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6620

主题

(西湖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 2)苏堤春晓

[复制链接] 查看:12025 | 回复:73
发表于 2011-5-17 10:50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Westlake 于 2011-5-17 11:17 编辑

     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一日,当朝宰相司马光去世。随后在以苏轼、苏辙兄弟为代表的蜀党与以程颢、程颐兄弟为代表的洛党之间就朝廷改革和政权问题展开了洛蜀党争。曾受过囹圄之苦又重返朝廷的苏轼厌倦了朝廷内无休止的是非争斗,于是他连上四道奏章请求离朝外任。

     

     苏轼曾在35岁时任杭州通判,三年后,他先后迁到密州、徐州湖州担任知州,后因乌台诗案入狱。44岁之后,苏轼又谪居黄州和常州49岁时,作为登州知州的苏轼赴京师任中书舍人,进而成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而苏轼此次请求离京,已是53岁。曾因宦海沉浮而奔走各地的他唯独希望迁往杭州,因为杭州西湖是他曾经热爱也一直向往的地方。在担任杭州通判时,他也为西湖写下一篇传世诗作《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哲宗元祐四年,朝廷批准苏轼任杭州知州(相当于今天的杭州市市长)。


     若说筑堤是苏轼作为地方官的政绩,那他作为文人,在长堤上又建了六桥九亭,使长堤不仅是一条通道,更如“西子画眉”。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苏轼,将此堤命名为苏堤,与唐代诗人白居易修筑的白堤遥相辉映。苏堤上桃柳夹道,每年三月,“间株杨柳间株桃”令人沉醉。苏堤春晓堪称西湖旧十景之首


来自博客:人在旅途   



   

.

.


.


.


.


.


.


.


.


.


.


.


.


.






发表于 2011-5-17 10:52 2 只看该作者

.


.


.


.


.


.


.


.


.


.


.




发表于 2011-5-17 10:55 3 只看该作者
感觉和颐和园的长堤比,少了一些情调.苏堤过于平直.
发表于 2011-5-17 11:00 4 只看该作者

fishmaster 发表于 2011-5-17 10:55 感觉和颐和园的长堤比,少了一些情调.苏堤过于平直. ...

如果当年苏东坡不主动请求离开京城,就没有苏堤。
而苏东坡筑堤,根本没想过要攀比(而且当时还没有颐和园) ,但照样“功成十里泽今古,更著华章万世遗”。
发表于 2011-5-17 19:50 5 只看该作者
{:5_153:}
发表于 2011-5-17 23:59 6 只看该作者
{:4_111:}
发表于 2011-5-18 00:09 7 只看该作者
喜欢楼主的构图风格
发表于 2011-5-18 15:46 8 只看该作者
大连穷小子 发表于 2011-5-18 00:09 喜欢楼主的构图风格

谢谢
我也就这点小功夫
呵呵,专业技术远远谈不上
发表于 2011-5-20 22:07 9 只看该作者
安徽奔跑的阿甘 发表于 2011-5-17 23:59

谢谢 阿甘 每次的支持
呵呵 祝好
发表于 2011-5-20 22:11 10 只看该作者
{:4_111:}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