的吸引力和包容性,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向往西街的常住环境。现已有十多个西方家庭在这里长期居住,成为西街的“洋居民”。西街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
      素有“风景甲桂林”之誉的阳朔,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不管你走在大街或小巷,农村或田野,到处都可以见到有明显异国特征的男女游客。这些游客就是来自西方国家的自助旅游者。他们每人背一个大背包,把日常用品,甚至铺盖、折叠式自行车等都做一包背。因此,当地人管他们叫“背包老外”,虽然不大雅,却很通俗、贴切。
   “
发表于 2011-3-31 09:21 4 只看该作者
遇龙河的由来。

遇龙河古名安乐水,曾被称为归义江。很久很久以前,遇龙河本叫作安乐水,河上没有一座桥,明代永乐年间。有位书生进京赶考,走到河边,正逢“水怪”兴风作浪,狂风呼啸,浊浪排空,无法过河,叹道“此生休矣!”恰在这时一位女子从河边经过,得知原委后,顿生爱怜之心,欲助一臂之力,她让书生在树荫下闭目养神。自己腾云驾雾飞往东海,请来龙王和八仙。龙王亲率虾兵蟹将协同八仙,斩妖除魔,大战数百回合乘胜而归,从此以后安乐水平静下来。说也奇怪,也在同时河上出现了一座金光闪闪的拱桥,让书生过河。书生哪里知道,这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女子本是龙王的千金,来此一游,与书生不期而遇。书生千恩万谢,于是一对郎才女貌的情侣便许下山盟海誓,期盼结为百年之好。不久,书生金榜题名,中了状元,三年之后目睹皇权纷争遂辞官南归。与龙女在安乐水边筑庐为舍,喜结良缘,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书生为感“龙”恩,请来九十九位能工巧匠,花了九十九天的时间,用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块本地大理石建造一座造型雄伟美观,坚固耐用的石拱桥,命名为“遇龙桥”,安乐水也因此而更名为遇龙河。他们居住的地方遂叫遇龙村。遇龙村那座栖风山,就是龙女化作玉凤期待书生回归之所,河下游的情侣山,就是他们贴身相拥,永不分离的见证;遇龙河下游百米处的石龙山还藏着龙王的一颗宝珠呢,每逢夏日,河中浅水处随处可见的龙虾螃蟹,据说它们都是龙王的爱将的后代呢?而遇龙河畔的八仙岩就是八仙下凡停留的地方,那清澈的河水,由于龙女朝夕沐浴洗指,因而变得一碧澄清并发散着诱人的清香,河两岸那纯朴,善良,勤劳的村民便是他们的后裔。至今,遇龙桥上还立有祭祀龙女的小庙呢!他们的爱情故事更是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



阳朔山水传说之--故事旅游篇 (完整版)每天陆续更新中


阳朔山水传说之--故事旅游篇 (完整版)每天陆续更新中

发表于 2011-3-31 15:03 5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发表于 2011-4-2 09:59 6 只看该作者
月亮山的传说
  
   阳朔南面有座大山,山腰有个大圆洞。大圆洞连面贯同,洞高明亮,活象个月亮挂在山腰。这山就叫“月亮山”。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兵岭南,派史禄到西安监修灵渠。灵渠一动工,阳朔一带的来百姓,也被派差服劳役。
  
   这年春天,史禄叫阳朔县尉传他的命令:成年男子,每人挑一担沙子,限期运到兴安。县尉暗地里敲了一天一夜的小九九,要趁机发横财。他急忙派一伙兵丁到乡村,“镗镗镗”地敲着锣,扯着破嗓子到处吆喝道:“上头有令,传给四方。成年男女,挑沙到兴安。若是不去,缴钱缴粮。谁敢违抗,全家杀光!”连妇女也摊了徭役。命令传下后,县尉满脑壳想的尽是金银财宝,五谷粮食。为了准备装下这些东西,他又抓了很多民扶,造了金库,修了粮仓。
  
   县尉为了多榨取百姓的油水,故意把期限压短,把数量加多。成年男女都去挑沙子,田地误了种,布匹没法织,逼得大家象跳进了油锅一样。老百姓一商量,去挑沙子就要被饿死,不去挑沙子就要被杀死,普天下没有穷人的活路,干脆沙子不去跳,钱粮也不交,大家齐心,看你县尉怎么办!
  
