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其它

黑晶雪套研发偶记——“改变不一定真的要改变” (有图有真相)黑晶原创

[复制链接] 查看:12218 | 回复:42
发表于 2011-4-26 17:07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blacrystal 于 2011-4-27 22:33 编辑

    说实话,我仍没有想好该如何用文字开这个头,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两张对比图片,直观感受一下吧。

   

    上面两张图片,是黑晶雪套在内侧连接方式上的一个小小改变。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日字扣正穿方式,改变为日字扣内穿方式,区别好像在于原来外露的织带被有效的收纳到了雪套内部。但其实这并不是我们做这项改变最重要的原因,那么,再让我们看另外两张图,来理解一下这个改变最终所带来的好处吧!


   


    这是从鞋的后方(底带侧方向)相同角度拍摄的两种方式的效果图。大家一目了然了吧。采用正穿方式,日字扣外露于登山鞋内侧平面之外,而采用内穿方式时,日字扣正好隐身在了鞋内侧的脚弓窝内,几乎没有外露于鞋内侧平面。


    图片看完了,现在来说说做这个改变的原因吧:

    在刚过去的的这个冬天对,我们对黑晶雪套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其中一次是零下20到零下30摄氏度冰雪环境中的山地穿越实测。

   

    在此次实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脚内侧的雪套日字扣由于其位置较低偶尔会发生轻微磕绊,影响正常行进。而在日常(非雪地)山地行进中却很少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于是分析了一下,雪地行进与日常行进的差别:日常行进,绝大多数情况路面的形态清晰可见,行进中,脚可以选择性的踩踏更稳妥方便的地方,即使穿着雪套,也可以避免石尖或石缝的磕绊;但是雪地行进时,由于雪的覆盖,我们不判断落脚的最佳位置,无法预知脚下会是什么,于是脚内侧雪套日字扣才扮演了一个小障碍的角色。



为了解决掉这个小障碍,也经历了一些波折:

    最初的解决方案:将日字扣的位置上移,即将内侧底带的连接位置升高。这样便可以有效降低日字口造成行进阻碍的情况,但是,上移却会造成雪套底部收紧力分配失衡,导致雪套底部收紧效果下降,于是这一解决方式最终被否定了

    另一种解决方案:放弃内侧连接端的无极可调整及底带可替换功能,抛弃日字扣,直接将底带固定于雪套内侧底端。就像市场上的绝大多数雪套一样,成为长度不可调且不可替换的底带。但这样一来,缺点也十分明显,首先,雪套底部收紧系统对于不同种类大小登山鞋的适应性就会下降,导致外侧梯扣收紧位置无法调整,形成新的障碍点,甚至无法实现有效收紧;其次,作为最容易磨损的雪套底带将无法实现更换,使一副雪套的整体寿命大大降低。因此,这个解决方案也被否定。

    最后,在经过了很多尝试和试验后,日字扣内穿方式在一次不经意的摆弄中被发现。这个过程真是非常有趣,就好比某国家宇航局为解决失重空间内墨水流动问题而动用重金研发宇航员能够使用的太空笔一样,突然有一天,一个平静的声音说,为什么不让宇航员们用铅笔呢!(当然,这个比喻也许并不恰当,因为铅笔产生的石墨粉末在失重空间会对电子仪器产生干扰,因此铅笔并不是最佳答案)或者我想换上那句中国的古语更为贴切,那就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在所有部件无需改变的的情况下,仅仅是装配方法的变化便解决了这个曾经令人头疼的小障碍。而黑晶采用可替换底带收紧系统的雪套产品均能适用。


    写到这里,我想说的是,这个小小的日字扣穿过方式的变化并不仅仅适用黑晶雪套,所有采用这种可替换底带收紧系统的雪套,都可以用这种内穿方式,使曾经外凸的日字扣,隐藏到脚弓窝内,以避免行进时的阻碍。    :)   嘻嘻,那么还等什么,Do It Yourself。 :)







发表于 2011-4-26 17:43 2 只看该作者
这个要支持,中国要有自己特色的户外产业。
发表于 2011-4-26 17:52 3 只看该作者
强人啊
发表于 2011-4-26 21:10 4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改变积累下来就是一个品牌的诞生{:4_111:}
发表于 2011-4-26 22:19 5 只看该作者
好创意! 一会把自己的那付K2改一下。
发表于 2011-4-27 03:18 6 只看该作者
赞!最棒的DIY 就是从细节  从一点一滴中出来的
发表于 2011-4-27 06:50 7 只看该作者
{:4_112:}
发表于 2011-4-27 10:53 8 只看该作者
就是要扣这些细节啊,支持{:4_111:}
发表于 2011-4-27 12:33 9 只看该作者
{:4_115:}
发表于 2011-4-27 12:36 10 只看该作者
墙裂支持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