   这一来,县尉急得象踩着了红火炭。他想,这么闹下去,沙子不能按期到兴安,他这个县尉就有掉脑壳的危险。他连忙带了一伙凶恶的兵丁,象饿了十天半月的搜食狗,到处乱窜,驱赶老百姓去挑沙子,闹得阳朔一带鸡飞狗跳,老百姓不得安宁。
  
   一天,县尉等带着这一伙兵丁,窜到九牛岭来了。九牛岭下住着个大嫂。她怀孕不久,丈夫就死了,这时眼看着就要生小娃娃了。县尉也不放过,硬要撵她出门挑沙子,大嫂被撵出门,走了不远,被石头一绊,跌了一跤,肚子一阵绞痛,生下一个男娃娃。那县尉真是心比白虎还狠,手比青蛇还毒,举起鞭子就朝娃娃抽去。哪晓得这一鞭子还没有打到娃娃身上,突然一阵狂风卷起飞沙,刮得县尉昏昏糊糊。等风停沙静,这个娃娃长成了好几丈高的巨人,吓得县尉连忙丢下鞭子,带着兵丁,象狐狸闯见了赶上狗,不要命地逃跑了。
  
   大嫂见娃娃一出世就长成了个大汉子,象个巨人,便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巨娃。大嫂对巨娃说:“巨娃呀巨娃,大家都给官家整苦了,你赶快救救大家吧!”巨娃听说官家撵大家丢下地不种,放下步不织去挑沙子,硬把大家往绝路上逼,就挨家挨户地安慰大家说:“叔伯们莫惊慌,婶娘们莫着急,你们都安心种地,放心织步,沙子都由我来挑。”
  
   巨娃砍光了东山的竹子,割尽了西岭的藤条, 编了七天气夜,编成了两个又大又深的箩筐。又花了九天九夜,打了一条又长又粗的铁扁担。巨娃告辞了母亲和乡邻,就动身到东海挑沙子去了。
  
   巨娃帮百姓挑沙子,县尉免去了失职挨上司砍脑壳的忧虑,却失去了发横财的机会,恨得他直咬牙。他急忙和几个心腹凑在一起,把满肚子的坏水都倒了出来,凑出了一个坏主意。
  
   巨娃去了六六三十六天,从东海挑了两大箩筐沙子,象挑了两座沙山,颤悠颤悠地转回来了。他歇了担子,回家看望母亲。县尉早就带着几个兵丁躲在近边,见巨娃放下担子回了家,就窜到箩筐边,有的论刀砍,有的使枪扎,七手八脚的,把巨娃的一只箩筐戳了个窿窟眼,想使巨娃挑不成沙子,好加他一个误期罪名。巨娃转回来把担子挑上肩,见一只箩筐被他们戳破了窟窿,漏了一堆沙,便不在乎地伸一只手捂住窟窿眼,迈开大步赶去兴安。县尉一看又怕又气,带着兵丁飞跑着追上去,举起刀,就要砍巨娃那只捂着窟窿的手,巨娃火冒三丈,指着县尉骂道:“百姓没有空,不去挑沙子,你又撵又打,我帮你挑沙子,你又追又杀。你到底安的什么心,搞的什么鬼?”巨娃的声音象炸雷,县尉和兵丁的胆都被吓破了,一个个象庙里塑的泥菩萨,痴呆呆地站着,动也不敢动。巨娃晓得他们不是好东西,就把两大筐沙往地上一放,将县尉和兵丁们压成了一个个肉饼子。巨娃压死了县尉和兵丁,高兴得捧着肚子哈哈大笑,把两大箩筐沙子通通倒了出来,取下铁扁担,用里一甩,再也不跳了。
  
   巨娃把铁扁担这么一甩,就甩出奇事来了。只见扁担飞呀飞呀,象支大铁矛,朝不远出的一座高山戳去,“轰隆隆”一声巨响,把这座高山戳出了一个上圆下平的大窟窿,看上去真象快要怕上山顶的月亮,高高地挂在上腰,这就是月亮山。巨娃倒的两大箩筐沙子和漏下的那堆沙子,就是月亮山附近那两大一下的三座沙山

发表于 2011-4-12 10:26 7 只看该作者
:P:P
发表于 2011-4-12 12:50 8 只看该作者
听过书童山的传说吗
发表于 2011-4-12 14:02 9 只看该作者
原来还有那么多的故事
发表于 2011-4-24 16:41 10 只看该作者
百里画廊漓江——鲤鱼挂壁的传说

漫游桂林漓江,船到扬堤,放眼看去,只见一座石拦江矗起,高大的峭壁上五颜六色,好似画满了飞禽走兽。中间有块长十余丈,宽八九尺的金色石壁,有头有尾,有鳞有鳃,活像一条鲤鱼挂在峭壁上,大家都叫它鲤鱼挂壁。鱼不离水,鸟不离林,这个金色鲤鱼怎么会挂在峭壁上的呢?说起来话长呢!

    相传,扬堤、浪石一带,是漓江的鱼窝,鱼翁都喜欢到这里来打鱼。说起来也怪,不管打鱼的人多人少,打鱼的时间是长是短,每人得到的鱼,回家一称正好一人两斤。家家户户人人两斤献鱼,生活虽不富裕,倒还过得下去。

    一年春天,正是鱼产卵时节,突然,刮起了狂风。天上乌云滚滚,大雨夹着冰雹,一连下了三天三夜,漓江里涨了百年不遇的大水。洪水过后,江里又出现阵阵浪涛,真是巨浪涛天,江翻水倒,木船开不得航,竹排下不了网,好端端的一个鱼窝,竟再打不到鱼了。几十户渔民,由丰衣足食,变成了缺吃少穿,个个唉声叹气,不知河里出了什么水怪。

    几十户渔民里头,有个石锐大叔,家里有个十多岁的儿子江崽,有个成天在家织网的老伴。石锐大叔见自从这次涨水后,家家打不到鱼,眼见这几十户老小忍饥受饿,心里十分焦急,边暗暗想定主意,要把这兴风作浪的怪物弄个清楚明白。主意想定后,第二天清早,天还未亮,石锐大叔在就悄悄起床,跑到浪石滩江边躲了起来,要看看那兴风作浪的怪物。石锐大叔在那大石后面等了不久,突然见江里波翻浪滚起来。他追着浪头一看,只见浪石滩上,一个金鳞闪闪的东西,露出丈余长的背脊在往上蹿。石锐大叔认定是一条鲤鱼精在作怪,便决心要捉拿这鱼精,为大家除害。

    石锐大叔回到家后,就到圩上买回几十斤青麻,叫老伴和儿子织一张有箩索一样粗,有浪石一样大的鱼网。一家三口,苦苦熬了七天七夜,把一张大网织好。第二天天还没亮,石锐大叔背起鱼网正要出门,老伴要和他同去,他不准;儿子江崽要他同去,他也不让。老伴和儿子无法,只好嘱咐几声:“小心点!”眼望着他一个人向江边走去。

    石锐大叔来到浪石滩边,爬到高高的石山上,叠好网,抓好纲,双目圆睁,死死地盯着江面的动静。早晨的公鸡刚刚叫罢,河里的水又掀起了浪涛,江心涌起翻滚的水花。眨眼之间,那怪物又在浪石滩上露出了背脊。石锐大叔一见,鼓起勇气用尽平生气力,拿起网从石山上往江心撒了下来。那怪物被大网罩住,就拖起鱼网如飞一样闯上滩头。石锐大叔抓住网索,来不及松手,一下被带入江中,撞在滩中礁石上,沉入了江底。

    两天以后,石锐大叔的尸体才从水底浮起,漂到岸边。江崽把父亲背回家中,石锐大娘哭得死去活来。众乡亲知道石锐大叔是为大家除害而遭惨死,都来安葬他。再说石锐大娘受了这一惊,一气便重病在床。江崽哭着请来医生给母亲治病,医生说这病是虚惊,要浪石鱼窝里的鳜鱼蒸白参,吃了才会好。江崽为了给母亲治病,每天都到浪石窝里去捉鱼,一连九天九夜,不见一条鱼的影子。江崽气得咬牙大骂这妖怪害他父母,不报此仇誓不罢休。第十天清晨,江崽又到浪石鱼窝里捉鱼,突然江里大浪翻滚,由远而近。他仔细一看,见那怪物正追着一条鳜鱼。眼看就要追上,只见那鳜鱼蹿到岸边,靠进小港,一跳滚进了岸边的水洼里。因岸边水浅,那怪物追不到鳜鱼,只好闯回江心。

    江崽见了,高兴的跑到水洼里,把鳜鱼捉回了家,对母亲说:“妈妈你的病会好了,捉到一条鳜鱼。”石锐大娘听了,忙叫儿子把鳜鱼拿来看看。江崽急忙把鳜鱼端到床边,给母亲观看。石锐大娘爬起床,张眼往盆子里一看,见鳜鱼抬起头,眼睛一睁一闭,流出两滴眼泪,石锐大娘看了,觉得实在可怜,就对江崽说:“这鳜鱼死里逃生,刚刚躲过了妖精的害,我怎么忍心再加害于它,你还是赶快把它放到村后石锐大清潭里去吧。”

    江崽觉得母亲的话很有道理,就端起鳜鱼,走到村后石锐大清潭,轻轻地把鳜鱼倒进潭里,说道:“你快去吧,从此再也不会受那妖精的害了!”

    鳜鱼到潭中,忽然浮起来说道:“小哥哥,谢谢你们母子救了我的性命。你可知道那妖精的来历?”江崽听到鳜鱼说话,便壮着胆子答道:“我们渔家被它所害,但现在谁也不知道它是哪里来的妖精,希望你赶快告诉我。”鳜鱼说道:“那妖精是西天王母瑶池里的一条金丝鲤鱼,只因见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如春,就私自逃到这里。它想要吃光这漓江的鱼虾,独霸这青山绿水,永远在此安家。”江崽说:“它闹得我们渔家不得安宁,我与它有杀父之仇,请你告诉我,怎样才能除掉这个妖精。”

    鳜鱼说:“龙头山上有个盘龙洞,洞里有支神箭,只要你做上百见好事,就可以进洞中取出神箭,把鲤鱼精射死。”江崽听了感激的问:“你是什么人,请告诉我吧。事成之后,我要重谢你!”鳜鱼道:“我是龙王的小儿子,被父王派来这里管理水族,每天供渔家两斤鲜鱼。你快回去吧,你母亲的病已好,大家都等待你除了那个孽畜。”说完,尾巴将水一拍,沉入潭底不见了。

    江崽赶忙跑回家,一看,母亲的病真的好了。他按照鳜鱼讲的,足足做了百见好事。他爬到龙头山上的盘龙洞里,果真见有一支锋锋利的神箭在那里放着。他向神箭拜了两拜,便把箭去了回来,又请铁匠打了一百零八斤的铁弓。他学着父亲的样,清早天不两就背起弓箭到了浪石滩,找个地方躲了起来。催早的公鸡刚叫完最后一遍,江里突然波涛翻滚,那鲤鱼精游闯过浪石滩,穿过急水湾又向一个滩头闯去,那鲜红闪光的背脊全露出了水面。江崽看得清楚,急忙站在峭壁对面的石山上,拉开弓,搭上箭,嗖的一声向鲤鱼精射去。这一箭不偏不斜,不前不后,正射中鲤鱼的心脏,连鱼带箭,挂在了峭壁上头。从此,人们把这个峭壁叫做鲤鱼挂壁,把峭壁一上的河滩叫做鲤鱼滩。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